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陸遊的《臨安春雨新霽》,感受詩人心有抱負卻不得重用鬱郁之情

2020-12-06 小路說天下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南宋時期文壇之上最為璀璨的領袖詩人陸遊所作的一首詩,與詩人往常詩中所表現出來的雄渾豪放悲壯憤慨的風格有所不同,該首詩篇語言風格平和溫潤,遣詞造句方面也是極盡含蓄與平淡,顯得極為含蓄平實,但是蘊含在平和含蓄之後的感情依舊是鬱郁的、悲憤的,詩人巧妙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當中,已臻渾然天成的地步,明明描述的是詩人客居臨安時候細聽風雨與閒來寫草書的日子,可在詩人的筆下,卻將詩人隱含於心的鬱郁不得志與悲憤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情緒渲染的恰到好處,足以見詩人之功底。

再聯繫詩人的創作背景和生平經歷來看,也能進一步體會到該詩當中所蘊含的情感與深層次的鬱郁之情。詩人創作詞篇時候,正值再次被重用之時,只是這個重用並非如詩人所願,仍舊是個閒職。面對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現狀,面對朝廷當中居危不思危的主和派的軟弱,詩人可以說已經看得太多了。而這次詩人客居臨安,明明心有抱負卻不得重用,明明國家失地尚未收復,但詩人一腔的報國之願無從發揮,仍舊只能百無聊賴的細聽風雨。

首先第一句「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當中,詩人開篇點明了自己所處的地點,如今的詩人正在客居京華,也就是當時的南宋都城臨安。這些年來客居京中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人情反而薄得如紗一般,但是誰又讓我騎著白馬一路來到京華煙雲當中,於此地客居多年?這句詩當中,詩人開門見山直抒胸臆,首先就將全詩的情感宣洩推到了巔峰,寫出了詩人早已見透客居之地的世態炎涼與人情冷暖,仿佛如紗一般的薄,但是這一切也是緣由自己客居京華。由此也能覷見詩人心中幾分對於官場的厭倦,對於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悲憤,對於官場黑暗與軟弱無能的不滿。

下一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當中,詩人上一句直抒胸臆,情感瞬間噴薄而出,而這一句當中詩人最初的悲憤慢慢變得平和下來,而平和的原因也是因為臨安春雨初霽的景致。昨夜詩人住在小樓,聽了一夜淅淅瀝瀝的潤物細無聲的小雨,小雨未歇天色未明,詩人想著明天一早也會再次聽到深深的小巷當中傳出賣杏花的聲音。

該句當中,「小樓」、「春雨」、「深巷」與「杏花」,幾個意象瞬間勾勒出了一幅閒聽細雨看杏花的春景,既明快又清麗,但是深思之下卻又別有洞天,「一夜」一詞體現了詩人一夜無眠愁緒不減,竟然就著雨聲愁思一夜。這個時候原本清麗明快的臨安春雨圖也仿佛渲染上了一層淡淡的鬱積與悵惘。

再往下,「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當中,主要描寫白天無事可做之際只能靠著書寫草書和靠著晴窗分辨茶色來打發時間,詩人原本是胸懷一腔壯志的,但此刻南宋那個偏安一隅,自己有心報國卻不受重用無門可入,只能在白日裡消磨時間,也能體會到詩人心中的鬱積。最後一句「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身著一身白衣就不要感嘆會被京華的風塵味沾汙了,畢竟他清明時節就能重新回歸自己的故鄉了。此處詩人心中壓抑的悲憤再次回升,詩人自然是不會再清明時節就能回家的,詩人的心中仍有壯志,但久不被重用和積蓄已久的悲憤都讓詩人發出還不如早些回家的感慨。

