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吟詠月亮,染上詩人不同的感情色彩,給人不同的感受

2020-12-05 手牽手2019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月光,是皎潔美麗的。它如一塊純淨的美玉,默默地散發出晶瑩的光輝。古今文人學士吟詠它,是因為美,但一經染上詩人的感情色彩,它給予人的感受就會不同:或樂觀,或憂戚,或昂奮,或低沉。「質本潔來還潔去」。明媚的月光,總是令人陶醉和嚮往的。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古代詩人們常把明月和思鄉聯繫在一起,這使我們首先想起的是李白。這位蜚聲中外的唐代大詩人,生於中亞碎葉河流域的碎葉城(今蘇聯吉爾吉斯北部託馬克附近,唐代屬安西都護府)。五歲隨父親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二十六歲,當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離開蜀地時,對故鄉的戀念情懷,使他寫下一首有名的《峨嵋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景色優美的峨眉山上懸著半圓形的秋月,它那皎潔明亮的影子映入平羌江中,和滔滔的江水一樣流動,真是動人極了。「月有陰晴圓缺」。不說月的圓缺,不說月的明晦,而強調的是峨眉山月的「秋」。秋,天高、氣清、風爽、月朗,引起人一片聯想。月照影流(實際流的是滔滔江水),變靜為動,這樣,峨眉山上,平羌江中,半輪秋月,上下輝映。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平淺的詞語,寫出了不平淺的意境。秋夜裡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再見了,峨嵋月色!在去渝州的旅途上,我又是多麼地想念你呵!對未來的幻想與追求,一片純真美好的感情,溶化在皎潔秀麗的峨眉山月中。為朗朗秋月,奏出了一曲昂揚奮發而又情思綿綿的樂章。四句中連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淏、三峽、渝州五個地名,流暢、明快,「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使後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由此也可見出青年時代李白的才思洋溢。事隔許多年之後,乾元二年(七五九),五十九歲的李白流放夜郎,半道遇赦,歸至江夏,逢從峨眉山上來的僧人入中京長安,詩人追憶峨眉山月,感而賦詩。題日《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嵋。月出峨嵋照滄海,與人萬裡長相隨。」對峨眉山月,詩人始終未能忘情,就是萬裡遠遊之後,也一直是既「看」且「憶」,更感覺它相伴而行。

如今,「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在這江夏城(今武昌)黃鶴樓前的明月下,看見故鄉來的人,他帶來了峨眉月,這明月還將伴送他回到長安去。這明月不僅照到江夏,照到帝都長安和周圍的秦川,而且「歸時還弄峨眉月」,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瞧,這位蜀僧有多麼幸福,他始終有「峨眉月「(不是江夏、長安、秦川等地的月)相伴。其實,「萬裡共明月」,本無所謂這裡明月那裡明月之分。但是一方而見出詩人對故鄉月的感情有多麼深沉;一方面對比自己身似浮雲,滯留吳越,對「歸時」的蜀僧而仍可見「峨眉月」又多麼地令人羨慕!經年漂泊,半生坎坷,追懷昔遊,「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登峨眉山》),對峨眉山月的眷念之誠,真摯質樸,親切感人。方回論李白詩,說它「要自有樸處」「最于贈答篇,肺腑露情愫。何至昌谷生,一一雕麗句;亦焉用玉溪,纂組失天趣」

比起詭奇瑰麗的李賀(昌谷)和清詞麗句的李商隱(玉蹊生)來,李白的詩,的確不矯飾,不吞吞吐吐,不遷回曲折,情有所感,即脫口而出,但細細咀嚼,卻又覺意味雋永,任情串真。望月思鄉,廣泛流行的還是那首傳誦古今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亮既照到室內,顯然已月升中天,時間不早了。詩人卻一直沒有睡,他在想什麼呢?正由於是沉思默想入了神,於迷離惝恍中,才有「疑是」——似是似非狐疑不定的感覺。這個「霜」字,不僅表明涼意襲人,而且暗示皎潔的月光,是近於慘澹蒼白的。這句看似寫景,但景中含情——靜夜中之人,心潮起伏,頗不平靜。字面上不見「思」字,而思在其中矣。「舉頭望明月」,是從迷離惝恍中醒覺後一個小小的動作,既然辨認清楚不是霜,於是不由地抬起頭來,痴情望月,最後又低下頭來,直言不諱地吐出衷情:「思故鄉」

