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可以說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慶。那麼中秋節怎麼是來的?又是如何跟月亮扯上關係的?真的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嗎?網易旅遊在中秋將至之際,推出特別策劃《中秋旅遊三日談》,來說說關於中秋的那些事兒,第一期話題:中秋與月亮。(參與篇末話題互動,有機會贏取網易旅遊與網易火車票提供的幸運獎品哦!)
趣談:2014中秋外國月亮更圓?
2014年中秋38年最早
據廣東天文學會透露,今年中秋節月亮出現日期是38年以來最早的。上一次中秋節最早日期發生在1976年9月8日;下一次中秋節最早日期將出現在2052年9月7日今年農曆春節是1月31日,春節來得早,一系列農曆節日自然都緊跟步伐早早來報到。
今年「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今年中秋月亮最圓時出現在9月9日上午9時38分,正值農曆八月十六。據統計,最近10年間(2005至2014年),中秋月亮「十
五圓」有4次(2005、2011、2012、2013年);「十六圓」有5次(2006、2008、2009、2010、2014年);「十七圓」有1次(2007年)。因此,諺語「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是出現頻率最高的。
統計顯示,從1951年到2050年的100年中,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情形有48次,十五圓的有39次,十七圓的有13次。也就是說,百年之中十六圓的次數最為居多。
今年中秋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
由於今年中秋期間,月亮最圓時出現在9月9日上午9時38分。因此,中國乃至亞洲東面和大洋洲看不到最圓的中秋月;而歐洲、非洲、南極洲、南美洲和北美洲東面可看到最圓的中秋月。從2011年開始,連續3年出現「十五的月亮十五圓」。而接下來的7年,即2014年至2020年,中秋節的月亮都不會在十五圓。就算是2021年,中秋節月亮最圓出現在清晨7時54分,當晚我國各地都看不到最圓的中秋月。
推薦:學古人去賞月勝地
唐代以來的文人騷客們頗為推崇賞月的習俗,也留下了大量詠月詩篇,檢索《全唐詩》,詠八月十五中秋之詩,計110多首作者至少有65位。那咱們跟隨古詩詞才來看看古人推崇的賞月勝地在哪。
「床前明月光」——揚州
《靜夜思》寫於公元726年左右,李白時年26歲。在揚州旅舍,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若遊玩了人間天堂杭州或者園林之城蘇州,再看揚州也許顯得有些樸素和安靜,而靜謐的揚州之景卻能讓不少遊客「憶江南」,這全因揚州的小橋流水如詩如畫,田園村舍別有韻味,若配上一輪明月絕對是賞月之佳地。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甘肅天水
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深切地表達了漂泊在外的遊子對於故鄉特別的感懷。究竟怎樣的月色會比不上故鄉的月色,不妨到杜甫作詩的地方甘肅天水去探訪一下。秦州在今天的天水市,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素有「羲皇故裡」之稱,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離天水市不遠的西秦嶺山脈小隴山中有一座孤峰叫麥積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在此賞月將會別有一番意境。麥積山的山形如農家麥垛,山崖拔地而起,有80米高,山勢相當陡峭。最令人稱奇的是山間懸崖峭壁上始建於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石窟,層層相疊,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間天梯棧道懸空而造,其險令人咋舌。據考證,這裡薈萃著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餘尊,分布在194個洞窟裡,主要以泥塑為主,精美程度絲毫不遜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以及洛陽龍門石窟。當夜晚明月升起後,白色的月光照射在山體之上,靜默的塑像群愈發莊嚴肅穆,西北邊塞的蒼涼之感油然而生,此時此景,若不是一家人出行,想必一定會勾起你的思鄉之情吧。
「海上生明月」作於東海沿岸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海南島
張九齡的這首《望月懷遠》作於東海沿岸,具體位置無從考究。在中國看海,屬海南第一,因而推薦去海南賞月。 秋天的海南退去了夏日的炎熱,氣候宜人。要想在海邊盡情賞月,準備工作必不可少。不妨白天先買幾個椰子留待晚上解渴之用。距離海口一小時車程的東郊椰林布滿了成片蔥翠的椰子樹,那裡所產的椰子既新鮮又便宜,而且順便還能買些珍珠貝殼等特色手工藝品。夜幕降臨後的海南島非常安靜,那裡的海水也較為平靜,你可以在海邊隨處找到能夠安營扎帳的沙灘。這時買上幾瓶啤酒,再從島民那裡求購些剛打上來的海鮮,點上篝火便可進行自助海鮮大餐。而這時,伴著海浪聲,再去欣賞緩緩升起的月亮,真可謂是不亦樂乎。
除了海口以外,海南島上的其他城市也都值得一去。沿東線往南,博鰲的海灘也頗為美麗,而且海浪很大,坐在岸邊,看海浪隨著海風一波一波地翻滾過來,足足可以發一整天呆。當然最湛藍的非三亞亞龍灣的海水莫屬,沙灘一旁綠樹成蔭,將沙灘與沿海的公路分割開來。相信在此賞月應該也很愜意!