相關焦點

  • 茶詩詞:陸遊《臨安春雨初霽》
    【詩文】臨安春雨初霽陸遊【宋代】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結構賞析首聯開口就言「世味」之「薄」,並驚問「誰令騎馬客京華」。陸遊時年已六十二歲,不僅長期宦海沉浮,而且壯志未酬,又兼個人生活的種種不幸,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發出悲嘆,說出對世態炎涼的內心感受。
  • 宋代陸遊《臨安春雨初霽》原文、背景及賞析 小學必讀詩文
    陸遊簡介: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
  • 讀詩人陸遊的《讀杜詩》,城南杜五少不羈,意輕造物呼作兒
    《讀杜詩》城南杜五少不羈,意輕造物呼作兒。一門酣法到孫子,熟視嚴武名挺之。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萬不一施!空回英概入筆墨,生民清廟非唐詩。向令天開太宗業,馬周遇合非公誰?後世但作詩人看,使我撫幾空嗟諮!這首詩是陸遊71歲時於山陰所作。
  • 這句詩才是陸遊用一生悲情凝結而成,其中滋味令人不忍細想
    小編個人認為這兩句才是陸遊用一生悲情凝結而成。大家細細揣摩一下詩中令人心碎的畫面:75歲早已白髮蒼蒼的陸遊步履蹣跚再一次來到沈園,那是他和唐婉曾經嬉戲和別離的地方,對著依然綠波盈盈的春水低頭看下去,夢中時常徘徊的影子突然出現眼前向他微笑,那不是他日思夜想的愛妻唐婉嗎?怎麼她還在沈園等自己?陸遊激動的伸出了手,幾絲暗涼的空氣從指縫間滑過,原來一切早已成空。罷了!
  • 陸遊著名詩詞13首,每一首都出千古名句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愛國詩人。他的詩詞作品頗多,既有慷慨激昂的報國熱情,也有壯志難酬的悲憤。既有描寫田園風光熱愛生活,也有繞指柔的愛情詩。今天和大家一起讀一下陸遊最著名的13首詩詞。1、示兒宋代:陸遊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陸遊《示兒》賞析
    陸遊(1125~1210),南宋著名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北方的大好河山被金人佔領後,南宋小朝廷偏安在南方苟延殘喘。在這個歷史時代,多少有志者為收復北方河山,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而陸遊則是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示兒》這首詩相當於遺囑,詩人囑咐兒子們說:哪天收復了北方的大片土地,你們一定要告訴你們死去的爸爸呀!濃濃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 大詩人陸遊寫下一首唯美的詩,從開篇美到結尾,美得令人心醉!
    陸遊這些詩人其實是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但是他們無能為力,誰讓朝廷沒有作為呢。陸遊的詩也就基調沉痛,每一首詩都表達了愛國之情,也寫盡了人生的無奈,讀來令人感慨萬千。筆者今天要為大家推薦陸遊一首比較有趣的詩,也就是他的這首七言絕句《馬上作》,這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整首詩看似淡淡著筆,寫得很是一般,但是又營造出了一種唯美的意境,而且從開篇一直美到結尾,這樣的作品,也最是值得人們一讀,從中感受古典詩歌不一樣的美。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雲翠靄浮。
  • 「嫩模」文詠珊:曾籤約黎明公司卻鬱郁不得志,轉投洗米華終走紅
    良禽擇木而息,這句話用在娛樂圈也是再適合不過的了,作為一個藝人,要想出人頭地,成就一番事業,那就必須要找到好的公司和平臺,如果呆在一個並不適合自己的發展環境中,那就難免會落得鬱郁不得志的境地,徒增哀嘆。
  • 遇見陸遊,遇見沉鬱悲涼與豪情奔放兼具的古詩詞
    此句詩意是詩人向兒子們交代他至死也無法排除的極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而深深感到遺憾。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詩人臨終前悲愴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沒有看見祖國的統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為「不見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詩人內心的悲哀、遺感之情。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詩人以熱切期望的語氣表達了渴望收復失地的信念。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並未絕望。
