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概率論」到「量子力學」,嬌豔的數學之花在物理的土壤上怒放

2021-01-08 數學真美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數學和物理的關係十分特殊,二者有時走得很近,有時又分離得很遠。然而回顧人類歷史,數學和物理從來就沒有真正地分開過,二者總是交相輝映和相互印證。特別是數學中的「概率論」和物理中的「量子力學」剛剛提出來之後,都不受人們的歡迎。但是一旦「概率論」和「量子力學」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類的「近代文明」馬上迎來了新的春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還得從一個小小的賭博遊戲說起。

在很早以前,人們就發明了一種「賭博」的小遊戲,某人拿起一枚硬幣,不斷地隨機向桌面拋擲,然後以此來定輸贏。久而久之,人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那就是當拋擲硬幣的次數足夠多時,硬幣所呈現的「正反面」次數幾乎一樣,也就是說,這些賭徒最終發現參與賭博的雙方沒輸也沒贏。16世紀,義大利的學者吉羅拉莫·卡爾達諾開始對這個奇怪的現象進行研究。——這就是「概率論」思想的最早萌芽。那麼什麼是「概率論」呢?

簡單來說,「概率論」是研究「隨機現象」數量規律的數學分支,是一門研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的學問。它是因賭博而產生,早期的目的也是主要用於賭博。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生產、生活當中不斷遇到大量的各種「不確定現象」中隱含著「必然規律性」,這些「規律」不僅僅存在於「自然科學」中,也廣泛地存在於「人文社會科學」中。於是,人們開始使用「數學方法」研究各個領域中「各種結果」出現的「可能性大小」,一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學科「概率論」誕生了。

「概率論」發展之初,由於主要應用於「賭博術」,而且整個體系也並不「完整」和「嚴格」,因而並不受人們歡迎。隨著「概率論」的不斷發展與成熟,大數學家伯努利建立起了重要的「第一個極限定理」(即著名的「伯努利大數定律」),得出了「事件發生的頻率」會穩定於某一「概率」的重要結論。在此基礎上,大數學家棣莫弗和拉普拉斯又導出了「第二個基本極限定理」(中心極限定理),這才使「概率論」真正地成為了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20世紀初,日益成熟的「概率論」與新生的「量子力學」相遇了。在「量子力學」的建立之初,它的遭遇也和「概率論」誕生之初一樣並不受人待見。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近代科學發展的巔峰時期,那時以「牛頓力學」、「熱力學」和「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為核心的「經典理論」已經發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這時人們都樂觀地認為,現有的科學體系已經足夠完美,人類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對現有的理論進行修修補補就行了。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漸漸地發現越來越多的現象無法用「經典理論」來解釋。這時人們才猛然醒悟,科學的探索是無止境的,「現代科學」離真正的完美還相距甚遠。

也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普朗克和愛因斯坦分別於1900年、1905年提出了拉開「現代文明」序幕的「量子論」和「狹義相對論」。

如果說「經典理論」所研究的是「宏觀世界」,那麼「現代理論」研究的就是包括「宏觀和微觀世界」在內的「整個宇宙」及所有的「平行宇宙」。在「現代理論」還沒有建立之前,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將「宏觀世界」的「規律」類比到「微觀世界」中去,猜想「微觀世界」的「原子」也像「宏觀世界」的「行星」一樣,按照一定的軌跡圍饒著特定的星球運轉,那時的人們普遍猜想「原子」中的「電子」也是圍繞著「原子核」作圓周運動的。

但是當人們對「微觀世界」進行深入的研究之後,發現真實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人們發現「微觀世界」裡的原子和電子的運動軌跡並不是沿著一定軌道運動,而是以一種令人捉摸不透的方式運動著。人們只能利用「概率論」和「量子力學」的方法去進行預測性的計算,結果發現「原子」中的「電子」是按一定的「概率」分布在「原子核」周圍,人們形象地將這個概率分布叫做「概率雲」。

人們開始用「概率論」這個有力的武器對這些現象進行研究,不過人們很快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在「量子力學」中,人們所建立的「數學模型」,與「經典統計理論」中的「機率」的意義並不相同,這種不同幾乎可以用「詭異」二字來形容。

在「經典的統計力學」中,用於實驗的「系統」和「過程」是可以「完全複製」的,其實驗結果也可以「無限重複」。但是在「量子力學」裡面就不太一樣了。即使完全相同的「實驗系統」,如果用不同的「測量儀器」去測量,其結果並不象「經典統計力學」一樣在「隨機」中存在著某種「必然規律」,而是完全「捉摸不透」的。甚至會發生這樣奇怪的事,一個原本存在的事實,當人們不去測量時,他是存在的,而去「測量」時它又消失了,給人造成一種實驗的結果似乎是由人的「意識」所決定的假象。

