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忘記了?慢讀古代詠月詩

2020-12-04 手機鳳凰網

月亮,多麼美麗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們無不愛月、賞月、詠月。中國詩歌史上究竟有多少詠月詩作,如同「明月幾時有」一般令人難以作答。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那便是自古詠月詩人多,詠月詩更多。「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詩經·齊風·雞鳴》),「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見《詩經·陳風·月出》),這些都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詠月詩句。

從詠月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別名、代稱。最常見的有——月子:「月子纖纖雲裡見,吳江不盡莫湖來」(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別家六見月牙新,萬裡風霜老病身」(金·張澄:《和林秋日感懷寄張丈御史》) ;月魄:「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唐·高適:《塞下曲》);月輪:「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唐·王昌齡:《春宮怨》);月桂:「長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樓」(南朝·陳·張正見:《薄帷鑑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應在吾家紫石屏」(宋·歐陽修:《中秋不見月問客》),等等。

詠月詩,大都著意描繪月亮的形狀。在詩人們的筆下,新月是彎彎的,其形如玉鉤:「玉鉤斜傍畫簷生,雲匣初開一寸明」(唐·趙嘏:《新月》),「夜來江上如鉤月,時有驚魚擲浪聲」(唐·崔道融:《秋霽》);其狀如彎弓:「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其樣像女子的眉毛:「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唐·戴叔倫:《蘭溪棹歌》)。而滿月則是圓圓的,李白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古朗月行》),以「白玉盤」、「瑤臺鏡」狀寫月圓之形,且突出了月光的皎潔;蘇軾的「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中秋月》),也是用玉盤比喻月亮,描繪頗為形象具體。

月亮皎潔明亮,這在詠月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詩句「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 (《雜詩》),著一 「素」字,直寫月之皎潔明亮。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白石灘》),「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裡館》),李白的詩句「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夢遊天姥吟留別》),宋代詩人蘇軾的詩句「杏花飛簾散餘春,明月入戶尋幽人」(《月夜與客飲杏花下》),都是以「明」字明言月之皎潔明亮。詠月詩中也有不少是藉助於比喻、映襯手法描繪月之皎潔明亮的。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的「夜月似秋霜」(《玄圃納涼》),唐代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李益的「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聞笛》),這些都是以白雪比喻月亮的皎潔。趙嘏的「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樓感懷》),這是以清澈的江水與皎潔的月光相互映襯,突出月明。北朝詩人庾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關沙」(《舟中望月》),這是以雪的潔白、沙的反光映襯月光的皎潔明亮。而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村夜》),以明月映照下的蕎麥花白如雪來襯託月光的皎潔明亮,別有一番韻致。

一年四季,季季有月。而在詩人們的筆下,不同季節的月則分別與不同的物象連在一起。春月,往往與梨花等物象、與青春的氣息連在一起:「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唐·無名氏:《雜詩》);「日暮歸來春困重,鞦韆閒在月明中」(元·貢性之:《暮春》)。夏月,常常與荷花等物象、與納涼相聯繫:「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裡芰荷香。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樓一味涼」(宋·黃庭堅:《鄂州南樓書事四首》之一);「綠槐陰轉小欄幹,八尺龍鬚玉簟寒。自把紅窗開一扇,放他明月枕邊看」(清·納蘭性德:《四時無題詩》)。秋月,每每與露、霜等物象共處:「白雲映水搖空城,自露垂珠滴秋月」(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唐·溫庭筠:《商山早行》)。冬月又總是與梅、雪等物象相互映襯的:「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杜耒:《寒夜》);「梅花擎雪影,和月度疏籬」(宋·趙葵:《雪夜》);「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南朝·宋·謝靈運:《歲暮》)。