詩的語言明白如話,寫「靜夜思」的人,卻搖曳多姿:他始而未睡,陷入沉思,由「思」而神態恍惚,因而生「疑」,繼之痴情望月,最後直吐胸臆。詩人感情的表達,由隱而顯,由含蓄而直露,看來也是徹夜不寐的。不過,李白的明月曲,並不都是望月思鄉。「小時不識月,非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古朗月行》)。說小的時候不識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盤。又懷疑是神仙所居的瑤臺裡的鏡子飛到天上。傳說月亮升起的時候,首先看到月中仙人的兩隻腳,當看到月中桂樹時,才發現月亮有多麼圓呵!月亮裡的白兔搗成了藥,請問它是給誰吃的?用神話傳說,軼聞趣談,生動地描繪兒童的心理情趣,口吻逼肖,一派天真爛漫,而又將月亮的皎潔明亮,寫得活潑酒脫,純樸自然。接下來四句便染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了。以蟾蜍蝕影,明精淪惑為喻,對玄宗的荒淫享樂與楊國忠等讒諂蔽明,表示了憂慰和沉痛。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說月亮被蟾蜍齧食,變得殘缺不全了。這是比喻奸佞專權誤國。「羿昔落九鳥,天人清且安。」這裡用傳說唐堯時后羿射落九鳥,暗示當時缺少象后羿那樣掃除禍害,安邦治國的英雄。「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說月亮已模糊不清,沉淪迷亂,算了吧,已經不值得看了。最後「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說悲傷得心肝都象斷了一樣,形容憂憤到了極點。歷代評論家們或認為「蓋為安祿山之叛兆於貴妃而作也」(蕭士贊)。或日「憂祿山將叛時作。月,後象,日,君象。祿山之禍,兆於女寵,故言蟾蝕月明,以喻宮闈之蠱惑。九鳥無羿射,以見太陽之傾危,而究歸諸陰精淪惑,則以明皇本英明之闢,若非沉溺色荒,何以安危樂亡而不悟耶?危急之際,憂憤之詞」。(陳沆《詩比興箋》)拋開「女禍亡國」的陳腐意識不足取,詩人詠月而有寄託,表示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切。從前八句看,在李白幼小的心靈裡,明月已經是光明皎潔的象徵了。

也許可以這樣說:李白一生與明月結下了不解緣。比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對明月有著多麼沉摯的嚮往和追求。「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夢遊天姥吟留別》)。明月「隨人」「送我」,簡直成為詩人親密的朋友了。而他還可以驅遭明月去做他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朗西」。還有更奇特的是:明月可乘、可攬,而且還可賒。如:「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曄及賈至遊洞庭》其二)。這種豪放、俊逸、妙趣橫生的想像,使得李白的形象仿佛就在我們眼前。光明、純潔、自然,無私,這是李白心中的明月的特徵——而偉大詩人李白又何嘗不是這樣的人呢。

