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名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只有那些在某個領域有著深入研究的人,才會對世界有更精準的理解,他們說的話也才值得深思。
愛因斯坦在回復一位剛剛失去親人而深陷痛苦的求助者時,說了這樣一段話:「人是整體的一部分,我們稱之為宇宙的一部分,是有限空間和時間的一部分。人所體驗的自己,他的思想和感情,是與其他部分分隔開的,這其實是意識造成的錯覺,這種錯覺是我們的牢獄,把我們限制在個人的欲望及身邊親近的幾個人的感情上。我們必須把我們從這個牢獄中解放出來,通過拓展我們慈愛的範圍,擁抱所有生命和整個自然界的美妙。沒有人可以完全達到這個境界,但為這個目標而努力本身就是解脫的一部分,也是內在安全感的基石。」
目前還沒有人能夠用物理語言從宇宙整體的角度去詮釋這個世界,但宇宙的整體性毋庸置疑,所以一定存在著一個通用於整體的最基本理論。
愛因斯坦傾盡後半生30餘年的精力,就是期望將引力場、電磁場、弱場和強場統一在一個理論中,去揭示作用於宇宙整體的基本規律,而到最後卻徒勞無功。
愛因斯坦看到了方向,也感受到了整體的力量,但還是無法跳出人類的局限。很顯然,愛因斯坦對宇宙的理解明顯比普通人深入得多,就算這樣,他也無法完全擺脫人本身的束縛,這個束縛就是人類的意識。
所幸的是,愛因斯坦在向著整體性前進的路上,這種前進本身就意味著解脫。
宇宙中所有的組成都是整體的一部分,就像從冰山上敲下來的一塊冰,看起來已經脫離了冰山,但仍然無法脫離周圍環境,而在陽光的照射下,這塊冰可能會升華為水蒸氣,以另一個形態融入整體中。
同樣,人類也是如此,在漫長的地質年代,從單細胞演化為多細胞生物,再經過漫長的演變,從動物進化為人類,而人類終將消亡在茫茫宇宙中。自然界誕生出人類的形態,不僅包含物質的軀殼,還包含人類的意識,人類的身體和意識同樣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
宇宙中所有的存在都是整體的一部分,人類的軀體隔開了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內部的意識通過身體感受外部世界,外部刺激通過身體產生意識,而隔開內部和外部的軀體仍然是宇宙的一部分。
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完全獨立於環境存在,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夠深入一個領域,終將通達整體。
如果說能夠被身體器官感知,能夠被儀器設備探測到的為實體,那麼規律就是另一種存在,需要觀測實體之間的聯繫才能感受到規律的存在,而規律本身展示出事物的另一個層面。意識所處的位置決定了觀察的層面,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層面展現出不同的形態。
愛因斯坦最後說道:「沒有人可以完全達到這個境界,但為這個目標而努力本身就是解脫的一部分,也是內在安全感的基石。」其實,我們從一些現象中似乎能夠感覺到,除了用物理語言闡釋,還可以用哲學、宗教去闡釋同一個事物,將意識放在不同的層面,就會產生不同形態的表象。統一場論雖然仍然沒有實現物理證明,但對大自然的慈愛本身是否就是在意識層面的統一場論的表現呢,也許「通過拓展我們慈愛的範圍,擁抱所有生命和整個自然界的美妙」就是接近統一場,也是走向解脫,獲取最大的安全感,突破小我,與整體合而為一的境界的通道。這種境界,是否和道家的「天人合一」,佛教的「無我」狀態類似呢,看來,人類最終通向整體的感受是一樣的,這又證明了統一場論的存在。
據說愛因斯坦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沉浸於神學的研究,也許這是一種必然,他對一個領域的極致理解,導致他已經接近了整體,而因為受限於人類的意識無法在物理層面突破的時候,愛因斯坦轉而通過神學去探究整體。而對於同一個世界,如果用宗教去探究,獲得的只能是一種無法言說的體驗,可以用愛去形容,或許還可以用慈悲去描述。愛因斯坦最終燒毀了他的研究手稿,可能他已經意識到宗教層面的統一場論只能親證,而無法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