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場論對正物質和反物質的解釋

2020-12-05 張祥前

反物質是正常物質的反狀態。當正反物質相遇時,雙方就會相互湮滅,轉化為別的形態,發生爆炸並向外輻射巨大能量。

人類已經發現,普通電子是正物質,質量為9.10938215×10負31次方千克,帶一個單位【-1.6×10^(-19)】庫侖負電荷。正電子就是普通電子的反物質,質量和電子相等,帶一個單位【1.6×10^(-19)】庫侖的正電荷。

普通質子是正物質,帶一個單位【1.6×10^(-19)】庫侖的正電荷,質量為1.672621637×10負27次方千克。負質子是反粒子,質量和質子相等,帶一個單位【-1.6×10^(-19)】庫侖的負電荷。

到了50年代,隨著反質子和反中子的發現,人們開始明確地意識到,任何基本粒子都在自然界中有相應的反粒子存在。

為什麼自然界有正物質和反物質?現在物理學無法給出解釋。但是,隨著統一場論【百度統一場論6版可以搜到】的出現,這個問題可以回答了。

統一場論認為電子帶負電荷,是因為周圍空間從四面八方向以光速向負電荷匯聚。如下圖:

正電荷帶有正電荷,是因為周圍空間以正電荷為中心,以光速向四周發散運動,如下圖。

統一場論認為,空間時刻以圓柱狀螺旋式運動,這個就是三維空間【就是過空間中的一點,可以做三條相互垂直的線段】的來源。我們可以設想,正常情況下,空間的運動應該是連續的,如果空間時刻以直線在運動,空間應該只是一維的,如果空間時刻以圓周在運動,空間應該是二維的。

由於現實空間是三維的,所以,空間的圓周運動應該不只是局限在一個平面上,應該在圓周平面的垂直方向延伸,所以,空間時刻是以圓柱狀螺旋式在運動。

我們知道,圓柱狀螺旋式運動是旋轉運動和旋轉平面垂直方向的直線運動的合成。但是,電荷周圍的空間為什麼只有直線運動,而沒有旋轉運動呢?

這個原因是電荷相對於我們觀察者靜止的時候,周圍空間的旋轉運動相互抵消為零,這個類似於磁場的高斯定理。這個嚴格的數學證明統一場論有,這個也就是洛倫茨變換和場論、斯託克斯定理【包含了場論中格林公式】、磁場是電場相對論效應成立的原因。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當正電子和負電子靠得很近,周圍的直線式光速運動空間,正負相互抵消為零,所造成的結果是兩個電荷周圍空間的光速運動消失。

按照統一場論的看法是,這兩個電荷質量、電荷特性消失,將處於激發狀態,以光速運動起來,這個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發光。

統一場論認為,宇宙中任何物體,周圍空間總是以光速在發散運動,這個就是物體具有質量和電荷的原因。

一個物體周圍有許多條光速運動空間位移,物體的質量是單位體積內這些光速運動空間位移的條數,而電荷反映了質量隨時間的變化形式。

所以,物體周圍空間的光速運動消失,這個物體的質量、電荷特性將隨之消失,處於激發狀態。並且空間將無法容納處於激發狀態的物體,所以,零質量【這裡零質量是指物體的靜止質量】、零電荷的物體將始終以光速在運動。

人類發現光子就是零質量,零電荷,始終以光速在運動。

我們很容易認識到正電子是負電子的反物質,這個提醒我們,所謂的正物質、反物質是相對的。

在統一場論中,正電子周圍空間以正電子為中心,以光速向四周發散運動,負電荷周圍空間從無限遠處,以光速向負電荷匯聚,這個我們很容易理解。

但是,統一場論認為靜止正負電荷周圍的空間旋轉運動是客觀存在的,只是相互抵消為零,不能說不存在旋轉運動。我們應該意識到,不存在與存在著【但是相互抵消為零】是有區別的,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統一場論進一步指出,正電荷和負電荷周圍空間的旋轉運動都是右手螺旋式,就是我們用右手握住空間周圍光速直線運動位移,大拇指方向和位移方向一致,則四指環繞方向就是空間的旋轉方向。

