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易學古籍資料庫建設

2021-01-08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張濤、尹小林(分別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院長、首都師範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所長)  

  《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化經典,隨著其思想體系的不斷拓展、社會價值的不斷發掘,逐漸形成了博大深邃的易學文化。而在我國不同歷史時期湧現出來的卷帙浩繁、汗牛充棟的易學古籍,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進、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體現。目前,國學發展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如何把傳統易學古籍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起來,開展好易學古籍資料庫建設,將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學術課題。

  收集整理易學典籍,夯實資料庫基礎

  作為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易學古籍資料庫建設應當以易學古籍的收集、整理和編纂為前提和重要基礎。

  我國歷代學人非常重視對卷帙浩繁的易學文獻進行整理、編纂,從最早的官修書目《別錄》《七略》,到《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等史志目錄等,從中都體現了易學文獻整理、編纂的重要成果。及至清代,乾隆年間開四庫館,編纂《四庫全書》,易學典籍作為群經之首,位列開篇,而且數量也是所有分類中最多的。阮元主持編纂《清經解》,進一步總結了清代易學的研究成果。王先謙編纂《清經解續編》,續收清代學者經學著作209種,涉及胡渭、惠棟、張惠言、俞樾等十數家易說,完整地展現出清代易學研究的全貌。20世紀20至40年代推出的《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現存規模最大的文獻解題目錄,亦涉及大量易學典籍。

《周易註疏》 資料圖片

  近年來,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新的易學古籍整理和編纂工程不斷湧現。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分別於2013年、2018年推出的《中國易學文獻集成》68冊和《中國易學文獻集成續編》70冊,共計138冊,不僅網羅了各時期代表性的易學著作,而且首選善本為底本,為易學古籍的整理、編纂起到了重要的示範作用。與此同時,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又與國學網、首都師範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聯合承擔《中華易學全書》項目,以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典籍為基礎,整理易學典籍183種、1839卷,共3500餘萬字,並製作2000餘幅矢量易圖,被已故著名學者餘敦康先生譽為「《易藏》」。同一時期,在學術研究機構和專門技術公司的共同推動下,我國陸續出現的各類古籍資料庫,均不同程度地收錄有易學古籍,傳統易學古籍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的趨勢開始出現並獲得初步發展。

  雖然近年來易學古籍的整理、編纂工作不斷取得新成就,但還存在許多有待改進之處。一方面,以往的易學古籍整理大多屬於傳統類型的典籍彙編,缺乏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緊密結合。另一方面,現有各類古籍資料庫所收錄的易學古籍,由於受到分類法的限制尚未實現優化整合。比如雕龍古籍資料庫有《四部叢刊》《四部備要》《雕龍四庫全書》等子庫,卻沒有單獨的「易學」分類。同時,各資料庫收錄的古籍版本相對比較單一,對各種版本尤其是海外珍本鮮少涉及,包括日本足利學校所藏南宋初年刊本《周易註疏》等。整體而言,現有古籍資料庫尚存在資料不夠完備、零散不成系統、內容未能精細化、文本未能精準化等問題。因此在新時代,易學古籍資料庫建設是一項亟須開展的學術課題和文化工程。

  確立資料庫主體框架,推動易學數位化

  易學古籍資料庫是順應信息化技術發展需要、服務於易學研究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重要平臺,主要目標是開發通用的統一查詢、輔助分析易學文獻的綜合管理和應用系統,以便快捷地進行數據和文獻資料的查詢、下載等工作。在我們看來,易學古籍資料庫的建設應當以「古籍系統化+數位化」的學術理念為推手,從傳統文獻學和數字文獻學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角度展開,需要收集、整理易學古籍文獻,運用先進技術將其轉化為數位化資源,逐步建設資料庫,最後還要校對資料庫文本的精確性,完成資料庫的檢查和驗收工作。具體來說,其主體框架可以概括為一條主線、兩大環節和三個要點。

