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宇宙統一原理——陳氏宇宙模型

2020-10-18 銀河居民

陳軍於202069日下午14:54討論完畢(180**** 8424

摘要:人類發展到今天,已經誕生了一系列宇宙模型理論,然而這些宇宙模型對我們人類認識的宇宙的解釋度非常底。由電磁場和引力場給人類設下的隔閡,到本文完成寫作之前,沒有人能夠很好的統一它倆。如果一個宇宙模型對宇宙的詮釋度達到百分之九十九,那麼可以說這個模型接近於真實宇宙。本文將從討論宇宙的根源出發,從宇宙統一、場統一、熵統一、波統一到黑洞詮釋、物質世界形成機理等進行逐一系統詮釋。科學界期待宇宙統一由來已久,

關鍵字:宇宙統一、場統一、熵統一、波統一、黑洞本質

宇宙是什麼?怎麼誕生的?宇宙有沒有最普遍的規律或者定律?當我們人類認識到我們生活在浩瀚無垠的宇宙裡的時候,我們時刻會問類似於上面的問題。這就相當於我們人類最開始只是意識到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時候,我們會問地球是什麼?地球是如何誕生的?地球是什麼樣子的?等等問題都會在我們人類的大腦裡形成疑問。

本文就是要回答關於宇宙的所有問題:包括宇宙的基本組成是什麼?宇宙形成這麼多星系系統的原動力來自於哪裡?宇宙的熵增熵減是如何實現的?宇宙能否有統一的理論支撐?等等。

1. 宇宙是什麼?

宇宙全是:能量。我可以很直接地告訴大家,宇宙本身就是統一的無二的能量。

以我們現在人類的認知,在繁華萬千的地球上,我們看到了各種形形色色、形態萬千的物質,為什麼說是能量呢?其實,宇宙所有物質只是人類對有形能量定義的人類符號,這相當於同樣的實體物質,不同語言的人有不盡相同的符號和發音一樣。所以,所有的人類定義的物質(包含人類定義的生命體)都是能量體,這就是我們世界上的所有物質,時時刻刻都在輻射和接收能量,因為有形能量體(物質)本身就是能量體,具有能量存儲、發射和接收功能。

有形能量體本身的大小,決定了能量的多少;而有形能量體的溫度,決定了能量輻射和接收的差值效果;當然兩個以上的有形能量體才會出現能量的相互傳播,當兩個有形能量體靠近時(假設能量只在二者間傳遞,不向宇宙空間散射),溫度的高低決定了能量輻射與接收差值的流動趨勢,能量有從高溫體向低溫體流動的趨勢,定義為宇宙第三場:溫度場。

繁華萬千的地球景象都是有形能量表象被我們人類冠以了物質的稱謂,而宇宙所有物質本身實質都統一為能量。

本文接下來會用一整套完整的物理理論,給大家論述為什麼宇宙就只是統一的能量,這些能量是如何構成浩瀚的宇宙及美麗的地球的。

1.1. 宇宙能量因子

宇宙統一為能量,卻包含了兩種性質截然相反的兩種能量因子:強能(SE)和弱能(WE)。

這個兩種能量因子相互作用,產生了宇宙中的第三種能量因子——中能(ME)。中能的形成,產生了有形的能量,既是我們人類世界可以直接觸摸和觀察的物質世界(有形能量體)。

1就是對宇宙三種能量因子的列舉概括,下面進行詳細講解。

強能:就是現在人類所提及的暗物質(這個名字得來是由於:一它看不見摸不著,二人類借用有形物質中的物質來命名),也是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等提出的「以太」,也是被「麥可遜-莫雷試驗」簡單否定,和被愛因斯坦徹底摒棄的宇宙中最重要的「寶貝」。沒有強能(暗物質)的話,我們的所有星系和星體也包括太陽系及地球,都無法懸浮在宇宙空間中(本文後面會對宇宙空間作解釋說明),它是宇宙星體形成和存在最根本的原因。

備註1:為什麼我不用暗物質這個名稱來冠以「強能」,主要是物質世界本來就是能量世界的宏觀表象,我們人類基本上只看表象,因表象而描述世界。宇宙的本質是能量,而人類給有形能量冠名了物質,同時又想給無形能量繼續冠名暗物質。從科學的角度,我認為這是不客觀和全面的,故不採用。但是,在本文的後續討論中,有形能量體和物質二者含義相同,無形能量和暗物質二者含義相同,有形能量的暗物質狀態和暗物質不同。

     強能的能量巨大,大到可以託起宇宙萬物和包容宇宙萬物,當然也有種特殊情況就是託不起的時候,就是本文後面講述的黑洞噴發的情況。強能是心態平靜的長者,他包容萬象、以靜制動,他貫徹均勻分布(宇宙能量最低原則),這就是熵增原理的宇宙基本動機。強能是巨大的無形能量,他包容弱小的有形能量,有形能量被包容的同時,產生了一個場,就是強場。強場是由於有形能量的進入(空間佔位原理),對強能(無形能量 )造成影響而形成的強能孔洞,以及對周邊強能密度產生不均勻度變化而形成的強場。這種強場會使其他有形能量產生位移趨勢(按人類目前的理解為受到某個方向的力),這個趨勢就是使其他有形能量向強能孔洞移動,從而產生物質聚集的原動力。

弱能:就是現在人類所提及的電子(這裡對電子作一個定性的糾正,就是我們認為電子是帶負電的,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我們所提及的電子其實是一種非常微小並活躍的無形能量弱能,由於能量沒有正負的說法,只有高低;故能量從高的一段流向低的一段,通過介質弱能傳遞,產生了所謂的電流,能量沒有正負,但是能量流動的方向有兩個方向,當設一個方向為正,另外一個方向就為負)。弱能是現在人類提及的電子,卻和人類描述的電子有一些性質上的差異,首先就是帶負電,然後就是是粒子,其實能量是一個區域概念,就算是微弱的能量也一樣;其次就是,電流的流動是電子沿連通的導體內流動的結果,其實電流是能量在導體介質內以電磁波的形式在介質弱能中進行能量從高能區向低能區傳播的過程。

弱能雖然弱小,但是對有形能量(有形世界或物質世界)卻是最大的功臣。弱小淘氣的弱能,在強能空間裡,依靠高速的區域圈隔,硬生生從強能身上撕下一小塊「肉」,然後把這塊肉稀釋,達到一種平衡。如何來理解這種稀釋過程,其實可以從兩個H原子聚變成一個He原子來說明,就是當兩個特定H原子聚變為一個He原子的時候,由於相當於兩個電子能量的弱能,無法完全纏繞兩個H原子的中能相加的共同能量,於是就會跑出一部分能量,這部分能量就相當於是兩個電子能量的弱能無法完全纏繞而釋放出來的能量。

