李斯墓位於河南省上蔡縣蘆崗鄉李斯樓村東南。現存的李斯墓高12米,底部直徑40米,墓前石碑數座,四周松柏環抱。2000年9月,該墓葬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斯出生於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他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文字學家和書法家,素有「千古一相」之稱。
李斯的文學和文字的造藝令後人景仰。魯迅先生曾稱讚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則有殊勳。」他的書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稱為書法筆祖。
公元前247年,李斯34歲那年,他離楚入秦。李斯入秦不久,就向秦王嬴政論述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條件和良機,秦王政採用了李斯的觀點,並封其為長史。由於李斯多次薦言獻策,秦王嬴政拜李斯為客卿。
秦王採納了李斯的策略,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李斯被封為廷尉。他力主廢分封,行郡縣,輔佐秦始皇統一了文字、錢幣、道路、度量衡,明確制定了法律政令。
公元前213年,李斯封為左丞相。秦始皇巡遊途中病逝,後趙高脅迫李斯,改詔書胡亥為秦二世皇帝。
公元前208年,趙高設計,誘騙李斯在胡亥尋歡作樂之時求見,激怒二世,並誣李斯欲「裂地而王」。
同年7月,李斯以「謀反」罪,俱五刑,腰斬於鹹陽,並夷三族。臨刑前,李斯與其兒子感慨地說:「我想與你再一起牽著黃犬,出上蔡東門追逐狡兔,還能得到嗎?」
由於趙高拿著李斯的人頭向秦二世請功,所以,李斯墓裡掩埋的只是他的身軀和四肢。李斯的後人為紀念李斯而形成了一個風俗:清明節掃墓添墳不置墳頭,一直延續至今,全國獨一無二。
上蔡縣李斯墓,是一個高大的土冢,墓的四周砌有石階。墓西有李斯跑馬崗、飲馬澗遺蹟,上蔡縣城之中還存有李斯井、李斯坑等遺址。
唐朝詩人胡曾專為李斯墓題詩,其詩曰:「上蔡東門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歸?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鹹陽血染衣。」宋朝大詩人劉敞也為李斯墓題:「二事三公何足論,憶牽黃犬出東門。天人忌滿由來事,枉持沙丘有舊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