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品中的宇宙大統一模型,它真的能夠實現嗎?答案太顛覆了
以前經過兩次工業革命以後,人類對於自身的技術有了很大的自信感,曾經我們提出過要在宇宙之間殖民,在那段時期的科幻作品也深刻的映照著,我們人類對於宇宙的未來預期是多麼的良好,在阿西莫夫的筆下人類甚至已經建立起了浩渺的銀河帝國。但隨著我們對宇宙的逐漸加深,又感到了人類技術如同螻蟻一般,很難爬完浩渺如地球一般的環境。
在這種強大的挫敗感下,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構想,那就是既然人類的技術和肢體延伸能力無法接觸到宇宙每一個角落,那麼我們能否用宇宙已知的數據分析加上數學領域的類比地推造出一個宇宙的大統一模型公式呢?憑藉著這個大統一公式,我們可以類比的猜測出宇宙可能發生的事情和他的基本框架,這樣能夠幫助人類能以最快的速度實現對宇宙的掌控。但這一切真的能夠實現嗎?
這個宇宙的大統一模型公式一直是科學家一個崇高的夢想,但是它的建造過程可沒那麼簡單,首先就是宇宙的環境實在是太複雜多變了,它其中包含著無數的參數,人類所知的宇宙空間質量引力甚至是光熱,這都只不過是宇宙的一個角落而已。在人類未知的領域還存在著負能量,暗物質,甚至是反物質這種神秘的存在。另外在宇宙的各個角落其實它存在著不同的維度,像四維空間,平行世界,還有各種奇妙的鏡像世界和量子糾纏等一些宇宙現象,這些像大雜燴一般充斥著整個宇宙。
因此科學家也對宇宙的結構提出了兩派不同的認知,當年愛因斯坦就提出了類似於機械物理學的說法,他認為只需要將宇宙某一刻所有的財富交給他,他就能運算出宇宙的基本框架,也就是得出宇宙大統一模型。但混沌宇宙學認為整個宇宙到處存在著蝴蝶效應,科學家所理解和所推演的過程其實沒有任何規律,宇宙本身就沒有意義。其實爭辯了這麼多,我們關鍵的分歧還是在於技術層面上的制約,還有人類思考方式沒有和宇宙接軌。正如當年分形藝術區所提出的那種推測概念,任何事物在凌亂的外表之下其實隱藏著一些本質的規律。從地球上的認知來推論,我們從來沒有看過世界上所有的樹,但是一旦看到樹的那一刻,我們依舊能夠把它辨認開來。即使是面對宇宙的時候,我們也能夠用這種推理的方式去運算。
隨著未來人類數據分析能力,再加上人工智慧和網際網路的發展,人類未來大統一模型公式的建立肯定會提上議程,不過這種運算的過程中不知人類能否具備這樣的推理能力。未來人類的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宇宙的秘密終究不會永遠的迷惑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