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從何而來?

2020-08-23 迷你科學星球

「化學元素周期表不僅僅是對宇宙中所有已知原子進行排序的列表,它本質上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周圍世界的一個窗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

談到化學元素周期表,你是否回想起中學化學課上背誦化學元素時的情景?那麼在認識化學元素周期表時,你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這麼多的化學元素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呢?這就要追溯到宇宙的起源。

氫、氦與宇宙大爆炸

我們都知道,宇宙起源於距今1 3 9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宇宙大爆炸剛剛誕生幾秒之後,開始形成質子,中子,電子,光子等基本粒子,但由於宇宙的溫度極其的高,使得粒子都處於高速運動中,無法結合成重於氫的穩定原子核。

在大爆炸發生的幾分鐘後,宇宙的溫度降低到大約十億K的量級,少量的質子和所有中子結合產生重氫核,並經歷一連串的核反應將大部分重氫轉變成穩定的氦原子核。而大多數質子沒有與中子結合,形成了氫的原子核。

隨著宇宙的逐漸冷卻, 大約38萬年後,電子和原子核可以結合成為氫原子和氦原子。至此,宇宙中的氣體主要由氫原子和氦原子構成,他們幾乎佔據了宇宙總量的99%以上,其中氫獨自佔到了75%, 氫是宇宙大爆炸之後最先形成,也是存在數量最多的元素。

宇宙射線散裂

宇宙射線是來自外太空的帶電高能次原子粒子,如質子、α粒子、電子和許多較重元素的核。當宇宙射線與星際物質碰撞時,原子核會分裂變成各種各樣的粒子。這種過程被稱為散裂,通過對散裂的研究顯示,它可以裂變成較輕的元素——鋰、鈹、硼原子核。

恆星核聚變反應

宇宙繼續演化,數億年後,由於星雲的引力作用,氫和氦氣體相互凝聚並逐步形成恆星。我們都知道,核聚變反應使恆星能夠發光發熱,就像現在的太陽那樣。

恆星由於自身的質量十分巨大,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縮,內核的溫度不斷升高,當提升到1000萬度以上時,開始發生氫核聚變反應,將4個氫原子核融合成1個氦原子核,並放出非常大量的能量。當恆星中的氫消耗殆盡之後,繼續啟動氦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生成碳原子核。

對於質量小於太陽8倍的恆星,一旦氫氦聚變結束,生成碳元素,由於質量不足,內核無法達到碳核聚變反應溫度,它的外層就會脫落,形成行星狀星雲,而殘留下的核心,就是白矮星,然後逐漸暗淡冷卻下去。


質量大於10倍太陽的恆星,在氦原子核聚變結束之後,還會繼續不斷地促發新元素的核聚變反應——碳原子核聚變,然後是氧核聚變,氖核聚變,鈉核聚變……整個核聚變反應最終只能到生成鐵。


這些質量特大的恆星由於內核要促發核聚變反應所需的溫度非常高,導致其外層的溫度也隨著升高,於是恆星外層,甚至整個恆星也開始發生核聚變反應,而每一層是不同元素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越是容易發生核聚變的輕元素越是在外層,如下圖所示洋蔥一般的分布。

看到這裡,你是否有這樣的疑問:為何恆星核聚變產生的元素只能到鐵?這是因為鐵的比結合能最大。而比結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結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穩定。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要把鐵原子核拆開,所需的能量最大。鐵也是核反應的臨界點。原子序數在鐵元素之前的元素原子核通過發生核聚變可以產生能量,而鐵元素以後的元素聚變反而要吸收能量。但鐵以後的元素發生核裂變可以產生能量。由此可見,鐵核聚變和裂變反應的條件都非常的苛刻。但在特大質量恆星內部,在超強引力作用下,理論上是可以實現鐵核聚變反應的。

上面提到,恆星內部通過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產生對外的壓力平衡萬有引力。但鐵核聚變反應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又小於吸收的能量,所以是個吸熱的過程。這樣會不斷消耗恆星內部的能量,導致恆星沒有足夠的能量抗衡中心引力,致使整個星體外殼層向中心塌陷,最終發生劇烈的超新星爆炸。可見,鐵的核聚變反應使恆星的生命走向了終點。

超新星爆發

超新星爆炸是最壯觀的宇宙事件,它的威力無比巨大,發生時的亮度可以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產生的能量超過太陽幾十億年釋放能量的總和。爆炸過程中產生的能量和恆星碎片相互作用,可進一步合成出鐵以後的重元素,同時將產生的重元素以爆炸的形式散布到宇宙空間中。超新星是恆星演化的一個十分關鍵的階段,超新星爆發為宇宙中生命的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重元素來源。感謝那些犧牲自我照亮太陽系的恆星,才有了當今豐富多彩的世界。

