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論!恆星實為反物質,「登陸」太陽或將成為愜意的旅程

2020-11-26 新文明

每天清晨和傍晚,當凝視那巨大的一輪紅日時,不僅猜想:同樣是天體,為何只有恆星才會永久性地發光發熱?它們究竟與其他天體有何不同?這天天高高掛在我們頭上的太陽難道真的是一個巨大核反應裝置?每每想到這些問題時,總有一種不安縈繞心頭,直到有一天,通過嚴密的推理結合一些觀測數據得出了一個原來意想不到的結論。原來,這高高在上的白日果真與其他物質有本質的不同,它實際上並非天體,而居然是一塊反物質區域!

正是基於其反物質(負物質)的性能,恆星(太陽)才能夠與行星等天體完全不同而發光發熱。太陽是人類的益友,它其實根本對人類沒有威脅,因為它甚至還不是一個天體!一切都是那些自以為是的話語霸權者的危言聳聽!如何才能真正認清太陽的真實面?一切都需要我們重新用一種與在現代科學理論體系不同的另外一種全新的先進理論去研究,彼時,我們會發現一個全新的宇宙及完全不同的恆星觀。這需要我們從物質形態談起!

一 宇宙所有區域全部由物質區和物質體統一構成,此外沒有任何所謂的「真空空隙

宇宙的全部客觀存在由物質和能量構成。其中的物質存在可區分為物質體和物質區2種,此外不存在包括「真空」、「場」在內的其他任何形式的所謂客觀存在。宇宙本是乾淨而純粹的,卻被頭腦簡單的人類搞得日益複雜。

1、物質區

物質區就是由同性極限粒子構成的具宏觀尺度的物質聚集區,即同性極限粒子聚集區。傳統意義上所說的具有空域意義的空間,其實質就是物質區,物質區是空間的代名詞,但由於傳統的空間觀僅僅被賦予了一種幾何觀念而缺乏物質實質內涵,而「物質區」的概念則直接將「空間」賦予了物質的實質,也使得經典科學的「以太」概念得以復活。在這兒,經典科學的「以太」在被賦予了「極限粒子」重新獲得了具有實證可能性的實在內容,而不再是假想的物質媒介。在這兒,以太由一個個極限粒子零距離疊加而成,是由極限粒子架構而成的均勻分布的物質區。所謂的虛空、真空根本就不存在,所有的空間都由一個個極限粒子零距離疊加而成,是由極限粒子開闢而成。空間是物質的堆砌,沒有物質就沒有空間。如此,當理論物理加入極限粒子後,我們發現:物質區、空間、以太具有完全的同一性。

物質區將不斷通過集合同性能量子並形成同性極限粒子,而不斷佔有空間形成空間膨脹,他們是宇宙膨脹的主要根源所在,其中尤以大質量極限粒子構成的暗物質為主。由於同性極限粒子之間不能消解極限粒子,且相臨近的極限粒子質量比較接近,故不能像異性極限粒子之間那樣能夠相互凝聚在一起並能夠形成向內的具有與其他極限粒子相區分的邊界和形狀,即不能形成物質固態,他們之間只能進行簡單的排列組合且流動性較大,這種情況下很難使物質區的物質形成質性特徵,故很難為人類所認知。

無論構成物質區的物質質量密度大小如何,物質區對外總會彰顯一種特別均勻、純淨的介質,尤其是由小質量極限粒子構成的物質區是幾乎完全不能被人類所感知的。基於此,物質區往往被人類視為空間或真空。在一般情況下,宇宙中我們認為是「真空」的大部分空間都是由一個個同性極限粒子0距離連接而成的,在它們連接的同時,又集合能量子形成越來越多的同性極限粒子並不斷造成宇宙膨脹。

由於物質區的物質構成非常純潔,物質區極限粒子只會加工同性能量子為同性極限粒子,而所有極限粒子都有承載並傳遞能量子的特性,故物質區會以最小損耗的方式傳遞異性極限粒子,卻很少反射異性極限粒子。這也正是太空區域較為黑暗而星星比地球更加明亮的根本原因所在。

宇宙的絕大部分區域是由物質區構成的,它們成為了宇宙被視為空間的那部分的主要承擔體,物質體則零星分布地佔有宇宙其餘區域。按照構成分類,物質區可分為正極限粒子物質區和負極限粒子物質區,他們基本分布到宇宙的兩個不同區域。按照質量不同,物質區可劃分為大質量物質區、可感物質區、小質量物質區等3個層面的物質區(如圖)。

