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裝幀,古代書籍的裡子和面子,顯示著不同時代的文化色彩

2021-01-09 灰白加

古籍裝幀,古代書籍的裡子和面子,顯示著不同時代的文化色彩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一聊古籍裝幀。如今,讀者都很少能看到那些古籍了。古籍書大多在一些圖書館或私人藏書中保存著,一般人壓根就看不到,更不要說那些古籍善本了。那麼,什麼是古籍裝幀?古籍裝幀都有哪些?一般人可能都不太清楚。北京作為六朝京城,曾經是文人薈萃之地,文化氣氛濃厚,而且擁有國家圖書館,以及各大高校圖書館,其中就藏有不少古籍書籍。而對於不同時代的古籍,它們則有不同的裝幀風格和方式,顯示著不同的時代文化色彩。就現在發現的所知,那些古籍的裝幀形式或形制,隨著時代的技術發展,曾先後流行過簡策、捲軸裝、經折裝、旋風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毛裝等不同的形式。

可以說,中國古籍的裝幀是從簡策開始的。在漢代紙張發明之前,古代的書籍最初是刻寫在竹木上,稱為「木簡」或「竹簡」。甚至在絹、帛等紙張發明以後的好幾百年裡,也就是從商周到東晉的幾千年內,古代書籍的主要載體依舊是竹木。比如漢代的東方朔給漢武帝上書時,就寫了上百個竹簡,只得用車拉。古人所說的「學富五車」,也就是車裡所裝的簡冊書籍,內容並不會很多。簡策,意思就是編簡成策,古人將竹木加工處理成為一條條狹長的簡片,再把幾十根簡用繩子編連起來,就是策。竹木簡編連的方式,主要是用繩子像編竹帘子一樣地編連,普通的上下兩端只要編兩道繩就行,如果是長簡,內容比較珍貴,為了牢固耐用,就需要編三四道繩子才行。

根據一些考古實物,這種簡冊古籍,有兩種裝幀方式,一是先寫後編的古籍,一是先編後寫的古籍。其中,最常見的編繩是麻繩,也有少量的絲繩。可以說,簡策是中國最早的一種書籍裝幀形式。雖然它顯得比較笨重,但它所起到的書籍保護理念,卻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比如贅簡後來演變成了護封、封面和扉葉,「帙」、「囊」則演變成了「函套」,等等。之後,到了東漢,出現了絲織品和紙張後,書籍形式就出現了很大的變化。不過,那時候印刷術還沒發明出來,圖書都是抄寫在縑帛和紙張上,然後採用長卷的形式。閱讀時需要不斷展開,不用的時候則捲起來。這類古籍,就是所謂的捲軸裝,也叫「卷子裝」。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送諸葛亮覺往隨州讀書》詩中就這樣描寫: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籤,新若手未觸。歐陽修在他的《歸田錄》中也說:「唐人藏書皆作捲軸。」可見,當時唐代雖然有了印刷術,但是藏書家都喜歡這種捲軸書。可以說,這種捲軸裝跟今天裝裱的書畫相似。整體上應該不是很方便,因而只是曇花一現。這種書籍裝幀大約盛行於唐代。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的唐寫本5卷《刊謬補缺切韻》,就是採用這種旋風裝。下來的一種,就是梵夾裝。梵夾裝這種書籍形式是舶來品,大約是隨著佛教一起,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可以說,它也是清朝中晚期在引進西方書籍裝訂技術之前,國內引進的唯一的外國書籍裝幀形式。

古代印度的書籍主要用的是修長碩大的貝多樹葉,通常將表面光滑的貝多樹葉裁成長方形,然後晾乾,將寫好的書葉按照順序排列,一張張摞在一起。由於曬乾的貝葉容易碎裂,因而上下需要用夾板保護起來。為了保證書葉的前後順序不亂,還需要在中間或兩端的連板帶書葉穿上一兩個洞,穿繩繞捆。這種印度的裝幀形式傳到中國後,就叫做「梵夾裝」。這種梵夾裝,隨著佛教的傳播不斷流傳到中國,尤其是對藏回、蒙古、滿等民族的佛教典籍有很大影響。因而中國將印度的佛經稱為「貝葉經」,就指的是這種書籍裝幀。再下來就是經折裝,也叫「摺子裝」。大約在唐朝中期以後,古代佛教信徒覺得捲軸書不方便,於是借鑑了印度的梵夾裝的貝葉經的優點。

