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運行的旅程:化學元素的起源

2020-12-03 天文在線

恆星製造了地球上生命所必需的元素。圖片來源:NASA

我相信,草的一株葉子不會比一個恆星的運作的旅程要遜色。

有時,詩人比科學家感知得更快。當Walt Whitman在十九世紀寫下這句話時,他在以詩意的方式表達科學問題。

如果僅從文章的字面來看,無論如何,Whitman意識到恆星與我們身邊的原子之間存在聯繫,要比天文學家們早的多。

恆星是如何產生出我們身邊所看到的各種各樣元素的原子的呢?

宇宙大爆炸:在最初的時候

在宇宙大爆炸期間,物質最初以單個質子的形式呈現,因此氫是唯一出現的元素。除了氫以外的元素則由包含了多個質子的原子核組成。

通過核聚變化合形成重元素的質子。隨著宇宙的膨脹和冷卻,它將迅速達到和一顆恆心核心同樣的溫度和密度。在這些條件下,氫聚變反應將氫轉化為氦,在早期的宇宙中和星球的核心裡釋放能量。

核聚變反應將氦轉化成重元素,比如碳,這個過程需要比氫聚變反應更高的溫度和密度。等到宇宙包含了足夠的氦使氦原子轉化成碳原子時,宇宙的溫度和密度已經低到使得氦聚變反應不能發生。

自此大爆炸不能形成比氦更重的重大質量的元素。不久之後,宇宙由大約75%的氫,大約25%的氦和微量的鋰和鈹組成。沒有其他元素在這一階段形成。

其他元素是怎樣產生的呢?恆星是問題的關鍵。

恆星核合成

就在一顆大質量恆星爆發成為一顆超新星之前,核聚變反應會形成一個鐵核心。圖片來源於NASA。

恆星通過核聚變反應產生能量。最初的恆星在它們的核心中用與宇宙大爆炸不久後製造氦的反應相類似的反應,將氫轉化成氦。所有燃料的來源一定,無論如何最終都會用盡。

恆星將它們的氫燃料消耗盡並留下一個氦核心,但是這時的恆星還沒有消亡。氦核心會由於引力而塌縮,並增加其溫度、密度和壓力,直到氦燃燒發生聚變反應。兩個氦原子融合形成一個鈹原子。第三個氦原子快速加入並形成一個碳原子。有時第四個氦原子與碳結合形成一個氧原子。這些聚變反應在恆星核心深處發生,早在太陽系形成之前,就已經製造出了我們身體中的碳原子和氧原子。

藝術家觀念下在高密度分子雲誕生的恆星。

擁有和太陽差不多的質量的恆星沒有足夠的引力使得碳核心/氧核心塌縮而點燃碳聚變反應。在這些低質量的行星中,恆星核合成隨著碳核心/氧核心停止,這些正在消亡的恆星塌縮成白矮星。隨著剩餘的熱量消散超過十幾億年的時間,低質量恆星「溫和的走進了那個良夜」。

大質量恆星

然而,大質量恆星卻「咆哮吧,即使光芒即將消逝」。

大質量恆星狂暴的消亡,它們融合併循環(並利用)著較重(的)元素。有碳參與的聚變反應製造更重的元素包括氧 ,氖,鈉和鎂。這些原子轉而融合成甚至更重的元素,一直到鐵和在元素中期表中與鐵臨近的元素。

大質量恆星發展至核心坍縮前的洋蔥狀結構(未依照比例)。

然而,當大質量恆星有了鐵核心,聚變反應停止了。鐵不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因為製造比鐵更重的元素的聚變反應不會釋放能量。它們需要能量。因此鐵成為了裂變和聚變的分界。那麼恆星是如何產生比鐵更重的元素的呢?

反射星雲NGC 1999是被獵戶座V380(位於中心)照亮的,這顆變星的質量大約是3.5太陽質量。源自NASA影像

恆星通過漫長的s(slow)過程,製造出在元素周期表中比鐵略微重一點的元素。在s過程中,一個中子碰撞變成一個鐵原子核或者其他重原子核。這個中子會衰變成為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這個過程被物理學家叫做β衰變。電子逃離核心。質子繼續留在核心中將原子轉變成在元素周期表中下一個更重的元素。製造元素的這個過程緩慢地重複著,直到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鉍。

超新星所扮演的角色

在超新星爆炸期間,恆星通過迅速的r(rapid)過程,製造所有比鉍重的元素。當大質量恆星的鐵核心因為引力而塌縮的時候,會出現II型的超新星,因為核聚變反應使向外的壓力停止了。這時這個核心會像一個球一樣落在地上,然後反彈而回。這種反彈引起了II型超新星的爆炸,其一年釋放的能量,大約是我們的太陽在它10億年的壽命裡所釋放的全部能量。

超新星還會創造出大量的中子,這些中子猛烈撞擊原子核並通過衰變成質子的方式將其轉化成新的更重的元素。大質量恆星以這種方式製造出元素周期表上的所有的元素,包括那些比鉍還重的元素。

