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將至,又到賞月時。天文專家表示,今年中秋月「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最圓時刻出現在10月2日(農曆八月十六)凌晨5時5分。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每逢農曆初一,我們看不到月亮,叫「新月」,也叫「朔」;到了農曆十五左右,我們可以看到圓圓的月亮,稱為「滿月」,也叫「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根據農曆曆法規定,「朔」所在這一天為每月初一。但同是初一,「朔」可能發生在凌晨,或者上午、下午,也可能發生在晚上,而且每個朔望月本身也有長有短。這樣,月亮最圓時刻的「望」最早可發生在農曆十四的晚上,最遲可出現在農曆十七的早上。
但由於「朔」一定在農曆的每月初一,「朔」之後平均起來要再經過14天18小時22分才是「望」,所以月亮最圓時刻的「望」以出現在農曆十五、十六這兩天居多,其中又以出現在農曆十六為最多。
史志成說,今年中秋節與國慶節「喜相逢」,同時出現在10月1日這一天。今年農曆八月中「望」的時刻出現在10月2日凌晨5時5分,所以中秋月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雖然中秋月圓在十六,但十五的月亮肉眼看起來很接近正圓,如瑤臺鏡、白玉盤一般,圓潤飽滿,晶瑩剔透,令人賞心悅目。只要天氣晴好,10月1日晚,註定會是一個『花好月圓』的美妙夜晚。」史志成說。
中秋前,賞雙星伴月
中秋之夜可賞月,中秋之前若有晴朗夜空,您也可以一邊品月餅中的「七星伴月」,一邊賞天上的「雙星伴月」。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9月23日從廣州市五羊天象館獲悉,今年9月25日晚上,我國各地可看到木星、土星和月亮這3個天體齊齊匯聚在人馬座的有趣天象,亞洲、大洋洲、歐洲、非洲和南極洲等地也可觀賞到。
木星土星「雙星伴月」示意圖 李德生製圖
據悉,木星和土星的交匯周期,大約20年一回。2000年11月起,倆行星雙雙衝日並齊齊匯聚在金牛座。2020年7月起,兩行星再度雙雙衝日,並齊齊匯聚在人馬座。預計下一次交匯周期為2041年4月起,兩行星預計雙雙衝日,並齊齊匯聚在獅子座。
五羊天象館相關負責人表示,木星土星和月亮均屬較明亮天體。預計中秋節前的9月24日、9月25日、9月26日三天,我國各地可在天氣晴朗的夜晚,用肉眼看到「雙星伴月」之景,其中9月25日晚上,月亮來到木星與土星的中間,廣州地區可在當天19時36分,看到月亮上中天,迎來觀賞「雙星伴月」的最好時機。
按照月亮運行軌跡,我國今年還有3次看到木星土星與月亮相匯的「雙星伴月」天象,分別是10月23日、11月19日和12月17日。儘管「雙星伴月」仍可能是一種常見的天象,但如果還想看到木星土星與月亮組成的「雙星伴月」組合,可能要等到2041年了。
中秋、國慶同一天,你想好怎麼度過了嗎?