  一條主線是以「易學古籍資料庫」為中心,系統收集整理易學古籍,並採用先進的數據信息技術,將之轉化為數位化資源,建立科學、全面、準確的易學古籍資料庫。

  兩個環節是指建設易學古籍「錄入文本」和「影像文本」,錄入文本是由人工輸入計算機的易學古籍全文,影像文本則是採用現代技術工具真實呈現的易學古籍原貌。

  三個要點是指資料庫技術系統的三大方面,即數據存儲系統、數據分析系統和平臺管理系統。

  數據存儲系統作為資料庫的上層系統、數據分析共享的支撐系統,是整個資料庫的核心組成部分。能夠滿足對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和半結構化數據統一存儲和查詢的需求,便於實現查詢的高效性和存儲的安全性。

  數據分析系統利用分布式存儲和並行計算框架,結合多種分布式計算引擎,對各類結構化、半結構化及非結構化的信息資源進行快速的分布式計算,並提供基於關聯、聚類、分類、預測等類算法庫以及可視化組件、拖拽式的數據挖掘分析開發工具包,既可提供易學古籍查閱與研究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服務,也可提供數據資源管理、目錄管理、組織人員管理、用戶權限、數據接入和共享服務運行監控及平臺運維等功能。

  平臺管理系統是圍繞文本、PDF、圖片、音視頻等多種格式資源的持久化存儲資料庫,設計相關分類及元數據結構,以便為系統地查詢檢索、在線使用以及持續擴展等業務提供基礎支持。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整合易學書目版本,系統構建子資料庫

  關於易學古籍資料庫建設的具體內容和步驟、方法,不同學者或許會有不同看法,見仁見智。我們認為,這一資料庫至少應該包括易學古籍書目資料庫、易學古籍全文資料庫、易學古籍版本資料庫,作為三個二級子目錄即子資料庫,統一於易學古籍資料庫這一母資料庫中。

  易學古籍書目資料庫是收錄歷史上出現的所有易學著作和篇章的資料庫。具體的建設步驟應該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易學古籍的編目,需要對歷代相關史志目錄和官修、私修目錄以及近數十年來整理出版的出土易學文獻和國內外館藏易學古籍資料,進行全面收集、系統編目,註明版本、館藏,編纂出高水平、高質量的易學古籍書目,並撰成《歷代易學古籍書目》;二是充分借鑑吸收中外建設資料庫的成功案例和優秀經驗,運用先進的資料庫技術將其轉化為數字、文字、圖形、圖像、聲音等數據形式,並存儲於計算機內,成為由計算機操控、能夠有效共享的數位化資源,推進易學研究的現代化。

  易學古籍全文資料庫是著錄易學古籍全文內容的資料庫。建設的重點是需要以現存易學古籍的文本為對象,參考著名學者的校釋、研究成果,對已有標點的古籍文本進行重檢,對無標點的古籍文本則運用先進的數據信息處理技術自動標點,再輔之以人工重檢,糾正誤差,最後產生古籍點校本,統一由人工輸入計算機形成資料庫,以供使用者進行檢索、閱覽。考慮到全文資料庫應用的廣泛性,該資料庫還應當具備豐富的檢索方式,包括標題檢索、全文檢索、分類檢索、專書檢索、高級檢索等。全文檢索資料庫需要在書目檢索資料庫的元數據基礎上添加古籍內容及其與古籍的對應關係,能夠讓使用者對檢索結果進行準確定位或對比,直接了解古籍內容。

  易學古籍版本資料庫是囊括現存易學古籍各種不同版本的資料庫。版本學是以各類古籍的抄本、批校本、稿本和印本等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易學著作的不同版本有著不同的歷史和價值,對修繕古籍、考辨真偽具有重要作用。建設易學古籍版本資料庫需要儘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現存易學古籍的所有版本,包括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博物館等單位以及科研機構收藏的傳世易學古籍,以及載錄於甲骨、金石、簡帛等不同載體的易學出土文獻,並轉化為數位化資源,為使用者提供包括封面、序跋、插圖、版本、版式、藏書印、批校題跋等古籍版本信息,真實呈現易學古籍原貌,滿足讀者和研究者不同的閱讀體驗和學術需求。