正是弱能對強能的纏繞,稀釋後形成的中能和弱能的纏繞,才形成了有形能量的世界(就是人類看得見,觸得著的物質世界,當然也包括人類自己)。物質世界的本質是有形能量的世界,這得益於弱能的纏繞以後,出現了一個宇宙有形能量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法則——空間佔位原理。空間佔位原理就是一個弱能纏繞了一定的中能以後,它們一起佔據了一定的宇宙空間位置,如果其他的有形能量和無形能量要佔據這個位置,要麼把這個組合擠跑,要麼打破這種纏繞,破壞這種有形的能量。

其實在宇宙空間中,弱能和中能是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一定能量的弱能勢必圍繞一定能量的中能,哪怕被壓碎,弱能也會永遠和中能在一起。可能這就是宇宙中最忠貞的愛情故事了。弱能雖然弱小,卻非常活躍,就像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屁孩;強能雖然強大,卻非常平靜,就像是得道的高僧,心靜如水又胸懷寬廣。

弱能和中能的纏繞,就是現在人類所提及的原子,由於具備了空間佔位原理,便形成了能量的有形世界;而浩瀚宇宙無窮的無形能量強能,則默默的包裹著這個能量有形世界。它們三者一起,共同形成了我們宇宙中萬千的客觀的自然現象。

1.2. 宇宙三場與能量三種形態的關係

 

       上面講了宇宙的能量統一原理,包括三種能量因子、空間佔位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下面講三種能量因子共同作用產生的能量三種形態和三種場之間的關係(表2、表3)。

有形能量(物質)是弱能對中能纏繞稀釋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二者統一的整體,當弱能由無規則高速纏繞變成在一定的圓環內按一個方向圍繞中能高速旋轉時,中能就和外界強能按照能量最低原理進行規律對流,從而產生電磁場。

無形能量(暗物質)就是強能;當然中能和弱能都是無形能量,由於它倆組合成了一個整體成為了有形能量,故此時的概念不包括它倆。有形能量按照空間佔位原理,把無形能量頂出一個孔洞,造成周邊的無形能量密度的球面規律性改變,產生一個趨勢場:強場(現代人類所說的質量場或引力場)。強場對其他進入作用範圍的有形能量(物質)產生相當於拉力的作用。

自由能量(光波、聲波)是單弱能震蕩或弱能體震蕩產生的能量釋放,這種能量釋放在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傳播和消耗,或被其他有形能量吸收等。溫度場和聲場都有以能量源為中心向空間球面發散傳播能量的趨勢,故統一定義為一種形式的場;溫度場是單弱能震蕩造成的能量釋放在無形能量和有形能量中的傳播等,聲場是弱能體由於宏觀震蕩造成的能量釋放在有形能量中的傳播。故輻射微電磁波不僅可以依靠物質接觸傳播,還可以在真空環境傳播;而聲波卻只能在有形能量(物質)介質環境中傳播。

 

  

       電場和磁場已經被麥克斯韋電磁理論完美統一,也被歐拉公式完美詮釋。宇宙中的另一大場就是現在人類所提及的引力場或者說質量場。如表3所示,質量場或引力場就是強場,而電磁場就是中弱場。

通過表3的說明分析,我們用宇宙三能:強能、中能和弱能很好的將現在人類所提及的引力場和電磁場完美統一了起來。

 

  

  

(圖1)強場是有形能量(原子及原子集團)的空間佔位原理形成的;(圖2)中弱場是有形能量裡弱能按一定的軌道方向高速旋轉,致使強能和中能按空間佔位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規律性對流而形成的。二者雖然都是一個系統在強能中產生的,但是原理上卻有本質上的區別。

3還列出了自由能量產生傳播的另外兩種形式一致的場:溫度場和聲場,雖然二者產生原理有本質的不同,但是由於都是自由能量在介質中的傳播,故歸納為一種場。

講到這裡,我們已經實現了宇宙大統一理論:能量統一和場統一。下面我們繼續討論宇宙中,由三能產生的一系列客觀現象的原理。

1.3. 熵與宇宙三能的關係

熵的概念提出:1850年,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首次提出熵的概念,用來表示任何一種能量在空間中分布的均勻程度,能量分布得越均勻,熵就越大。一個體系的能量完全時,這個系統的熵就達到最大值。 在克勞修斯看來,在一個系統中,如果聽任它自然發展,那麼,能量差總是傾向於消除的。讓一個熱物體同一個冷物體相接觸,熱就會以下面所說的方式流動:熱物體將冷卻,冷物體將變熱,直到兩個物體達到相同的溫度為止。克勞修斯在研究卡諾熱機時,根據卡諾定理得出了對任意可逆循環過程都都適用的一個公式

證明:對於絕熱過程,故,即系統的熵在可逆絕熱過程中不變,在不可逆絕熱過程中單調增大。這就是熵增加原理。由於孤立系統內部的一切變化與外界無關,必然是絕熱過程,所以熵增加原理也可表為:一個孤立系統的熵永遠不會減少。它表明隨著孤立系統由非平衡態趨於平衡態,其熵單調增大,當系統達到平衡態時,熵達到最大值。熵的變化和最大值確定了孤立系統過程進行的方向和限度,熵增加原理就是

(上兩段引用360百科:)

(表1)我們可以看到,強能的特性是平靜及追求均勻分布的,這是強能熵增的最根本原因;(表2)由弱能和中能產生的纏繞而形成的體系,在強能中產生強場,這個場剛好是有形能量(物質)的聚集動力,這是反均勻分布的,即是熵減的根本原因。

宇宙中由強能主導的有形能量的分布有趨於均勻分布的趨勢(熵增);而強場的產生,使得兩個及以上數量的有形能量系統有趨於聚集的原動力(前提是在強場的有效作用範圍內,且不考慮初速度的影響),既是所有有形能量系統有趨於聚集分布的趨勢(熵減)。

到此,我們討論了「陳氏宇宙模型」關於宇宙統一論的基本思想,既是宇宙就是能量,只是由兩種性質完全相反的強能和弱能,以及二者共同作用產生的中能,和弱能與中能纏繞形成的體系位於強能的無限空間體系中,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及機理。我們明白了宇宙兩場的能量統一機理,也明白了宇宙熵增熵減的能量統一機理。下面我們將繼續講解宇宙中的其他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是如何形成的。

2. 宇宙三波

波是什麼?波是宇宙中能量在空間中位置變換的形式,既然是形式,就有規律可尋。

(表4)引力波的產生,是兩個以上的有形能量產生的強場在空間位置上產生的規律變動,感覺像能量在介質強能中傳播一樣。而電磁波和實體波卻是真的能量釋放,然後能量延介質向周圍空間依次傳播的過程。所以,波的形成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能量傳播的介質,沒有傳播介質就不會有能量的傳播,就不會有波在空間的遠行。