峨眉山也是古人賞月常去勝地之一
"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
詩仙李白在其《峨眉山月歌》中給後人推薦了一條「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的千裡蜀地賞月行旅圖。 不妨就按李白的線路行走。峨眉山素以「秀甲天下」聞名遐邇。整體山勢地勢陡峭,雲霧纏繞其間,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每個到峨眉山遊覽的人都會早早爬到金頂,欣賞「日出」,如果幸運還能看到「佛光」四溢的奇觀。同時山上寺廟眾多,濃蔭密布,24座古剎依山取勢,各具特色。若晚間在半山賞月,峰如峨眉,月如金盤,別有一番奇俏。
若是中秋之夜從峨眉山下平羌江(今青衣江),相信也能看到詩中所描述的水中月影隨江水流去的景象。泛舟在江上,品嘗著月餅,更可享盡明月和月影相伴之色。待渡過清溪來到長江三峽,兩岸崇山峻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崖壁陡峭間最窄處不足百米。江水湍急時,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加上兩岸「啼不住」的猿聲讓人倍感盪氣迴腸。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山東諸城
蘇軾《水調歌頭》傳唱至今,就連天后王菲也翻唱了一首《但願人長久》。把酒臨風、對月當歌,此情此景酣暢淋漓。 《水調歌頭》是詩人蘇軾在密州時所作,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蘇軾因與當權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外放在密州做知府;而其又與胞弟蘇轍分別七年之久。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密州,即現在的諸城,位於山東半島東南部,是齊魯文化的一部分。蘇軾任密州知府時建了一座超然臺,用以登高遠望、吟詩作賦。同時他也就是在這裡寫了千古聞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歷代文人墨客為緬懷蘇軾,常慕名登臺憑弔,留下了許多名詩佳句、墨跡刻石。因此若要賞月,必登此臺。其實明月依舊,只是當月光灑落到這超然臺上並把你照亮後,也許你便更能體會蘇軾當年那種「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處世態度。而在中秋之夜,和家人共處此臺,其樂融融下也省去了蘇軾「千裡共嬋娟」的憂愁。
來源:中秋如何跟月亮扯上關係的?