  打破時空限制,深化易學研究與保護

  新時代的易學古籍資料庫,將建成最具綜合性、系統性的易學古籍總匯,建成最具專業性、權威性的一流資料庫,其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尤為突出。

  資料庫對易學古籍的系統梳理和完整呈現,尤其是資料庫所具有的共享性,為學者提供了便捷的檢索和閱覽服務,打破了獲取資源的時空限制,即便在不同地區和不同單位,都能夠便捷地獲取分布於全球的易學古籍資源,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推動易學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同時,易學古籍資料庫的建設既需要易學古籍整理領域與資料庫建設領域的通力合作,也需要積極整合學術界多學科、多方面的資源和力量。隨著中華文化的廣泛傳播,易學古籍資料庫的建設有助於在當代易學研究中樹立和把握全球意識、國際視野,從而在與國外學術界互學、互鑑、互動的過程中促進易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和傳播,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發展,建設中文古籍類資料庫的技術已經在自動比對、自動標點、自動排版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但如何實現「影像文本」向「錄入文本」的精準、高效轉化,實現列表視圖和提要視圖的隨時切換,實現從研讀批註到下載列印的一站式完成,凡此種種,依然是有待攻克的重大難題。而且考慮到易學古籍文獻會由於文物出土等因素而不斷豐富,已完成的古籍數位化體系在吸納現有數字對象的基礎上,還需要不斷補充新的研究資訊和成果,即該體系應是動態的、可靈活擴展的。如何在技術層面有效地實現這一點,也是我們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易學古籍資料庫建設為這些新技術的探索和研發提供了契機和平臺,有助於實現資料庫建設技術的新突破,確立資料庫的典型範例。

  古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卻屢因戰亂、火燒水浸、蟲蛀鼠咬等破壞而殘缺、亡佚。古人採取的對策是抄寫備份、分開保存,其中《四庫全書》被分藏於全國七座藏書閣就是一例。相比之下,古籍數位化在保護古籍方面無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性。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古籍文獻進行加工處理,使古籍轉化為電子數據形式,通過網絡、光碟等介質傳播,使其徹底免於各種災厄而永續保存,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在這一方面,易學古籍資料庫建設將會是一個成功案例。

  總之,在新時代,在易學研究更加綜合、更具全球視野、更注重現代轉化和創新發展的當下,易學古籍資料庫不僅是對以往易學文化成果所作的一次系統、全面的總結和梳理,而且也會在研究思路、學科布局、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主要內容等方面有所創穫。我們相信,以此為契機和平臺,今後易學研究的開展將獲得更加堅實的文獻資料基礎,並獲得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持和支撐,而這將有助於相關的學科建設和學術發展,有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傳承、弘揚和發展。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14日 11版)

[ 責編:孔繁鑫 ]