對捲軸裝進行了一種改進,從而創造了這種新式書籍裝幀。它是將圖書長卷按照一定的寬度,通過左右摺疊起來,然後兩端粘貼上書衣或書皮,這樣就成了可以隨時展讀的冊子。書皮大多用硬紙板或木板製作,這樣能更好地保護內部的書頁。那時候,這種裝幀形式大量應用在佛經中,因而叫做「經折裝」歷代所刊刻的那些佛經道藏,大多採用的就是這種摺子裝。另外,古代的奏摺、書簡也通常會採用這一形式。總之,這種摺子書也是相當流行的。在唐朝的摺子書之後,大約在宋元時候,出現了另一種書籍裝幀形式,它就是蝴蝶裝。蝴蝶裝,就是將每頁書從版心處對摺,將有文字的一面向裡,再將若干折好的書頁對齊,最後粘貼成冊。

這種裝訂形式,從外表上看,跟現在的平裝書相似,不過展開閱讀時,裡面的書頁就像蝴蝶兩翼,因而叫做「蝴蝶裝」。蝴蝶裝書籍,幾乎改變了前朝沿襲千年的捲軸形式,同時也適應了雕版印刷的一頁一版的特點。不過,這種版心向內的裝訂形式有很大的缺點,就是翻閱時會遇到無字的頁面,而版心也容易脫落,造成掉頁,所以它也流行沒有多久,後來便漸漸被另一種更為先進的裝幀形式所取代。這種先進的書籍裝幀,就是包背裝。與蝴蝶裝相對,它是將印好的書頁版心向外對摺,並將書口向外,然後用紙捻裝訂成冊,最後再裝上書皮。由於這種書籍包上了厚紙作皮,看不到線眼,因而叫做「包背裝」。包背裝大約從南宋時開始出現,直到元代和明朝前中期比較盛行。

甚至連清朝的一些宮廷圖書,如《歷朝實錄》《四庫全書》也採用這種裝訂方式。包背裝的優點在於改變了蝴蝶版心向內的形式,不會有無字頁面,節省了紙張,但沒能克服容易脫頁的缺點,所以它後來被另一種裝幀形式取代。這種新式書籍裝幀,就是大名鼎鼎的線裝書。可以說,線裝書是傳世古籍中最普遍最流行的一種裝訂方式。它跟包背裝的區別在於,不用整幅書葉包背,而是前後各用一葉書衣,打孔穿線,裝訂成冊。通常,書側會打四個眼,叫做「四眼裝」。有時也會在兩端各加一個眼,就成了六眼,叫「六眼裝」。這種線裝書可能在南宋時就開始出現了,但是直到明朝嘉靖以後,才真正流行起來。到了清代,它就成了最流行的書籍裝訂方式它的優點在於克服了蝴蝶裝。

包背裝易於脫葉的缺點,同時還方便修補重訂。正因為如此,線裝書的形式,幾乎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不過在線裝書後,還出現了一種稍稍不同的裝幀形式,叫做毛裝書。它是將印好的書頁疊齊,下紙捻後不用裁切。用這種方法裝訂書籍,一是為了表示書屬於新印;二是為了日後一旦有了汙損,還可以再行切裁。由此可見,古籍裝幀曾進行了一個發展演進過程。不同的時代,曾流行過不同的裝幀形式。到了出現各種紙質精裝書籍、乃至電子書的今天,所有的古籍裝幀,都成了古董,就連清朝民國的線裝書,在今天看來都相當古老。只有那些收藏家,才會對這些古籍感興趣。翻閱它們,也許能感受到一種濃厚的古樸的氣息。好了,今天小編就講到這裡了,下次見吧。