(微)電磁波的傳播介質可以是有形能量體(物質),也可以是無形能量(強能),只是傳播的方式和效果不一樣。

實體波(聲波)的傳播介質是有形能量體(物質),沒有物質的空間,固然有了實體撞擊產生的能量釋放,但是能量卻無法傳播到周圍其他地方。聲波在真空中無法傳播就是這個道理。

介於人類對波的傳播特性一直有曲解,我主要講述光波和聲波,既是產生的自由能量由介質傳播的波。

我在論文《論都卜勒效應的另一種分析方法》裡闡述了聲波的傳播特性,在論文《論麥可幹涉儀產生幹涉的條件》裡闡述了光波的傳播特性,兩篇論文綜合來說已經理論推導出了幾個結論:

1、波源發出波的速度與波產生時波源的初始速度有關係,而人類長期認為波的速度與波源的初始情況沒有關係,及認為在特定介質中,波的速度一定且不變,並認為相應形式的波速最快和人類無法超越,而現實情況是聲波已經被人造設備超越,隨著科技的發展光波速度被超越也只是時間問題;

2、和波源初速度產生的波在介質中傳播速度的影響,只對跟時間參數有關的變量有影響(如:周期、頻率),而和波的特定性質相關的參數沒有影響(如:振幅、波長、波形能量);

3、波的傳播,不是波粒子從一個地方傳到了另一個地方,而是攜帶了波特質的能量在傳播介質中依次傳遞的過程。

 

       就上面三點的說明,我們就會發現都卜勒、麥可遜和愛因斯坦他們的理論基礎是有巨大問題的,當然我通過《論都卜勒效應的另一種分析方法》理論分析了都卜勒錯誤的原因及正確的分析方法和結論,通過《論麥可幹涉儀產生幹涉的條件》理論分析了麥可遜錯誤的原因及正確的分析方法和結論。

他們一直認為波的傳播是波粒子的飛行,其實我們可以換一種思維模式思考:我們知道太陽光是向四面八方射出的,即是以球心為發射點向球面方向發射出去的,假設在一瞬間發射了N個光子往外飛,在離球心一定長度L的距離上,我們假設這N個光子無間隙覆蓋整個球面,但是我們知道,空間發射球面會無窮變大,既是當下一個L長度距離的時候,我們會發現N個光子就不可能完全無間隙覆蓋這第二個球面了,難倒光子會生蛋或者說下崽,當然這不符合客觀規律,所以在第二個面上,由於N個光子無法完全無間隙覆蓋整個球面,那麼必然出現一種情況,就是有的位置沒有光子射來,既是在這些位置我們無法接收到光子而看不到太陽光,這是與客觀事實不符合的。

從水波浪的產生和傳播過程,可以很明確的發現,能量在介質中的傳播是依託介質的整體約束效應,這種效應可以讓能量在傳播方向上無間隙傳播,且隨著能量傳播範圍的擴大而稀釋,如果距離足夠遠,最終波的影響會消失。

無論聲波有多快,也無論光波有多快,它們都是能量在介質中的傳播形式,而非波粒子在宇宙空間的運動軌跡。所以,光子是不存在的。

舉個例子:我們討論水波的傳播。當我們用手包一點水,用力的向遠處拋,需要多少能量,結果能夠拋多遠,我相信大家都明白;但是,如果我們將這一點水,輕輕地滴在水面上,我們會發現整個水面都會產生波動。這就是水分子的運動和波的運動區別的體現。

3. 宇宙有形能量(物質)七態

宇宙中的有形能量聚集形成的物質體,經過一系列長時間的自然變化,最終形成了我們宇宙的物質。

就當前的科學認識,我們知道宇宙物質具有宏觀和微觀特性。宇宙物質存在中子態、超固態、固態、液態、氣態和等離子態六種狀態。其中固態、液態和氣態相信大家都有比較形象的概念,下面我將其他幾種物質狀態簡單給大家描述一下,以便大家有相應的概念可以更加容易明白我後面要講的情況。

超固態就是在物質固態的基礎上,壓力超過一個極限,在幾百吉帕氣壓的壓力下(壓力造成物質內能增加,溫度也會相應升高),不但原子之間的空隙被壓得消失了,就是原子外圍的也都被壓碎了,所有的和電子都緊緊地擠在一起達到的物質的一種狀態。

中子態就是在超固態物質上再加上巨大的壓力,這時候原子核只好宣告解散,從裡面放出質子和中子在極大的壓力下會和電子結合成為中子的物質狀態。

等離子態是物質在氣態狀態下再在幾千攝氏度以上的高溫中,的原子開始拋掉身上的電子,於是帶的電子開始自由自在地遊逛,而原子也成為帶正電的離子,溫度愈高氣體原子脫落的電子就愈多,這種電子離開原子核游離的物質狀態;除了高溫以外,用強大的紫外線、和丙種射線來照射氣體,也可以使氣體呈現為等離子態。(上面三段概念解釋來源於網絡)

除了現今科學對物質認識的上述六種狀態以外,我提出第七種物質狀態:暗物質態,這種狀態是在中子狀態的基礎上,隨著壓力的進一步增強,有形能量狀態完全被摧毀,產生了有形能量的無形能量狀態,這種物質的狀態存在於宇宙強能託起的黑洞中。

3.1. 物質狀態轉換

隨著外界環境的改變,物質會自動呈現不同的狀態,就像是有生命有思想一樣;而各種物質在相同狀態轉換的條件又各不相同,這就使各種不同的有形能量物質體呈現出不同的思想。

物質狀態轉換條件分為兩個方向,一種是受溫度影響,一種是受壓力影響:當空間不受限制的時候,物質隨溫度的升降,伴隨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態的狀態轉換;當不考慮外界溫度因素的變化(不同溫度下,物質狀態變化也略有差別),只考慮物質壓強的變化,可理解為當空間固定時物質粒子數量多少變化,或物質粒子數量固定空間大小變化的情況,伴隨暗物質態↔中子態↔超固態↔固態↔液態↔氣態的狀態轉換。當然由於組成不同物質的粒子屬性的差異,有些物質有全部的狀態,有些物質只有七種狀態的其中幾個狀態。

我們仔細思索一下,便會發現其實無論條件如何改變,最終改變的是物質的有形能量密度,就是單位體積的有形能量的量。物質的狀態改變實質上物質能量密度的改變,只是各種物質的能量密度隨環境改變遵循自己的物質特性而已。

