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和李斯一樣都是荀子的學生,且二人都非常有才華,學成之後,一個奔赴秦國,一個選擇去自己的國家韓國。為何二人的命運大相逕庭?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
韓非是我國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其思想融合了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言論著作。
韓桓惠王十九年(前253年),27歲的韓非投奔了荀子門下,學習帝王之術,一起學習的還有後來的秦國丞相李斯,二人在當時都是荀子最得意的學生,韓非之學並不在李斯之下。學成之後,韓非回到韓國,本想著能在自己的國家大展鴻圖,但事與願違,這位韓王不信任真正有治世之才的韓非,反而信任當時手握重兵的大將軍姬無夜,但凡一個明君都要提防大臣位高權重,危及到王位,這位韓王不但沒有提防,反而把最喜歡女兒嫁給了他。
如果這還不夠,那麼韓王派遣水工鄭國去給秦國修渠足以說明韓王的智商,本想著以此來耗費秦國物力財力,結果此舉適得其反。讓秦國多了100萬畝農田,今後的戰爭秦國便再無後顧之憂!
那麼韓王為什麼會如此昏庸無能,連最基礎的選賢用能都做不到,其實這和一百年前的申不害變法有很大關係,申不害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他主張「法治」,「術治」,術是一種駕馭大臣的方法,讓君主不要相信任何大臣,使得君主集權加強,限制了貴族的權力,後面的韓國君主也都紛紛效仿,但實行這種政策也產生了另一個後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
歸根結底,就是韓王這個人太昏庸,不能識韓非之才,能力再強的人得不到君王的賞識,才華也難以施展!
李斯(?-公元前208年)
相比之下,李斯走的道路就坦蕩許多,因為他所到之處是國力強盛的秦國,輔佐的是千年難得一遇的聖主秦王嬴政。李斯才華橫溢,秦王嬴政招攬天下之才,後為秦始皇出謀劃策,幫助他完成掃平六國,統一天下之大業。最初的一無所有,後一步步官至丞相,不過二十幾年。
賢臣需要明君,只有君主信任臣子,作臣子的才能創出一番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