更多文化內容請點擊>>

相關焦點

  • 古代詩人都喜歡詠月,而月亮在詩中有這4種含義,你知道幾個?
    古代詩人都喜歡詠月,而月亮在詩中有這4種含義,你知道幾個?文|念你早已成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所以人們所追求的東西也越來越高雅。今天我們也來高雅一回,聊一聊古代的詩詞。古代詩人都喜歡詠月,而月亮在詩中有這5種含義,你知道幾個?第一種,象徵團圓。每當說起月亮的時候,很多人就想到了團圓,不管是中秋節還是元宵節,都講究團圓的含義。
  • 讀詩|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關於月亮的詩詞,哪句最得你心?
    但在民間,又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俗語。賞過了昨晚的明月,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代文人墨客筆下的「月色」吧。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丙辰中,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為你讀詩 | 白天的月亮
    打開真善美的世界   桃子姐姐品讀   晴朗的夜空我們一般都會看到明亮的月亮。可白天月亮也會出現,有的時候出現在上午,有的時候出現在下午。   白天的月亮,在金子美鈴的筆下就像「肥皂泡一樣」,似乎風一吹就會消失。
  • 蘇軾的月亮與悼亡詩:今晚月亮上是什麼時間?丨周末讀詩
    而另一條可以進入蘇軾精神核心的途徑,自然是品讀其詩詞,用開放、敏感的姿態經驗其留存在文字中的情感與思緒。本期周末讀詩,我們與你分享蘇軾的兩首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看蘇軾對親情和思念之情的極致演繹。
  • 古代最詭異的一首詩:正著讀倒著讀都很優美,意思卻完全相反
    一提到古代詩歌,咱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唐詩,甚至誤以為從唐朝開始才有詩的出現。任何一種文化都必須經歷三個階段,即起源、發展和鼎盛,詩歌當然也不例外。其實,早在四千多年前的虞舜時期,就已經有了詩的雛形,《詩經》裡的很多佳作足以證明,只不過是在唐朝達到頂峰,李太白、杜甫及白居易等大批詩人很空出世。
  • 中國古人何以對月亮情有獨鍾
    古代天子春天要祭拜太陽,秋天要祭拜月亮。祭拜太陽是在早上,祭拜月亮是在晚上。 人們在生活中崇拜、敬畏月亮,在文學作品中則大量描寫、詠嘆月亮。以李白為例,流傳下來的九百多首詩中,竟有三百二十多首與月亮有關。可以這樣說,唐宋以來沒有哪一個知名詩人或詞人沒有寫過月亮讚歌。 古人為什麼對月亮情有獨鍾呢?
  • 蘇軾的月亮與悼亡詩:今晚月亮上是什麼時間?
    而另一條可以進入蘇軾精神核心的途徑,自然是品讀其詩詞,用開放、敏感的姿態經驗其留存在文字中的情感與思緒。本期周末讀詩,我們與你分享蘇軾的兩首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看蘇軾對親情和思念之情的極致演繹。
  • 我們與月亮的距離
    看看李白、蘇東坡,光這兩人寫得夠多了,張九齡杜甫王維辛棄疾歐陽修湧到一起,詠月詩詞連綿不絕,每一首出來之後都讓人感嘆「餘詞盡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靜夜思》之後怎麼還是有冠絕。想起某一年中秋,我玩過一個遊戲,帶月字的背詩接龍,先別噴,我是文學院的,酸臭有理。
  • 奧登:一旦你讀了卡瓦菲斯的詩,就會忘記這篇文章
    我讀過許多不同譯者譯的卡瓦菲斯的詩,但每一首譯詩都可以立即被辨認出來,那是卡瓦菲斯的詩。沒有人可以寫他那種詩。隨便讀他的哪一首詩,我總感到:「看得出這個人用一種獨特的視角觀察世界。」自說自話的詩竟然可以翻譯,對我來說似乎難以想像,然而我相信這是可以翻譯的。
  • 無情最是天上月——淺談《紅樓夢》裡的詠月詩
    古往今來,沒有哪一個國家和民族,對月亮的喜愛之情,能和中國人相提並論。國人對月亮情感的恆久、濃厚、深情、唯一,若明月有情,定也會感慨萬千。浩如煙海的中華詩詞文章歌賦,若沒有月亮這一意象的靈動植入,猶如山川缺少了流瀑,黑夜失去了星辰,四季沒有了春天,一定會大為遜色。
  • 古詩詞中描寫月亮的,你最喜歡哪一首?
    可是放在古代,月亮它就是一個謎,人們對它有無數美好的遐想,不介意給它按上悽美的神話傳說,比如嫦娥奔月,蟾宮折桂,李白更是說「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仙人撫我頂,結髮受長生」,把月亮看作詩仙人居住的地方。野徑雲黑,惟有一輪發光的白玉盤在天空中掛著,詩人們看著這個黑夜中皎潔月亮,他們著迷了,於是對月長嘆,月下跳舞,舉杯邀月,它見證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辛酸事,不信你聽聽他們對月亮述說的心聲。