人們對這些現象眾說紛紜,爭論不休。爭論的陣營最終分化出了三個著名詮釋,分別是「哥本哈根詮釋」、「多世界詮釋」和「一致歷史詮釋」 。

其中的「哥本哈根詮釋」認為,當人去「測量」那些粒子時,這個「測量的動作」就會導致這些「量子態」塌縮,即「量子態」瞬間被破壞,隨機跌到一個「本徵態」上,所以原本存在的粒子就消失了;

這時,一些反對「哥本哈根詮釋」的人說,你這說的也太玄了啊,於是整了個自認為不玄的「多世界詮釋」出來。「多世界詮釋」認為,人們進行的「每一次測量」就是世界的一次「分裂」,所有「本徵態」的結果都存在,只是互相完全獨立,這個獨立被稱作「正交」,分裂的兩個世界互不幹擾,我們只是「隨機地」被分到其中的一個世界當中。

然而這時有些人又說話了,我看你這「多世界詮釋」整得比「哥本哈根詮釋」還要玄;於是這些人又提出了「一致歷史詮釋」。這一「詮釋」的特點是與「薛丁格方程」得到的結果一致,與其他的詮釋都不相同,它完全拋棄了用「波函數坍縮」描述物理的方法,它引入了「量子退相干過程」,解決了從「疊加態」到「經典概率分布」的問題。

然而這些詮釋雖然都說得天花亂墜,但物理學是以「實驗」為準的科學,由於所有的「詮釋」都無法用實驗證明,都不足為信。相比之下,更多的人喜歡用「哥本哈根詮釋」,即用「塌縮」這個詞代表「測量量子態」的「隨機性」。

這種「測量隨機性」在「量子力學」的誕生之初,遭到了很多權威學者的反對,其中包括著名的愛因斯坦和薛丁格。薛丁格用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薛丁格的貓」來表示反對 。而愛因斯坦則用「上帝不會擲骰子」這個比喻來反對。雖然愛因斯坦提出的「光子說」為「量子力學」的誕生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在「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中,愛因斯坦卻站到了「量子力學」的對立面。愛因斯坦自始至終堅持認為科學的實驗結果不可能因「測量的儀器」不同而改變。他就這個問題與玻爾進行了長久的論戰,至死都沒有承認「量子力學」。

從「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誕生的那一刻起,這兩大最前沿的物理理論依然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個矛盾的核心是「量子引力」。它既無法用「相對論」解釋,也無法被「量子力學」解釋。至今為止,人們依然無法找到一個整體的「量子引力」的理論。

在今天,「量子力學」依然存在著概念上的弱點和缺陷而引發人們的爭議,人們常用一句半開玩笑的話來形容「量子力學」的不可捉摸性:「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不過,調侃歸調侃,「量子力學」是今天被驗證的最嚴密的物理理論之一,至今為止,所有的實驗數據均無法推翻「量子力學」。

以「量子力學」為基礎的新的成果不斷地湧現,雖然「量子力學」的概念和數學描述很少直接起作用,但是「現代科學」中的所有的學科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的,它幾乎能在所有情況下,都能正確地描述「能量」和「物質」的物理性質。

在許多現代技術中,「量子力學」為現代的電子工業鋪平了道路。在核武器的發明過程中,「量子力學」的概念也起了一個關鍵的作用。

而這一切的成果,都來源於「概率論」與「量子力學」的相遇。如果沒有「概率論」的基礎,「量子力學」的大量的「隨機現象」就無法被「嚴格地」描述。「概率論」是抽象的數學思維在物理的土壤上怒放出嬌豔之花,原本人們認為「最不靠譜」的兩個理論結合之後,成為了最「靠譜」的理論之一,為20世紀的人類文明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飛躍,引發了一系列劃時代的「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焦點