相關焦點

  • 古籍電子化隨身帶一所圖書館
    「古聯」是中華書局去年成立的全資子公司,負責古籍電子化產品的開發和推廣。  如今各類古籍資料庫已有很多,內容高大上,價格很昂貴,面向高校、圖書館等機構銷售,供專業研究者使用。而「中華經典古籍庫」微信版意味著,普通讀者每年付120元,就可以擁有一所移動的古籍圖書館,隨時隨地點開手機就可以閱讀和檢索。
  • [光明日報]專家學者齊聚武漢研討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
    10月31日,「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暨《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90周年座談會」在武漢大學舉行。來自國內期刊主管部門、行業協會、評價及轉載機構、國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及相關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專家圍繞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深入研討、廣泛交流。
  • 上海物競建設化學品資料庫
    上海物競建設化學品資料庫2009/5/12/11:16來源:中國環氧樹脂行業在線    【慧聰化工網】將化學品資料庫的建設進行到底。這是上海物競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化學品試劑部技術人員的心聲。國外早在上世紀70年代,便開始了化學品資料庫的建設工作,這之中既有官方建設的NTIS小型資料庫,也有商業化運作的CAFinder(美國),和貝爾斯坦(德國)等大型資料庫,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了多角度、多平臺、多類別的資料庫近百種。而我國在化學品數據使用上,基本是引進國外成熟資料庫,而且以官方資料庫居多。這些數據服務普遍存在較多問題。
  • 福州日報社論:加快建設新時代有福之州
    全會強調,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十屆四次全會要求部署,努力開拓進取,奮力攻堅克難,加快建設新時代有福之州,為實現十九大描繪的宏偉藍圖而努力奮鬥。
  • 靈機文化馮劍榮: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易學大有乾坤
    靈機文化馮劍榮: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易學大有乾坤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銳評】現在什麼傳統文化都已經開始網際網路化了,易學,在我們看來很神秘的一門傳統文化也開始被人使用移動網際網路進行傳播了。
  • 資訊時代的古史研究:不打開資料庫都無法找課題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張劍光講到現在做學問和以前不太一樣,「以前每天都要去資料室,而現在因為電子資料非常豐富,所以除了要核對古籍的版本問題,平時都可以在家中做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顧宏義也經常對學生講,「如果不打開資料庫,我都不知道該怎樣進行研究、設計課題。
  • 趙可金、翟大宇:新時代的中國政治學學科路徑與建設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政治學一流學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要求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政治學學科。圍繞新時代的中國政治學路徑,學界存在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回歸本土政治學、政治學學科拓展以及政治學學科轉型等觀點。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需要來看,中國政治學的學科建設路徑是構建中國學派、平衡政治使命和科學屬性,立足國際學術前沿,充分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
  • 中國社會科學院完成古籍清理核實工作
    王京清指出,古籍是珍貴的國有資產和寶貴的學術資源,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學術研究、推進「三大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做好古籍保護工作意義重大。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不斷深化對古籍保護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要以古籍清理核實工作勝利完成為契機,健全領導體制機制,完善規章制度,做到依法依規管理,把古籍保護工作落到實處;要鞏固古籍清理核實工作成果,建立完備的古籍資產檔案,做好相關後續工作;要重視古籍修復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古籍數位化;要採取人才引進與在職培訓相結合,逐步解決古籍人才短缺問題;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 南京古生物所GBDB資料庫建設取得新進展
    古生物學和地層學資料庫建設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創新2020」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也是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持的新興研究方向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樊雋軒研究員等人於2006年創建了GBDB資料庫(Geobiodiversity Database),並於2007年開始提供在線服務。
  • 國家級資料庫適配驗證中心建設正式啟動,亞信科技助推國產資料庫...