9月22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發布《2020年國慶中秋假期旅行衛生重點提示》
居家旅行寶典已奉上
請仔細閱讀
重點風險提示
1. 2020年國慶中秋期間我國境內旅行需要重點注意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和諾如病毒感染、食物中毒。
2. 目前我國境內各地均為新冠疫情的低風險地區,可以正常旅行,旅行期間要服從旅行目的地新冠防控工作的有關要求。同時準備免洗手消毒液、消毒溼巾、口罩等物品。旅遊期間注意與他人保持距離,勤洗手,密閉和人群密集處佩戴口罩。
3. 目前處於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不同國家和地區採取不同的旅行限制措施,出入境前後可能最長需28天的隔離觀察,會嚴重影響短期跨境旅遊的體驗。
4. 節日期間聚餐和在外就餐機會增加,要注意預防諾如病毒感染、食物中毒。不吃未燒熟煮透的食物、未經消毒的奶、未削皮的水果、生的蔬菜,不喝生水。不採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外出就餐時,注意選擇正規、衛生條件好的飯店或餐廳。
相關風險的特徵及具體預防措施
主要預防措施
我國內地目前均為低風險地區,可以正常旅行,但應隨時關注旅行目的地疫情變化情況。旅行期間要服從旅行目的地新冠防控工作的有關要求。
同時準備免洗手消毒液、消毒溼巾、口罩等個人防護物品。儘量減少去往封閉場所和人群聚集場所,減少聚餐。
當本人出現發熱症狀或其他不適宜旅行的疾病時,應推遲或取消旅行。
跨境旅遊中,如果目的地要求旅行者入境後隔離醫學觀察14天,同時我國對入境人員也要隔離觀察14天,出境前後最長可能需要28天的隔離觀察,將嚴重影響短期旅行體驗。因此建議個人權衡出行時間,儘量避免國慶中秋假期非必要的跨境旅行。
旅行期間,乘坐飛機、火車等交通工具時要遵守秩序和乘務人員管理要求,全程佩戴口罩,做好手部衛生,並妥善保存票據以便查詢。
遊玩過程中應有序排隊,或在餐廳內用餐建議間隔落座或同側用餐,儘量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在封閉場所和人員密集場所佩戴口罩。
如旅途過程中出現發熱、乏力、乾咳等症狀,應立即到就近的醫療機構就診,取消或中止旅行。
旅行歸來,繼續做好個人健康監測,應自我觀察14天,一旦出現身體不適,及時就醫並主動告知醫生自己的旅行史。
如果是境外旅行歸國人員,應按照我國最新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的要求,實行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或者具備條件時、在自願基礎上實行「7+7」「2+1」的管理模式,即7天集中隔離和7天居家隔離,入境口岸海關核酸檢測、入境地集中隔離後期核酸檢測、居家隔離期滿後核酸檢測。
食物中毒
5~10月為我國食物中毒高發月份。節日期間聚餐和在外就餐機會增加,在食品衛生狀況不佳的情形下,食物中毒發生可能性會有所增加。
我國內地食物中毒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起數和中毒人數最多,主要發生在飲食服務單位和集體食堂,表現為集體進食同一種或多種受汙染或變質食物後,多人集中發病。
患者常在進餐後24小時內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腹痛以上、中腹部持續或者陣發性絞痛多見,嘔吐物多為進食之食物;常先吐後瀉,每天腹瀉數次至數十次,多為黃色稀便、水樣或黏液便。
主要預防措施
注意飲食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
不吃未燒熟煮透的食物、未經消毒的奶、未削皮的水果、生的蔬菜,不喝生水。
不採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
選擇新鮮、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時要注意生、熟分開。外出就餐時,注意選擇正規、衛生條件好的飯店或餐廳。
諾如病毒病
諾如病毒病暴發疫情主要發生在託幼機構或學校。旅行團、遊輪、度假中心也常有諾如病毒病暴發疫情發生。近年來,我國報告數起國內外旅行團暴發諾如病毒病疫情。9月以來,全國已經報告超過30起諾如病毒病暴發,涉及病例約1500例,無死亡;主要發生在學校。
人們通常經過以下途徑感染:食用或飲用被諾如病毒汙染的食物或水、觸摸被病毒汙染的物體或表面後將手指放入口中、接觸病毒感染患者(如照顧患者、與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最常見臨床症狀為嘔吐和腹瀉,其次為噁心、腹痛、頭痛、發熱、畏寒和肌肉酸痛,多數患者症狀持續2~3天後恢復。極少數病例可發生重症甚至死亡。發生重症的高危人群為高齡老人和低齡兒童。
主要預防措施
注意洗手,尤其在如廁和更換尿布後,以及每次進食、準備和加工食物前。
水果和蔬菜食用前應認真清洗,牡蠣和其他貝類海產品應深度加工、煮熟煮透後食用。
諾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復後3天內不能準備和加工食物或陪護其他患者。
被患者嘔吐物或糞便汙染的表面應及時用含氯漂白劑或其他有效消毒劑清洗消毒,並立即脫掉和清洗被汙染的衣物或床單等,清洗時應戴上橡膠或一次性手套,並在清洗後認真洗手。
綜合羊城晚報、新華社、廣西疾控、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