在超新星爆發過程中,恆星內核結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原子的外殼和原子核都被壓破了,中子和質子被擠出 ,質子和電子發生反應,並生成中子和中微子。恆星在超新星爆炸後,內核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縮,這時如果內核質量超過1.44倍太陽的質量,而小於3.2倍太陽的質量,所有的中子聚集在一起之後就構成了中子星。而如果內核的質量大於3倍的太陽質量,中子星會不穩定,內核將進一步坍縮形成一個黑洞。

中子星合併

中子星是超新星爆炸的殘餘物,它具有極大的密度(每立方釐米重1億噸以上),質量約為太陽的2倍。當兩顆中子星靠近時,它們在彼此引力的作用下互相圍繞運動,最終碰撞在一起的時候,不僅會產生巨大的引力波,而且會產生大量的原子序數高於鐵的元素,比如鉑、金,銀,碘、鈾、鉍等。

2017年人類首次探測到距離我們1.3億光年的雙中子星合併的新型引力波以及對應的電磁信號。科學家通過對此次引力波光學信號的觀測和光譜分析,首次提供證據證實,中子星合併是宇宙中金、銀等元素的主要起源。中子星的相撞十分罕見,可能10萬年僅有一次,並且只產生少量的重金屬。所以地球上黃金總的儲存量與別的金屬相比是非常少的,這也正是它珍貴的原因。

綜上所述,化學元素的形成和宇宙的演化是密不可分的,其主要的幾種不同的元素來源:

氫,氦元素來自於宇宙大爆炸;

鋰、鈹、硼元素來自於宇宙射線散裂;

恆星核聚變可以生成氦到鐵之間的元素;

鐵元素之後的的大部分重元素源自於超新星爆炸和中子星合併。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經有過一句名言:We Are Made of Star Stuff.我們都是來自星塵。現在我們由宇宙的生命歷程可以認識到,構成我們身體的基本元素都來自於宇宙深處,都是曾經大爆炸時的萬千星辰散落後組成的,不僅僅是我們自身,我們所接觸到的世界上的一切物質皆源自星塵。