大質量物質區位於宇宙的核心區域,完全是一個無法對人類形成任何感知的黑洞區域,主要分布在由宇宙中心天體、超類星體、類星體等構成的宇宙超高質量密度區域內,是宇宙質量最集中但卻空間區域最小的物質區,它們往往以「黑洞」或「白洞」的形式彰顯自己的存在。可感物質區是人類所在的物質區,它分布在恆星際之間,往往體現為一種廣大的同向空間性,諸如行星際之間的廣大區域,質量相對較大的可感物質區還可能形成磁場區,諸如行星的磁場區。小質量物質區是由頻率在1赫茲以下的能量子集合而成,它構成了宇宙最廣大的區域,但質量密度極其微小,人類無法探測到其物質性存在,因而容易被視為完全的真空。

物質區有質量和空域的大小。按照質量排序:大質量物質區可感物質區小質量物質區;按照空域排序:大質量物質區可感物質區小質量物質區。

2、物質體

物質體是由正負極限粒子相互結合而成的具有宏觀尺度的物質聚集體。物質體在正極限粒子物質區和負極限粒子物質區2個宇宙不同區域都有分布,它們在宇宙的佔比數量相對較少,但卻是宇宙演化和生氣勃勃的主要角色。按照所在物質區層面的不同,物質體可分為大質量物質體、可感物質體、小質量物質體3種;按照物質形態的不同,物質體可分固態物質、液態物質、氣態物質、等離子體物質;按照形態大小可分為基本微觀粒子物質體、宏觀物體2種(另有詳論)。

極限粒子都有加工同性能量子為同性極限粒子的特性,而物質體卻是正負極限粒子的結合體,在這種情況下,當不同能量子投射到物質體上,將會發生反射或散射現象。正能量子投射到物質體上時,一部分正能量子會被部分正極限粒子吸收而加工成正極限粒子,但加工後的正極限粒子又會被負極限粒子分解為正能量子,故總會有一部分正能量子會重新反射或散射到觀測者眼中,而使得物質體被觀測者看到,這也正是在行星際空間會看到五彩斑斕世界的根本原因。同理,負能量子投射到物質體上去的時候,就會產生負能量子反射或散射的現象,但是對於只會感知正能量子的人類而言,卻是無法看到負能量子的反射或散射現象了。

橫向看,物質區就像一張巨大的灰色幕布,這張幕布上布滿了許多黑色和白色的點綴(恆星),而行星等其他天體則如同五顏六色的小顆粒一樣鑲嵌其中。

恆星實為特殊類型物質區

現代宇宙學的傳統觀點認為,恆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球型發光等離子體,採用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但這種解釋明顯很牽強!以太陽為例,如果它基於引力聚集在一起的等離子體且採用巨大規模的核聚變的方式發光發熱,那麼,因這種方式威力極大且難以有穩定的控制,而必然會對周邊行星,尤其是對地球生命體時刻造成巨大的威脅,且核燃料總會有用完的時候,但實際上我們發現太陽似乎總是均勻地一成不變地向四周發出光熱,已經有50億歲的太陽似乎總有發不完的能量,且也根本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太陽會因為其巨大的吸引力而迫使行星向他靠攏的跡象,為何?現代宇宙學對此始終沒有從根本上進行很好地解釋。

統一資訊理論認為,宇宙中心天體球體形成後,一些超大質量極限粒子會引領一些大質量極限粒子脫離了大質量物質區並游離到可感物質區,它們會通過吸附周圍大量的可感物質形成相對獨立的區域,星系及恆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形成的,主要有如下四種情況。