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環境,大部分都只適合物質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的三種狀態,這是人類能夠接觸的地球環境下,接觸到的物質常有的狀態。雷電產生物質由氣態↔等離子狀態的轉變過程,這是分子和原子被巨大的能量擊中,大量的能量把氣態物質電離的結果。

固態以上的幾種狀態都需要非常巨大的壓力環境,人類無法直接接觸這種環境。物質的固態、液態和氣態所需的環境,我們地球剛好可以比較好的提供,我們人也可以直接接觸和感受;而其他的幾種狀態,要麼需要高溫要麼需要高壓(物質被壓縮會轉化產生大量的能量,形成高溫),都是我們人類無法親身接觸的,而只可以遠觀。

物質的固態是有固定形狀的,液態有不固定的形狀的,氣態沒有形狀。物質的有形狀的狀態我們可以通過觸摸而感覺到它的存在,就像黑夜我們可以摸到身邊的有形的固態和液態物質。空氣是無形的,所以從人類誕生開始,也是在最近客觀科學下發現了氣體物質的存在。

宇宙能量世界本來是不可見的,這是所有有形能量和無形能量的共性;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物質,是因為人(人也是動物,區分只是對人類的認知的尊重)和動物的眼睛,可以捕獲由物質的弱能激發產生的光波存在可見波段的能量,由眼睛器官通過成像原理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倒影。眼睛只是成像的器官,並把這個信號作為產生源通過神經系統傳送給我們的大腦;所以我們會因為光波能量的非線性傳播而被欺騙(比如斜看水裡的物質),如果我們無法通過觸摸去糾正我們的眼睛產生的成像誤差,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我們的認知和客觀世界的偏差有多大。

宇宙能量世界是不可見的,我們只能通過我們的器官去客觀感受或者通過其他間接的方法證明。磁場人類已經發現了許多年,直到近代才被研究並利用而被人類廣泛接受;無形能量構成的所謂暗物質由於無法探知而一直不被人類所肯定與認可,由於科學家探索才發現可能存在暗物質,也是在近代被科學家不確定得提出。

3.2.

下面我們將討論宇宙中有形能量體聚集所形成的物質是如何被黑洞吞噬的。

由強場的形成過程,我們知道有形能量物質有聚集的特性(熵減),這和強能的特性(熵增)剛好相反。我們宇宙物質世界的萬千景象,正是在強場條件下物質聚集過程隨宇宙漫長進程的長期作用過程而形成的。

現在宇宙中能間接反映無形能量暗物質存在的自然現象就是黑洞。其實黑洞並沒有那麼神秘也沒有那麼可怕,其實它是一種非常簡單的也是宇宙中最為普通的現象。宇宙中的黑洞數以億億計,這比地球人口數還多的自然現象,當我們了解了它的形成和本質,就會覺得沒有必要因為這種不認識的自然現象而恐慌。

由強場的物質聚集形式,我們知道有形能量的物質在強場中會對進入的物質產生聚集作用,這種聚集作用使物質會慢慢長大;而隨著物質的進一步長大,物質的強場作用就更加強烈,捕獲其他物質的能力就更強,到最後強大到一種可怕的程度。如果宇宙中的物質都是靜止不動的,在不討論強場最大承受能力的情況下,那麼可以極限的說,整個宇宙有形能量物質最後都會形成無數個巨大能量點,而不會誕生星系,更不會有行星有地球;但幸運的是,我們的宇宙不是這樣的情況。

學過物理中物體運動的人應該都知道:圓周運動。宇宙強場作用下,產生了無數的吞噬王,他們都是有形能量高密度的物質體。它們對周圍其他物質在強場作用下產生拉動趨勢,沒有逃逸速度的物質一旦進入就會被吞噬,如果有逃逸速度的物質會逃離吞噬王的吞噬;當速度合適時,物質最終會被吞噬王捕獲,成為圍繞吞噬王作圓周運動的崇拜者。我們的星系中有太多這樣的情況,包括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太陽系、我們的銀河系等等,等等。當然吞噬必然是當比別人大許多的情況下,如果質量差不多就是互相吞噬,如果比別人小很多就是被吞噬了。

宇宙中的黑洞是最初的小的有形能量點在強場作用下的物質吞噬產生的。前面我們說了,當最初的小質點按吞噬或被吞噬的情況持續進行下去,物質有形能量密度就得到飛躍地提高。此時我們的強場對它的向物質球心方向的作用趨勢就會越大,就是壓力越來越大。吞噬王的體積由於壓力增大的情況而越來越小,這就提供了一個越來越高的高壓的環境。前面我們講了物質的7種狀態的轉換,當任何物質進入一個高壓的環境,都會經歷:等離子態→氣態→液態→固態→超固態→中子態→暗物質態。前面4種狀態的轉變,我們這裡就不細說了,我們從超固態的產生說起,當固態吞噬王繼續吞噬大量的物質後,達到一個零界點,這時所有的電子(弱能)和原子核(中能)壓縮在一起,形成物質的超固態(此時電磁波還可以被激發產生光波,故我們還能看見);當物質繼續被吞噬,壓力進一步增大,原子核被壓碎開來,電子和原子核自由結合成中子,形成物質的中子態(此時電磁波還可以被激發產生光波,故我們還能看見);當物質繼續被進一步吞噬,壓力更加迅猛地增大,所有有形能量結構全部被壓碎,中能、弱能等都會被壓碎,由於光波傳遞的能量進入以後也被壓碎了,所以光波無法反射回去,因此此時吞噬王看上去就像消失了一樣無法觀察到(因為沒有光波能量可以出來),現在的科學無法解釋或者解釋到了歧路上去,它們過多的去考慮光波能量的傳播速度能否逃離出來,而忘記去思考光波能量進入以後還存不存在,既然光波能量被完全束縛了,所以我們什麼也看不見了。這時候物質狀態進入到了有形能量的暗物質態。有形能量物質的暗物質態不是說就是宇宙的強能所形成的暗物質,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在吞噬王達到和進入有形能量物質的暗物質態後,宇宙最為普遍的「黑洞」便產生。當我們知道了宇宙黑洞的形成過程,對它就沒有那麼害怕了,是不是?物質能否逃脫黑洞的吞噬,理論上說只是速度問題,但是能量密度小的物質逃脫條件更好一點,比如光波,光波能量密度小而且是以光速在逃脫的,當然這不能說明光波速度一定可以逃離出來。要知道光波速度能否逃脫,理論上可以通過計算和實驗得到結果:計算方法就是計算物質中子態變為暗物質態的零界能量密度,然後計算逃離距離和逃離速度的關係;實驗法就是讓一個帶光波發射器的設備衝向黑洞,前提是這個設備在衝入黑洞之前功能沒有消失且在被吞噬前一刻發出了向外的光波,並且這個光波有特定的記號可以被人類相應設備接收。

