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超統一場論—揭秘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的不解之謎 | 本周物理學術講座

2021-02-15 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報告人:吳嶽良 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

時間:4月4日(周三)18:30

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

地點:雁棲湖校區教1-306 

自1915年愛因斯坦創立廣義相對論後,他一直嘗試探尋統一場論,儘管未能取得成功,但關於統一場論的理念一直延續至今。統一場論成為一代又一代理論物理學家和數學家追求的夢想。超統一場論的建立遵從兩個基本指導原則:一是基本粒子的內稟量子數和獨立自由度決定時空的維度和結構;二是描述自然規律的作用量遵循規範不變原理和坐標選取無關。超統一場論使得所有已知的基本粒子統一成為十九維超時空中的單一基本粒子——馬約拉納型超旋量場,其旋量結構由基本粒子超自旋荷的量子特性所決定,所有已知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由超旋量場的超自旋規範對稱性統一支配,並由超自旋規範場和與之相伴隨的超引力場統一描述。超統一場論的建立涉及對時空觀念、幾何觀念和宇宙觀念以及物質觀念和能量觀念的重新認識。該理論預言新的矢量型夸克和輕子、鏡像夸克和輕子、多重態規範矢量玻色子和有效標量玻色子等新粒子以及自旋力和標度力等新的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2 Precision Higgs Physics

報告人:Jian Wang,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時間:4月3日(周二)13:00

單位:清華大學物理系

地點:理科樓C302報告廳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3 was awarded jointly to Fran?ois Englert and Peter W. Higgs "for the theoretical discovery of a mechanism that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of mass of subatomic particles, and which recently was con?rmed through the discovery of the predicted fundamental particle, by the ATLAS and CMS experiments at CERN's Large Hadron Collider」. Why is the Higgs boson so important?

What is the present status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such a particle?

What is the plan to study its properties in future?

I will talk about these topics based on some of my previous work.

報告人:李海波、房雙世,中科院高能物理所

時間:4月3日(周二)13:30

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

地點:雁棲湖校區-教1-113

報告人:Mokhtar Chmeissani,CERN

時間:4月3日(周三)15:00

單位:中科院高能物理所

地點:化學樓305 

Curren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scanner have limited image resolution which is in part due to the intrinsic limits set by the PET physics and in part due to the design and the material used in the PET scanner. We present a novel detector module, based on stack of pixel CdTe sensor, to reduce significantly the limitation coming from spatial and energy resolution. Each module detector has 4000 voxel (independent channels). Each voxel is 1mm x 1mm x 2mm of CdTe bonded to a dedicate pixel channel. Each ASIC (100 channels) has one TDC with time resolution of 1 ns. Each channel has its own pre-amp, shaper, discriminator, and 10 bits ADC. Each triggered voxel send its energy digitized appended with time stamp. This convert the novel detector into a true 3D gamma detector as it can precisely indicate the exact coordinated in space ( x,y, and z) of the impact point of the gamma photon. 

報告人:Csaba Csaki,Cornell University 

時間:4月3日(周二)15:00

單位:中科院理論物理所

地點:ITP New Building 6420 

 While the current vacuum energy of the Universe is very small, in our standard cosmological picture it has been much larger at earlier epochs. We try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what are possible ways to try to experimentally verify the properties of vacuum energy in phases other than the SM vacuum. One promising direction is to look for systems where vacuum energy constitutes a non-negligible fraction of the total energy, and study the properties of those. Neutron stars could be such systems, and we discuss how to use the recent observation of neutron star mergers to try to learn about the inner core of the neutron star which may be dominated by vacuum energy.  

報告人:Joseph Falson,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

時間:4月4日(周三)10:00

單位: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

地點:物理樓西563 

Landau levels (LL) in high quality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systems (2DES) host an array of fractionalized electronic phases whose nature depends on their polarization in competing orbital and spin degrees of freedom.The LL index (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ground state of a half filled level, with the emergent Fermi-sea that forms in N=0 to displaying instabilities towards a gapped phase in N=1 and a nematic stripe phase in N=2. In this presentation I will discuss the physics of high mobility ZnO-based 2DES at filling factor n= 5/2 as the orbital character of electrons is continuously tuned between N=1 and 0 character. In stark contrast to the naive expectation of a first-order transition between level-polarized states, a rich cascade of five phases with distinct transport features are resolved as charge is gradually transferred between the two levels. In addition to incompressible (in N=1) and compressible (in N=0) states, intermediate polarizations witness additional compressible, incompressible and anisotropic nematic phases. The emergence of these unexpected phases in an orbitally mixed regime when the levels are near degeneracy motivates speculation this is a promising system for realizing unanticipated flavors of inter-level coherent states at fractional filling factors.

