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一直在嘗試了解太陽系形成的過程,由於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運行著無數的小型天體,科學家發現許多小天體的運行軌跡似乎曾受到過神秘磁場的影響,有人提出可能是未被發現的「第九大行星」,然而卻很難解釋冥王星如何脫離柯伊伯帶和天王星躺著公轉的原因,來自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全新的雙星系統理論——太陽系曾存在過兩顆恆星。
研究人員指出曾存在的另一顆恆星也是與太陽類似的黃矮星,在46億年前都是在同一片星雲中誕生出來的,太陽形成後不久與這顆距離非常近的黃矮星相互影響著形成了雙星系統,然而在運行了幾百年萬年以後另一顆恆星逐漸被甩出太陽系,兩顆恆星的引力或許是柯伊伯帶形成的原因,這片寒冷的小天體聚集區距離太陽足有十萬個天文單位(AU),而即便是遙遠的冥王星也才40個天文單位的距離。
然而對於太陽系曾有兩顆恆星的說法並非毫無根據,此前科學家甚至找到了與太陽同時誕生的另一顆恆星——HD 186302,在距離地球184光年的地方運行,這顆恆星是從篩查了上萬顆恆星的數據中找出來的,它與太陽誕生於同一片星雲,而且質量、年齡、金屬水平、化學元素豐度、碳同位素比例等都和太陽基本一致,也就是說HD 186302不僅與太陽誕生於同一片星雲,而且還是在相同的物質層中一起孕育出來的,是否曾與太陽組成了雙星系統不得而知,但至少曾是宇宙中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
當然這些推測來自對柯伊伯帶天體軌道異常的分析,更多的人認為小天體軌道偏移的原因是一顆未被發現的神秘天體,由於遠離太陽的柯伊伯帶接收到的光線非常微弱,如果有大型天體隱藏在這片區域中確實很難發現,只是太陽的引力能否影響到如此遙遠的大型天體還值得懷疑,但肯定了太陽在剛形成時附近確實有另一顆恆星同時誕生。
目前科學界並不認為會存在未被發現的「第九大行星」,而太陽系曾存在兩顆恆星的可能性更大,科學家認為另一顆恆星脫離太陽的影響後可能還帶走了一些矮行星,導致了柯伊伯帶的天體出現了混亂,這或許能解釋冥王星現在的位置和海衛一被捕獲的原因,當然這些推測需要直接的證據來驗證,研究人員準備利用智利的維拉-魯賓天文臺(VRO)對柯伊伯帶持續觀測10年,以尋找相關的證據或傳說中的「第九行星」。
事實上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大多數恆星系統都存在兩顆恆星,不過通常是一大一小質量不等的兩顆恆星相互運行,或許太陽系也曾是這種情況,只是不知什麼原因與另一顆恆星脫離了影響。
克卜勒-35雙星系統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這裡將帶給您一個全新的視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