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元素周期表不僅僅是對宇宙中所有已知原子進行排序的列表,它本質上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周圍世界的一個窗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
談到化學元素周期表,你是否回想起中學化學課上背誦化學元素時的情景?那麼在認識化學元素周期表時,你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這麼多的化學元素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呢?這就要追溯到宇宙的起源。
氫、氦與宇宙大爆炸
我們都知道,宇宙起源於距今1 3 9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宇宙大爆炸剛剛誕生幾秒之後,開始形成質子,中子,電子,光子等基本粒子,但由於宇宙的溫度極其的高,使得粒子都處於高速運動中,無法結合成重於氫的穩定原子核。
在大爆炸發生的幾分鐘後,宇宙的溫度降低到大約十億K的量級,少量的質子和所有中子結合產生重氫核,並經歷一連串的核反應將大部分重氫轉變成穩定的氦原子核。而大多數質子沒有與中子結合,形成了氫的原子核。
隨著宇宙的逐漸冷卻, 大約38萬年後,電子和原子核可以結合成為氫原子和氦原子。至此,宇宙中的氣體主要由氫原子和氦原子構成,他們幾乎佔據了宇宙總量的99%以上,其中氫獨自佔到了75%, 氫是宇宙大爆炸之後最先形成,也是存在數量最多的元素。
宇宙射線散裂
宇宙射線是來自外太空的帶電高能次原子粒子,如質子、α粒子、電子和許多較重元素的核。當宇宙射線與星際物質碰撞時,原子核會分裂變成各種各樣的粒子。這種過程被稱為散裂,通過對散裂的研究顯示,它可以裂變成較輕的元素——鋰、鈹、硼原子核。
恆星核聚變反應
宇宙繼續演化,數億年後,由於星雲的引力作用,氫和氦氣體相互凝聚並逐步形成恆星。我們都知道,核聚變反應使恆星能夠發光發熱,就像現在的太陽那樣。
恆星由於自身的質量十分巨大,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縮,內核的溫度不斷升高,當提升到1000萬度以上時,開始發生氫核聚變反應,將4個氫原子核融合成1個氦原子核,並放出非常大量的能量。當恆星中的氫消耗殆盡之後,繼續啟動氦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生成碳原子核。
對於質量小於太陽8倍的恆星,一旦氫氦聚變結束,生成碳元素,由於質量不足,內核無法達到碳核聚變反應溫度,它的外層就會脫落,形成行星狀星雲,而殘留下的核心,就是白矮星,然後逐漸暗淡冷卻下去。
質量大於10倍太陽的恆星,在氦原子核聚變結束之後,還會繼續不斷地促發新元素的核聚變反應——碳原子核聚變,然後是氧核聚變,氖核聚變,鈉核聚變……整個核聚變反應最終只能到生成鐵。
這些質量特大的恆星由於內核要促發核聚變反應所需的溫度非常高,導致其外層的溫度也隨著升高,於是恆星外層,甚至整個恆星也開始發生核聚變反應,而每一層是不同元素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越是容易發生核聚變的輕元素越是在外層,如下圖所示洋蔥一般的分布。
看到這裡,你是否有這樣的疑問:為何恆星核聚變產生的元素只能到鐵?這是因為鐵的比結合能最大。而比結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結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穩定。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要把鐵原子核拆開,所需的能量最大。鐵也是核反應的臨界點。原子序數在鐵元素之前的元素原子核通過發生核聚變可以產生能量,而鐵元素以後的元素聚變反而要吸收能量。但鐵以後的元素發生核裂變可以產生能量。由此可見,鐵核聚變和裂變反應的條件都非常的苛刻。但在特大質量恆星內部,在超強引力作用下,理論上是可以實現鐵核聚變反應的。
上面提到,恆星內部通過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產生對外的壓力平衡萬有引力。但鐵核聚變反應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又小於吸收的能量,所以是個吸熱的過程。這樣會不斷消耗恆星內部的能量,導致恆星沒有足夠的能量抗衡中心引力,致使整個星體外殼層向中心塌陷,最終發生劇烈的超新星爆炸。可見,鐵的核聚變反應使恆星的生命走向了終點。
超新星爆發
超新星爆炸是最壯觀的宇宙事件,它的威力無比巨大,發生時的亮度可以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產生的能量超過太陽幾十億年釋放能量的總和。爆炸過程中產生的能量和恆星碎片相互作用,可進一步合成出鐵以後的重元素,同時將產生的重元素以爆炸的形式散布到宇宙空間中。超新星是恆星演化的一個十分關鍵的階段,超新星爆發為宇宙中生命的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重元素來源。感謝那些犧牲自我照亮太陽系的恆星,才有了當今豐富多彩的世界。
在超新星爆發過程中,恆星內核結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原子的外殼和原子核都被壓破了,中子和質子被擠出 ,質子和電子發生反應,並生成中子和中微子。恆星在超新星爆炸後,內核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縮,這時如果內核質量超過1.44倍太陽的質量,而小於3.2倍太陽的質量,所有的中子聚集在一起之後就構成了中子星。而如果內核的質量大於3倍的太陽質量,中子星會不穩定,內核將進一步坍縮形成一個黑洞。
中子星合併
中子星是超新星爆炸的殘餘物,它具有極大的密度(每立方釐米重1億噸以上),質量約為太陽的2倍。當兩顆中子星靠近時,它們在彼此引力的作用下互相圍繞運動,最終碰撞在一起的時候,不僅會產生巨大的引力波,而且會產生大量的原子序數高於鐵的元素,比如鉑、金,銀,碘、鈾、鉍等。
2017年人類首次探測到距離我們1.3億光年的雙中子星合併的新型引力波以及對應的電磁信號。科學家通過對此次引力波光學信號的觀測和光譜分析,首次提供證據證實,中子星合併是宇宙中金、銀等元素的主要起源。中子星的相撞十分罕見,可能10萬年僅有一次,並且只產生少量的重金屬。所以地球上黃金總的儲存量與別的金屬相比是非常少的,這也正是它珍貴的原因。
綜上所述,化學元素的形成和宇宙的演化是密不可分的,其主要的幾種不同的元素來源:
氫,氦元素來自於宇宙大爆炸;
鋰、鈹、硼元素來自於宇宙射線散裂;
恆星核聚變可以生成氦到鐵之間的元素;
鐵元素之後的的大部分重元素源自於超新星爆炸和中子星合併。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經有過一句名言:We Are Made of Star Stuff.我們都是來自星塵。現在我們由宇宙的生命歷程可以認識到,構成我們身體的基本元素都來自於宇宙深處,都是曾經大爆炸時的萬千星辰散落後組成的,不僅僅是我們自身,我們所接觸到的世界上的一切物質皆源自星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