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雙魚,天地兩重。先法易道,後法物理。先天乾坤,後天宇宙。易理相通,古今未變。
譯文:太極由陰陽雙魚組成,自然世界分為古今兩宙。古宇宙順應易學道法變化,後宇宙遵守物理規律演化。先前天地稱為乾坤,後世天地叫做宇宙。先天易學與後天物理本是相通的,自然規律從古到今從未改變。
中國易學最早源於河洛文化,河圖洛書的數理原理(如九宮格)為近代科學發展奠定基礎。故而,易學與科學(物理)之間必有著密切關聯。
一、易學概念與物理學概念的聯繫。
易學把自然變化叫作「易」,物理學將物體狀態的改變叫作「運動」(「易」和「運動」本意相同);易學把宇宙最原始狀態叫作「無極」,物理學將自然最本質狀態叫作「場」(「無極」和「場」性質相似);易學把天地法則叫作「道」,物理學將自然規律叫作「定律」(「道」和「定律」意義一樣);易學把支配天地變化的現象叫作「法」,物理學將改變物體運動的現象叫作「力」(「法」和「力」屬性一樣)。
二,易學原理與物理學原理的關聯。
易學中提到:「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疊成六十四卦。」
物理學發現,「能量場」(無極)產生「正反場性」(兩儀,如正反引力、正負粒子、引力與斥力等正反性能),「正反場性」分化出四種相互作用力(四象,如強力、弱力、電磁力、引力),四種作用力形成八類粒子(八卦,如強子、6種輕子和傳播子),八類粒子共形成64種(目前已知62種,尚有2種未知)基本粒子(六十四卦,如64種基本粒子)。
易學以「易」為根本推算現象的變化,物理學以「運動」為主導推演運動軌跡;
易學中提到「無中生有」的機制,物理學發現了「真空漲落」的現象;
易學認為「陰陽對立、不可分割」,物理學提出「相對原理」;
易學中有「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說法,物理學《狹義相對論》證明了時間的相對性;
易學指出太極是陰陽結合分為陰陽兩面,量子物理學證實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疊加性;
易學中提到「天有九重」,物理學弦理論提出「多重宇宙」模型(多維空間)。
三、易解物理。
物理學的三大要素:時間、空間和物質。
易的變化產生了時間(時間的本質是「易」——變化),「無中生有」創造了空間(空間是「道」內稟機制創造的虛空)和物質(物質是「道」內稟機制創造的實體)。
物理學的兩大現象:力與能量。
陰陽作用產生了力(力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陰陽作用是太極的內稟性),太極是能量的源泉(無極生太極,太極誕生後以「能量」態存在,換句話說,太極就是宇宙最初狀態的能量)。
物理學的終極之謎:場。
無極(道)正是物理場的原形,無極先於宇宙而存在,它無形無態卻能創造萬有。
結語:易學五千年,物理五百年,文辭雖異,根理相通。易學與物理本無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