報告人:畢嘯天(畢導)

時間:4月4日(周三)14:00

單位:中科院物理所

地點: M234報告廳 

代表作品:《一個清華博士在供暖前給廣大學子最中肯的建議》,《微信紅包先搶和後搶的差距居然這麼大!春節搶紅包的大數據分析》,《吃了幾十個西瓜後,我終於發明了能避開所有瓜籽的科學吃瓜法!》,《聽說香蕉和棗一起吃會看到人生的走馬燈?實驗揭秘最最最噁心的吃法配方》

報告人:Dong Lai,Cornell University

時間:4月4日(周三)16:00

單位: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中心

地點: KIAA-PKU Auditorium

Circumbinary disks have been observed in a number of young stellarsystems, and are the birth place for circumbinary planets found by theKepler misssion. They are also expected to exist around supermassiveblack hole binaries as a consequence of accretion from theinterstellar medium following galaxy mergers. I will discuss recent works on numerical modeling of circumbinary accretion, focusingshort-term and long-term variabilities, and angular momentum transferbetween the disk and the binary --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long-standing notion of binary orbital decay driven by circumbinarydisk may be problematic. Implications for planet formation/migrationaround stellar binaries will be noted. I will also discuss thedynamics and evolution of inclined/warped disks in binaries andconnect with recent observations of protoplanetary disks andcircumbinary planets. 

