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一、簡介作者,並講幾個有關的故事。
陸遊(1125~1210),南宋著名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北方的大好河山被金人佔領後,南宋小朝廷偏安在南方苟延殘喘。在這個歷史時代,多少有志者為收復北方河山,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而陸遊則是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示兒》這首詩相當於遺囑,詩人囑咐兒子們說:哪天收復了北方的大片土地,你們一定要告訴你們死去的爸爸呀!濃濃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1.初入仕途,便遭受秦檜的打擊。
這裡說的秦檜,就是人們都知道的陷害嶽飛的那個人,是當時主和派(即投降派)中的代表人物。年輕時的陸遊,蔭補登仕郎(因父親陸宰是做官的,所以被賜了一個「登仕郎」的小官)。後來,二十大幾的陸遊到臨安參加「鎖廳試」(宋代規定,現任官員或有爵祿的人可以參加的進士考試),考了頭名,與他同時參加考試的秦檜之孫秦壎考了第二名。當時秦檜是宰相,當然一肚子不高興。
第二年,禮部複試,陸遊仍然名列前茅。可秦檜害怕陸遊影響了他孫子秦壎的前途,便藉口陸遊在考卷中有「喜論恢復」(主張北伐,恢復中原)的內容,指示主考官,不得錄取。此後,陸遊再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直到他38歲時,由於他的詩寫得好,宋孝宗才賜他一個進士出身。
2.英雄無用武之地。
46歲的陸遊被朝廷起用為夔(kuí)州(今四川奉節縣)通判(宋代的通判是指輔佐知州或知府處理諸多政務的官員,並有監察官吏之權),後來,被一位主戰的愛國將領王炎招為幕府(相當於一個參謀)。他非常高興,心想這下可以實現他效力沙場、為國雪恥的願望了。當時,好多地方都留下了他躍馬馳騁與揮刀舞劍的身影。但是,當時朝中投降派還是大權在握,最終王炎被調回京城,幕府也被驅散了。後來,陸遊雖然又官至禮部郎中(大概相當於當今在部長領導下的管文教的局級官員),但最終由於主戰,被罷官。罷官後的20多年,一直在老家山陰閒居,享年86歲。陸遊終生主戰,期待「王師」北伐中原,收復失地。然而一直到逝世,也未能看到。陸遊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寫了很多詩,保存到現在的就有九千多首。
3.陸遊、唐婉的《釵頭鳳》。
唐婉原是陸遊的妻子,她不僅長得漂亮,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皆通。尤其在詩詞上,二人心心相印,夫唱婦隨,生活得十分幸福。不料,他的母親請庵中尼姑算了一卦,說陸遊和唐婉八字不合,以後兇多吉少。結果,逼著陸遊休妻,把唐婉送回了娘家。
後來,陸遊禮部複試時,因受秦檜打擊落榜,他鬱鬱不樂地回到家鄉。一個春天的晌午,陸遊漫步於禹跡寺的沈園,居然與唐婉邂逅。由於大家可以想到的原因,他們只能眉目傳情片刻。離開沈園時,陸遊在粉壁上寫了一首詞牌為《釵頭鳳》的詞:「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不久,唐婉看到了這首詞,她也在旁邊和詞一首,詞曰:「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筆者所以寫了上述幾個故事,只是想抽出幾根與作者有關的線頭來,以供對陸遊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二、部分詞語注釋:
1.示兒:寫給兒子們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來。
3.但:只是。
4.九州:這裡代指宋代的中國。古代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國。
5.王師:指南宋朝廷的軍隊。
6.北定:將北方平定。
7.中原:詩中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佔的地區。
8.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9.乃翁:你的父親。乃,你或你們,代詞;翁,這裡指父親。
三、賞析這首詩。