  • 有關拜新月的兩首小詩,施肩吾與李端,誰的詩更出色呢?
    拜月,顧名思義,也就是祭拜月亮。古代由於科學技術的落後,極其崇拜月亮。男子拜月,是期望自己能夠蟾宮折桂;女子拜月,是期望自己像月中仙子嫦娥一樣美麗。拜月的目的在於許願,是古人對於未來的一種美好期許。古代拜月也是很虔誠的,心不誠則不靈。在唐代的時候,女子們有拜新月的習慣,只是到了後來,演變成了拜中秋月,期望一家團圓。我們所讀到的唐詩裡,大多數都是拜新月,藝術高超,妙趣橫生。下邊我們來欣賞兩首拜月詩,一首是李端的《拜新月》,一首是施肩吾的《幼女詞》。
  •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四首最精緻的小詩,寫盡最特別的月亮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四首最精緻的小詩,寫盡最特別的月亮描寫月亮的詩句數不勝數,我們隨口就會說出好多: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張若虛的「江月何年初照人」,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等;但是今天小編特意精選了四首帶有月的五言詩來跟大家分享
  • 古代文人吟詠月亮,染上詩人不同的感情色彩,給人不同的感受
    古代詩人們常把明月和思鄉聯繫在一起,這使我們首先想起的是李白。這位蜚聲中外的唐代大詩人,生於中亞碎葉河流域的碎葉城(今蘇聯吉爾吉斯北部託馬克附近,唐代屬安西都護府)。五歲隨父親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二十六歲,當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離開蜀地時,對故鄉的戀念情懷,使他寫下一首有名的《峨嵋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一生愛月的李白,為何從不寫中秋詩?《靜夜思》真的是寫中秋嗎?
    一生獨愛月的詩仙李白一杯酒腸下肚,一摹所見之景,一吟對月亮的情有獨鍾,卻從未收入中秋載體之中。 提到詠月詩,那千古之絕唱的《靜夜思》總是屢見不鮮的出現在讀者的口中。此首經典之作每到中秋佳節就會被眾人所吟誦,然,《靜夜思》真的是中秋詩嗎?
  • 古代詩人筆下的月亮和太陽
    前兩天,有朋友和我扯起古代詩人為什麼多寫月亮而忽略太陽呢?我思考了一下覺得:其一,月亮溫柔似水,太陽耀眼暴烈。顯然月亮更符合古代中華文化中所推崇的那種安寧嫻靜之美,也更容易被文人們所青睞。比較月光和陽光,很明顯,月亮溫和,太陽暴烈,就像女人和男人,母親和父親,誰更符合中華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趣呢?這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上,古代的詩(詞)人也不是不寫太陽,詩人筆下的太陽,一般都是晴天、烈日、苦曬之類的客觀天氣和環境的描寫,很少跟人的境遇及心裡活動聯繫起來。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15句寫月亮的古詩詞,讀之令人神往
    我們的古人先賢,留下了太多太多關於月亮的詩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月無常恨月長圓。今天我們就用這篇文章來看一看古代15句寫月亮的唯美古詩詞,讀之令人神往。15、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
  • 詩詞關於月亮的想像
    古今一月,情懷萬種,月亮是古代詩歌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詠月寄情是中國文人綿延不絕的表達方式和文化傳統,歷代文人騷客留下了無數佳詞麗句,形成了一種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詩人毛澤東也不例外,多次吟詠月亮,既有傳承更有新意,抒發了人所共有的離愁別緒和萬般情思,更寄寓了不同凡響的精神寄託和人生追求。
  • 錢萬成:讀詩就像走進一座魔力城堡
    01 錢萬成 中國詩歌學會校園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吉林省作協兒委會主任 今天給你們讀一首我寫的詩,孩子,我們一起讀詩吧。孩子,我們一起讀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