1、黑星系

黑星系基於超大負質量極限粒子及大質量負極限粒子組合而形成的。由於大質量負極限粒子會大量吸附與其質量相近的正極限粒子,而正極限粒子又會集合大量能為人類所感知的正能量子並匯聚成正極限粒子物質區,同時又能分解負極限粒子而造成人類無法感知的負能量子溢出,這種情況均會使人類無法感知光線的存在,故超大負質量極限粒子及大質量負極限粒子來到可感物質區後,會形成一個大「黑洞」聯合眾多小「黑洞」,形成那種人類無法觀測到的「黑洞」聯區。而這所謂的「黑洞」其實質就是人類無法觀測到的正物質「黑星」,黑星的實質是大質量負極限粒子吸附質量相對較小的正極限粒子而形成的,以大質量負極限粒子為中心的正物質區。這些「黑星」自成一體而成為「黑星」系統。黑星系並非像人類對「黑洞」以前所誤解的那樣會相互吸引,反而會以超大極限粒子所形成的「黑星」為中心,而形成了一個黑星之間距離不斷擴大的排斥系統,因而黑星系是一個非緊密的系統,它們的區域將會逐漸增大。

2、白星系

白星系基於超大正質量極限粒子及大質量正極限粒子組合而形成的。與黑星系形成的逆機理相同,該星系會形成一個大「白洞」聯合眾多小「白洞」的那種人類觀測的「白洞」聯區,即白星系。而這所謂的「白洞」其實質就是人類可以看到的恆星,只不過,恆星在這兒並非是人類以往所誤解的那樣為「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等離子體」,其發光的原因也並非基於其內部的核反應。恆星的發光的主要根源在於負極限粒子對可感正極限粒子的強大分解功能,正是基於這種持續不斷地分解可感正極限粒子為正能量子的功能,才形成了恆星持續不斷的強大可見光源。基於黑星系同樣的原因,這些實質為恆星的「白星」自稱一體而成為「白星」系統,即白星系。與黑星系類似,白星系也是一個是以超大極限粒子所形成的「白星」為中心的非緊密的系統,它們的區域將會逐漸增大。

3、白-黑星系

白-黑星系基於超大正質量極限粒子及大質量負極限粒子組合而形成的。根據上述原理,白-黑星系的中心將是一個質量超大的「白洞」(即超大恆星),而周邊將會形成眾多的質量相對較小的「黑洞」。不過,與黑星系及白星系不同,白-黑星系將是一個以「白洞」為中心的緊密系統,原因在於:「白洞」負物質區與「黑洞」的正物質區會因彼此之間具有能夠共同分解極限粒子功能而彼此具有聚攏的傾向,這使其能夠形成一個緊密聯繫系統。由於白-黑星系具有數量眾多的「黑星」,這又使得位於中心的「白星」格外孤立,從而對外呈現為擁有廣大區域的孤星。

人類對孤星型恆星已經有所發現,美國航天局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於2009年首次發現了一名為CX330的孤獨恆星,它在遠離任何其他已知天體的銀河系荒漠空間,表面上看它既沒有恆星為鄰,也缺少行星做伴,這顆誕生只有100萬年的年輕恆星被美國航天局稱為「宇宙中最孤獨的恆星」。孤星型恆星在宇宙空間似乎孤立存在的,但其實它並不孤獨,他的四周往往環繞著許多「黑星」,只是難以被發現而已。

4、黑-白星系

與白-黑星系相對,黑-白星系基於超大負質量極限粒子及大質量正極限粒子組合而形成的。同理,黑-白星系的中心將是一個質量超大的「黑洞」,而周邊將會形成眾多的質量相對較小的「白洞」。與白-黑星系相反,黑-白星系將是一個以「黑洞」為中心的緊密系統。

5、N黑星-M白星

以上為星系及恆星的四種典型情況,但現實中更多可能存在的星系模型應為「N黑星-M白星」,比如目前人類已經發現了雙「黑洞」及多個恆星相互為伴的情況,隨探測手段的不斷改進,人類將可能對此會有更多發現。英國杜倫大學天文學系主任馬丁?伍德教授提出一個大膽的預測:「通過外太空天文望遠鏡的觀察和一系列測量,我們觀測到,在銀河系中有20多個不發光物體的質量都超過太陽質量的3倍,所以,我們判斷銀河系中存在20多個黑洞。伍德教授是正確的,「N個黑星+M個白星」很可能是宇宙中普遍情況,但此種情況將會複雜很多,需要視情況進行具體研究。

「黑洞」(黑星)與「白洞」(白星)均是人類視角意義上的,它們都是產生於可感物質區的相對而言的視覺現象。「黑洞」屬於暗物質當中的反(負)物質對外所呈現的特殊現象,它雖然無法為人類的視角所觀測到,但是卻可以通過儀器探測到。另外,「黑洞」(黑星)與「白洞」(白星)也只是具有相對意義,對於宇宙可能存在的一些能夠感知負能量子的主體存在而言,「白星」反而又成為了他們的「黑洞」,故黑星與白星實質上可以統一稱之為恆星。