相關焦點

  • 國科大在揭秘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的研究中取得突破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亞太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嶽良院士在揭秘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的研究中取得突破,創建了超統一場論(hyperunified field theory)。
  • 中國科學家吳嶽良發表物理學終極理論論文,為愛因斯坦之謎打開新窗口
    據中科院官方網站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嶽良在物理學大統一理論上實現重要突破。 報導稱,吳嶽良在揭秘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的研究中取得突破,創建了超統一場論(hyperunified field theory)。
  • 如果愛因斯坦沒有為統一場論浪費 30 年,21 世紀物理會成什麼樣
    愛因斯坦一生的科研之路就是在走麥克斯韋未走完的路,狹義相對論顯然是為了解決麥克斯韋電磁理論與經典力學的矛盾才得以建立的,而廣義相對論則是前面思想之延續。而其耗盡半生精力研究的統一場論,也是以統一引力場和電磁場為目標,實現物理史的第二次大一統。
  • 引力量子場論可統一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
    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描述引力、電磁力、弱力、強力四種基本作用力?
  • 【科技日報】引力量子場論可統一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中國科學院
    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描述引力、電磁力、弱力、強力四種基本作用力?1月2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嶽良在中科院理論物理所舉行的前沿科學論壇上,提出引力量子場論。該理論打破以彎曲時空幾何為基礎的廣義相對論的局限,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統一起來。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國際期刊《物理評論》上。
  • 愛因斯坦的一段話,令人回味無窮,關係到統一場論
    目前還沒有人能夠用物理語言從宇宙整體的角度去詮釋這個世界,但宇宙的整體性毋庸置疑,所以一定存在著一個通用於整體的最基本理論。愛因斯坦傾盡後半生30餘年的精力,就是期望將引力場、電磁場、弱場和強場統一在一個理論中,去揭示作用於宇宙整體的基本規律,而到最後卻徒勞無功。
  • 統一場論:意識與物理的統一
    探尋意識與物質的關聯,實現科學的統一。信息與能量的統一人腦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物質構造的物理腦(物質腦結構——能量);另一部分是意識感知現象(意識與思想——信息)。故而,人腦是實現信息與物質(能量)轉化的系統。
  • 張祥前的統一場論(上)
    六十四,統一場論的主要應用。前言:統一場論最早是愛因斯坦提出的,他化了40多年時間,希望把電磁場和引力場統一起來,但沒有成功。宇宙是由物體【或者叫質點】和它周圍空間構成的,不存在第三種與之並存的東西,一切物理現象都是我們對質點和質點周圍空間運動的一種描述。以上統一場論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空間和質點不能相互轉化。這個表明宇宙是二元的,不是一元的。
  • 愛因斯坦臨終前,為何要銷毀統一場論手稿?他在隱瞞什麼?
    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也是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世紀偉人」的人,能與他媲美的只有伽利略、牛頓二人。在世人眼中,愛因斯坦的科學之路十分平坦,似乎沒遇到什麼挫折。但是,從他遺留的手稿和書信中卻可以看出,他臨終前仿佛經歷了什麼痛苦的事情,又或許在隱瞞什麼,否則他也不會銷毀統一場論手稿。
  • 愛因斯坦統一場論"失落一頁"找到了,為什麼會引起全球震動?
    但是「統一」確實是理論物理的一個傳統。我們知道,物理學就是在一步步統一過程中。舉個例子,電磁學,本來電學和磁學是獨立的,通過法拉利和麥克斯韋的研究和實驗,就統一起來了,電磁現象同一個現象、不同的表現而已。接著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物理學家又把電磁學和弱相互作用統一起來,弱相互作用是一種亞原子的相互作用,原子核的。
  • 愛因斯坦預言:這種物質的存在,或許是證明「統一場論」的關鍵
    愛因斯坦預言:這種物質的存在,或許是證明「統一場論」的關鍵根據M理論,我們的宇宙中最高存在11個維度,也就是10維的空間,加上一個無處不在的時間維,一共11維。而我們人類生活的空間,則是3維的空間。後來愛因斯坦提出,引力可能是以「引力波」的形式存在,引力波的傳播速度和光速相同。如今人類能夠證實引力波,卻無法發現形成引力波的「引力粒子」的蹤跡。這也是愛因斯坦提出的一個預言,目前人類尚且沒有解決。科學家認為,「引力粒子」的存在,或許能夠幫助人類了解宇宙維度的「本質」。
  • 張祥前的統一場論(中)
    三十二,統一場論動力學方程。前面的統一場論基本原理指出,一切物理現象都是質點在空間中運動【或者質點周圍的空間本身的運動】所形成的統一場論給出了力的義為:力是物體在空間中運動【或者物體周圍空間本身運動】的運動狀態在某一個空間範圍【或者某一個時間內】的改變量。
  • 物理學的革命,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論的產生,以及光的波粒二象性
    以後發展的歷史表明,波粒二象性是整個微觀.世界的最根本的特徵,因而也是微觀物理理論的最基本的概念。作為光量子論的一個推論,愛因斯坦在這篇論文的最後討論了光電效應,徹底地解決了這個為古典理論無法下手的問題。說來也湊巧,這個打破麥克斯韋電磁波理論缺口的光電效應,卻正是赫茲在證實麥克斯韋電磁波理論的實驗中首先發現的。
  • 另一種量子場論:貝爾場論,宇宙可能是由粒子而不是場構成的
    事情是這樣的:在1930到40年代,狄拉克,費曼,施溫格等物理學家努力建立了量子力學理論,該理論可以解釋粒子加速器內部發生的事情,因為物質如此快速地運動,因此需要結合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來控制物質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移動。他們提出了已成為物質,力和能量理論的金標準:量子場論。量子場論(QFT)似乎用它對粒子更為複雜的觀點回答了這個問題,即物質是什麼。
  • 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可統一了?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網-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月25日電 (記者徐玢)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描述引力、電磁力、弱力、強力四種基本作用力?2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嶽良在中科院理論物理所舉行的前沿科學論壇上,提出引力量子場論。該理論打破以彎曲時空幾何為基礎的廣義相對論的局限,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統一起來。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國際期刊《物理評論》上。此前量子場論的建立,使狹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成功統一。
  • 愛因斯坦手稿 被認為消失的「統一場論」附錄重現人間
    當地時間3月6日,為慶祝即將到來的愛因斯坦140周年誕辰,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公開展出了愛因斯坦的110份手稿,其中大部分手稿是首次對外展出。當地時間2019年3月6日,為了慶祝愛因斯坦140歲生日到來,希伯來大學公開展出他的110份手稿,其中大部分從未展出過。
  • 張祥前的統一場論(下)
    四十七、從統一場論導出磁場是電場相對論效應。在以上的統一場論動力學方程F = dP/dt = Cdm/dt- Vdm/dt + mdC/dt - mdV/dt中,(C- V)dm/dt = Cdm/dt - Vdm/dt是質量隨時間變化的力,簡稱加質量力,統一場論認為是電磁力,其中Cdm/dt 是電場力,Vdm/dt是磁場力
  • 文小剛談物理新革命:萬物起源於量子信息
    物理學中的每一次大統一都可以被認為是物理學的新革命。文小剛教授表示,我們經歷了牛頓時代的力學革命、麥克斯韋理論導致的電磁學革命、愛因斯坦引發的相對論革命,以及第一次量子力學革命。如今,我們正處在第二次量子革命當中。這次革命是物質和信息的統一,從量子比特海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物質、相互作用,甚至時間和空間。萬物皆起源於量子信息。
  • 愛因斯坦對量子論發展的貢獻之光電效應
    愛因斯坦本人與量子論哥本哈根學派的爭論是20世紀量子力學發展的一個動力,世界究竟是實在論的還是非實在論的,是非超距作用的還是超距作用的,這是他們主要的矛盾癥結。但是值得肯定地是,愛因斯坦對量子論基礎的開拓——光電效應,並因此為他獲得了一枚諾貝爾獎。
  • 從「概率論」到「量子力學」,嬌豔的數學之花在物理的土壤上怒放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數學和物理的關係十分特殊,二者有時走得很近,有時又分離得很遠。然而回顧人類歷史,數學和物理從來就沒有真正地分開過,二者總是交相輝映和相互印證。特別是數學中的「概率論」和物理中的「量子力學」剛剛提出來之後,都不受人們的歡迎。但是一旦「概率論」和「量子力學」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類的「近代文明」馬上迎來了新的春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