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品中的多重宇宙是幻想還是現實,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2020-12-02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當我們仰望星空,在我們所見的宇宙之外,也許還有一個個不同的宇宙

每個人都可以提出一個理論,通常來說,就像「解釋某個事物的原理」。但是為了讓它成為一個科學的理論,你還需要做更多。每個科學的理論都要符合現代科學的框架,根據現代先進理論的指導,並擁有可靠的數據,遵循以下三個標準:

1它是已存在理論的再現。

2它對舊的理論中的矛盾作出了解釋。

3可能最重要的,它作出了新的,還沒有被驗證過的預測,可以被證實也可以被證偽。

這就是實際上上,在所有的領域當中,科學是怎麼出現的:從像物理一樣「簡單」,到像生物一樣「複雜」。

由本輪和均輪來解釋天體運動的地心說被克卜勒的日心說取代了,之後,牛頓的萬有引力又證實了橢圓軌道。除了行星的位置和運動,還有木星的衛星,金星的相位,火星反常的公轉,對回歸彗星的預測都得到了解釋。

幾百年後,牛頓的萬有引力對水星的公轉軌道細節預測失敗了,只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能對水星的軌道異常作出解釋。廣義相對論還預言了由引力造成的星光彎曲可以被檢測到。只過了幾年,廣義相對論便被證實了,我們手中擁有了又一個成熟的科學理論。

對那些更喜歡生物而不是物理例子的人來說,Darwin的進化理論是一個很棒的例子:被遺傳學取代,接著被DNA的發現進一步取代。科學以這種方式前進:不是證明什麼在它之前出現,而是通過擴展它,從而更好地描述宇宙中的一套適用現象。

所以多重宇宙——真的多重宇宙——來自哪裡?多重宇宙是什麼?為了理解這些,讓我們從宇宙本身的圖景開始。至於宇宙,我指的是可觀測的宇宙,所有我們可以觀察到,測量的,相互影響的事物的總和。

我們所能看到的整個天空,是在宇宙這張大網上成群的恆星和星系。但是,當我們看向距離上更遙遠的宇宙,也正是看向在時間上更加遙遠的過去。離我們越遠的星系就越年輕,演化的更少。那些星系中的恆星含有更少的物質,它們看起來小,因為已經進行的物質合併比較少。有較多的螺旋星系和較少橢圓星系(橢圓星系的形成需要更長時間),還有其他的一些。如果我們去往目光所能達到的極限,就能看見宇宙中最早的恆星,在這片黑暗之外,唯一的光是宇宙大爆炸的餘暉。

但是宇宙大爆炸本身——138億年前在每一處發生著——不是時空的開始,而是我們可觀測宇宙的開始。在這之前,有一個宇宙膨脹的新紀元,空間以指數方式膨脹,充滿了時空構造所固有的能量。

宇宙膨脹本身就是一個理論的例子,它產生並取代了過去的理論,因為它:

1.符合所有大爆炸和現代宇宙學的理論,

2.解釋了大爆炸不能解決的一些問題,比如為什麼宇宙的每個地方都是相同的溫度,空間為什麼這麼平坦,以及為什麼不存在剩餘的高能遺蹟,比如磁單極子,

3.做出了六個可以通過觀測進行檢驗的新預測,其中五個已經得到證實。

然而,還有一個結果是我們不知道能否證實的,那就是多重宇宙的存在。

像你看到的那樣,宇宙以指數率膨脹。這取代了大爆炸之前存在的一切,讓宇宙變得和看起來相比更加,更加大。到目前為止,一切順利;關於我們為什麼有這樣的,大的宇宙的這些解釋。當膨脹停止,宇宙中裝滿了物質和輻射,這就是我們眼中的大爆炸。但是這也是變得怪異的地方。

根據可行的機制,充分的膨脹產生了我們所見的這個宇宙。宇宙中還有許多圍繞著我們的區域(膨脹停止的地方),在那裡膨脹並沒有立即停止,而發展為永恆的膨脹。

感謝量子理論,宇宙膨脹有機會在任何區域在任何時間結束……但是同樣的,也有可能在任何區域在任何時間都不會拘束。在膨脹停止的地方,我們得到了大爆炸和一個宇宙——在我們所在的宇宙中我們可以觀察的區域——更像我們自己。(用上面紅色的X表示)

但是那些沒有停止膨脹的地方,在產生的膨脹空間中,有一些區域出於某種原因與我們失去連接,另一些則會繼續膨脹。以此類推。

現在,有大批的宇宙是我們不了解的其他宇宙,包括:

它們和我們的物理規律相同嗎?有著像我們一樣的粒子和基本常數?