由此可見,所有的恆星都是物質區,都是由大質量極限粒子引領的性質相反的極限粒子而形成的已大質量極限粒子為中心的特殊類型物質區。這些恆星與所有的由同性極限粒子構成的宇宙空域沒有本質區別,所不同的是這些恆星物質區的中心都有一個大質量極限粒子而已。而實際上 ,由於作為大質量極限粒子都具有匯聚異性極限粒子為廣宇分布的性能,故由大質量極限粒子引領異性極限粒子所形成的恆星物質區很可能是一種普遍情況,這也是宇宙為何總是到處繁星點點的原因!

三 太陽以大質量正極限粒子為中心的反物質區

以上論證使我們目標了恆星的物質區實質,但考慮到地球人的習慣,我們目前還是把所有的類似於太陽的白星(白洞)稱之為恆星吧!在這個意義下,恆星的實質就是大質量正極限粒子引領質量相對較小的負極限粒子而形成的以大質量正極限粒子為中心的負物質區,或者說:太陽等恆星的實質就是以大質量正極限粒子為中心的反物質!由於可感物質區存在巨量可供分解的可感正極限粒子,而這些可感正極限粒子被分解為可感負能量子後,又會被正極限粒子集合成為新的極限粒子,如此循環往復,必然使得恆星獲得了持久而穩定的光熱源泉。下面進一步揭示作為地球母親的太陽的真實面目了!

太陽中心是一個質量巨大但體積為宇宙最小物質單元體的正極限粒子!由於這個質量巨大的正極限粒子具有結合其他負(反)極限粒子具有強大分解極限粒子的能力,因此任何質量相對較小的極限粒子都會被這個質量巨大正極限粒分解為能量子,只有一些質量與其相近的負極限粒子才能圍繞在它周邊(質量相等的正負極限粒子會湮滅)。因此,在圍繞這個正極限粒子周邊的負極限粒子必然是按照質量大小由內及外進行分布。在這種情況下,太陽由外及內的反物質質量密度必然是越來越大,太陽外緣則是一些質量稀薄的反物質。

與現代科學所通常認為的太陽觀不同,由於太陽內部基本不會存在可供分解的極限粒子,所有的負能量子也會被這些數量眾多的負極限粒子集合成負極限粒子,而它們對正極限粒子的分解也只能集中在外緣,故太陽等恆星對外輻射能量子射線的的性能一定是由外及內逐漸降低,其溫度一定也是由外及內逐漸降低的。而太陽核心由於幾乎沒有可供分解的極限粒子,除了能接受到太陽外緣透視過來的微弱正正能量子外,而幾乎不再輻射能量子,故太陽核心的溫度最低,很可能接近0K。這種理論觀點似乎很另類,但可通過如下兩種情況予以驗證。

驗證:太陽的溫度由越來越

按照傳統科學觀念,太陽由外及內的溫度是逐漸升高的,中心到0.25太陽半徑是太陽發射巨大能量的真正源頭,也稱為核反應區,他們認為太陽核心處溫度高達1500萬度,壓力相當於3000億個大氣壓。但各種論證和觀測發現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從光球向外的溫度是逐漸上升的,光球平均溫度為幾千度,到色球頂部時已達幾萬度,而在太陽最外緣的日冕的溫度居然高達百萬度,這一事實完全違背了現代科學觀念,科學家是無法解釋的,而他們所認為的「太陽核心處溫度高達1500萬度」也僅僅是羅列猜測而已。但是,對於這種他們所認為的反常現象,用統一資訊理論的恆星觀才能解釋清楚,這實際上也就間接證明了關於恆星的反物質區實質的論斷!