相關焦點

  • 化學元素周期表口訣 怎樣記憶元素周期表
    化學元素周期表口訣 怎樣記憶元素周期表化學元素周期表是學好化學的基本內容,想要學好化學一定要對化學元素著重記憶,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化學元素周期表的記憶方法,僅供大家參考。化學元素周期表內容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橫行稱為一個周期,一列稱為一個族。
  • 《圖解化學元素》:800張圖看懂元素周期表!
    《圖解化學元素》不只是一場視覺之旅, 是一部化學元素的百科全書。書中不僅有精彩的彩色圖片,形象展示了各元素的形態及其在現代生活中的蹤跡, 有清晰簡明的文字。介紹了各元素的發現、命名及其單質和重要化合物的用途。
  • 誰的青春沒有一張元素周期表?化學元素周期表150歲生日,各種炫酷...
    聯合國大會於2017年決定將今年定為「化學元素周期表國際年」(IYPT2019),以表彰化學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今年會有很多活動來慶祝元素周期表150歲的生日。那大家印象中的元素周期表都是什麼樣的?大家都見過哪些元素周期表呢?盤點了下各式各樣炫酷的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150歲了化學元素周期表完整 化學元素周期表順口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9日在總部巴黎啟動「化學元素周期表國際年」活動,將在今年舉辦一系列主題活動,紀念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編制化學元素周期表150周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俄羅斯科學與高等教育部長米哈伊爾·科秋科夫和法國科學院院長皮埃爾·科爾沃等當天為啟動儀式揭幕。
  • 化學元素周期表是怎樣被填滿的?
    可你知道嗎,如今已有150歲高齡的元素周期表仍在「添丁進口」!   目前化學元素周期表由118位元素成員構成,它們根據原子序數從小到大排序排列在一張大體呈長方形的表格中,每一個元素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存在的意義。
  • 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啟示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它將元素按照原子序數的大小進行有序排列,給元素構建模型,讓我們能夠比較輕鬆地看到「元素家族」中的成員,為我們預測未知元素、推斷未知元素的性質提供了便利。元素周期表,這張看上去很簡單的圖表,歷經了數代人的努力才最終完成。元素周期並不是由門捷列夫一人獨創的,它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德國化學家德貝賴納的「三素組」、紐蘭茲的「八音律」、德國人邁爾的周期表、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門捷列夫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化學元素周期表150周年:部分元素百年內或消失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2019年是化學元素周期表問世150周年。但歐洲化學學會近日發布的一張「扭曲」元素周期表顯示,由於人類的過度使用,一些化學元素將在未來100年內面臨從地球上消失的風險。
  • 化學元素周期表大洗牌 10元素原子量重新標註
    化學元素周期表將進行全面改動 資料圖據美國媒體16日報導,自從冥王星在2006年被太陽系除名以來,現在最震撼科學界的大事,當數化學元素周期表進行了全面改動,十大化學元素的原子量將用區間方式標註。變化十大化學元素原子量將以區間代替定值變化後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將標出原子量範圍,而非以往的固定原子量。共有十大化學元素在自然狀態下的原子量進行了修改,它們分別是:氫、鋰、硼、碳、氮、氧、矽、硫、氯和鉈。
  • 溯源化學元素周期表
    德米特裡·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1834-1907)俄羅斯科學家2019年是化學元素周期表的150周歲生日,聯合國宣布今年為「國際元素周期表年」。其實第一個發現元素周期律的並不是門捷列夫,今天讓我們溯源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中哪些化學元素以人名命名?
    元素周期表中最毒的元素元素周期表中氟元素有趣的十個事實元素周期表中有14種以人命名的元素,不過只有13種名稱被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正式接受。鎵(Ga,31)鎵位於元素周期表的第13族,為一種貧金屬,與鋁、銦和鉈具有相似的特性。以「高盧」(Gallia)為這個元素命名,在拉丁語中這是對法國高盧的稱呼。鎵是一種在新興技術中很關鍵的元素。電子設備中大量使用鎵,主要化合物砷化鎵,用於微波電路、高速轉換電路、紅外線電路。
  • 如果最初宇宙中只有氦、氫和少量鋰,那麼其它化學元素從何而來?
    迄今為止,已知的化學元素有118種,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最初,自然界中是沒有化學元素的。新生宇宙就是一種膠子和夸克的混合物,後來它們逐漸融合成質子和中子。待它們合併之後,這就導致了太空中出現的第一批化學元素,即:氦,氫,和可以忽略不計的鋰。
  • 化學元素周期表 150 周年:製造手機的 17 種元素有 「瀕危」風險
    IT之家1月31日消息 2019年是化學元素周期表問世150周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9日在巴黎舉行儀式,啟動「化學元素周期表國際年」,並將舉辦一系列主題活動,紀念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編制化學元素周期表150周年。
  • 化學元素周期表的概述
    經典形式的元素周期表已廣為人知,就像耐克鞋的微標、泰姬陵或者愛因斯坦的頭髮那樣一眼就可以認出來。元素周期表是我們文明的圖標影像之一。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結構不是由藝術、幻想或巧遇來決定的,而是由量子力學的基本的和普遍的法則決定的。
  • 動科普|化學元素周期表是怎樣被填滿的?
    2019年,化學元素周期表迎來150歲生日,這張讓無數學生頭大的表格為人們認識世界作出了突出貢獻!可你知道嗎,如今已有150歲高齡的元素周期表仍在「添丁進口」!
  • 元素周期表的來源
    1869年,俄國化學家德米特裡·門捷列夫發現了化學元素的周期性,並將已知的化學元素按照其各自的物理性質進行了排列。元素周期表給化學世界帶來了秩序,並預測了一些當時尚未被發現的元素,為未來的理論研究指明了方向。1834年,德米特裡·門捷列夫出生在俄國西部託博爾斯克附近,家中至少有14個孩子,他是最小的。門捷列夫曾在託博爾斯克高中上學。
  • 朱元璋後代按元素周期表起名,但周期表清朝時才發明,誰抄襲誰?
    不過,有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的許多元素名稱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後代名字相同。如果說,朱元璋的後代是按元素周期表起名,但是周期表是清朝時才發明的,那麼這究竟是誰抄襲誰呢?說起來,在化學元素周期表傳入我國的過程中,確實發生過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 朱元璋後代按元素周期表起名?但周期表清朝時才發明,是誰抄襲?
    不過,有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的許多元素名稱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後代名字相同。如果說,朱元璋的後代是按元素周期表起名,但是周期表是清朝時才發明的,那麼這究竟是誰抄襲誰呢?說起來,在化學元素周期表傳入我國的過程中,確實發生過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 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活動啟動
    (本報記者 張育 攝)  中化新網訊 2019年是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編制元素周期表150周年,也是聯合國提出的「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為宣傳化學工業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推進化學化工科普事業,引導社會公眾提升對化學化工的認知,7月26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在瀋陽市舉辦了「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化工科普交流活動,拉開了以「『元』自化學,『素』造世界」為主題的系列活動的序幕。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在啟動儀式上致辭。
  • 化學元素周期表:橫看周期,豎看族
    1803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在他的論文中提出了原子學說,首次提出原子量的概念。他認為,不同的原子,不僅大小、形狀各異,並且具有不同的質量——原子量。早在1789年出版的《化學大綱》中,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就發表了歷史上第一張《元素表》。在這張表中,當時已知的33種元素被分為了4類。此後,有多位化學家對元素的性質和分類開展研究。
  • 化學元素周期表——一場風靡全球的「填空遊戲」
    有人說化學元素周期表是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玩紙牌玩出來的,這到底是真是假呢?下面請您跟隨我們一起來了解化學元素周期表的誕生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