明亮、皎潔的月光,被詩人們諧成間關鶯語、幽咽流泉、嘈嘈切切、抑揚亢墜的各種不同的樂章。「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潤》),「明月別枝驚鵲」(辛棄疾[西江月]),「月明驚鵲未安枝」(蘇軾《杭州牡丹詩》),「月皎驚鳥棲不定」(周邦彥[蝶戀花])。明晃晃的月光照得黑夜如同白晝,使得鳥兒都難安柄了。「月漉漉,波煙玉」(李賀《月漉漉篇》)。明月堂瑩,映照在煙波上,象玉一般。「琥珀尊開月映簾,調弦理曲指纖纖」(權德輿《雜興》)。酒香味濃,月映紗簾,美人纖纖玉手,調弦理曲。它們從景情交融、綺旎溫馨的環境中,表現出詩情畫意。而「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受降城聞笛》);「戍樓刁鬥催落月,二十從軍今白髮,笛裡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陸遊《關山月》)。月照白沙、戍樓,又完全是另一幅嚴峻的畫圖了。

至於因遠成、久別而興「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痕月長圓」的感概,在詩詞裡就更多了,「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沈倫期)「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沈如筠);「下簾彈箜篌,不忍見秋月」(崔國輔)「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白居易);「一夕高樓月,萬裡故園心」(白居易)等等。都從不同的感懷,抒發出真摯深沉的感情。

月光,皎潔美麗,它年年歲歲,歲歲年年,默無聲息地散發出晶瑩的光輝。詩人們對它的吟詠也許多數是:流泉竹影、吹箭踏月那樣的清幽;朱樓繡閣、洞房夜暗那樣的溫馨;或長門含怨、思婦無眠的傷懷。的確,在這類題材的詩詞中,叱吒風雲、氣吞萬裡的篇什少了一些。不過,「陶冶性靈存底物」,這類詩總是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情趣吧。