  • 關於「量子力學」的一點個人看法,量子力學本質上是數學
    薛丁格方程,百度百科叫「薛丁格的貓」,薛丁格方程可以通過薛丁格方程組解,薛丁格方程組的意思就是,一個基本上一元微分方程,而薛丁格方程組都是由量子概率傳播規律衍生出來的,都是由兩個量子疊加而來,兩個量子的乘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薛丁格方程組,這個方程組是純數學表達式,我們可以用來進行數學解,數學是可以相互解開的。
  • 統計力學,量子力學中的量子數學方法和解釋
    然後是高階數學:傅立葉、拉普拉斯、李代數、解析實變函數。所以如果想學理論物理就要先定個路線,思考一下以後要做什麼。統計力學,量子力學中的量子數學方法和解釋。陳建、伍定邊,王院士講的經典物理物理量子都有。潘慶,趙凱華等的近代物理。斯坦福的量子力學理論。上面這些都是最基礎的說幾個選修課,理論物理四大力學:電動,量子,量子統計,熱力學量子力學,電動力學(龐加萊),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
  • 量子力學
    在量子力學中,它指的是分配給特定物理量的分立單位,例如靜止原子的能量(見圖1)。粒子是具有波狀性質的分立能量包的發現導致了物理學中關於原子和亞原子系統的分支,這一分支今天被稱為量子力學。它是許多物理和化學領域的數學框架的基礎,包括凝聚態物理、固體物理、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學、計算物理、計算化學、量子化學、粒子物理、核化學和核物理。該理論的一些基本方面仍在積極研究中。
  • 物理上數學不好比物理不好來得更麻煩
    如果學校本身也是研究量子力學,那肯定是最好。否則就去找一個技術領域大牛或者負責量子力學的導師聯繫。開始的時候接觸比較廣一點,不同的材料,測量,場論等,再後來選擇研究的方向再專攻,精力也集中在一個方向。推薦去自學量子力學。難度不大。到時候基本上要全面學習各類量子計算技術,涉及測量、密度泛函、量子退火方法、量子色動力學、量子場論等。
  • 物理大師的困惑:概率從何而來?
    量子力學被認為是自然科學史上被實驗證明了的最為精確的理論,它是我們理解原子、原子核、電磁性、以及半導體、超導,等微觀現象的理論基礎。那麼,量子論到底怎麼啦?既然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科技產品中隨處可見其應用,但為何又爭議不斷,眾說紛紜呢?原來,人們對量子論的分歧不在計算結果,而是在於不同的詮釋。如果不管這點,只要我們遵循一個原則:「閉上嘴,用心計算!」
  • 量子力學之華山論劍
    一、初露鋒芒尼爾斯.玻爾,1885年出生,丹麥人,在盧瑟福的原子行星軌道模型基礎上,為解釋原子光譜,在巴爾末公式的啟發下提出電子躍遷和量子模型,並完成推導和計算,1913年3月到9月以《論原子和分子的構造》、《單原子核體系》和《多原子核體系》三篇論文進行了發表。
  • 網友問:量子力學違背前因後果論嗎?
    有言論說量子力學與因果論相悖,指的應該是量子力學中的延遲選擇實驗,在該實驗中,我們後期選擇「放」或者「不放」光子檢測器,似乎會影響光子之前選擇走的路徑,從某種層面來看,似乎是違背前因後果論的。在經典力學中,只要我們精確掌握了一個系統最初的所有狀態,理論上就能根據物理法則,預言系統今後所有時間的狀態,這就是決定論的思想;哪怕在混沌系統中無法對系統進行長期預言,也只是我們無法得到足夠精確的初始狀態參數而已,本質上混沌系統也是決定論的。
  • 你不懂 量子力學
    這個方案讓我們對量子測量有了物理上的理解,並有望藉此改進量子理論。修正量子理論將成為物理學家們努力解決物理學中其他問題和尋找量子技術新應用的驅動器。量子力學無處不在到目前為止,物理學家和哲學家都認為,有缺點的不是量子力學,而是我們對它的理解。
  • 量子力學是數學分析方法從物理學中分離出來的支
    原本量子力學的表述所針對的是量子場論。但量子場論之所以無法進行有意義的表述是因為它只能在有限的空間進行有限的運算。並且對於反常情況或者非空集合是無法有意義的展開。當我們說物質基本粒子是反粒子的時候我們其實並沒有進行有意義的表述,只是說它們是強作用力的物質基本粒子,但是由於物質基本粒子在洛倫茲變換下是可以對應到各種電磁力的,所以我們必須有意義的對其進行區分。但是實際上人們還是進行了表述的,即某種波函數的形式是表述為泡利不相容原理所描述的對稱性定理的性質。此時波函數是場論的核心。你所糾結的量子場論和量子力學區別是在後者。
  • 物理學史上第二朵烏雲,量子論的大爆發!從根本上了解量子力學
    有一天就想換一個思路,先不管各種各樣的假設推導,不管怎麼樣,先用數學方法把這兩條公式拼起來再說。結果幾天之後,普朗克還真把這兩套公式湊成了一個,也就是著名的普朗克黑體公式。如果氣溫從20度上升到30度,那麼中間肯定是經過了25度。如果一個化學反應釋放出了50焦耳的能量,那麼中間肯定有一個時刻,他剛好釋放出了比如30.134焦耳的能量。但是量子的假設就不是這樣。量子論相當於再說能量的發射和吸收,就像是我們花錢一樣,你一次最少也要花一分錢,因為沒有比一分錢更小的面值了。你不能說我買個東西花0.3分錢,不可能。
  • 一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全面認知量子力學