驗證二:「太陽黑子」露出了太陽反物質的「黑色」冰山一角

由於太陽中心那個質量巨大的正極限粒子帶來了巨量反物質的匯聚,這使得太陽對正極限粒子分解必然產生劇烈活動,也使得整個太陽區表面的正極限粒子分布顯得不夠均勻,這又會造成三種情況。其一,大部分區域的正極限粒子分布均勻,因而能夠滿足被反物質極限粒子持續不斷地分解成人類可見的正能量子的需要,這使其所謂的光球色球等表現正常;其二,有些在太陽表面質量相近的正負極限粒子會結合成各種中子、質子等基本微觀粒子及氫、氦等原子,使其不能滿足反物質極限粒子分解正極限粒子的正常需求,故而產生溫度較低的光斑;其三,則是某些區的正極限粒子過於充分,會引起反物質極限粒子對其大量分解為人類可見的能量子,而造成格外醒目的耀斑;其四,則是某些區域正極限粒子過於稀少,以至於因無法滿足反物質負極限粒子分解正極限粒子的基本需要,而使得反物質負極限粒子直接暴露在人的視野中,而反物質卻正是人類不能觀測的「黑物質」。

在上述幾種情況中,第二種和第四種情況往往會形成所謂的「太陽黑子」,但第二種「太陽黑子」的溫度往往並不顯得特別暗,且往往在中子、質子等基本微觀粒子及氫、氦等原子積聚到一定程度後,會引起反物質極限粒子的強烈分解,從而產生大量的高能射線並造成劇烈的耀斑,這就是往往很多耀斑是在「太陽黑子」群上面爆發的原因。第四種情況是真正的「太陽黑子」,他實際是揭示了太陽是由反物質構成的構成的「冰山一角」,不過,這種黑子是極少的,一般也不會產生大量的高能射線。

除此之外,太陽的反物質區域會不斷因有大量負能量子被集合成負極限粒子而變得愈來愈多,因而太陽的區域也會也會愈來愈大。與此同時,由於太陽反物質質量的不斷增長,也使得整個太陽系也在逐年膨脹,各行星也在逐年遠離太陽。其他恆星也是如此,星系也是如此,整個宇宙都在膨脹。對此觀點,我們也可以通過觀測予以驗證。

四 「登陸」太陽可能是一個愜意的旅程

人類能否登陸太陽?這需要我們先了解太陽的基本情況。根據通常的計算,太陽是佔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當然這個數字有待考證),其中,太陽中心的那個正極限粒子至少應該佔有50%以上的質量,其他大部分質量為太陽的反物質所佔有。根據觀測,太陽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10)千米,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其質量大約是2×10千克(地球的330000倍)。由太陽的體積和質量,可以計算出太陽平均密度為1.409克/釐米,約為地球平均密度的0.26倍。進一步計算,如果刨除太陽中心正極限粒子的質量,那麼太陽反物質的質量密度最多僅為0.7克/釐米,低於水的比重。

太陽反物質的最外緣以上就是光球了,光球以內則是太陽的反物質區。由於太陽由外及內的物質密度越來越高,而反物質平均密度低於水,故太陽反物質區的表面應該遠遠低於地球大氣的密度1.293kg/m3。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考慮太陽的溫度,人類如果來到反物質區,就像穿越空間一樣幾乎沒有任何阻力,即是說這種意義下還完全談不上登陸,或者說只能是象徵意義上的「登陸」。但是,如果我們繼續向太陽裡面進發,則會不會碰到實體物質而實現真正登陸哪?同樣不會!因為除了太陽中心的極限粒子外,整個太陽都是有均勻地由反物質構成,這種純粹的反物質不僅不會構成任何物質體的,甚至連中子、質子等微觀粒子也無法形成,一個個負極限粒子只會架構成連接成均勻的空域,而根本不可能形成任何物質實體,故即便走進太陽深處,也很難有物質實體的感覺。不過,當我們接近太陽中心那個質量巨大的正極限粒子時,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因為雖然整個太陽絕大部分都是負物質區,但這個質量極大的正極限粒子會將靠近起周邊的負極限粒子牢牢束縛住,從而難以被推開或移動,此處的負物質區可能就會顯得異常堅硬,此時給我們的的感覺就像是魚兒遇到一塊透明的玻璃一樣,雖然看起來是個透明的空間,卻無法穿越。

人類穿越太陽首先要克服的是太陽外緣百萬高溫和太陽內部極低溫度這2種截然相反的極端條件,這對人類而言幾乎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要做到這一點大概只有通過THSP工程置換後的超人類才有可能,而一旦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的話,那麼穿越太陽將有可能是一個非常愜意的旅行。雖然反物質區不會反射能量子,但基於太陽外緣分解正極限粒子所形成的較多數量正能量子光線,太陽內部的光線還是相當充足的,應該遠比黑暗的太空要明亮許多,甚至不次於地球的白天。