  • 南宋四大詩人尤袤、楊萬裡、範成大、陸遊詩詞風格等簡介分析
    南宋四大詩人,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是中國南宋前期尤袤、楊萬裡、範成大、陸遊四位詩人的合稱。他們擺脫了當時"江西詩派"的牢籠,寫出了一批思想、藝術各有特色的作品,在當時影響很大,呈現了宋代詩歌第二個繁榮時期。
  • 從李白的詩句中,感受「詩仙」的理想抱負和浪漫主義情懷!
    這是李白年輕時候的作品,這時的詩人,胸懷大志,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希望自己能夠像大鵬鳥一樣在高空中翱翔。【2】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句用誇張的手法,把廬山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讀杜甫《月夜憶舍弟》,戰亂詩人與親人分散,抒發思念與擔憂之情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這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杜甫題下的一首詩,全詩語言凝練,結構精巧,層次井然,當時所蘊含的感情悲傷沉重,所渲染的氛圍悲涼悽婉,寄託了詩人心中濃烈的思念與擔憂之情。全詩情真意切,悲痛之情溢於言表,讀之令人不禁潸然淚下,極具藝術感染力。
  • 辛棄疾被調回臨安,送別友人時,寫下這首詞,訴說心中無奈的哀愁
    辛棄疾的祖父雖然在金廷效力,卻經常帶著辛棄疾登高遠眺,遙望江山,告訴他目光所及之處,都應是南宋領土。從這時候起,辛棄疾就發誓,要收復河山,還祖國統一,譜寫自己的傳奇人生。但組織起義軍,帶兵回歸南宋後,辛棄疾發現,自己一直得不到重用。
  • 陸遊這首經典詩詞千古流傳,用梅花比作自己,道出一顆赤子之心
    陸遊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寫下這首詩,又為何要寫這首詩來表達自己的真心,一起來品讀。這其中也借指詩人自己,結合陸遊的生平經歷來說,他滿腔的才氣和志氣,卻懷才不遇,從小飽讀詩書卻無處發揮自己的雄心壯志,這裡也可以從詩的後兩句來佐證。
  • 這首詩用歌行古體,自創新題,讀來讓人發揚蹈厲、卓然興起
    今天咱們來欣賞陸遊的詩。乾道九年,陸遊時年四十九歲,奉調至嘉州。其年冬十月,他創作了《金錯刀行》這首詩。「金錯刀」,是一種相當名貴的刀,刀上以黃金鑲嵌成花紋;「行」,是古樂府中的一種體裁,即歌行體。前一年詩人應王炎的聘請赴南鄭任職,南鄭是宋、金對峙的前線,他在此視察軍情,積極投身於收復失地的活動中。雖然已經離開了南鄭前線,但回想起這段從戎生活,詩人還是熱血沸騰、心潮澎湃。
  • 好詩人常終生不得志 專家:一帆風順是詩歌大敵
    也許是我個人的偏見,好詩人常常是悲劇性的,終生不得志者十有八九,早亡和自殺往往和好詩人聯繫在一起:李商隱46歲,柳宗元46歲,楊炯43歲,陳子昂41歲,王勃和李賀只活了27歲,現代詩人徐志摩35歲,更近的例子是「北大四才子」中的三位詩人,海子、戈麥、駱一禾,死時分別是25歲、24歲、28歲,其中兩個是自殺;而偉大的詩人屈原63歲左右投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詩人之死」。
  • ——中國歷史上那些感天動地的詩人和詩句
    婉約派詩作素以曲折委婉、綢繆宛轉見長,多抒發離思別愁、閨情綺怨,有 「婉美」「陰柔」之美,詩者可謂個個都是「多情種子」。但是,請別以為豪放派的詩人都是寡情薄義不解風情之粗漢,殊不知他們也是有血有肉食人間煙火的性情中人,在他們雄渾鏗鏘的詩句背後亦有一顆綿柔之心;他們將一腔柔骨之情都傾注在山川社稷黎民百姓之上,其情之柔之深毫不遜於婉約派而情懷格局卻遠勝於後者。
  • 讀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清朗流暢之間感受詩人對故鄉的依依眷戀
    而在敘述感情和寫景之上,該詩亦是清朗明快,雖言對於故鄉的眷念之情,但這種感情依舊是昂揚的,清朗明快,韻律流暢。除了鋪陳出來的景與變化的地點之外,在詩句最後一句當中,詩人亦表露出了對於故鄉之地、故鄉之約的眷念之情,求學而出,一輪山月千裡相送,秀美清朗,意境開闊,既有豪邁之情,亦有絲絲縷縷的浪漫之意。在「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當中,正值初秋時節,峨眉山後一輪半弦月緩緩升起,月出青山,秀美皎潔,流瀉漫天的瑩潤月光,在初秋時節的夜中,月色顯得越發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