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南宋時期文壇之上最為璀璨的領袖詩人陸遊所作的一首詩,與詩人往常詩中所表現出來的雄渾豪放悲壯憤慨的風格有所不同,該首詩篇語言風格平和溫潤,遣詞造句方面也是極盡含蓄與平淡,顯得極為含蓄平實,但是蘊含在平和含蓄之後的感情依舊是鬱郁的、悲憤的,詩人巧妙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當中,已臻渾然天成的地步,明明描述的是詩人客居臨安時候細聽風雨與閒來寫草書的日子,可在詩人的筆下,卻將詩人隱含於心的鬱郁不得志與悲憤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情緒渲染的恰到好處,足以見詩人之功底。
再聯繫詩人的創作背景和生平經歷來看,也能進一步體會到該詩當中所蘊含的情感與深層次的鬱郁之情。詩人創作詞篇時候,正值再次被重用之時,只是這個重用並非如詩人所願,仍舊是個閒職。面對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現狀,面對朝廷當中居危不思危的主和派的軟弱,詩人可以說已經看得太多了。而這次詩人客居臨安,明明心有抱負卻不得重用,明明國家失地尚未收復,但詩人一腔的報國之願無從發揮,仍舊只能百無聊賴的細聽風雨。
首先第一句「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當中,詩人開篇點明了自己所處的地點,如今的詩人正在客居京華,也就是當時的南宋都城臨安。這些年來客居京中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人情反而薄得如紗一般,但是誰又讓我騎著白馬一路來到京華煙雲當中,於此地客居多年?這句詩當中,詩人開門見山直抒胸臆,首先就將全詩的情感宣洩推到了巔峰,寫出了詩人早已見透客居之地的世態炎涼與人情冷暖,仿佛如紗一般的薄,但是這一切也是緣由自己客居京華。由此也能覷見詩人心中幾分對於官場的厭倦,對於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悲憤,對於官場黑暗與軟弱無能的不滿。
下一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當中,詩人上一句直抒胸臆,情感瞬間噴薄而出,而這一句當中詩人最初的悲憤慢慢變得平和下來,而平和的原因也是因為臨安春雨初霽的景致。昨夜詩人住在小樓,聽了一夜淅淅瀝瀝的潤物細無聲的小雨,小雨未歇天色未明,詩人想著明天一早也會再次聽到深深的小巷當中傳出賣杏花的聲音。
該句當中,「小樓」、「春雨」、「深巷」與「杏花」,幾個意象瞬間勾勒出了一幅閒聽細雨看杏花的春景,既明快又清麗,但是深思之下卻又別有洞天,「一夜」一詞體現了詩人一夜無眠愁緒不減,竟然就著雨聲愁思一夜。這個時候原本清麗明快的臨安春雨圖也仿佛渲染上了一層淡淡的鬱積與悵惘。
再往下,「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當中,主要描寫白天無事可做之際只能靠著書寫草書和靠著晴窗分辨茶色來打發時間,詩人原本是胸懷一腔壯志的,但此刻南宋那個偏安一隅,自己有心報國卻不受重用無門可入,只能在白日裡消磨時間,也能體會到詩人心中的鬱積。最後一句「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身著一身白衣就不要感嘆會被京華的風塵味沾汙了,畢竟他清明時節就能重新回歸自己的故鄉了。此處詩人心中壓抑的悲憤再次回升,詩人自然是不會再清明時節就能回家的,詩人的心中仍有壯志,但久不被重用和積蓄已久的悲憤都讓詩人發出還不如早些回家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