吞噬王變成黑洞後,它的物質能量密度還是遠小於我們的強場中的強能密度,所以黑洞會繼續吞噬其他物質,這是我們宇宙中能觀察到數以億億計的黑洞的本質原因。當黑洞繼續吞噬其他物質以後,黑洞物質有形能量密度持續增長,最後會達到一個臨界狀態,就是當黑洞物質有形能量密度剛好等於強場中強能密度的最大值時,這個時候黑洞再吞噬任何一丁點有形能量物質,就瞬間出現了黑洞物質有形能量密度剛大於強場的強能密度,這是我們強能所無法承受的,也是宇宙基本定律所不同意的,所以我們強場已經沒有能力繼續維持黑洞的內壓力,此時發生黑洞有形能量物質暗物質態噴發,這種噴發是巨大而美麗的景象,噴發出去的暗物質態物質在突然沒有了壓力而只有高溫的情況下瞬間轉化為等離子態物質,隨即轉化為氣態顆粒物質漂浮在宇宙中,隨後形成物質雲。這種噴發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物質遠行,比光速不知道快多少倍。也可以把這個噴發過程理解為強能熵增機制,就是在強場作用下,黑洞物質聚集到最大程度(熵減極限),到黑洞暗物質噴發到宇宙中分散開來(熵增),物質狀態變化為:暗物質態→等離子態→氣態。當黑洞噴發了一定量的暗物質態物質後,黑洞的暗物質有形能量密度又小於強場中強能密度,黑洞再次被約束,噴髮結束。而噴發到宇宙中形成的分散開來的物質雲,又會在強場作用下產生物質聚集過程,這樣周而復始的一直循環下去,也形成了宇宙物質熵增熵減循環機理。

上面我們討論了黑洞在自然界的產生和噴發過程,也明白了黑洞的性質,所以我們對它不應該再陌生和恐懼。

宇宙中的黑洞數以億億計,本來就是一種客觀的宇宙有形能量物質現象,人類真沒有必要去盲目害怕。我們要擔心的只是:人類在地球被任意黑洞吞噬前,能否掌握成功移居其他星球所需要的科技水平;以及以人類現在的認知水平和內部矛盾情況,人類有沒有可能存活到那一天。

4. 宇宙空間形式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知道了宇宙中充斥著許多的無形能量強能(暗物質),強能託起無數的弱能纏繞中能形成的有形能量(物質)。暗物質主導熵增機制,推動宇宙中物質均勻分布;而物質主導熵減機制,推動宇宙中物質堆積成大物質。大物質的形成,就產生了無數的黑洞,還好天體的旋轉機制(宏觀旋轉)可以和黑洞的吞噬能力達到某種平衡,從而維持了宇宙無數星系星團現象。黑洞吞噬足夠的物質(熵減),達到某種平衡點,就把物質又拋撒回宇宙空間裡形成新的均勻分布(熵增),這樣宇宙就形成了熵增熵減的動態平衡。

宇宙中包含的所有物質的基礎能量形式我們已經搞清楚了。下面我們會討論宇宙本身的空間形式到底是什麼?在現在無數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宇宙空間模型,多少多少維度,平行宇宙等等。這讓本身就燒腦的事,變得更加不可推敲了。

其實宇宙空間形式非常簡單:就是一個簡單的三維均勻空間且穩定無限,這個空間有一個特定的單向向前推移的速度,這個速度是線性勻速的。這個速度就是人類定義的時間。

宇宙空間是三維均勻無限空間,這個空間裡包含了無限的無形能量強能和有形能量弱能纏繞中能的體系。而宇宙空間向前的速度是特定的永恆不變的,這就好比宇宙三維空間在此刻是一張三維能量分布圖,永遠都是此刻,不能回到過去也不能立即進入未來某刻。這類似於放電影一樣,每張電影照片代表一個時刻物質在空間的分布位置,然後按照宇宙推移速度播放,就可以看到連續的能量運動軌跡。當然電影可以快退、快進和暫停,而宇宙本身不具備這個能力。此刻過了,就形成了特定時刻點的宇宙三維能量分布圖,沒有重來的可能。

宇宙三維空間是永遠均勻且穩定無限的,愛因斯坦利用光波遇到巨型星體發生彎曲就說是宇宙空間扭曲,想想實在可笑。愛因斯坦錯誤的原因是他否定了無形能量暗物質的存在,他認為真空就是「空」的,這種沒有看到就是不存在的思想,當然是人類的主觀臆斷,是完全不可取的。光波的傳播受介質均勻程度的影響,均勻介質不會對光波的前行產生變化,但是非均勻介質卻會對光波產生幹擾而使光波傳播速度和方向的改變。均勻的三維宇宙空間,充斥著光波傳播的介質強能,而強能受有形能量的影響產生了強場,強場就是強能非均勻分布的區域。所以,證明愛因斯坦宇宙空間扭曲的實驗,其實更好的證明了宇宙中無處不在的無形能量強能暗物質的存在,以及暗物質和物質之間的關係。

宇宙三維空間是永遠均勻且穩定無限的,宇宙按照特定的速度線性單向向前推移。這點對於我們人類的指導意義就是:人類沒有阻止宇宙按宇宙速度特性前行的能力,一旦成為事實,就沒有挽回的餘地;但是我們可以利用人類的能力,改變宇宙前行的趨勢,而主導宇宙向人類設計的方向前行。

人類所描述的時間,在宇宙中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宇宙只有此刻,而且宇宙沒有存儲功能,也沒有倒放功能;唯一具有的就是光在宇宙空間的傳播,一個地方的景象產生的反射光經過宇宙空間漫長的傳播過程,最後由於條件達到,在遙遠的地方以投影的方式顯現出以前的景象的像,當然這個像是假象,但是在宇宙的一個角落曾經確實發生過這樣的景象。這就是海市蜃樓產生的根本原因。

我們人類有信息攝取功能、信息存儲功能、信息回想功能,所以在定格的每個空間畫面,我們人類可以通過在腦海裡播放影片的形式重複回想。這導致了人類對時間概念的依賴。

宇宙空間就是簡單的均勻無限的三維空間,沒有時間維度,也沒有其他維度。要是有的話,就只在我們人類的大腦意識裡。宇宙有時間,但沒有時間維度,時間是獨立於空間的。宇宙有它自己前行的速率(時間),不以任何外物或人的意識為轉移。而人類對客觀宇宙的認識,源於參照物的選擇,對於時間我們選擇了地球的公轉和自轉作為參照物。這樣的參照物只對地球物質及我們人類是非常有意義的。