它們和我們有相似的密度,屬性,歷史嗎?

我們是否在某種程度上,根據量子理論與其他宇宙糾纏在一起?

這裡任何一個問題或所有問題的答案可能都是「否」或者「是」。保守的設想是這些答案分別是「是」「是」和「否」。不過,回到主要的問題,這是一個科學的理論嗎?

最重要的是,多重宇宙本身不是一個科學的理論。準確的說,這是物理定律的一個理論推論,正如我們現在對它的理解達到最好。它更可能是對這些定律地一個必然的結論:如果有一個由量子理論控制的膨脹的宇宙,這是你最終一定會得到的東西。但是,更像弦理論——有一些大問題:它不能預測我們觀察到的任何東西,而沒有它就得不到解釋。弦理論也不能預測我們最終可以去,和尋找的事物。

多重宇宙不是對我們這個宇宙任何事情必要的解釋。它沒有解決我們現在有的任何未解決的問題。(如果你說這些詞:「風景」、「真空能量」、「人擇原理」、「宇宙常數」,你不理解「解決」意味著什麼。)更壞的是,它沒有對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東西做出具體的預測。

當我們把這一切放在一起,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多重宇宙——假設我們現在的宇宙圖景和它的歷史是有效的——可能是真的。在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宇宙之外,可能還有更多的宇宙,其他的宇宙,它們誕生於其他的大爆炸,但永遠不會與我們自己的宇宙發生相互作用。

但是這也意味著多重宇宙在可測的範圍之外,即使在原則上。我們唯一能想到的方式是災難性的:恢復膨脹的狀態,糾纏的多個觀察者在膨脹的不同區域被拉伸,並觀察膨脹是否會在不同的時間結束並產生不同的事物,假設你能在破壞量子糾纏的時候學到一點東西(我不確定你能做到。)

這就需要在熱大爆炸中生存下來,看看你,運氣多好。除非你可以,我在懷疑論的前沿:多重宇宙是令人感興趣的,看起來必然是物理的理論推斷。但直到我們可以科學地測試它——可能永遠不行——這對成為科學來說不夠好。這是一個理論的推測,講得通,卻不是一個科學的理論,並且由於宇宙的限制,它可能永遠不會是。

所以它是什麼?它可能是一個我們開始明白的一個新的主題:我們永遠碰到的第一個根本的動機「形上學」。第一次,我們理解了宇宙的極限,宇宙中的信息,還有這意味著什麼,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在這之外呢?在這之後呢?也許形上學的開始是對的,也是在那裡多重宇宙永遠存在。

