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預言:這種物質的存在,或許是證明「統一場論」的關鍵

2020-12-04 硬核宇宙知識聯盟

愛因斯坦預言:這種物質的存在,或許是證明「統一場論」的關鍵

根據M理論,我們的宇宙中最高存在11個維度,也就是10維的空間,加上一個無處不在的時間維,一共11維。而我們人類生活的空間,則是3維的空間。對於生活在3維世界的我們,理解比我們維度更低的2維和1維都很容易,但是如果想要理解更高維度的存在,就有些超出我們的想像力了。而要想實現「跨越維度」,更是近乎天方夜譚的事情。

在300多年之前,牛頓被一個蘋果砸出了「萬有引力」的定律,提出自然界中存在質量的物質,彼此之間都會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後來愛因斯坦提出,引力可能是以「引力波」的形式存在,引力波的傳播速度和光速相同。如今人類能夠證實引力波,卻無法發現形成引力波的「引力粒子」的蹤跡。這也是愛因斯坦提出的一個預言,目前人類尚且沒有解決。

科學家認為,「引力粒子」的存在,或許能夠幫助人類了解宇宙維度的「本質」。引力粒子很有可能是能夠在宇宙中,實現不同維度「跨越」的粒子,也是能夠穿越「宇宙膜」的一種微觀粒子。人類為了找到引力粒子,對15000萬光年外的「射電脈衝雙星」進行了長期的觀測,終於間接證明了引力粒子的存在,但是距離直接找到它,尚且還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

科學家為何如此執著於「引力粒子」?因為根據人類基礎物理學中的知識:自然界中存在4中相互作用力,除了引力之外的其他3種作用力,都能通過楊振寧教授和米爾斯提出的「楊-米爾斯理論」,來進行規範的統一(所以楊振寧教授在物理學界的地位確實是非常崇高的)。