相關焦點

  • 藏身中國的西文古籍:那些歷史最悠久的印刷品有什麼好看?
    這對西文古籍的愛好者來說是一件大事,可是,對於公眾而言,無論是「搖籃本」,還是《尋愛綺夢》,都可以說是極為陌生的名詞。實際上,古籍的買賣在西方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行業,蘇富比與佳士得最初的拍賣中,不少都是西文古籍拍賣。西文古籍距離中國讀者也並不遙遠,利瑪竇等傳教士就曾經將大量古籍帶到中國,並由此促成17世紀文藝復興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 如果時光倒流,即將選擇人生方向的你,會選擇成為古籍修復師嗎?
    #古籍修復#古籍,古代書籍的簡稱,主要指書寫或印刷於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它是流轉在時間裡的智慧結晶,是延續文明根脈的重要載體,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由於紙的性質本身,自然、人為等因素,會造成古籍出現蟲蛀、鼠啃、酸化、油汙、撕裂等各種破損情況,這時就要使用修復技術對古籍進行修補。古籍修復技術這項技藝雖然在中國傳承了上千年,但時至今日依然很少有人了解,歸根結底,這是一個極需要定力和耐心的活兒。整個修復工序極其複雜的,首先要拍照存檔,記錄下古籍現存的種種病害,制定相應的修複方案。
  • 被今人遺忘腦後的紙質書籍,在古代發展中不可不知的一些細節
    書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對世界文明有著極大的意義。我國作為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歷史精髓都是通過文字記載在書籍上傳承下來的。那麼我國古代的圖書,究竟是如何發展的呢?一、竹簡、木牘時代進行總括的話,我國古代的圖書形式主要分成兩大類:一種叫手抄本,一種叫印刷本。顧名思義,前者是手寫時代的書籍,後者是印刷術出現後的產物。手抄本最早的形式稱為簡牘。「簡」就是竹片,「牘」就是木片。
  • 戲曲恐怖片也撲街了,國產恐怖片的「裡子」就這麼難找嗎?
    更可怕的是,這部電影揭示出如今國產恐怖片的現實處境——靠噱頭就想大賺一筆的恐怖片時代終於落幕。那為何成績如此慘澹呢?是觀眾對國產恐怖片徹底失望了?似乎並非如此。和已成「爛片IP」,觀眾入場只為看到底有多爛的筆仙、碟仙不同,原創故事往往意味著更少的偏見和更高的期待。
  • 探秘圖書館古籍修復:蜂蜜、花椒、桂皮都是工具
    在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籍的生產完全是抄寫,抄寫一部書尤其是大部頭的書很不容易,複本很少。  在遼寧省圖書館6樓特藏部的辦公室,穿著白大褂的崔錦蘭老師正在輕輕翻閱著紙頁發黃、褶皺不堪的善本《盛京賦》,桌子的左上角,整齊地擺放著一摞摞正待修復的古籍;右手邊放著古籍修復必不可少的幾個工具:鑷子、毛筆、糨糊和鉛錘。  兩年前,崔錦蘭老師開始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用她自己的話說,古籍修復工作是一項「功德活」。
  • 他們被稱為「古籍醫生」,修復一本古書至少需要二十餘...
    2014年11月5日,德國杜塞道夫市文化局局長參觀重慶圖書館,感受中國傳統古籍修復技藝的魅力。源遠流長的中華5000年文明得以綿延至今,浩如煙海的一本本古籍功不可沒,來自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境內現有古籍5000萬冊。
  • 草鷺珍本書品鑑會:到最後,原來迷的是裝幀
    10月21日下午由北京草鷺文化傳媒公司、草鷺俱樂部主辦的珍本書品鑑會在上海思南書局舉行。插圖本、書話與藏書票愛好者虞順祥,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英文文學譯者顧真,草鷺首席裝幀師胡瑾,西洋珍本書藏書家黃偉業等嘉賓攜各自的珍本書亮相了品鑑會。
  • 深圳印刷廠精裝書燙金工藝的裝幀布該怎麼選?
    有的作者或者書刊裝幀設計師喜歡使用裝幀布料製作封面,深圳印刷廠家在封面布上進行燙金處理,可以展現出的那種天然的紋理感和布料的質感是任何紙張都無法比擬的。當然選好料對於燙金效果的表達有重要的影響力。,避免化纖布料,那麼對於書籍後加工效果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 假期第二天,貴州旅遊文化味兒更濃,遊客享受全新體驗
    記者從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1月2日,元旦小長假的第二天,貴州文化旅遊產品供給豐富、優質,旅遊體驗新,自助遊、親子遊、鄉村休閒遊持續升溫。假期第二天,很多人來到貴州省圖書館(北館)、貴陽市少年兒童圖書館閱讀書籍,在書香中度過新年假期。
  • 《冷冰川墨刻》內容與裝幀設計完美融合