作者: Ethan Siegel Senior Contributor

FY: 初霽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科幻作品中的飛行器將出現在現實中,我們未來的飛船就是那樣
    即便人類目前對宇宙的探索 也只是冰山一角,我們仍然對星辰大海抱有幻想,試圖早日實現徵服它們的夢想。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們已經認識到,想要到更加廣闊的空間進行探索的話,人類需要突破速度的限制。尤其是在技術層面需要有所突破,建造出更加精進、更加快速的飛行器就是目標之一。
  • 量子科幻神器的現實性
    科幻是超出現實的幻想,但一般需要遵守科學原理的一些基本限制。由於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就是我們的科學理論一直在發展之中,我們並不知道現在的理論是不是最終的答案,因此我們也不能要求科幻完全遵守現在的理論,這樣的話,幻想和科幻的界限就不是很清晰。 但畢竟現有的科學理論是很多人,做了很多實驗,進行了長期辯論得到的。
  • 某些科學家宣傳的多重宇宙論是一種迷信嗎?
    多重宇宙出現的原因和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本文將帶領讀者探討這些話題。人們在科幻小說等類似的文學作品中會經常聽到「多重宇宙」這個名詞,有部分科學家也相信我們這個宇宙之外還存在著無數多個宇宙,甚至有人想像這些宇宙之間由眾多「時空隧道」(也就是所謂的「蟲洞」)彼此連接起來。
  • 「十七年」科幻:從幻想到現實的中國速度
    「十七年」時期的中國科幻總是與各種既定的標籤捆綁,使得「十七年」時期的中國科幻深陷於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的泥沼中,逐漸顯現出被塵封的「孤島」感。實際上,「十七年」時期的中國科幻雖然表現形式特殊,但它們均是根植中國文化土壤、描繪中國人物、講述中國故事、傳達中國砥礪奮進精神的作品。
  • 幻想作品中,那些進化後的神奇生物
    在各種轉述和書寫中,許多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幻想生物誕生了。世界各地文明早期,都有關於這些幻想中的生物的記載,廣泛存在於神話、史詩、民間傳說、博物記錄中。例如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中的奇美拉、半人馬,又如中國的《山海經》《莊子》中的畢方、鯤鵬……許多奇異生物的形態,至今活躍在今天的幻想類影視、遊戲、動漫產品中。
  • 這本書告訴你多重宇宙與科幻裡的時間
    姬少亭介紹,本書中不僅有與時間相關的小說,其中還有向作家約稿,展開的時間話題討論,甚至還收錄了漫畫等形式的作品。此外書中涉及到科幻相關的電影和小說有兩三百部。「可以說,這本書是對科幻閱讀的入口。」「設計師與幻想小說家一樣,需要建立一個獨立的世界。書籍設計師需要用自己的設計手段來引導讀者,建立一個獨立且自洽的世界,讓讀者能暫時超脫自身所處的維度。」
  • 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威爾斯在這部作品中描寫的月球表面的奇幻景象,與60多年後美國太空飛船阿波羅11號登月時發回的照片很相似。此外小說還生動地描寫了宇宙航行的失重現象以及人類在月球上軟著陸、飛船返回地球時在海中濺落等情景。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幻想細節,卻包含著科學性,均被登月的太空人證實是正確的。其實,威爾斯和當時的主流科學界一樣,覺得月球上住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多重宇宙可能存在的10個理由:「現實」可能有無窮多
    但在此之後的數十年間,艾弗雷特的多重宇宙理念在物理學界逐漸為人所認可。不僅如此,「多重宇宙」還開始在科幻作品中頻頻出現,成為了流行文化的高頻詞,就連對量子理論一無所知的普通人也開始對其幻想連連。畢竟,假如多重宇宙真的存在,那麼在每一個宇宙中都會有另一個版本的自己、在每次面臨抉擇時做了另一種決定,大到和誰結婚、在哪裡居住,小到給頭髮染了什麼顏色、午飯吃什麼等等。
  • 科幻作品中的宇宙大統一模型,它真的能夠實現嗎?答案太顛覆了
    科幻作品中的宇宙大統一模型,它真的能夠實現嗎?答案太顛覆了以前經過兩次工業革命以後,人類對於自身的技術有了很大的自信感,曾經我們提出過要在宇宙之間殖民,在那段時期的科幻作品也深刻的映照著,我們人類對於宇宙的未來預期是多麼的良好,在阿西莫夫的筆下人類甚至已經建立起了浩渺的銀河帝國。但隨著我們對宇宙的逐漸加深,又感到了人類技術如同螻蟻一般,很難爬完浩渺如地球一般的環境。
  • 多重宇宙可能存在的10個理由
    我們是只存在於一個宇宙中、還是多重宇宙之中?有些事情也許值得我們多加考慮1954年,一位名叫休·艾弗雷特三世的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生和朋友們喝酒聊天時,突然產生了一個瘋狂的想法,而這個想法或許能解決量子力學中最令人費解的問題之一:在微觀尺度上究竟存在多少個現實?