統一場論指出,宇宙中一切物體都以螺旋式在運動,物體周圍空間也是以螺旋式在運動。

萬有引力場的本質就是物體周圍空間向物體加速度運動,地球表面的自由落體運動,就是物體和空間一同向地心墜落。在我們宏觀世界中,萬有引力造成的物體周圍空間的旋轉運動,面對我們觀察者也是逆時針,同樣滿足於右手螺旋。

太陽和地球周圍空間都以逆時針在旋轉,相互接觸的部分一來一去的,相互抵消為零,所以,地球和太陽之間空間在減少,所以,太陽和地球有相互接觸的趨勢,表現為相互吸引的特性。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宇宙中有沒有物體周圍空間順時針旋轉的?我認為在宏觀物體中,可以從邏輯上證明沒有。

因為宏觀物體,如果周圍空間順時針旋轉,別的物體周圍空間逆時針旋轉,這樣,和別的物體會使周圍空間距離加大,表現為相互排斥,所造成的結果是:大部分物體周圍空間逆時針旋轉,對周圍空間順時針旋轉的物體有排斥力,億萬年間,會把這些物體排斥到宇宙邊緣,使我們無法觀察到。

至於微觀物質,有沒有周圍空間順時針旋轉的,只能是理論和實驗發展,才可以確定。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預言:這種物質的存在,或許是證明「統一場論」的關鍵
    愛因斯坦預言:這種物質的存在,或許是證明「統一場論」的關鍵根據M理論,我們的宇宙中最高存在11個維度,也就是10維的空間,加上一個無處不在的時間維,一共11維。而我們人類生活的空間,則是3維的空間。在300多年之前,牛頓被一個蘋果砸出了「萬有引力」的定律,提出自然界中存在質量的物質,彼此之間都會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後來愛因斯坦提出,引力可能是以「引力波」的形式存在,引力波的傳播速度和光速相同。如今人類能夠證實引力波,卻無法發現形成引力波的「引力粒子」的蹤跡。這也是愛因斯坦提出的一個預言,目前人類尚且沒有解決。
  • 張祥前的統一場論(上)
    三十一,統一場論動量公式。三十二,統一場論動力學方程。三十三,場的三種定義形式三十四,解釋牛頓力學三大定理。三十五,證明慣性質量等價於引力質量。統一場論主要是描述物體【或者說質點】周圍空間本身的運動,因而統一場論也可以叫空間運動學。統一場論的基本假設是物體周圍空間光速運動,然後以這個假設為基礎,展開了對牛頓力學、相對論、麥克斯韋方程的解釋、修改、擴展認識。一,宇宙的構成和統一場論基本原理。
  • 物理學家首次觀測到反物質光譜:和正物質相同
    根據理論預測,宇宙大爆炸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由於它們會相互湮滅,物理學家一直在試圖弄清為什麼宇宙只留下了相對較小數量的正常物質——演化出我們所知的星系、恆星、行星和最終生命——而反物質卻消失了。數十年來,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如何製造出最基本原子(氫)的反物質版本,並能俘獲它足夠長的時間來進行相關研究。
  • 反物質和暗物質有什麼區別?
    > 「反物質」的存在最早可追溯於狄拉克的方程中所說的一個預言,狄拉克方程統一了量子力學、狹義相對論及電子自旋,而自旋當時還是一個很新的概念,但狄拉克沒有明確地預測新粒子的存在。 可以這樣來解釋反物質,在現代物理學中,目前發現的所有基本粒子都是成對的,而且成對的粒子的質量相等,但所帶的電荷和其他特性卻是相反的
  • 什麼是普通物質、反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
    但是反物質的發現就打破了這個認知,因為反物質有著和物質相反的重子數,它們相遇以後就會發生湮滅,並且以光子的形式釋放出能量。也就是說,正物質和反物質相遇就會變為純能量,這個過程也是可逆的(高能光子相撞可以產生正反物質)。這樣一來宇宙中的重子數和輕子數就不是守恆的了,它們也可以被創造和毀滅。
  • 正《相對論》與《反相對論》都是霍金物理學的統一!