    《冷冰川墨刻》作者:冷冰川出版社:海豚出版社《冷冰川墨刻》(中文版,平裝)是一本墨刻藝術作品編年體圖書,集藝術作品與作者感言於一體,是一本將內容與裝幀設計完美融合的藝術圖書。《冷冰川墨刻》的整體設計,是由他10多年的好友、2015年度「中國最美的書」評委、著名書籍設計家周晨操刀。周晨的書籍設計作品多次入選「中國最美的書」。周晨的設計總能精準地抓住題材本身的文化特色與視覺特徵。
  • 書籍封面表現形式
    一般書籍封面設計分為兩類:寫實類表現形式與象徵類表現形式,可以借鑑不同的設計風格去體現,例如:借用古典國畫的繪畫技法;利用剪影、黑白對比的表現方式;融入前衛的設計元素等。書籍封面設計中最常用的是寫實類表現形式,即選用書籍中所描寫的具體人物形象、情節、場景等作為設計素材,直觀展現書籍內容。運用不同設計風格、設計手段進行藝術加工,形成從內容到形式的完美統一的設計作品。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中國雕版印刷...
    它開創了人類複印技術的先河,承載著難以計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2009年,雕版印刷技藝正式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歷史淵源雕版印刷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發明的。始於隋代,行於唐代。精於宋人,盛於明清。
  • 新時代的易學古籍資料庫建設
    而在我國不同歷史時期湧現出來的卷帙浩繁、汗牛充棟的易學古籍,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進、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體現。目前,國學發展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如何把傳統易學古籍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起來,開展好易學古籍資料庫建設,將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學術課題。
  • 馬欄山觀止客廳首次向公眾開放 上演絕美「狐」文化沉浸式藝術體驗
    活動當天,該書責任編輯李鄭龍、插畫作者鹿溟山及裝幀設計戴宇齊聚月湖畔,分享《狐說》出版歷程及藝術構思,探討中國傳統志怪「狐」文化。特邀嘉賓海蒂擔綱主持。「《狐說》是一部闡述狐狸精文化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術著作。它不僅僅是一本嚴肅的社科讀物,還具有可讀性和趣味性。」文化沙龍現場,李鄭龍講述了《狐說》成書緣起與過程。他表示,嶽麓書社歷來以古籍出版為主,但是傳統文化的外延是很寬泛的,傳統志怪文化則是中華傳統文化星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而「狐」又是其中最具典型的形象。
  • 崇正18春拍古籍 | 黃晦聞外孫李華鍾教授舊藏
    「文化大革命」後期,與中山大學李華鍾、郭碩鴻合作開展了經典規範場理論的研究,推動了此領域的研究在國內的開展。1980後曾先後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理論物理研究所、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義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及日本東京大學做訪問學者。他後來致力於同步輻射研究,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同步輻射裝置。1989年「BEPC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002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物理學獎。
  • 西方博士稱:山海經也許不是神話,而是人類丟失的一個時代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5000多年的文明史譜寫出了璀璨的1頁。光古人留下來的文學典籍就足夠驚豔世界了,如《山海經》就是其中的瑰寶。這本書誕生於幾千年前的先秦時代,共有18卷,並非1人所作,而由多人完成。就它所描寫的類型而言,這古籍有點像科普類的作品了,因為涵蓋面太廣,從神話故事到傳說怪獸,還有地理民俗等好多領域都囊括其中。《水經注》是酈道元所寫的地理類古書,它給我們研究中華古代的好多地理知識有很大的幫助,而這個《山海經》足比《水經注》早了1400多年,也講了不少的地理知識。不過歷史學家卻沒單純地把《山海經》歸為地理類古籍,反而說它更像1部古代的百科科普書籍了。
  • 古代流傳下來的(唐宋元明清)風水堪輿書籍
    >風水安神法 謝天詮 家庭改運風水改運風水堪資料古籍 風水祛惑 丁芮樸 月河精舍叢鈔古本 風水堪輿資料看風水堪輿古籍 楊公十八忌玄空經房煞 看風水堪輿資料古籍 地理訣要雪心賦卜應天著謝志道注1602年風水堪輿資料古籍 地輿纏度 明 劉基 著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