關於中秋節的來源說法很多,基本上可以歸結為:三個傳說、二個演化、一個爭議。
三個傳說:嫦娥奔月、無鹽拜月、豐收拜月
「關於中秋節的來歷民間各有說法,但都與拜月有關,也就是人們為了祈求美麗與收穫而舉行的祭月儀式。」一般認為有三個關於中秋節起源的故事。
故事一:嫦娥奔月,嫦娥與后羿成婚後 ,后羿對嫦娥用情不專 ,嫦娥漸漸對后羿心生恨意,於是偷吃下他的不死丹丸 ,化為仙子飛奔月球。民間女子皆以嫦娥之美作為追求目標,膜拜月亮祈求上天賜予美貌。
故事二:無鹽拜月,齊國有一醜女名無鹽 ,每天拜月 ,請求月亮賜予她美麗面容。後來,無鹽因品德超群被選進宮中 ,但一直未被選聘為妃。一次 ,齊王在月光下見到她 ,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於是 ,民間女子認為只要誠心拜月便可獲得美貌,於是興起拜月之風。
故事三:豐收拜月,秋天代表果實的成熟 ,勞動的豐收。在古代科學技術水平較低的時期 ,每年八月月圓之時,人們都將收穫的果蔬端出來慶祝豐收。人們認為豐收的果實是神賜予的,於是每年中秋擺上豐盛的食物表示對神的感恩。
中秋節源自自古以來的拜月習俗
兩個演化:拜月/祭月、賞月
人是奇怪的動物,對於很多自然物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敬畏感,比如山石,比如日月星辰。因此,雖然中秋節在宋代才正式確立,但是有關祭月拜月的節俗卻有長久的歷史。有關對月亮的崇拜,可以追溯至殷商時期,到了秦漢時期,日月祭祀成了皇家禮制。只是那時候還沒有中秋節,人們祭月大多是在春分秋分。此後北魏、隋唐以至明清歷代都有祭月的禮儀。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祭月是皇家的專利。也許是因為在古人看來,祭拜像日月這樣的天地大神,一般百姓「檔次」不夠。
進入隋唐以後,人們對天體的理性認識逐漸增多,月亮的神秘色彩隨之消退。貴族和文人學士開始流行起賞月的雅好,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因而隨著中秋節的確立,賞月成為中秋節俗的一部分,對月亮的祭拜也不再是皇家的專利。宋代拜月時,男孩子一般祈禱早日科舉成名,而女孩子則希望有一副美麗的容顏。而明清之後,拜月的習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知何故居然還分起了男女,祭拜月亮逐漸成為女性的特權。不少地方都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當然,對於現代人而言,面對月亮則更多是賞月了。
關於中秋的起源,曾經也有過爭議
一個爭議:中國中秋節起源於新羅?
2003年,劉德增一篇論文《中秋節源自新羅考》引發了不少爭論,他通過對歷史書籍記錄的考察,認為「開成四年(489),日本高僧圓仁在文登縣清寧鄉赤山村法花院見到寺中新羅僧人過八月十五節,遂在當天的行記中寫道:『斯節諸國未有,唯新羅國獨有此節。』檢索中國文獻,宗懍《荊楚歲時記》中沒有中秋一節。清人王謨說這不是宗懍缺記,也不是荊楚一帶沒有此節,而是唐代以前就沒有這個節日。在唐代文獻中,中唐,特別是入晚唐以後,士大夫中出現中秋賞月之事。但在唐代,中秋尚無節日性質。中國傳統的中秋節是唐朝士大夫的賞月活動與新羅僑民的節慶活動相互影響,融合而成。」這一觀點一出,被引申為「中國中秋節來源自韓國」的爭論,而正好當時韓國將「端午祭」申遺,更是引發了一場口水大戰。
>>> 中秋有獎活動
掃一掃,關注網易旅遊微信公眾號,參與中秋有獎活動
1. 活動主題:網易旅遊中秋策劃——中秋旅遊3日談,將設置3個話題:中秋與月亮,中秋與月餅,中秋旅遊。您可以選取任一話題參與活動。
2. 參與方式:掃右側的二維碼,關注網易旅遊微信公眾號,將您的作品發送給網易旅遊公眾號即可。
3. 作品要求:選取任一活動話題,發表與話題相關的感想或圖片,即可。
4. 獲獎評選:網易旅遊將根據網友作品的質量每個話題評出優秀獎(1名)和活躍獎(2名),優秀獎綜合考慮參與度與作品質量,圖文並茂,且圖文質量較高為優;活躍獎則是獎勵參與活動最為活躍的網友。另外,每天最早參與活動的10名網友將獲得參與獎,每人只能獲得一次。
5. 獎品設置:優秀獎,每個話題1名,漫步者音響R103T,價值185元;活躍獎,每個話題2名,網易火車票APP50元紅包;參與獎:網易火車票APP5元紅包,每天10名。
本文來源:網易旅遊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