    量子物理學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礎理論,在許多學科和近代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量子物理學的基石是量子力學,它相當複雜,許多人對其眾多概念及其聯繫感到頭疼。這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對量子力學有一個全面的認知。首先,看一下這張圖的大概結構:左上部是有關量子力學的基礎,然後往下是關於從量子現象到量子技術,中心部關於量子理論,下部和右邊是有關量子的學科和領域。
  • 協建矩陣力學奠基量子論,提出「概率詮釋」解釋波函數
    在量子江湖,若是按地域分,哥本哈根的玻爾、慕尼黑的索末菲和哥廷根的玻恩可謂是三大巨頭。論起對量子力學貢獻,玻恩甚至被人認為是量子力學的真正奠基人。此外,玻恩還有一個特別的貢獻:對中國物理學家們的巨大影響。
  • 凌復華:馮·諾依曼在量子力學領域的貢獻
    他在許多領域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包括數學(數學基礎、泛函分析、遍歷理論、表示理論、算子代數、幾何、拓撲、線性規劃和數值分析),物理學(量子力學、流體動力學和量子統計力學),經濟學(博弈論),計算機(馮諾依曼總體結構、自我複製機器、隨機計算)和統計學.他是把算子理論應用於量子力學的先驅,也是博弈論和細胞自動機、通用構造和數字計算機等概念發展中的關鍵人物.
  • 凌復華:馮·諾依曼在量子力學領域的貢獻
    他在許多領域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包括數學(數學基礎、泛函分析、遍歷理論、表示理論、算子代數、幾何、拓撲、線性規劃和數值分析),物理學(量子力學、流體動力學和量子統計力學),經濟學(博弈論),計算機(馮諾依曼總體結構、自我複製機器、隨機計算)和統計學.  他是把算子理論應用於量子力學的先驅,也是博弈論和細胞自動機、通用構造和數字計算機等概念發展中的關鍵人物.
  • 量子博弈論基本原理的簡單解釋
    量子博弈論,英文Quantum Game Theory,是量子理論與博弈論相結合的一門新型理論,通過對博弈現象的認知決策過程進行建模,運用量子力學理論數學方法,研究與描述博弈現象及其對策的交叉科學。量子博弈論是在經典博弈論基礎上結合量子理論而發展起來的。為解釋量子博弈論基本原理,有必要首先得從經典博弈論及其博弈的基本概念說起。
  •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
    量子力學得以解釋許多現象和預言新的、無法直接想像出來的現象,這些現象後來也被非常精確的實驗證明。除通過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外,至今所有其它物理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寫(量子場論)。量子力學並沒有支持自由意志,只是於微觀世界物質具有概率波等存在不確定性,不過其依然具有穩定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認宿命論。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1923年秋起,玻恩提出「物理學離散化」綱領,和海森堡嘗試捨棄舊量子論,著手「離散的量子力學」計劃。海森堡主張,只有在實驗裡能夠觀察到的物理量才具有物理意義,才可以用理論描述其物理行為,其他都是無稽之談。因此,他拋棄玻爾模型中不自然的觀念,如電子軌道、頻率,刻意避開任何涉及粒子運動軌道的詳細計算,因為軌道無法直接觀察到,而專注於電子躍遷時發出的電磁輻射的離散頻率、強度、極化和能級。
  • 楊振寧講(經典)數學笑話兼論數學和物理的關係
    但是, 到了同年的6月23日, 薛丁格領悟到這是不行的。在論文[5]中,他第一次提出: 「 是時空的複函數, 並滿足復時變方程(1)。」並把(1) 稱謂真正的波動方程。其內在原因是, 描寫量子行為的波函數, 不僅有振幅大小, 還有相位, 二者相互聯繫構成整體, 所以量子力學方程非用複數不可。
  • 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包括你
    這個方案讓我們對量子測量有了物理上的理解,並有望藉此改進量子理論。修正量子理論將成為物理學家們努力解決物理學中其他問題和尋找量子技術新應用的驅動器。量子力學無處不在到目前為止,物理學家和哲學家都認為,有缺點的不是量子力學,而是我們對它的理解。
  • 曹則賢跨年演講:什麼是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的威力如何學習量子力學尊敬的各位來賓,屏幕前的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這裡是中關村南三街8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我是物理所職工曹則賢。接下來我想和大家聊一個比較高大上的話題:什麼是量子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