歡迎屏幕下方留言,我是「手牽手2019」,喜歡記得點讚關注喲~

相關焦點

  • 古代詩人筆下的月亮和太陽
    前兩天,有朋友和我扯起古代詩人為什麼多寫月亮而忽略太陽呢?我思考了一下覺得:其一,月亮溫柔似水,太陽耀眼暴烈。顯然月亮更符合古代中華文化中所推崇的那種安寧嫻靜之美,也更容易被文人們所青睞。比較月光和陽光,很明顯,月亮溫和,太陽暴烈,就像女人和男人,母親和父親,誰更符合中華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趣呢?這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上,古代的詩(詞)人也不是不寫太陽,詩人筆下的太陽,一般都是晴天、烈日、苦曬之類的客觀天氣和環境的描寫,很少跟人的境遇及心裡活動聯繫起來。
  • Isunflower花藝學院:不同色彩給人感受不同,花藝師該如何運用?
    而我們欣賞花藝作品,通常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它的色彩,所以在這三個要素中,「配色」這個要素可以說是最直觀的。即使是最好的花藝師創作出來的作品,若是失去了色彩,也會失去大半魅力,就像是下面的圖片一樣。色彩是極具生命力和表現力的東西,不同的色彩,能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和體驗,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心理。
  • 蟬:中國詩歌中的獨特意象,既是文人的高潔心態,也是價值取向
    比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也是專門描寫"蟬"的作品:"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蟬,作為中國詩歌中的獨特意象,主要應用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悲秋主題中。同時,蟬意象在不同的層面上,分別折射出中國文人的各種心態:高潔心態、避禍心態、超脫心態等等,而這些折射在作品中的心態,最後外化為文人們各異的人格和價值取向。
  • 古代詩人都喜歡詠月,而月亮在詩中有這4種含義,你知道幾個?
    古代詩人都喜歡詠月,而月亮在詩中有這4種含義,你知道幾個?文|念你早已成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所以人們所追求的東西也越來越高雅。而說起高雅,很多人都會向詩詞和書法方面靠攏,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會詩詞和書法都是比較有才的人,而有才的人自然會被大家認可。今天我們也來高雅一回,聊一聊古代的詩詞。古代詩人都喜歡詠月,而月亮在詩中有這5種含義,你知道幾個?第一種,象徵團圓。每當說起月亮的時候,很多人就想到了團圓,不管是中秋節還是元宵節,都講究團圓的含義。
  • 當宇宙星辰遇上古詩詞,文人也瘋狂!
    不同於現在人們對於各類星體會直呼其名或者數字編號的情況,古人對於宇宙星辰的稱呼都別出心裁。它的「陰晴圓缺」各種變化不單止影響著尋常人的思緒,更是成為了古代文人揮墨創造時常用到的重要的意象,所以月亮的古代雅稱非常多。
  • 總結好了,拿走不謝>>七種色彩的不同視覺感受!
    在文學作品中,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句子或短語:臉都羞紅了、嚇得臉色發白、她鐵青的臉好像很生氣的樣子……在春節等喜慶的氛圍中,人們一定會使用紅色來烘託和表達喜慶的氛圍和愉悅的情緒,在嬰幼兒產品包裝上,人們則會更多使用暖色系列如橙色、黃色、棕色等……是的,不同的顏色會映射出不同的情緒,這其中的道理,科學家並沒有能研究清楚,但是這種現象卻一直存在,即「色彩是有情緒的
  • 古籍裝幀,古代書籍的裡子和面子,顯示著不同時代的文化色彩
    古籍裝幀,古代書籍的裡子和面子,顯示著不同時代的文化色彩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一聊古籍裝幀。如今,讀者都很少能看到那些古籍了。古籍書大多在一些圖書館或私人藏書中保存著,一般人壓根就看不到,更不要說那些古籍善本了。那麼,什麼是古籍裝幀?古籍裝幀都有哪些?一般人可能都不太清楚。
  • 同樣是昆蟲,在文人眼中它們卻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寓意
    梨與離諧音,往往能夠營造出淡淡的春愁,令人感受離愁別緒的遺憾之嘆。詠蝶的文學作品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蝴蝶題材在南北朝受到文人雅士的重視與關注,他們「體蝶之情」、「狀蝶之態」,極盡筆墨地從不同側面去描摹蝴蝶的特性,淋漓盡致地展示其生機勃勃的美感,形成了季節性明顯的獨特審美意象。尤其是在統治集團文化的推動下,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普遍詩化的氛圍,平凡的生活中流動著詩情畫意,創作的靈感和激情無處不在。
  • 純美可愛的小鹿,為何頻繁出現在古代詩歌中?