  • 這事兒你信嗎: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威爾斯在這部作品中描寫的月球表面的奇幻景象,與60多年後美國太空飛船阿波羅11號登月時發回的照片很相似。此外小說還生動地描寫了宇宙航行的失重現象以及人類在月球上軟著陸、飛船返回地球時在海中濺落等情景。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幻想細節,卻包含著科學性,均被登月的太空人證實是正確的。  其實,威爾斯和當時的主流科學界一樣,覺得月球上住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科幻世界》風波後續:幻想倒在現實的岸上
    幻想倒在現實的岸上海上的時光,總是令多遠錯過陸地上正在發生的事情。對此他已習慣。但這一次,他自海上歸來,現實卻給他迎面一擊。多遠是真名。他是一個海油工人,一年中有一半時間在渤海灣裡的一艘油輪上生活。這是一艘擁有6個鑽井平臺的油輪,離海岸不遠,甚至能看到唐山。
  • 多宇宙理論是科幻小說還是科學事實?
    多重宇宙由許多分離且不同的宇宙組成,如該畫家的概念所描繪。 我們生活在多元宇宙中嗎?做白日夢者和科幻小說家一直在思考平行宇宙,只要科學家描述了我們自己的宇宙。
  • 什麼是平行宇宙?它和多重宇宙有何區別?
    嚴格的講,在天文學名詞中並沒有「平行宇宙」一詞,它被叫做「多重宇宙」。多重宇宙中的不同宇宙可被稱為「平行宇宙」。目前這種理論在物理學裡只是尚未被證實的一種假說,但量子論中的一些方程式可以描述它,如薛丁格貓。本文將粗略講解下多重宇宙。
  • 科幻中的各種量子神器
    科幻與量子理論 個人認為,除了基本的生存需求,科幻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行為,引導我們暢想未來,改變世界。無數的幻想今天變成了現實,飛行,探月,海底旅行,千裡眼,順風耳,……,以後還會有更多的幻想變成現實。 誕生於上世紀初的量子理論,是人類建立的最神奇的科學理論,促進了科學和技術的大發展,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科學基石。
  • 量子引擎,是幻想還是現實?科學家為你解惑
    就像幻想文學中的蒸汽朋克概念一樣,一些物理學家也試圖將量子物理、信息理論和熱力學這三大領域結合起來,創造出「量子引擎」這樣具有科幻色彩的新技術。21世紀人類的發展似乎到了一個瓶頸期,很難有更大的進步,特別是動力發展這一塊,人類依然無法衝出太陽系,歸根結底就是我們的動力發展緩慢,難以使飛船達到第二宇宙速度,從而飛出太陽系。
  • 宇宙之外是什麼?是虛無,還是另一個宇宙?答案或許沒那麼簡單
    何為宇宙?科學家對它的理解為,所有時間,空間,物質的總稱即為宇宙。從時間上來看,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其從一個奇點,通過不斷膨脹後形成了如今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但如果要說「奇點」之前的什麼?目前還沒有人能給出答案,因為人類的宇宙觀是建立在「奇點」之後的,想要反推出「奇點」前的世界,是不太現實的。
  • 《星際穿越》中的科學與幻想
    《星際穿越》因為眾多科學家的參與,以科學的態度儘可能準確展示出一幅奇異而壯觀的宇宙景象,必將成為科幻作品的新標杆。這可能也就是在電影帶來的視覺享受之外,科幻作品最大的價值了。這就必須提到為這部電影設置物理學背景,並使電影中幾乎所有場景都有物理學的支持,情節合乎科學原理的人——加州理工學院的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科幻作品中常有「軟科幻」和「硬科幻」之分,「軟科幻」通常涉及的科學理論比較少,只是需要設置一個幻想的場景即可,而「硬科幻」則更需要有實在的科學理論作為支撐,並且讓科學理論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當幻想照進「現實」!帶你看看這個星球上最棒的科幻畫作_遊俠網...
    幻想,是人類區別與其他動物的最大特點,插上幻想的翅膀,我們可以從最深的地底直到最遙遠的太空。文學、美術、遊戲等等成為了人們表達幻想的途徑。而科幻則是人們基於現實科學的一種想像。
  • 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原標題: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科幻作家立足於當前社會的發展、科技水平,推導出未來社會的某種呈現狀態,並就人類的現存問題提出解決之道。科幻作家走在時代的前面,照亮未知、提出假設——甚至在若干年後會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