宇宙由三屬性構成:空間、時間和能量。空間和能量構成三維能量分布圖。加入時間屬性構成三維能量動態分布圖。宇宙空間由宇宙能量填充,按宇宙時間變化發展。所以,空間和時間二者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但是這種客觀存在又是無法觸摸和捕獲的。宇宙能量又分為無形能量、有形能量和自由能量,除了有形能量裡面的大部分是人類可以觸摸的,其他的能量形式都是無法觸摸的。所以,我們生活在客觀存在的宇宙中,而這個宇宙中的絕大部分的構成我們人類無法觸摸。

5. 音爆和光爆

本節向大家解釋一下超音速飛行時音爆產生的原理。

通過上面對波特性的理解,和對超音速飛行的臨界條件1馬赫飛行速度的實際情況分析,可以知道(圖3):

 

       A、當飛行速度小於正常音速時,飛行方向聲波速度大於正常聲速,飛行尾部聲波速度小於正常聲速,垂直於飛行方向聲波速度趨向飛行前方;

B、當飛行速度等於正常音速時,飛行方向聲波速度等於2倍正常聲速,飛行尾部聲波速度等於零,垂直於飛行方向聲波分速度趨向飛行前方;

C、當飛行速度大於正常音速時,飛行方向聲波速度大於2倍正常聲速,飛行尾部聲波速度趨向飛行前方,垂直於飛行方向聲波分速度趨向飛行前方更加強烈。

由圖3可以清晰的知道,當v=c時,往飛行反方向的聲波能量會和飛行器如影隨形,產生能量劇烈疊加,故此時在飛行尾部一定區域隨同飛行器前行產生空氣分子高速震蕩摩擦形成巨大的音爆現象,在空氣分子高速震蕩摩擦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摩擦熱加熱了水氣,當摩擦離開的時候,空氣中的高溫水氣迅速遇冷產生白氣現象。

時,由於各個方向的聲波都是向一定方向傳播的,不會出現聲波能量堆積現象,故音爆只在v=c時產生,這只是一種客觀的自然現象。

有音爆就會有光爆,只是人類現在的飛行器還無法達到這個速度。當飛行器速度等於光波速度時,飛行器尾部方向的光無法追上飛行器,故尾部方向的光一直無法抵達飛行器,所以從飛行器向尾部方向觀看,是看不到任何光線產生的影像的,即是一片漆黑;換另外一種思維,如果飛行器產生了光能輻射,那麼尾部方向隨同飛行器一起的介質也會造成能量堆積而形成光爆現象,這時的溫度應該是不容小視的,故以後人類的超光速飛行器必須考慮如何克服v=c時一瞬間的光爆現象的影響。

相信UFO存在的人應該會發現一種共同的現象,就是當UFO準備離開的時候,先是伴隨一道圓形光閃,然後UFO就消失了。其實這個現象就是光爆:當UFO瞬間加速到光速時,此時產生光爆現象,然後UFO超過光速,沒有光可以追上UFO,故在人類看來,UFO就突然消失了。當然,這是人類目前沒有掌握的技術,故難以理解。

其實,現在的雷射現象就是一種光能無限疊加的客觀現象,當能量一直往一個點加載時,這個點的物質溫度會無限升高,直到被氣化掉而離開這個點。

6. 人設概念量

人類文明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有形能量物質聚集體地球上,人類依靠地球存活。人類在長期的宇宙認識過程中,設計了許多不存在但可以反應一定宇宙屬性和物質特性的概念:比如說時間、速度、質量、力等。

時間本身是表達宇宙前行速度的概念,但是人類卻使用依靠有形能量物質的一些物理特性來計量時間,這樣的計時工具有一定的可取性,卻忽略了物質的物理特性受宇宙有形能量和無形能量的影響,故在不同的能量環境下,有形能量物質的特性會發生改變。比如鐘擺、原子鐘,這些特性在特定環境不會改變,但隨著環境的改變,這些物質的相關特性也會改變。這就是為什麼愛因斯坦用原子鐘能夠證明荒謬的宇宙時間相對可變原理的根本原因。

時間本身是個宇宙特性量,不隨任何人的意識而變化轉移,也不會隨任何有形能量物質的任何運動形式而變快或變慢。

速度是人為設定的,描述一個物體隨宇宙速度在宇宙空間上位置的變化,由於宇宙只有此刻,而人有記憶,可以把過去的某刻和後面任意時刻的某刻作對比,這是人的觀察始終需要一個參照標準所決定的。其實宇宙只有此刻,過去了的都是已經不存在了的;而人可以存儲圖像,就像照相一樣,可以把某刻的景象定格在一張照片裡,無數個時刻的照片擺在人面前,我們就可以對同一個物質在不同時刻的宇宙空間位置的改變做一些宇宙速度即時間上的計算。速度就是兩個時刻,物質在宇宙空間中位置的變化情況,這顯然只考慮了首尾兩個時刻,中間的任何時刻的位置和移動速度都是我們不關心的,所以速度是一個非常片面的考察概念,只有當物質是勻速運動時(及v相等),才有表述意義。速度可以描述物質在空間隨宇宙速度位置的改變,當然我們清楚這是人大腦的對比結果,而宇宙永遠只有此刻。而需要討論某個物質隨宇宙前行速度的變化時,物質的位置變化才有意義可尋。

質量也是人為設定的,我們知道宇宙中的物質都是能量(無形能量和有形能量),能量在一定的空間區域有相應的能量密度,能量密度x體積=質量(人設概念)。所以,愛因斯坦提出質量能量關係的時候,就這種聯繫關係他算是碰對了,因為人類所說的質量本身就是能量在空間的堆積。相當於說你就是你,我就是我,這個結論是正確的;但是他使用一個他認為不變的常量(光波在真空中速度的平方)把質量和能量的關係建立定量聯繫卻是不正確的。其實光的傳播是光波能量在介質強能中的傳播速度,非光子的運動速度。我們也明白,光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與波源初始速度和介質相對速度有關係。所以光速還不是一個常量,而是一個變量。所以愛因斯坦描述的質量和能量的聯繫是正確的,可是給出的這種量上的關係是錯誤的。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被核能的人為使用所證明,但是質能公式所表達的定量的關係卻是錯誤的。科學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只是一直沒有理論支撐,而不具備反駁人類意識上的偉大的愛因斯坦的能力。物質隨時都在輻射和接收微能量,故基本不存在某一段時間裡,輻射和接收完全相等,但是我們知道,我們在稱量物質的質量是需要時間穩定的,