    比如古代詩歌中的紅豆意象,多指相思之意;楊柳意象可指離別依依之情;而月亮意象便代表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小鹿,是大自然中的一種純潔動物,因此受到歷代文人的喜愛。縱觀中國文學史,鹿意象的內蘊不僅極為豐富多樣,而且能體現出創作者的審美感受。經過不少文人"反省創作",鹿意象的審美內涵也逐漸明確。詩,歌以言志也。
  • 從詩話批評樣式看東亞文人的共同情懷
    詩話綿延千餘年,並且在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得到接受和傳播,泱泱洪流,構成了不同於西方文論的獨特的東方批評樣式,體現了東亞文人區別於西方的共同情懷。據《韓國歷代文集叢書》統計,從7世紀到現代,朝鮮半島出版漢文文集3000餘種,可見作者之眾,其中較知名詩人1000餘人(李鍾殷、鄭珉《韓國歷代詩話類編》,1988)。日本與我國一衣帶水,與朝鮮半島相隔,據東京《漢詩文圖書目錄》(1980)統計,從奈良時期到明治時期,1200餘年時間,日本出版漢詩文總集、別集769種,可見漢詩人之眾。
  • 古代人為了描寫月亮,拼出這些創意,對於寫作文的我們幫助太大了
    在古代的詩詞歌賦中,月亮是古人最喜歡描寫的事物。關於月亮,李白寫過,杜甫寫過,王維寫過,歐陽修寫過,蘇軾也寫過。這樣一個幾乎被古代文人寫遍了的月亮,卻次次都能在不同人的筆下誕生新的光芒。月亮也能寫出哲學含義嗎?當然可以,比如這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月亮是長期在天空的,它看著古今,可是對於我們而言,不同的人見到的月亮是一樣的嗎?2、杜甫杜甫也是寫月亮的能手,比如這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東方之美——中日韓畫作的文人情懷
    它萌芽於魏晉,形成於唐,興盛於宋,成熟於元,鼎盛於明清,其審美情趣、筆墨技法和意境表達,一直深刻影響著中國繪畫的發展,對韓國和日本的古代繪畫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王紱 北京八景圖卷明代初期,文人畫承續元人傳統,對此後的發展與壯大起到轉承作用。
  • 詩人意境的不同,那麼筆下的季節也是變化多端,同秋不同感
    眾所皆知,季節共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很多人都有各自喜歡的季節。有的人喜歡夏日炎炎,酷暑難耐的夏天;有人喜歡春意盎然的春天,而小編卻最喜歡秋天。雖然秋天給人一種比較落寞,蕭瑟孤寂的感覺。但是在中國古文化當中,描繪秋天的古詩詞有很多,並且很多描繪的都非常的精彩,特別是小編想給大家介紹的有一首就會給人帶來積極情感的古詩,而另一首卻給人清純感的感覺。所以,不同的詩人所寫出來的古詩都是不同的,雖然都是關於秋天的描寫。第一首古詩就是唐代詩人王維所寫出來的,大家都知道,王維寫出的古詩詞大部分都是比較閒情逸緻的,或許這跟他的人生經歷有關吧?
  • 浙江新聞頻道:他是古代最著名的隱士之一 為何只願耕釣富春山
    嚴子陵為後人所歌頌推崇,在歷史的長河中,不知多少文人雅士曾在嚴子陵釣臺前吟詩作賦,感受心靈的洗滌。與其說,嚴子陵是我國古代文人的精神偶像,不如說嚴子陵釣臺是古代失意文人的精神家園。而這方名勝,也因此成為錢塘江流域的一大文化地標。而到了唐代,「以嚴命州」,嚴子陵的姓氏已被正式用來命名州府了。
  • 你知道「月亮」有多少種寫法嗎?
    月亮,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的吟詠對象。在先秦之前的周朝,就已經出現了祭祀月亮的習俗。《禮記·祭義》記載:「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再往後,古代文人們從高高在上的祭壇上面請了來,慢慢地從祭月變成了大家喜聞樂見的賞月、望月。
  • 原來月亮可以這麼美!看世界各個角落的月亮,解鎖絢麗中秋色彩~
    無論你在南或北,國外這些美麗的月亮,能驚豔你的心。從不同地方,看同一個月亮,是什麼情景?,和衍生出來的文化為特色的亞洲,在一天中變換著不同的色彩。歐洲的許多國家,都帶有滿滿的浪漫主義色彩,包括以浪漫為代名詞的法國和希臘,這裡的月亮呈現出不同尋常的光澤。
  • 月球所擁有的15種不同的名稱背後的含義
    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總有不少人用兒童優美的形式在讚美著月亮。它美化了天空,並且成為了許多詩人和作家的繆斯女神,而且還成為許多古代和現代文化中的崇拜對象。事實上,它也的確非常的重要。這一次,V哥就要為你帶來:月球所擁有的15種不同的名稱背後的含義。1、藍血超級月它發生在3個月亮現象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一個藍色的月亮(即同一個月的第二個滿月),一個超級月亮,以及最後一個血月或月食。
  • 從《稚子弄冰》等三首詩看南宋末「江湖派」和正統詩派的不同走向
    有朋友提問:《四時田園雜興》、《稚子弄冰》、《村晚》這三首詩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題主把這幾首詩放在一塊來提問,自然是自己早已有了看法,認為這幾首詩所表達的感情類似。宋朝關於押韻的不同格式也是詩人在韻書越來越細緻,創作卻越來越靈活之下做出的各方面試探。這種創作間接或直接地促成了韻部大合併,《平水韻》相對於《廣韻》,從206韻部到106韻部,合併了將近一半,不得不說和南宋詩人的努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