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月亮都是表達人們美好祝願的事物,縱觀歷史最喜歡月亮的當屬「詩仙」了,李白喜歡月亮大家有目共睹,要是飛花令要飛「月」字那可就是李白的專場了。我們最熟悉的當然就是《靜夜思》了,很多人會背的第一首詩就是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關於這首詩你了解多少呢?有是否認為它是在中秋節寫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解答一下吧。
「詩仙」李白,一生愛月
說起李白我們一定不陌生,唐朝時期在詩詞領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甚至可以稱為第一,有著不少的粉絲,正是因為他的浪漫與灑脫。他的頭號粉絲曾經作詩誇讚李白,「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可以看出李白的才氣十分的高,而且特別的愛喝酒「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是灑脫的,這樣一位仙人表達自己的主要事物除了酒,便是月亮了。
李白愛月是從小產生的,那篇「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就是最好的證明全詩簡單易懂,不僅僅表達了少年的天真,也體現了李白小時便對月亮的無限好奇,這份好奇也是不停的陪伴著李白的成長的。所以在李白的詩中月亮就特別的常見。
在《月下獨酌》中月亮是陪伴李白飲酒的好友,在「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美好環境裡沒有人陪自己喝酒,這時我們的詩仙就「舉杯邀明月」,結果得到了「對影成三人」的回應;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亮是李白的回憶與期盼「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裡長相隨。」;在《子夜吳歌秋歌》中月亮是李白表達對待戰爭的無奈,也是用月幫人們表達對出徵丈夫的擔憂,「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在原本寂靜的夜晚,家家戶戶卻傳來做衣服的聲音,妻子對待丈夫的細膩關心,在月光裡顯得更加溫柔。
還有很多詩,儘管有些已經失傳,但單從流傳下來的我們就能感覺到月亮對於李白的非凡意義。甚至李白的離世也是因為月亮,很多人認為,李白是因為醉酒後在船上撈月,才意外落水失去了生命。要真是這樣的話,那李白真的是愛了一輩子的月亮。
中秋佳節,興盛於宋
看到這裡你會說那他這樣愛月亮在中秋這個專門賞月的節日裡寫下《靜夜思》也是正常的呀,可是咱們有史料記載呀,這很像描寫中秋月亮的《靜夜思》並不是寫在中秋的。根據《全唐詩》對此詩的介紹,就能發現這首詩創作於726年九月十五日,而並非八月十五中秋節。
而且不單如此李白如今流傳下來的所有描寫月亮的詩沒有一篇是在中秋節寫的。
至於原因嘛也很簡單,不是因為李白不喜歡在中秋寫詩,而是在唐朝前期,中秋還不流行。我們都知道文化的發展是連續的,節日的產生也是如此。中秋節源於古代祭祀,中國古代是農業大國,需要靠老天吃飯,在每年秋季豐收的時候,就會祭祀上天保佑一年的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然後不斷的延續,從統治者傳到普通百姓,再逐漸確定日子形成節日,根據史料唐朝的中秋沒有完全的形成,尤其在前期。直到宋朝中秋節才完全的形成體系,而這時的中秋也是以祭祀為主,賞月為輔的。
中秋的月亮詩有很多
中秋佳節後世還是賞月的,畢竟八月十五的月亮是真的圓。在形成傳統後相應的好詩也就有不少,這裡我們來欣賞一些。
首先是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兩首》中與《靜夜思》有著同工之處的兩句詩它們是:「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不得不說杜甫對待李白的知己之情有些愛屋及烏了,對待月亮杜甫也是十分喜歡的;晏殊在《中秋月》中也是貼切的表達了自己望月思鄉的感情「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可見宋朝的中秋節韻味確實較唐朝提高了很多,獨居異鄉的人,在佳節時總是憂愁的;自然還有我們大家都特別熟悉的蘇東坡那篇《水調歌頭》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道盡了自己對弟弟的思念,同樣也看明白了世間萬物離合的真諦,千古流傳。
傳承經典,復興文化
在這裡我們欣賞了很多詩詞,都是關於月亮的,細細品來,你會發現,千百年來人們仰望的月亮被授予了很多不同的樣子,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世間萬物在更替中總會留下些東西,值得我們回味。
回到最初的那首《靜夜思》,那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沒有一個字你不認識,但是如今的你讀起來還和最初時讀起來的感覺一樣嗎?肯定不一樣吧,就連你這一遍和下一遍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中國詩詞的美,我們前輩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在今天的社會我們提倡文化復興,加大中小學生閱讀古詩詞的數量,很多國風產品進入大眾的視野,漢服文化的興起……這些事情都是為了保持著我們中華民族與別的名族不同的東西,都是為了更好的繼承傳統,讓中國文化,繼續閃閃發光,溫暖人們的內心。
結語:
李白一生愛月,跨越歷史的,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美麗的詩,讓我們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可以在閒暇時讀一讀、品一品,那些我們驕傲的文化我們應該守護,然后豐富傳承,讓世界上別的國家來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於中秋佳節,我們的傳統節日,我們也應該守護,韓國在端午節申遺後多次想要申請中秋,我們應該反思,明明是咱們的文化為什麼會在別的國家這般的被寶貝,然後改正不足,進一步發展提高。品味傳統之美,繼承傳統,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