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夜晚掛在天上的月亮相比,白天的太陽似乎不是那麼的被古代詩人所看重,原因也很好理解,畢竟太陽如此的刺眼,誰又能盯著看太陽看呢?
不過雖然不能直視太陽,但詩人同樣感受著太陽的溫暖,所以關於太陽的古詩詞也不乏名句,下面我們一起來從這些古詩詞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寫作的知識。
第一:分類的思想。
面對不可直視的太陽,古代人對太陽的運行時間段進行了分類。
第一重分類:夕陽,也就是即將落山的太陽是人們就喜歡的素材之一。
畢竟落日餘暉,這個時候的太陽不像其他時段的太陽那樣刺眼,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注視著它,但畢竟是快要落山的太陽,於是一種傷感之情也就產生了,夕陽、黃昏也多成為了傷心的代名詞。比如那句崔顥在《黃鶴樓》中著名兩句詩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當我們面對一件事物你會產生什麼想法呢?先別急,先分類吧,比如面對考試你是什麼心情?成績好是開心,成績不好是傷心,成績不好不壞是安心。
此外,面對夕陽的名句呢,還有李商隱的這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字裡行間都流露著作者的無奈。夕陽為什麼好,因為終於可以直視了,可是呢?快黃昏,很快就看到了,所以美好的事物總是稍縱即逝啊。
第二重分類:被遮住的太陽。雖然是中午的太陽,可是太陽被擋住了,我們也可以看一看太陽,雖然看不清,但是至少可以抬頭看了。但是我們又想看清楚,所以,依然有些愁。
比如李白在《登金陵鳳凰臺》中寫道: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浮雲都把太陽遮住了,找不到了太陽,詩人肯定要發愁啊。
第二:對其他事物的影響。
雖然我們無法看太陽,可是太陽對其他事物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來就形成反襯。
比如李白就這樣寫過太陽,他說:長安百日照春空。雖然不能看太陽,可是春天的天空在被太陽照射著啊。
李白還怎麼寫呢?他說:日照香爐生紫煙。煙為什麼是紫的呢?我們知道煙不可能是紫色的,這完全是因為太陽光的照射而發生的一種視角效果,所以雖然沒寫太陽,可是太陽的感覺我們依然體會到了。
李紳怎麼寫呢?他把太陽和人結合在了一起,他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太陽熱不熱?當然熱了,汗水流的太多,都到了土裡了。
白居易呢?也不甘示弱,他寫什麼呢,他說:日出江花紅勝火。日出之後,太陽照著花朵比火還紅。
當然,對於落日,白居易也不願意錯過,他寫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殘陽對於水產生什麼作用?發生了一種美麗的風景,也就是半江瑟瑟半江紅。
那麼我們在寫事物的時候,有沒有考慮某一事物對其他事物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