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愛月的李白,為何從不寫中秋詩?《靜夜思》真的是寫中秋嗎?

2021-01-22 騰訊網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在中國的詩壇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少的文人墨客對「月」這個意象大多有著羈旅愁思和託物傳情的獨特情感,詩人對月的描繪已經到達了爐火純青。

「得見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的境界,正所謂是「世間安得月,不負如來不負卿」。一生獨愛月的詩仙李白一杯酒腸下肚,一摹所見之景,一吟對月亮的情有獨鍾,卻從未收入中秋載體之中。

提到詠月詩,那千古之絕唱的《靜夜思》總是屢見不鮮的出現在讀者的口中。此首經典之作每到中秋佳節就會被眾人所吟誦,然,《靜夜思》真的是中秋詩嗎?

前不見古人之創 只恨時不逢生

古往今來,詠月大多和中秋節如影隨形,若是失去任何一方,一切都會顯得黯然失色。但李白生前創作上千首詩作,首首堪稱為一絕,人們都稱李白一出,誰與爭鋒。

可他一生愛月,卻從不沒有中秋詩,這或許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仔細商榷卻又是有史可鑑。中秋節雖說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節日,但是它源於上古時代,起於初唐但卻盛行於宋朝,可以說是前不見古人之創。

唐朝初年,中秋節更多的是個說法,人們對中秋節的情感較少寄託於字裡行間中,毫無疑問,唐朝的文人墨客寫中秋詩也是門可羅雀,屈指可數。這些詩人對中秋節更多是飲酒作樂,張燈結彩等記載,對中秋詩涉及更甚是少之又少。

然,最為之經典的也只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成為了唐詩描寫中秋詩的絕唱,也驚豔了千古。據史記載,中秋節真正流行於宋朝時期,這也是為什麼唐代寫中秋詩的詩人屈指可數,後人只能稱其時不逢生。

故,宋代文豪寫中秋詩的詩量那簡直是不勝枚舉,盈千累萬,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 暮雲收盡溢清寒」等。這也是出身在唐代時期的李白為月執迷一生卻從不寫中秋詩緣由。

由此可見,在詩壇大環境的薰陶下,李白對吟月並沒有單單局限在中秋節,更多的是對月亮有感而發。每當他遊歷於祖國的名山大川之時,抬頭仰望那輪明月,心中不免泛起層層思念,他對月有著難以捨棄的情感。

即使不寫中秋詩,李白的詠月詩也總會令人潸然淚下,他的詞藻總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勢體現出來,他常賦與月,首首引人矚目。

《靜夜思》只不過是獨愴然而涕下的夜

每當中秋佳節,在外漂泊的遊子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著「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那深切的思鄉之情。經過歲月的蹉跎,這首詩也自然而然地和中秋節有著不解的緣分。

1.創作時間不同

雖說整篇詩景比比皆是中秋節大多出現的場景,但是翻閱資料,細細琢磨,這首詩的創作完全和中秋節一點都不相符,甚至可以說是南轅北轍。撇開中秋節不興盛在唐代這個大背景的創作環境之外,哪怕是具體到這首詩作的真實創作時間,也有極大的不符。

據調查,創作於9月15日的《靜夜思》無論是農曆還是公曆都與當年的中秋節不符合。而且,當時根本就不存在公曆這一個說法。故,《靜夜思》是創作於中秋節這一天的這個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無處可鑑。

2.場景描繪不同

眾人皆說詩中的「地上霜」就是描寫秋季最好的證明,雖無法否認此詩作於秋季,但詩中更多的場景均是描寫望月思鄉,以此來寄託自己孤獨的心境,對於中秋節更是隻字沒提。

眾所周知,《靜夜思》字字珠玉細膩的描寫了一個形影相弔的夜晚,揚州城內秋風蕭瑟,秋意正濃,打更的銅鑼雖打響了零星動靜,但惱人的更漏接連不斷,擾得人無法入眠,臥床的李白輾轉反側,卻始終無法入夢。

如此煩悶的心情讓他不得不披上單薄的外衣從床上坐了起來,決心去庭院走走以此來緩解煩悶的心情,四處走走的他不禁望向了天上搖搖欲墜的月亮,不禁想起了點點往事,沉迷在自己的心境中無法自拔。

都說每個詩人都有著赤子之心,無獨有偶,李白也懷揣著同樣的赤子之心,他擁有著如孩童那般對俠客夢的執著。

眾人皆知,李白從小就羨慕於各路俠客能夠為世間不平之事拔刀相助,而年少就離家的他,雖說有著一身才氣,但在追逐年少夢想的他卻在這條道路上面收穫頗微,可以說四處碰壁。

自身就帶有的那股傲氣和不諳世事終究在這紛繁複雜的世間找不到他所心屬的一片天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他的自傲和自負。這種鋒芒畢露的性格終將是李白的致命缺點。