力也是人為設定的,力是簡化壓強和壓強面積之間關係的人為設定量,也是簡化勢能場下,物體被勢能左右的趨勢大小。

微積分是人類意識和發展的產物,是一種重大創新。不規律變化通過數學方式能夠模擬和計算。其實它表示的是非規律變化在時間或空間等因素裡的積累情況。

通過上面一系列人設概念的講解,我們發現了規律:就是某客觀存在的物理量以時間、面積或體積的均分或堆積產生的某物理量,通常就是人設概念量。

7. 結束語

其實宇宙的結構形式和演化過程是非常簡單的,只是被局限於地球人類的思想意識想複雜了。當然,這是所有生命形式在客觀宇宙認識過程中都會發生的現象,中國成語「井底之蛙」很好的說明了這個現象。宇宙統一於能量,發展於一個穩定的前進過程。自然現象給了我們很多提示:比如有形能量和無形能量形成的各種場在宇宙中無處不在,並產生了各種宏觀作用。再比如人類意義的生命物質和非生命物質(從能量角度,其實物質都是有生命的),他們之間有各種聯繫,而這些聯繫的實質就是能量。

本文通過上面對宇宙的講解討論,已經給出了「陳氏宇宙模型」的總體框架,包括:宇宙簡單均勻無限三維空間理論、能量統一理論(無形能量和有形能量及相互作用機理)、場統一及各自作用情況、宇宙熵增熵減無限循環理論、波統一理論及波的特性說明、空間佔位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的簡單說明、宇宙有形能量(物質)第七態暗物質狀態的提出和物質狀態轉換情況。也通過這套理論,分析了各種人類現在難以解釋的自然現象:黑洞產生始末、音爆現象等。也通過這套理論,糾正了人類在一些方向上做的錯誤的定義及理論:波是能量在介質中的傳播、電流不是電子流動而是能量從高能區向低能區傳播的過程等。

其實,利用「陳氏宇宙模型」可以客觀分析宇宙99%的現象,唯一不能推導出的是我們宇宙到底從何而來的。當然,這就是一種特定環境裡的人類是不清楚外面是什麼樣子的道理;井底之蛙可能可以非常深刻得形容現在的人類。當然,人類到目前只登上了月球,在這樣的宇宙探索情況下,對宇宙內部能有全面的認識,已經算是一種宇宙生命的傳奇了。

「陳氏宇宙模型」理論會推進人類社會科學的客觀認識宇宙,為人類社會不被各種愚昧認知毀滅而創造更好的認識條件;為人類社會的大團結和共同發展奠定基礎。

通過「陳氏宇宙模型」理論對客觀宇宙的分析講解,我們發現以前的人類有很多科學導向性理論是錯誤的。當我們明白了宇宙的客觀規律,我們會發現對以前人類犯下的錯誤一眼就能明辨;這好比是本科畢業的我們作為父母,去檢查上小學孩子的作業,一眼就能看出出了什麼問題和如何正確求解一樣。我通過《論都卜勒效應的另一種分析方法》理論分析了都卜勒錯誤的原因及正確的分析方法和結論,通過《論麥可幹涉儀產生幹涉的條件》理論分析了麥可遜錯誤的原因及正確的分析方法和結論。兩篇論文從理論上推翻了。有興趣和知識基礎的朋友可以順著我的思路去分析一遍。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只是客觀真實世界的一小部分,然而就算是感知的這一小部分,也會被我們人類按照自己的大腦思維慣性而曲解。這正說明了,我們要正確客觀認識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及宇宙,就只能靠我們的不被假象所迷惑的客觀的科學的「心」去感受。

作為一個客觀的理智的科學工作者,我們必須摒除個人意識偏見,用客觀的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去對待我們所做的每一項研究工作。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不會因為我們個人認知標準不同的原因,去誤導人類大眾的認知標準。

科學分析,不求大同。不足之處請客觀指正,謝謝!

