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朋友和我扯起古代詩人為什麼多寫月亮而忽略太陽呢?我思考了一下覺得:其一,月亮溫柔似水,太陽耀眼暴烈。顯然月亮更符合古代中華文化中所推崇的那種安寧嫻靜之美,也更容易被文人們所青睞。
比較月光和陽光,很明顯,月亮溫和,太陽暴烈,就像女人和男人,母親和父親,誰更符合中華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趣呢?這是不言而喻的。
事實上,古代的詩(詞)人也不是不寫太陽,詩人筆下的太陽,一般都是晴天、烈日、苦曬之類的客觀天氣和環境的描寫,很少跟人的境遇及心裡活動聯繫起來。可見,人們眼中的太陽,就是純粹的太陽而已,對這個力量巨大的發光體缺乏共情,連帶跟太陽有關的詩句也就很普通,沒啥記憶點了。
相反,清冷的月光,看似孤寂,卻一直是詩人筆下的寵兒,自然是因為他們詠誦起月亮這種溫和寧靜的「意象」來,比詠誦熱力蒸騰的太陽更加得心應手。
其二,太陽一成不變,月亮卻有定時圓缺變化。古人從月相的觀測和準確預測中得到成就感,也容易進而產生親切感,將月相變化和人生起伏聯繫起來,月亮在文學上就更有了太陽所不具備的特殊意義了。
古人對月亮是特別關注和偏愛的,除了詩人們留下的大量吟誦月亮的詩句,還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根據月亮變化而編撰的曆法:「陰曆」。
月亮有什麼變化呢?當然是非常有規律的圓缺變化,這是人類能夠用肉眼觀測到的最明顯的「天文現象」了。而這樣的變化被文人們與人生命運的起伏不定聯繫起來之後,就更有了非同一般的哲學和文學意義。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不就很能體現天人合一的精髓麼?
所以,圓了又缺,缺了又圓的月相變化,經過多情細膩的詩人筆下的渲染,就會給人以一種擬人的親切感。這樣的月亮已經不再是月亮,而是人生夢想和情感的寄託了。這樣的地位,一成不變的太陽是無法獲得的。
其三太陽在白天活動,普照大地,容易被白天忙碌的人們習以為常地忽略,而月亮夜晚出現,自帶舒緩功效,容易被富有詩情的人們注意和感受到。
說到太陽和月亮的區別,每個人大概從孩提時代都明白,白天有太陽,晚上有月亮,分別管日夜的照明。似乎就成了人們對太陽和月亮的樸素認知。
但實際上二者是有本質區別的:
太陽是自主發光的大火球,是包括生命在內的世上一切的來源。而月亮本身只是一個冷寂的星體。所謂的月光只不過是太陽光的反射而已。
然而古人並不知道這個事實。
太陽和月亮的力量和影響對比,古人還是能清楚感覺出來的。白天的太陽光耀萬裡,普照大地,能量不是夜晚清冷的月光所能相比的。然而,往往因為習以為常,反而容易被忽略不計。就像人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但很少會把到處都是空氣的事實放在心上,反而會產生周圍空蕩蕩的錯覺。
此外,古人在亮堂的白天活動,身心忙碌之時更不會特意關注天上那輪如同空氣般自然而然存在的太陽。
即使文人墨客相對於體力勞動者沒那麼辛苦,但所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們的共識,白天也是文人們進行各種交通交流等日常俗務的時間,一般也不會有閒心去留意天上的太陽的。
只有到了晚上,太陽退位,在清寂的月光下,詩人們才會或舉杯獨酌,或與朋友互相唱和,才有了白天不容易具備的閒情逸緻,去觀察、感受和抒發月光下的世界。不像陽光那樣充斥每個角落,亮度低得多的月光,反而會引導人們格外注意「發光」的來源,也就是獨一無二的「月亮」。
記著關注「百味寫春秋」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