    9月24日上午,由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牽頭的工信部2020年資料庫適配驗證中心項目啟動會在京召開。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呂堅出席會議並致辭,評測鑑定所副所長李衛主持會議,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教授杜小勇等專家學者以及各行業領軍企業代表數十人與會。亞信科技作為國內資料庫產品或相關行業代表,深入參與了該項目有關工作。
  • 建立廉政建設公眾感知資料庫
    整個調查的評價過程和結果發布,完全採取學術研究和民間評價方式進行,將通過建立廉政建設公眾感知資料庫的方式,對廉政建設起到預警查遺、諮詢服務作用。
  • 武漢大學專家共議新時代一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建設
    為了探索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的創新路徑,更好地開展學術傳播和交流,更好地服務於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10月31日,武漢大學召開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暨《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90周年座談會。來自國內期刊主管部門、行業協會、評價及轉載機構、國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及相關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專家圍繞主題深入研討交流。
  • 有些樂器甚至不用學就可以入門,十大易學樂器有這些!
    口琴易學程度:☆☆☆「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潤揚小時候第一次聽這首歌的旋律不是從兒歌聽的,也不是從鋼琴聽的,而是爸爸的口琴。葫蘆絲易學程度:☆☆☆還記得小時候在大街上賣葫蘆絲老大爺嘛?雙肩挑著滿滿的葫蘆絲,雙手演奏,葫蘆絲聲音貫穿整個街道,一度以為是哪位民間藝術家,有多少小朋友及其家長被吸引購買,其音色獨特淳樸,外觀樸實、精緻,簡單易學,受到許多音樂愛好者的喜愛。
  • ...搜尋引擎|資料庫|中國社會科學院|論文|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
    若選擇「Include Citations」進行搜索,期刊文獻等檢索範圍會擴大,不僅包括學術文獻全文的資料庫,還會列出資料庫中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點擊「Advanced Search」,還可以進入高級檢索界面。
  • CCIA開源資料庫專業委員會首批會員單位亮相2018 ACMUG全球年會
    2018年12月8日,由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開源資料庫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和中國MySQL/MariaDB用戶組聯合舉辦的「2018 ACMUG全球年會」在CNTV多功能演播廳順利舉行。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開源資料庫專業委員會是經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研究決定成立,專委會成立的宗旨和目標是聯合國內從事資料庫領域的軟硬體產品企業、應用企業、投資機構、高校院所、地方(園 區)發展機構(部門)、社團組織、行業用戶,專注於推動我國資料庫產業創新發展,立足全球視野,以服務行業、推動創新、推廣應用、推進企業發展為宗旨,搭建資料庫產業創新合作與對接平臺
  • 中國新聞史學會編輯出版研究委員會學術年會(2018)暨新時代的...
    她指出,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出版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期待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理論聯繫實際,努力建構出版學科理論大廈,希望專家學者積極投身新聞出版行業,共同推動我國新聞出版事業取得更大發展,全力服務、支持國家戰略大局。中國新聞史學會編輯出版委員會會長蔡翔教授在致辭中指出,當前,數位化浪潮席捲全球,傳統出版業迎來變革。
  • 安必平聯合騰訊啟動宮頸液基細胞學資料庫建設及人工智慧開發
    11月25日,在中華醫學會病理分會細胞學組專家們的見證下,安必平、騰訊AI Lab以及騰訊覓影正式啟動「科技部醫療影像國家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宮頸液基細胞學AI資料庫建設」項目,共同助力宮頸液基細胞學資料庫建設與標準規範的制定。
  • 數據服務企業景聯文科技的武器庫:大力建設自有資料庫
    景聯文科技:大力建設自有資料庫今年,景聯文科技將企業slogan由「讓天下沒有難做的數據」改為「做AI行業客戶的數據參謀」,正是看到這一趨勢,戰略規劃中重要一環便是大力建設自有資料庫,通過分析行業發展趨勢和競爭對手資料庫,在網際網路企業,安防,3c,智慧駕駛,智慧醫療,內容審核六大領域為企業提供產品解決方案。
  • 平陰:珍貴古籍罩上了「鐵布衫」
    近日,平陰縣圖書館一批珍貴的古籍罩上了「鐵布衫」。省市古籍保護專家小心的為這些古籍一一裝上了新做好的保護函套,這意味著平陰的古籍保護工作又進了一步。今年8月,縣委書記楊旭東同志到圖書館調研,察看了古籍保護工作,專門協調批覆專項古籍保護資金,要求好好保護這一獨特文化資源,繼承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大統一論:易學與物理
    古宇宙順應易學道法變化,後宇宙遵守物理規律演化。先前天地稱為乾坤,後世天地叫做宇宙。先天易學與後天物理本是相通的,自然規律從古到今從未改變。故而,易學與科學(物理)之間必有著密切關聯。 一、易學概念與物理學概念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