    我是《正反萬能大統一理論》發明人張可海。今天主要講正反概念的《正《相對論》與《反相對論》都是霍金物理學的統一!也就是《正《相對論》+《反相對論》=正反大統一相對論》》。本文詳見我們的理論專著《大統一理論與霍金對話》第381——386頁。
  • 為什麼反物質遇到普通物質就會湮滅?它的原理是什麼?
    先簡單解釋一下,按當時的理論來講,電子可以有多個能級,總的來說,當電子得到足夠的能量的時候,它們就會向高能級躍遷,而在平常的時候,它們總是具有從高能級躍遷到低能級的趨勢,通過大量的實驗和研究,科學家發現電子有一個最低能級(基態),當電子躍遷最低能級的時候,就不可能繼續向更低的能級躍遷了。
  • 驚論!恆星實為反物質,「登陸」太陽或將成為愜意的旅程
    其中的物質存在可區分為物質體和物質區2種,此外不存在包括「真空」、「場」在內的其他任何形式的所謂客觀存在。宇宙本是乾淨而純粹的,卻被頭腦簡單的人類搞得日益複雜。1、物質區物質區就是由同性極限粒子構成的具宏觀尺度的物質聚集區,即同性極限粒子聚集區。
  • 張祥前的統一場論(中)
    三十二,統一場論動力學方程。前面的統一場論基本原理指出,一切物理現象都是質點在空間中運動【或者質點周圍的空間本身的運動】所形成的統一場論給出了力的義為:力是物體在空間中運動【或者物體周圍空間本身運動】的運動狀態在某一個空間範圍【或者某一個時間內】的改變量。
  • 張祥前的統一場論(下)
    四十七、從統一場論導出磁場是電場相對論效應。但是,統一場論有著不同的看法。統一場論認為一個物體具有能量在相互運動的觀測者看來數量是一樣的,能量對於不同的參考系仍然是守恆的。不同的觀察者看到的只是粒子運動形式有所不同,而粒子總的能量是不變的。統一場論認為能量是物體相對於我們觀察者在某個空間範圍內的運動量或者物體周圍空間本身運動的運動量。
  • 物質和反物質的區別:反物質具有相反電荷
    (ALPHA),該儀器將反質子和正電子(電子的反物質對應物)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反氫原子。   北京時間9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此前不管科學家進行怎樣的測試,反物質的行為就像普通物質一樣。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物理學家試圖找到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區別,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反物質也是一種物質,但它具有相反電荷和其它差異性特徵,它們就像一個「雙面惡魔」。   然而令科學家不解的是宇宙中為什麼會物質多於反物質?其原因並不清楚。
  • 反物質的發現、製造和保存,我們為什麼要研究反物質?
    他在1928年的時候寫下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狄拉克方程本質上是電子在高速運動下的薛丁格方程,但關鍵在於狄拉克方程有兩個可能的解,一個解表示電子擁有正能量,而另一個解則表示電子擁有負能量,而在經典物理學中,能量不可能為負值,所以對於狄拉克方程只能夠做出這樣的一個解釋,那就是每一種粒子都有與之對應的一個反粒子,而反粒子擁有負能量。
  • 為什麼我們是由物質而不是反物質構成的?
    那麼,如果自然法則在物質和反物質之間是完全對稱的,宇宙由大量物質構成,而實際上沒有反物質,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呢?有兩種選擇:要麼宇宙生來就有比反物質更多的物質,要麼在宇宙很熱很稠密的早期就發生了一些事情,在最初不存在物質/反物質不對稱的地方,創造出一種物質/反物質不對稱。
  • 狄拉克方程:「反物質」的先知,量子力學與狹義相對論的調停者