而如果人類能夠發現「引力粒子」,並且進一步的了解它,那麼就很有可能把4種理論全部統一,實現愛因斯坦未能實現的夙願:用「統一場論」來規範自然界中4種所有基本作用。所以如果人類能夠發現引力粒子的存在,無疑將會是人類文明的一次飛躍。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的一段話,令人回味無窮,關係到統一場論
    目前還沒有人能夠用物理語言從宇宙整體的角度去詮釋這個世界,但宇宙的整體性毋庸置疑,所以一定存在著一個通用於整體的最基本理論。愛因斯坦傾盡後半生30餘年的精力,就是期望將引力場、電磁場、弱場和強場統一在一個理論中,去揭示作用於宇宙整體的基本規律,而到最後卻徒勞無功。
  • 國科大在揭秘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的研究中取得突破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亞太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嶽良院士在揭秘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的研究中取得突破,創建了超統一場論(hyperunified field theory)。
  • 統一場論對正物質和反物質的解釋
    到了50年代,隨著反質子和反中子的發現,人們開始明確地意識到,任何基本粒子都在自然界中有相應的反粒子存在。為什麼自然界有正物質和反物質?現在物理學無法給出解釋。但是,隨著統一場論【百度統一場論6版可以搜到】的出現,這個問題可以回答了。
  • 如果愛因斯坦沒有為統一場論浪費 30 年,21 世紀物理會成什麼樣
    那麼就這樣就解釋了電磁場的存在。後來場的概念成為整個現代物理的範式。在狹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斷言:自然界根本沒有傳到電磁波的媒介,電磁場自身就是媒介,愛因斯坦提出場在某一時空區域的特定狀態,既沒有電磁輻射也沒有物質粒子。也就是所謂「真空」。愛因斯坦表示,場是物質存在的空間。表現為物質時空環境中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
  • 愛因斯坦臨終前,為何要銷毀統一場論手稿?他在隱瞞什麼?
    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也是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世紀偉人」的人,能與他媲美的只有伽利略、牛頓二人。在世人眼中,愛因斯坦的科學之路十分平坦,似乎沒遇到什麼挫折。但是,從他遺留的手稿和書信中卻可以看出,他臨終前仿佛經歷了什麼痛苦的事情,又或許在隱瞞什麼,否則他也不會銷毀統一場論手稿。
  • 張祥前的統一場論(上)
    一,宇宙的構成和統一場論基本原理。二,物質的定義三,物理世界存在的虛假性四,物理概念是怎麼產生的?五,基本物理概念和導出物理概念。六,物理概念的分類。三十一,統一場論動量公式。三十二,統一場論動力學方程。三十三,場的三種定義形式三十四,解釋牛頓力學三大定理。三十五,證明慣性質量等價於引力質量。
  • 張祥前的統一場論(下)
    四十七、從統一場論導出磁場是電場相對論效應。人類已經發現,帶電粒子相對於我們觀察者以速度V運動的時候,可以引起V垂直方向上電場的變化,電場變化的部分我們可以認為就是磁場,也就是隨速度變化的電場產生了磁場,統一場論繼承這種看法。
  • 張祥前的統一場論(中)
    三十二,統一場論動力學方程。按照這種思想,電磁力和萬有引力、核力表面看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本質上都是物質點在空間中相對於我們觀測者運動形成的,都是慣性力,都是動量P = m(C- V)隨時間t的變化率。
  • 量子超統一場論—揭秘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的不解之謎 | 本周物理學術講座
    報告人:吳嶽良 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時間:4月4日(周三)18:30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地點:雁棲湖校區教1-306 自1915年愛因斯坦創立廣義相對論後,他一直嘗試探尋統一場論,儘管未能取得成功,但關於統一場論的理念一直延續至今。統一場論成為一代又一代理論物理學家和數學家追求的夢想。
  • 愛因斯坦預言的黑洞已被公布照片,他預言的白洞呢?或許宇宙就是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依靠廣義相對論曾經預言過黑洞和白洞這兩種天體,雖然他本人並不相信這兩種天體在宇宙中真的存在,但是目前已經有大量的觀測證據可以證明黑洞的確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種天體,前段時間更有首張黑洞的照片被公布於世,所以黑洞的存在基本已沒有任何疑問,但是與黑洞性質相反的白洞卻還沒有任何蹤跡
  • 正《相對論》與《反相對論》都是霍金物理學的統一!
    我是《正反萬能大統一理論》發明人張可海。今天主要講正反概念的《正《相對論》與《反相對論》都是霍金物理學的統一!也就是《正《相對論》+《反相對論》=正反大統一相對論》》。本文詳見我們的理論專著《大統一理論與霍金對話》第381——386頁。
  • 愛因斯坦統一場論"失落一頁"找到了,為什麼會引起全球震動?
    但是「統一」確實是理論物理的一個傳統。我們知道,物理學就是在一步步統一過程中。舉個例子,電磁學,本來電學和磁學是獨立的,通過法拉利和麥克斯韋的研究和實驗,就統一起來了,電磁現象同一個現象、不同的表現而已。接著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物理學家又把電磁學和弱相互作用統一起來,弱相互作用是一種亞原子的相互作用,原子核的。
  • 愛因斯坦證明「上帝」存在的故事
    不管怎樣,文中愛因斯坦的邏輯和論證方式是非常有趣的,值得玩味。在現實中,愛因斯坦經常把「上帝」掛在嘴邊,他稱上帝為「老頭子」。在量子力學興起之時,他曾經犯了一個錯誤,他當時反對量子力學的一些重要發現,並且說了一句著名的話:「上帝不會擲骰子。」結果量子力學的發展,證明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反對是錯的。但這與「上帝」擲不擲骰子沒有什麼關係,「上帝會不會擲骰子」是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
  • 物理需要大統一理論
    研究背景早在20世紀20年代,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致力於尋找一種統一的理論來解釋所有相互作用,也可以說是解釋一切物理現象,因為他認為自然科學中「統一」的概念或許是一個最基本的法則。甚至可說在愛因斯坦的哲學中,「統一」的概念根深蒂固,他深信「自然界應當滿足簡單性原則」。
  • 最新「場論」,解釋引力起源
    在100GeV的能量下,電磁力和弱核力統一成為電弱力,這一點已經得到證明。在10^15GeV的能量下,強核力和電弱力統一成為電核力,也就是大統一理論模型。在10^19GeV的能量下,萬有引力和電核力統一,形成萬有理論。
  • 引力量子場論可統一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
    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描述引力、電磁力、弱力、強力四種基本作用力?
  • 【科技日報】引力量子場論可統一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中國科學院
    此前量子場論的建立,使狹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成功統一。但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統一至今仍是理論物理界的研究熱點。  「廣義相對論基於彎曲時空動力學,因此存在時空平移對稱性和能量動量守恆定律不再成立,無法很好地定義和度量時間間隔和空間間隔等問題。」吳嶽良說,引力量子場論假定自然界基本規律與時空坐標和標度選取無關,並且遵循局域規範不變原理。
  • 統一與自洽,無勞無功?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未來在哪?
    提問: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否需要統一呢?回答: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兩者皆是描述自然的。我們希望有一種對於自然的描述,它是能夠自圓其說的。這就是統一的含義:一個能自洽的理論。從實際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統一或許是沒必要的。量子場論只在彎曲的空間背景才能被較好的運用。
  • 愛因斯坦的方程式是錯誤的?量子物理學從新定義黑洞的存在
    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預言了黑洞的形成,但量子理論的一個基本定理指出,沒有來自宇宙的信息會永遠消失。如果將這兩種理論相結合就導致數學毫無意義,後來被稱為信息丟失悖論。許多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起源於一個奇點的大爆炸。如果奇點不存在,那麼物理學家們就學要重新考慮宇宙大爆炸是否曾經發生過。
  • 八大數學預言
    方程的左邊包含了與物質和能量如何彎曲時空幾何有關的信息,右邊則描述了引力場中的物質運動。場方程可以被分解成一系列微分方程。就在新理論提出的6個月後,愛因斯坦通過微分方程組發現了對如今我們稱之為「引力波」的物理對象的描述。引力波可以形象化地理解成時空結構中的漣漪。相比於電磁波,引力波更加難以探測,直到2015年,科學家才首次探測到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