                                                    陳軍

                                           公元2020年6月9日 下午14:54 

備註:1、本文章發表於作者360個人圖書館、QQ空間、道客巴巴等。

   2、說明上面關于波的介質傳播原理有錯誤的地方(光爆存在,但思考方向錯誤,圖3闡述的原理有誤)。介於當時的思想過程,故當前不作更改,後面出書的時候,會統一糾正。

   3、本站發表時,對6月9日版本的局部有改動。由於改動內容比較小,還是以6月9日定時間。

相關焦點

  • 論宇宙法則——道
    >180 **** 8424)關鍵字:道家、太極圖、空間佔位法則、能量最低法則、除以零在本文寫作之前,我已經通過《論宇宙認識之哲學原理》和《論宇宙統一原理——陳氏宇宙模型》兩篇論文,闡明了人類應該有的宇宙事物認識的方法,和人類生活的宇宙是由什麼構成和如何構成的。
  • 周易宇宙全息統一論和易卜相關之原理
    我們這裡所說的「佔卜」,是一種自足的知識體系,而並不是就某一個佔筮高手或佔卜騙子手中的「佔卜」而言其超越性是基於《易》中的深刻的宇宙原理及作為易理的可操作形式「河洛之學」之上的。紀實文學《易俠》中記述了當代佔筮高手張延生的一個筮例。
  • 宇宙的架構模型是這樣的?
    根據現代科學家的觀測分析的結果,我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比較大,進一步推測宇宙的架構應該類比為「肥皂泡」結構。那麼,首先我們看一下,當下人類對宇宙架構的認知度最高的是:宇宙大爆炸模型。因為物理學家們不相信,標準模型裡的粒子和力實在是太多了,所以他們希望用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描述標準模型。因此,在愛恩斯坦完成廣義相對論後,就一直將其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統一場論上,他希望把由廣義相對論來描述的引力場和電動力學描述的電磁場用一個統一的理論來描述,但終其一生也沒有成功。後來科學家又發現了強力和弱力,要想建立統一理論,就必須把人類至今為止發現的宇宙中的四種力都統一起來『難度就更大了。
  • 大統一理論是偽科學還是宇宙中的自然美?
    大多數物理學家會告訴你,在人類對現實的不懈追求中,我們提出了可測試的、驚人的精確理論,來解釋發生在難以想像的小尺度和無限廣闊的宇宙中的事件。而,目前的數學框架在解釋「巨大」和「微小」時並不一致。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主要的物理學家把他們的希望寄托在難以捉摸的統一場論或萬物理論上。
  • 大統一理論是偽科學還是宇宙中的自然美?
    大多數物理學家會告訴你,在人類對現實的不懈追求中,我們提出了可測試的、驚人的精確理論,來解釋發生在難以想像的小尺度和無限廣闊的宇宙中的事件。而,目前的數學框架在解釋「巨大」和「微小」時並不一致。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主要的物理學家把他們的希望寄托在難以捉摸的統一場論或萬物理論上。在粒子物理學中,大統一理論是一種在一個單一的理論框架內,試圖描述所有的基本力和基本粒子之間的關係。
  • 中國古太極文明宇宙大統一論核心概念和理論是什麼?
    中國古太極文明宇宙大統一論由模糊(mhym.net.cn)歷經20年(1999-2020)逐步發現和完善的。2010年3月14日,在元碼輸入法研究了10年後,偶然發現龜就是宇宙模型。女兒此前一直研究曹植,在我提到龜是宇宙模型後,推薦曹植《神龜賦》,在研究過《神龜賦》後確信中國古代一直有一隻龜跟隨中國文明同行。
  • 諾獎得主:全息宇宙模型將助力大統一理論的建立
    物理學家提出的宇宙模型中,最令人著迷的要數20世紀90年代,諾獎得主傑拉德.特霍夫特與超弦理論專家萊昂納德.薩斯金提出的全息宇宙模型了全息模型認為宇宙本身的運行模式可能就像全息圖一樣,我們在日常生活的三維世界中觀測到的一切現象,可能是發生在遙遠二維表面上的物理過程的全息投影。
  • 論生命和宇宙起源科學認識的未定性
    地球生命的起源存在很多種假說和猜想,我們將地球生命起源的學說概括為兩大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宇宙生命論、或生命外在論,第二種是地球生命論、或生命內在論。宇宙學家普遍相信生命來源於外太空的觀點。生命起源的「地球論」和「太空論」符合哲學起源論的「等效原理」,構成生命物質的胺基酸即可能從小行星和彗星在撞擊地球時產生,也可能通過早期地球自然的「米勒實驗」出現。
  • 國科大在揭秘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的研究中取得突破
    該理論受相對論性狄拉克旋量理論、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楊-米爾斯規範理論和大統一理論的啟發,並基於吳嶽良前期發展的引力量子場論的研究成果,為揭示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理念中的不解之謎,探索終極統一理論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   自從1915年愛因斯坦創立廣義相對論以來,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一直致力於構建一套能夠統一描述自然界已知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論。
  • 宇宙的共同本質:宇宙本體論,宇宙本因論
    大家好,我是小花,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宇宙本體論,宇宙本因論。天地萬物極其複雜,它們究竟有沒有統一的東西呢?有沒有共同的本質?古代哲學家在尋找宇宙統一性中提出了宇宙的共同本質的不同說法。這些共同本質,我們就稱之為宇宙本體。
  • 雙子論與大統一模型
    雙子論可能沒人聽說過,它是一種檢測工具,用來檢測模型的穩定性,而大統一模型大家都應該聽說過,那就不介紹了,通過雙子論檢測過的模型可以判斷它的真偽(大部分是說科學理論模型),如果大統一模型沒有通過測試,那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世界不存在,另一種是規律從來沒有被人發現過,我們現在所發現的全是偶然現象,在這裡說明一下,大統一理論只是超宏理論的一部分,它並沒有考慮時空(規律都是在時空內的),所以只是關於宇宙規律的模型
  • 統一場論:意識與物理的統一
    (相關閱讀——宇宙第一定律:信息(思想)與能量的轉化)一方面,人腦將物質(能量)轉化成思想(信息)。比如,人腦的運作是通過消耗物質(能量)產生神經電流,並將神經電信號轉化為意識思想(信息)。人腦的工作原理,證明了物質(能量)可以轉化為思想(信息)。另一方面,人腦也能將信息(構成意識場的元素)轉化為物質(神經電流)。
  • 宇宙不是「容器」!「大爆炸宇宙論」可以休矣!
    若論當代宇宙學最有影響的學說,大概非「大爆炸宇宙論」莫屬。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個時期裡,宇宙體系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炸。」大爆炸理論最初是由比利時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勒梅特於1927年首次提出。
  • 量子弦,優雅的宇宙大統一理論(第六稿)
    理論上宇宙間所有現象都可以用這四種作用力來解釋。為了統一這四種力,愛因斯坦耗費了後半生的精力沒有成功。在他之後,經過無數科學家的持之不竭,尤其是楊-米斯規範場,以及此後經過科學家們不斷完善的基本粒子標準模型,成功的統一了其中的三種力。但引力,始終是個問題小孩,沒有人能把它和其他三種力統一起來。
  • 張祥前的統一場論(上)
    一,宇宙的構成和統一場論基本原理。二,物質的定義三,物理世界存在的虛假性四,物理概念是怎麼產生的?五,基本物理概念和導出物理概念。六,物理概念的分類。六十一,解釋法拉第電磁感應原理。六十二,變化電磁場產生引力場六十三,光子模型。六十四,統一場論的主要應用。
  • 科幻作品中的宇宙大統一模型,它真的能夠實現嗎?答案太顛覆了
    科幻作品中的宇宙大統一模型,它真的能夠實現嗎?在這種強大的挫敗感下,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構想,那就是既然人類的技術和肢體延伸能力無法接觸到宇宙每一個角落,那麼我們能否用宇宙已知的數據分析加上數學領域的類比地推造出一個宇宙的大統一模型公式呢?憑藉著這個大統一公式,我們可以類比的猜測出宇宙可能發生的事情和他的基本框架,這樣能夠幫助人類能以最快的速度實現對宇宙的掌控。
  • 全息宇宙 | 我們的宇宙是一張全息圖嗎?
    圖片來源: PBS Space Time, YouTube  來源:Quanta Magazine  翻譯:張君睿 [結尾閱讀原文]  改編:學術部 賴文昕統一引力和量子理論向來是物理學家們的終極追求。
  • 論宇宙認識之哲學原理
    我在《論錯誤的都卜勒效應》中,已經論述了宇宙中最常見的能量傳播形式——波,的一些特性,也對以前人類對聲波和光波的片面錯誤認識,進行了糾正和給出了正確的結論。在宇宙中,波是什麼?波就是一種宇宙中各種能量傳播的基本形式。
  • 【物理前沿】宇宙誕生猜想之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及宇宙演化。
    真正解決第一推動問題的是霍金提出的無邊界條件的量子宇宙論在他的理論中,宇宙的誕生是從一個歐氏空間向洛氏時空的量子轉變,這就實現了宇宙的無中生有的思想。這個歐氏空間是一個四維球。在四維球轉變成洛氏時空的最初階段,時空是可由德西特度規來近似描述的暴漲階段。然後膨脹減緩,再接著由大爆炸模型來描寫。這個宇宙模型中空間是有限的,但沒有邊界,被稱作封閉的宇宙模型。
  • 地球物理學家,用外星人定律推演宇宙膨脹原因,宇宙爆炸論遭否決
    外星人定律宇宙爆炸論的起源於「紅移現象」 ,由此推演出宇宙膨脹理論,這與外星人的觀察和推定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目前宇宙出現整體膨脹,這是共同認可的事實。,實際上就如同物體或粒子受熱膨脹和遇冷收縮一樣,具有相似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