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李白的一首早期詩作,李白者,世人謂之詩仙也,其詩詞文風極具浪漫主義色彩,豪邁雄奇渾然天成,氣勢磅礴大氣逼人,尤其是在想像力上,神思遄飛極具個人特徵,自成一派獨特瑰麗。而在這首早期的詩作當中,在氣勢豪邁上也顯露出了詩人本身的詩才、才華與別具匠心,膾炙人口備受稱頌。而在敘述感情和寫景之上,該詩亦是清朗明快,雖言對於故鄉的眷念之情,但這種感情依舊是昂揚的,清朗明快,韻律流暢。
詩人在開篇的時候描繪出了一幅半月出峨眉山的景致,點明了正處秋季的時節,天高氣爽,秋夜朗朗,意境格外開闊,渲染出了清朗的氛圍,之後月出青山後,月影倒映在平羌水上,月影隨水而動,船亦隨著水流前行,畫面極具動態之美,刻畫出了一幅夜月之下千裡行舟圖,畫面瞬間在氣勢上拔高了一個層次,由上句當中的清朗之美轉為了氣勢之美,月隨水流,舟隨水行,夜月、月影、山水與行舟完美融合成了一幅極美的畫。除了鋪陳出來的景與變化的地點之外,在詩句最後一句當中,詩人亦表露出了對於故鄉之地、故鄉之約的眷念之情,求學而出,一輪山月千裡相送,秀美清朗,意境開闊,既有豪邁之情,亦有絲絲縷縷的浪漫之意。
在「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當中,正值初秋時節,峨眉山後一輪半弦月緩緩升起,月出青山,秀美皎潔,流瀉漫天的瑩潤月光,在初秋時節的夜中,月色顯得越發秀美。該句當中,詩人率先勾勒出了一幅月出峨眉山圖,渲染出了當時的優美意境,景色秀美,月色迷人。此外,「秋」字點明了時節,初秋時節,夜色清涼,一座形狀秀麗顏色如墨的峨眉山之後慢慢吐出一輪秋月,瞬間畫面感極其強烈,「秀山」、「秋夜」、「半弦月」幾個景致構成了一幅美妙絕倫的畫,極具美感。
下一句「影入平羌江水流」當中,出青山的半弦月的月影落到了平羌江的江水之中,月影隨著江水的流動而流動,月影徘徊江水之中,天上的月與水中的月影遙遙相對,畫面晴朗美妙,這是該句當中的第一層意思,但月影落到了水中,本身是不會移動的,是靜止在原處的,而它的流動也只能因為是看的人視覺的移動,此處也暗指月影落到水中之後。
詩人所乘的舟船亦在隨著江流的流動而不斷前行,所以落到了詩人的眼中,他抬頭望山月的時候,山月仿佛也一直陪伴他前行,隨舟而從,與此同時,平羌水中的月影亦是如此,一直隨著江水的方向而流動,隨舟而行,陪伴著詩人,千裡送別。「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當中,詩人今夜就要離開清溪驛站,小舟一路駛向三峽之地,三峽之地水勢湍急,舟行使的也愈發快。
在該句當中詩人描寫了自己一路以來的行程,從峨眉山開始,到平羌水,再到如今小舟所在的清溪驛站,最後是即將到的水流湍急的三峽之地,最後則是一路隨水流而行的渝州,詩中其實暗藏了五個地點,可見詩人的功底之深,所寫的五個地點非但不會使全詩顯得略為僵硬,反而妥帖無比,更添行文之豪邁氣勢。最後「思君不見」當中,詩人於此並未見到自己思念的好友,只得下了渝州,此處可見詩人對於故鄉之地的眷念之情,但這份眷戀並不是消沉的,反而是豪邁的,辭別故鄉後,等待他的是即將大展抱負的人生。全詩豪邁之中不失清朗,流暢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