相關焦點

  • 太陽成為白矮星後內部會有個大鑽石?想多了,它實為一種特殊物質
    像太陽這樣中等質量的恆星演變到晚年的時候最終會演變成白矮星,這種星體的密度之大僅次於黑洞和中子星,每立方釐米的密度在100公斤到10噸之間,其個頭還沒有地球大,但是質量卻和太陽相差無幾,由於發出的光特別接近純白色,所以被稱為白矮星,那麼為啥白矮星的中心會有一顆「大鑽石」呢?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被「反物質」徹底摧毀的恆星
    根據爆發的威力推算,爆發成為這顆超新星的恆星,其質量幾乎相當於200個太陽,接近了理論上單一恆星質量所能達到的上限。天文學家認為,這顆名為SN2016iet的超新星可能是一顆罕見的「對-不穩定性超新星」(pair-instability supernova)。
  • 統一場論對正物質和反物質的解釋
    反物質是正常物質的反狀態。當正反物質相遇時,雙方就會相互湮滅,轉化為別的形態,發生爆炸並向外輻射巨大能量。人類已經發現,普通電子是正物質,質量為9.10938215×10負31次方千克,帶一個單位【-1.6×10^(-19)】庫侖負電荷。
  • 月球是由反物質組成的嗎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月講科技,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月球是由反物質組成的嗎?月球是離我們最近的天體,由地球出發的太空人已在月球上登錄過。如果月球是由反物質組成的,那麼在那位太空人與月球接觸時,湮滅過程早已把他轉化為介子了。這是直接證據,表明月球是正物質天體。至於太陽,那是人類沒有可能登陸的地方。那麼怎麼才能知道它不是由反物質組成的呢?
  • 恆星運行的旅程:化學元素的起源
    宇宙大爆炸:在最初的時候在宇宙大爆炸期間,物質最初以單個質子的形式呈現,因此氫是唯一出現的元素。除了氫以外的元素則由包含了多個質子的原子核組成。通過核聚變化合形成重元素的質子。隨著宇宙的膨脹和冷卻,它將迅速達到和一顆恆心核心同樣的溫度和密度。
  • 太陽或許將成為紅巨星,演化晚期的恆星——紅巨星
    紅巨星是恆星燃燒到後期所經歷的一個較短的不穩定階段。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紅巨星曆時只有數百萬年不等,紅巨星時期的恆星表面溫度相對很低,但極為明亮,之所以被稱為紅巨星是因為看起來的顏色是紅的,體積又很巨大的緣故。
  • 是否有來自反物質的恆星?至少在可觀測的宇宙中還沒發現到反物質
    如果反粒子與普通粒子發生了碰撞,那麼它們就會被湮滅,即毀滅。在碰撞的過程中,這些粒子都會轉化為能量,而且此能量將以高能光子的形式被釋放出來。反物質可以是普通物體和化學物質(例如,反氫,反氦等)。當然,對於一個恆星而言,如果它是由反物質組成的,這也是有可能的,並不會違背物理原理。是的,這只是我們的一種假說。
  • 比太陽還大的恆星你知道多少?
    太陽佔整個太陽系的總質量的99.9%。質量基本上就是指製造出多少東西或物質,這就是你要感謝恆星的光芒的地方。你知道恆星中的物質越多,其核心就越厚也就越熱。這就展開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氫原子相互碰撞,形成氦,釋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能量。那就是恆星的光與熱,因此更大的恆星也就等於更明亮的恆星。但是隨著所有這些反應的進行,就會縮短恆星的壽命。我們將發現的最大恆星可能正處於生命的邊緣。
  • 在太陽死亡之後,木星可以代替太陽成為太陽系中的恆星嗎?
    首先說結論,除非使用人為的方式給木星注入質量,否則木星在太陽死亡後無法成為恆星。以下為具體說明。木星可以成為恆星嗎木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它的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是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可是,在自然情況下,木星不會成為恆星。
  • 4201.反物質不是新能源