那夜的秋風輕輕的吹拂著李白,他想了很多,內心的苦澀和酸楚,加上無人相伴的李白在那一刻尤其顯得弱小和孤獨,那個瞬間,他收起了自己的鋒芒,多了一絲絲對命運的投降,感嘆自己懷才不遇,一生不得志。

月色帶給李白的就像是黑夜中的希望,讓他免於內心的寒冷。月亮照亮大地,卻照亮不了他的歸宿。而他始終停留在原地,舉頭望向明月,卻看不到自己的未來,看不到自己前進的方向。他只不過是黑夜和月色之間的可憐蟲罷了。

《靜夜思》短短幾句,道出了許多的無可奈何,也道出了許多遊子漂泊異鄉的心聲。世人給它虛加的中秋背景,只不過是徒增孤獨寂寥之情罷了。

時空輪轉,歲月更迭,《靜夜思》終究不過是一場靜夜思鄉。即使如此,它依舊在詩壇成就了一場驚鴻之秀,為後人所稱讚。李白把自己最好的詩詞奉獻給了月光,而月光則是他一生的慰籍罷了。

相關焦點

  • 詩仙李白為何不寫中秋詩?有人說《靜夜思》是中秋節寫的,真的嗎
    從古至今月亮都是表達人們美好祝願的事物,縱觀歷史最喜歡月亮的當屬「詩仙」了,李白喜歡月亮大家有目共睹,要是飛花令要飛「月」字那可就是李白的專場了。我們最熟悉的當然就是《靜夜思》了,很多人會背的第一首詩就是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關於這首詩你了解多少呢?有是否認為它是在中秋節寫的呢?
  • 史上最著名的一首中秋詩,你定能倒背如流,卻不知它寫的是中秋
    史上最著名的一首中秋詩,你定能倒背如流,卻不知它寫的是中秋!中秋佳節,團圓賞月,是我國千百年來的傳統。也是他鄉遊子對月寄託思鄉之情的大好時光,月光清輝的灑向人間,照向了不同的臉龐。永住在月宮之上的嫦娥仙子,將在桂花樹下翩翩起舞,在舞蹈中醞釀著自己的思想之情。
  • 讀一首詩李樸《中秋》,人間過中秋,我只賞一輪月
    ——宋代: 李樸《中秋》詩名《中秋》,而全詩著於中秋之月。詩人必然是愛月之人,與月亮有著特殊的感情。仰望而情生,一往情深。人有情,月亮亦有情,相對如慕如戀,憐之如佳人。月亮將要升起時,詩人已經在等待了。看著她一點點升高,目光一刻也不忍移開,欣喜興奮得像個孩子。轉而皓月當空,圓而皎潔,如掛在天空的一輪明鏡。
  • 讀詩|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關於月亮的詩詞,哪句最得你心?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說起關於中秋的詩詞,人們首先想起的大概就是那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了。這首《水調歌頭》是蘇軾中秋之夜寫給弟弟蘇轍的。蘇軾一生跌宕起伏,幾經貶謫,最遠甚至到了當年荒無人煙的海南。然而,東坡先生天性曠達,真正是把酸甜苦辣都過成了詩。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道盡了人生真諦。如果窮通難料,那就不妨細細品味生命的每一種饋贈吧!至少,在遙遠的地方,有一個值得牽念的人。那就是幸福!
  • 中秋詩詞名句賞析關於中秋節的古詩詞 您最喜歡哪句?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5、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李白.《月下獨酌》)     7、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 今年中秋外國月亮更圓?
    真的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嗎?網易旅遊在中秋將至之際,推出特別策劃《中秋旅遊三日談》,來說說關於中秋的那些事兒,第一期話題:中秋與月亮。(參與篇末話題互動,有機會贏取網易旅遊與網易火車票提供的幸運獎品哦!)趣談:2014中秋外國月亮更圓?2014年中秋38年最早據廣東天文學會透露,今年中秋節月亮出現日期是38年以來最早的。
  • 李白寫明月的9首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其中的唐代詩仙李白,絕對是寫明月詩最多也最好的詩人,為我們留下許多佳篇名句。一、《月下獨酌·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酒、友是李白詩中最常見的元素,而且三者經常出現在一首詩中。
  • 月到中秋分外圓:明天就是中秋了,送你50句關於月的經典詩詞名句
    月到中秋分外明,月色照亮了詩詞,更催生了無數佳作!秋天一到,天高氣爽,月色更增百倍美麗。古人常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八月十五的傳統中秋佳節,又稱為「團圓節」,一旦中秋的圓月與詩人遇上,便能引發無限的遐想。古人愛吟詠明月,為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吟詠明月的佳作,中秋的月亮分外明亮,面對如此美麗的月色,難道你只會說一句「好美的月亮」嗎?
  • 這4首描寫中秋月亮的絕美古詩,同樣流傳千古
    歷史上有大量描寫中秋的詩詞,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宋代文豪蘇東坡寫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談及「中秋」詩句只能想起李白蘇軾?與月為友的其實大有人在