蟹狀星雲是一顆在1054年爆發的超新星遺蹟。(圖片來源:NASA,HST)

超新星還同時循環利用它們製造的重原子。如果恆星製造的重元素被遺留並困在恆星核心中,它們對宇宙沒有多大好處。超新星將比氫和氦重的原子發射回星際空間。這些原子循環進入星雲,形成新一代恆星。行星,比如地球,圍繞著第二和第三代恆星軌道運行,因此它們擁有宇宙大爆炸沒有產生出的生命所需要的重元素。

恆星:宇宙的坩堝

恆星是宇宙的坩堝,它們用火鍛造出氫和氦以外的所有的元素,包括那些我們身體裡的元素。比起低質量恆星「溫柔的走入那個良夜」,大質量恆星死去時非常壯烈。「咆哮吧,即使光芒即將消逝」,它們在宇宙間為生命播種。我們都是恆星運行的旅程。

大麥哲倫星雲內位於成群的氣體和塵埃中的超新星遺蹟N 63A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decodedscience/ Paul A. Heckert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化學元素的起源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物質是由化學元素(以下簡稱元素)所組成的。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 種,其中94種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其他是人工合成的。關於元素起源這一科學問題,是在20世紀天體物理學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得到解決的。按照宇宙大爆炸標準模型,宇宙在大爆炸初期是一個高溫高密的火球,其中包含著極大的能量。
  • 地球上的磷元素來自於其他恆星?磷元素的起源問題有了新解釋
    地球上的磷元素可能來自銀河系中的某些恆星。除了氫和大部分的氦,宇宙中的所有化學元素都是在恆星內部生成的。碳、氮、氧、硫和磷元素是地球生命的化學基礎。其中磷元素倍受關注,因為它既是DNA和RNA的組成元素,也是細胞內能量交換和細胞膜發育的必要元素。
  • 《恆星中的元素合成》的論文成了化學元素的宇宙起源的奠基性研究
    隨著人們對元素的宇宙起源的認識,一張多彩的元素周期表逐步完善。但近期的一項新研究似乎有意改寫這份結果。在一項發表於《天體物理學期刊》的研究對宇宙演化模型提出了新挑戰。新研究還生成了一張看起來不一樣的「新版本」元素周期表,更詳細展示了從碳到鈾等自然形成的元素的恆星起源。
  • 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從何而來?
    「化學元素周期表不僅僅是對宇宙中所有已知原子進行排序的列表,它本質上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周圍世界的一個窗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 談到化學元素周期表,你是否回想起中學化學課上背誦化學元素時的情景?那麼在認識化學元素周期表時,你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這麼多的化學元素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呢?這就要追溯到宇宙的起源。
  • 恆星不僅是宇宙中的燈塔,還是冶煉爐,創造萬千世界
    ,在整個星系中恆星是唯一發出耀眼光芒的天體,恆星毫無例外是由氣體形成的發光球體,一般表面溫度較高,恆星內部溫度和壓強高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當你放眼布滿星辰的夜空,你可以看到距離我們的星球較近的單個恆星,還可以看到遙遠的由恆星組成的巨大星系,恆星的光芒指明了它的位置所在,為我們人類探尋宇宙的奧秘提供了許多幫助。恆星在宇宙之中具備的作用是其他天體無法替代的,可以大致歸納為這樣幾個方面。 1、恆星可以在較長時期持續、穩定地為鄰近行星提供光照和能量。
  • 研究顯示環繞銀河系的鳳凰恆星流起源非比尋常
    在遙遠的過去某個時候,一團恆星呼嘯著穿過銀河系,銀河系巨大的引力效應將它們撕裂。引力將這個團塊塑造成了一個 "大塊的義大利麵條",裡面全是恆星,不斷地圍繞著我們的母星系流轉。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觀察了這個被稱為 "鳳凰 "的義大利麵條狀恆星流,表明它的起源非比尋常。
  • 衛星繞行星運行,行星繞恆星運行,整個銀河系都圍繞這個天體運行
    比如衛星的質量通常不如行星,所以衛星都圍繞行星運行,如月亮圍繞地球轉;而行星的質量不如恆星,因此行星都圍繞恆星運行,地球圍著太陽轉。宇宙中有很多類型的天體,這些天體的質量有小到大的排列大致是小行星行星恆星黑洞(特指星系級黑洞)。
  • 4288.銀河系二級恆星的質量與銀核距離的關係
    按十萬光年計算,銀河系的周長約三十一萬光年,太陽系運行軌道的周長約十五點七萬光年,對偶星球的形成不可能收縮為一點,所以銀河系存在「同軌多星」現象。以平均距離兩光年計算,銀河系外圈可能有約十五點五萬個二級恆星,與太陽同軌有約七點八萬個二級恆星。
  • 科學家們靠它揭開了一種恆星的「身世」之謎
    萬物之根:星星的DNA自然界的萬物,大到宇宙中的恆星,小到地面上的螞蟻最終都是由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學元素所組成。而這些元素從何而來呢?科學家認為,宇宙誕生之初,大爆炸產生了大量的氫、氦和極其微量的鋰,隨後這波大爆炸物質開始冷卻,直到2億年時宇宙中才出現了第一代恆星,恆星的核心就像化學元素的「鍊金爐」,可以逐漸煉成各種化學元素。而這些恆星以極其壯烈的方式—超新星爆炸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將其製造的金屬元素散播到星際之中,為後代恆星的產生提供原料。