    2019.4.4剛剛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說一些科學家在加速器撞擊實驗中發現了反物質出現,以為反物質隱藏在原子深處,是一種威力強大的新能源,可以讓我們以光速挺進宇宙。我相信這是一種誤判,因為正物質內部不可能隱藏反物質。
  • 人類能登陸太陽嗎?
    人類能登陸太陽嗎?人類登陸太陽,這讓我想到了「飛蛾撲火」。我認為人類是無法登陸太陽的。對於人類來講太陽最為致命的武器就是高溫,無法讓人靠近的高溫。圖示:太陽太陽是一顆恆星,它的表面溫度非常的高。太陽上的物質不是固體,液體或者是氣體的。它是熱等離子體的。由於太陽的溫度實在是太高了,太陽上的物質原子核無法束縛住周圍的電子,形成了等離子體。太陽表面的溫度大約是5500攝氏度。太陽內部的溫度更高,可達到1500萬℃。
  • 到底什麼是反物質?為什麼要研究反物質?
    在狄拉克預言「反電子」之後,美國物理學家卡爾·安德森懷疑雲室中另一半的電子就是「反電子」,於是他開始做實驗來證明。1932年8月,他收集到了足夠的數據,正式確認「反電子」的存在,並將它們命名為「正電子」。    至此之後,反物質成為了物理學以及科幻小說的一部分。
  • 黑洞噴射反物質流,地球命懸一線,國際空間站使命在身
    首批登陸空間站的工作是兩名中國航天員。準確的說,他們並不是空間實驗科學家。他們僅僅是國際空間站工程師。空間的建立,是完成一項國際絕密任務。這事還得從大宋1054年7月4日說起。歷史記載當時連續半月有餘,雙日並行。然而根據恆星生命周期的多次推演,恆星進入死亡階段,並不存在大爆發的可能性。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該恆星瞬間爆發,並在幾周內耗盡所有燃料呢?
  • 反物質飛船能玩星際穿越?至今反物質產量僅幾納克,1克需要1千年
    趣味探索訊 在現代物理學中,反物質無疑是最神秘粒子之一。微觀世界中所有物質皆由粒子構成,其中包括了太陽,月亮和地球,也包括你和我。根據現代物理學的描述,其中每一個普通物質粒子都有一個與之對應的反粒子,當粒子與反粒子相遇時,產生強光子,中微子,還有巨大能量,並且正反粒子一同湮滅。
  • 木星為啥是失敗的恆星?因為太陽太霸道了,那未來它會成為恆星嗎
    木星常被天文學家們稱為「失敗的恆星」,就是因為它沒有成為像太陽那樣有核聚變燃燒的星體。那麼木星有可能被引燃成為一顆恆星嗎?理論上當然有可能,而且技術上也很容易,因為只要給它增加質量就行了!然而現實中卻基本沒有實現的可能性,也可以說在可預見的未來,木星永遠不會成為一顆恆星。
  • 到達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比鄰星需要多久
    雖然太陽的光和熱孕育了地球的生命,但它終有燃燒殆盡的一天,到了那一天,人類想要繼續繁衍和延續文明,就不得不離開太陽系,尋找另一顆恆星照耀的另一個家園。在其他恆星係為人類找到新的棲息地,首批移民將面臨無數困難,但是,這一切都取決於他們能否首先到達系外行星。
  • 恆星能大到什麼程度?最大恆星是太陽的45億倍,不久將變為黑洞
    太陽的直徑達到了139.2萬千米,而地球直徑僅為1.27萬千米,也就是說太陽直徑是地球直徑的109倍,如果論體積,那相差就更大了,太陽體積約為地球體積的130萬倍。而二者的表面積同樣相差巨大。可以做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地球就是一個足球場,那麼太陽則大約相當於一個北京市,如果把地球和太陽放在一起,地球只不過是一個小點而已。
  • 人類有沒有可能登陸太陽
    太陽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
  • 像太陽那麼大的正反物質相遇,是瞬間湮滅,還是有個過程?
    ,因為這種過程也會產生反物質!兩顆太陽大小的正反物質天體相撞,是瞬間就消失不見的嗎?首先我們來定義下,太陽大小的反物質是什麼天體!我們可以想像到,如果是物質的話,太陽大小必定已經成為一顆恆星,那麼太陽大小的反物質什麼天體?
  • 反物質和暗物質和我們常見的物質有什麼不同?
    我們在平時經常會聽到反物質,暗物質,暗能量等詞彙,這些其實都是物理學中的概念。那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又和我們這個世界的一般物質有什麼關係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