    真正為雅士所欣賞的,永遠是清淨之月,必須「小船輕幌,淨幾暖爐,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方是「看月而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張岱《西湖七月半》)。月不僅是歡聚的由頭,也不是賞玩的對象,而是心靈的知己。古代詩人中最引月為知己的,可能就是李白了,月夜之下,孤獨的他卻瀟灑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 詞人最後一次中秋賞月,寫下絕筆詞,卻成為北宋最好的賞月詞
    唐詩宋詞中寫中秋的詩詞佳作不少,自然也不乏描寫賞月的佳句。如蘇東坡的「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晏殊的「十輪霜影轉庭梧」;辛棄疾的「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等等都將中秋圓月的形態動作描寫得極為傳神。不過大多中秋詩詞中的賞月情景多是為抒情而借景,一筆帶過並不細緻描寫,因而很少出現整篇都賞月描寫月亮的詩詞。
  • 李白的名詩《靜夜思》,原稿是什麼樣子的
    據說,李白的《靜夜思》原稿是這樣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這裡的「床」不是指睡覺的床,而是指院子外面打水井的井欄。由此可見,李白的這首詩,以井欄來引發思鄉之情也是順理成章。李白另一首詩《長幹行》裡,「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這幾句裡面的床就是指的井欄。我們看到的《靜夜思》是後世修改過的,當然「床」的含義也從井欄變成了睡覺的床。
  • 慢讀古代詠月詩
    古今中外,人們無不愛月、賞月、詠月。中國詩歌史上究竟有多少詠月詩作,如同「明月幾時有」一般令人難以作答。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那便是自古詠月詩人多,詠月詩更多。「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詩經·齊風·雞鳴》),「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見《詩經·陳風·月出》),這些都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詠月詩句。從詠月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別名、代稱。
  • 中秋夜,他畫的九個月亮,曬朋友圈卻燃爆了,為何大家這麼喜歡?
    陳洪標|文【全文字數2184,圖片14張】 中秋夜,他畫的九個月亮,曬朋友圈卻燃爆了,為何大家這麼喜歡? 除了曬詩,還有曬趴在圍牆上曬太陽的三隻小貓咪,很它們的樣子真的很羨慕。童年的這個季節,去山上放牛,也會找一塊乾淨的巖石,躺下曬曬太陽。現在想來,自己的童年竟然也能如小貓這般幸福。 年年中秋,年年過。今年中秋,因逢十九年一遇的國慶,是有些特殊。
  • 王建《十五夜望月》有哪些地方寫得特別好?
    王建《十五夜望月》有哪些地方寫得特別好?要回答這個問題,仔細品一品這首詩,我們就會瞭然於心。解題《十五夜望月》這個題目交代的其實挺多。「十五夜」說的是農曆一個月的第十五天,這天恰好處在一個月的最中間,是月圓之時。人們常常於此時望月,我想可能因此這天被稱為「望日」。
  • 宋詞裡的中秋月
    中秋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周禮·夏官·大司馬》云:「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陳。」此處「中秋」,指「中秋八月」。《周禮·春官·籥章》又云:「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 過中秋朋友請客,辛棄疾寫首任性詞,無一悲字卻寫出悲的至高境界
    畢竟自古以來中秋都被視為團圓的節日,月圓人團圓,天上地下皆美滿。寫中秋的古詩詞更是數不勝數,很多都是流傳千古的佳作,就像蘇軾的《水調歌頭》,其中那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更是膾炙人口,還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最後兩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至今讀之依舊讓人心有所感。
  • 這個中秋,獨山腳下觀星賞月以詩會友
    這個中秋,獨山腳下觀星賞月以詩會友 2020-10-01 19:3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李白的悲情之詩~秋風詞
    中國古代則有「詩窮而後工」的說法。李白之所以成為偉大詩人,正是命運的窮厄玉成了他。李白的窮厄與憤怒,是他的理想與現實產生強烈矛盾的結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以及「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的短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