首先,講講《示兒》這個詩題。這裡的「兒」字,是指陸遊所有的兒子;因為據當代學者於北山之《陸遊年譜》所考,陸遊共有7個兒子。於是,這首詩最後一句的「乃翁」,也不應理解為「你的父親」,而應譯作「你們的父親」。
其次,請允許兩句為一組,講講筆者的粗淺理解。
1.前兩句是「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語言本身是形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作者運用怎樣的語言藝術,從根本上來說,是由它所表達的內容決定的。這裡,就以這兩句詩為例,試講講拙見。
一是反襯法。按理說,既然本來知道死後萬事皆空,什麼都不知道了,那就應該老老實實等著那天的到來,或者在有口氣的時候,同孩子們說點家裡的事情。可是,詩人對這一切都不想,也不說,卻是在離開世界之前,為「九州」尚未統一而傷悲。這說明,詩人是用前一句來反襯後一句的。他所以用反襯的語言藝術,不是有意追求形式的獨特,而是他覺得只有用這種藝術形式,才能痛痛快快地表達自己心中的濃濃愛國之情。
二是鍊字法。這首詞中的「元」與「空」兩個字都用得很好,至於好在哪裡,恕筆者偷個懶吧。下面僅就「但」與「悲」字的妙用,談談淺見。
「但」,不能理解為現代漢語中的轉折連詞「但是」,它是「只是」或「單是」的意思。詩人用這個「但」字,在告訴讀者:臨終時一切他都不想,唯一掛在他心上的就是「九州同」這件事。
「悲」字,更有移情之作用,讀來令人潸然淚下。你看,受到秦檜的打擊,他不悲;蒙受了愛情的痛苦,他不悲;被欺負、被罷官,他不悲;他悲的只是「不見九州同」啊!一個「悲」字,其中蘊含著的感情之複雜之沉重,比之李煜、比之李清照自不必說,而他的「悲」所激蕩著的心海,恐怕不啻屈原之汨羅江水。所以,筆者覺得此詩中的「悲」字,應是全詩的詩眼。
2.後兩句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兩句詩主要運用的語言藝術,一是承上啟下,二是前後照應。
先說承上啟下。「王師北定中原日」這句詩本身,說明詩人對光復失地還寄託著希望,或者說,他還對皇上與同他一樣正在奮鬥著的主戰派,抱有信心。否則,他在臨終前就不會想到什麼「王師」,什麼「北定中原」的。
說它承上,是指與前一句「但悲不見九州同」有密切的聯繫。因為從這幾個字裡,我們可以窺視到此時的詩人,其心情有所變化,似乎由無比悲傷的情緒,轉化為有所期待的心態;他似乎在想,如果自己不死,或許還可以為「北定中原」獻計獻策呢。
說它啟下,是指如果不是後一句「家祭無忘告乃翁」,那「王師北定中原日」這句詩也就沒有著落了。所以,筆者認為「王師北定中原日」這七個字,是這首詩的統帥。失掉了這句,其他三句就成了無依無靠的散兵遊勇。
再說前後照應。如前所述,「家祭無忘告乃翁」這句詩,不僅是前一句的著落處,同時又是對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的照應。你看,詩人明明知道人死後萬事皆空,還為何想讓兒子們,向一個無知無覺的死人報告「王師北定中原」的好消息呢?從形式上來講,詩人是用了前後照應的語言藝術,但,他之所以運用此種形式,完全是由他生死牽掛著光復失地的情愫決定的;也是由他對光復失地的有所期待與抱有信心決定的。
那麼,我們學這首詩會感悟到什麼呢?不知讀者諸君何想,反正筆者在含淚讀解這首詩的幾天裡,一直在想著人生的意義。人生,是只考慮自己嗎?不是,恐怕也得想著他人。是只想著今人嗎?不是,恐怕也應為後人考慮考慮。陸遊一生的意義,恐怕就在於此吧!
最後,還想敬錄陸遊的兩首詩,與諸君共勉。
第一首是《冬夜讀書示子聿(yù)》: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註:子聿是陸遊的小兒子)
第二首是《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另說明:拙作《病牛》賞析(李綱詩)中,涉及到海口「五公祠」的一副對聯。不知為什麼,竟然脫漏了好多字。我看了原稿,都是我的錯!實在感到羞愧!
這副對聯應是這樣:
只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此志;
先其所憂,後其所樂,但願群才奮起,莫負斯樓。
還要說明一下,這副對聯的原件不復存在,而書者也有爭議。拙作說是「清人徐琪所撰」,根據僅是下聯一行註腳。現在有一位名為陳聖育的老先生,他認為是民國朱為潮所書。寫出來供對這一副對聯感興趣的讀者參考。(李淑章)
[責任編輯: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