    在現代物理學裡,狄拉克方程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因為它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叫相對論性量子力學,是量子力學與狹義相對論的第一次融合,狄拉克方程還預言了反物質的存在,促進了粒子物理、高能物理的發展,並且為電磁理論發展到量子電動力學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還為建立量子場論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是物理學中無法忽視的一個公式。
  • 到底什麼是反物質?為什麼要研究反物質?
    ,給出了一個解釋:中微子這種亞原子粒子在物質形態和反物質形態的表現不同。不過,他們也表示,還需要收集更多數據才能對此解釋進行確認。    為什麼宇宙中有物質?這是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恆星、行星、星系和星系團都是由物質構成的,植物和動物也是由物質構成的。本來這是極為自然的事情,但是另一種奇怪的東西出現後,我們就陷入了理解的困境,這種東西就是反物質。
  • ...普通物質與反物質之間的一種強大的排斥力或許可以用來解釋暗...
    維拉塔認為,這些宇宙空洞中含有大量的反物質,這些反物質可能組成反物質星系、反物質恆星和反物質行星。所有這些反物質都不會發出現有傳感器能夠探測到的輻射,因此我們現在很難看得到它們。「宇宙空洞中的反物質為什麼會看不到,可能有許多原因和解釋,但是我們並不能確定究竟是哪一種。此外,實驗室中的反物質行為完全不同,因為它已完全融入物質世界中。」
  • 反物質和暗物質,為什麼被科學家稱為物理界的「烏雲」
    它的主要目標是精確測量高能宇宙線的能譜,尋找反物質以及暗物質,測定宇宙射線中各種元素和同位素的含量,研究在飛往外星球過程中宇宙空間輻射對人體的影響,研究γ射線物理以及捕捉新的奇異物理現象。他覺得電子和它的反粒子——正電子都是從虛無中創生而來,或者說,電子一旦與正電子相遇彼此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半個世紀以來,狄拉克的預言曾得到一片喝彩聲,這倒不是因為他發現了一個真理,而是人們——大都是科學幻想家對他的奇思妙想佩服得五體投地。於是反物質從此成了離奇的科學幻想作品的絕好素材,所謂反物質宇宙、反物質人、反物質炸彈、反物質推進……從人們的頭腦裡源源不斷地演繹出來。
  • 反物質和物質的碰撞將解開「早期宇宙的秘密」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粒子物理學家們想要通過在一臺名為CLIC的機器內將含有物質和反物質的超帶電粒子碰撞在一起,來揭開早期宇宙的秘密。CLIC對撞機:擬議中的機器將把電子和正電子撞在一起。電子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下的基本粒子之一,正電子是它們的反物質對應物。當物質和它的反物質對應物相互作用時,在這種情況下,是帶正電荷的負電子,兩者在純能量的瞬間相互抵消。
  • 最新「場論」,解釋引力起源
    在10^15GeV的能量下,強核力和電弱力統一成為電核力,也就是大統一理論模型。在10^19GeV的能量下,萬有引力和電核力統一,形成萬有理論。20世紀70年代中期,史蒂文·溫伯格、阿布杜斯·薩拉姆和謝爾登·格拉肖創造了電磁力和弱核力的統一理論,即電弱統一理論。
  • 關於反物質的十件事:人體也會釋放反物質
    比如,正電子(電子的反物質)和一個反質子可以構成一個反氫原子。除此之外,反物質還有很多令我們驚嘆的特徵,美國費米國家實驗室和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聯合創辦的《對稱》雜誌網站,列出了我們可能不知道的關於反物質的十件事。1928年,狄拉克預言了電子的反粒子——正電子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