  • 黑洞出現有助生命起源:宇宙輻射減少生命演化
    此外,恆星爆炸時產生的碎片也在生命形成過程中助了一臂之力。瀕死的恆星會加速內部物質的融合,使氫原子和氦原子撞在一起,形成更大、更重的元素,然後再被拋到宇宙中去。這些「宇宙工廠」生產了所有的化學元素,包括氧和氮,它們是地球大氣中的關鍵元素,而正是地球大氣保護我們免受宇宙射線的傷害。
  • 一顆富氧的古老恆星帶給我們的啟示
    宇宙中形成的第一批恆星都是由氫(H)以及氦(He)構成的。當這些恆星變成超新星時,它們用更重的元素(比如碳和氧)壓縮了周圍的氫,並從氫雲中誕生了新的恆星。J0815+4729是第二代恆星。我們還未觀測到第一代行星,但是通過研究第二代行星以及其中存在的較重元素,我們能獲得一些關於早期宇宙是如何形成的重要啟示。
  • 發現一氧化二磷,是生命起源之謎的關鍵!
    天文學家現在已經利用ALMA和歐洲航天局羅塞塔號探測器的綜合能力,追蹤了磷從恆星形成區到彗星的旅程。由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合作的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和羅塞塔號上ROSINA儀器的新結果表明,一氧化二磷是生命起源之謎的關鍵部分。有了ALMA,可以對恆星形成區域AFGL 5142進行詳細觀察,天文學家可以精確定位像一氧化二磷這樣的含磷分子形成地點。新恆星和行星系統出現在恆星之間的氣體和塵埃的雲狀區域,使這些星際雲成為開始尋找生命基石的理想場所。
  • 科學家認為太陽系曾有兩顆恆星,而且還找到了太陽的姊妹恆星
    天文學家一直在嘗試了解太陽系形成的過程,由於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運行著無數的小型天體,科學家發現許多小天體的運行軌跡似乎曾受到過神秘磁場的影響,有人提出可能是未被發現的「第九大行星」,然而卻很難解釋冥王星如何脫離柯伊伯帶和天王星躺著公轉的原因
  • 科學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化學元素周期表慶生
    據新華社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月29日在總部巴黎啟動「化學元素周期表國際年」活動,將在今年舉辦一系列主題活動,紀念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編制化學元素周期表
  • 化學元素周期表150歲啦!聯合國為它慶生
    化學元素周期表 資料圖新華社巴黎1月29日電(記者陳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9日在總部巴黎啟動「化學元素周期表國際年」活動,將在今年舉辦一系列主題活動,紀念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編制化學元素周期表150周年。
  • 仙女座星系外緣發現化學元素豐度非常低的球狀星團RBC EXT8
    仙女座星系外緣發現化學元素豐度非常低的球狀星團RBC EXT8(Credit: ESASky & CFHT.:一項新研究披露,在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附近的外緣,研究人員意外地發現了一個球狀星團(GC,即一個巨大的遺留恆星聚集體),它們中比氫和氦更重(稱為金屬性)的化學元素豐度非常低。
  • 垂死恆星釋放出的碳,為地球生命的誕生,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一些垂死恆星通過壯麗的行星星雲將氣體外殼和塵埃拋向宇宙,這些灰燼通過恆星風傳播,富含許多不同的化學元素,包括碳。在發表在《自然天文》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些恆星揭示了碳在銀河系和其它星系的起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副研究科學家傑弗裡·卡明斯說:這些發現對恆星如何以及何時產生碳提出了新的嚴格限制。
  • 垂死恆星釋放出的碳,為地球生命的誕生,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一些垂死恆星通過壯麗的行星星雲將氣體外殼和塵埃拋向宇宙,這些灰燼通過恆星風傳播,富含許多不同的化學元素,包括碳。在發表在《自然天文》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些恆星揭示了碳在銀河系和其它星系的起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副研究科學家傑弗裡·卡明斯說:這些發現對恆星如何以及何時產生碳提出了新的嚴格限制。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化學元素周期表國際年」活動
    中化新網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9日在總部巴黎啟動「化學元素周期表國際年」活動,將在今年舉辦一系列主題活動,紀念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編制化學元素周期表150周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俄羅斯科學與高等教育部長米哈伊爾·科秋科夫和法國科學院院長皮埃爾·科爾沃等當天為啟動儀式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