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風波後續:幻想倒在現實的岸上

2020-12-05 騰訊網

幻想倒在現實的岸上

海上的時光,總是令多遠錯過陸地上正在發生的事情。對此他已習慣。但這一次,他自海上歸來,現實卻給他迎面一擊。

多遠是真名。他是一個海油工人,一年中有一半時間在渤海灣裡的一艘油輪上生活。這是一艘擁有6個鑽井平臺的油輪,離海岸不遠,甚至能看到唐山。對於他,時間像石油一樣黏稠,以「海上4個星期,陸地4個星期」的周期緩慢推進。

4月中旬,多遠回到陸地,看到了冰點周刊的報導《守衛科幻世界》。「我的夢想之地正在被侵蝕!」這名從小學就開始讀《科幻世界》的資深科幻迷很激動。他給本刊寫來一封長長的郵件,並急切地追問:「事件有什麼進展嗎?」

事實是,在《守衛科幻世界》見報的第二天,《科幻世界》雜誌的主管主辦方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的官員口頭向雜誌社中高層員工宣布,暫停李昶社長、總編輯職位,由副社長代行其職。然而編輯們發現,已被停職的李昶仍經常出現在辦公室。

肉眼可見的進展似乎到此為止。

5月10日,當記者採訪負責本次事件調查的四川省科協機關黨委副書記李大用時,他表示「這件事還在調查處理之中」,「具體何時出結果,我還不清楚」。這樣的答案曾經不止一次地出現在這場風波中。比如,3月23日,李大用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稱,「我們目前正在展開調查,在了解清楚之前還不能給出明確的答覆。」

從這兩個時間相差超過一個月、卻沒有明顯變化的答案來看,《科幻世界》風波仍未謝幕。

這就是中國最後一塊科幻陣地正在遭遇的事情。如果以多遠的海上時間為標尺,它們很相似,緩慢得近乎停滯。

剛離開學校一年的多遠,只是中國千千萬萬科幻迷中的一個。不過,他的工作更接近科幻作家們筆下的角色,他是「一艘小型航母般大小的油輪」的機械師,負責船隻設備的檢驗維修。

海上生活的單調近乎可怕。多遠總是帶一本《科幻世界譯文版》登船,去消磨晚上7點到10點間的時光。

他將自己人生——儘管目前為止還只有20多年——最美好的時光定格在十幾歲,因為那時有「一個暖暖日光的下午和一本心愛的科幻小說」。

他仍然記得很多《科幻世界》裡的故事,也記得一些他小時候根本看不懂的外國科幻小說,「看了兩三遍也不知道作者在寫什麼」。

科幻不是科普,但「沒有對科學的基本了解,就沒法看有難度的科幻」。當愛看科幻的男孩成為華南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的學生時,他試圖在學校創立一個科幻協會。根據學校章程,成立協會要求至少有5個創始人,和15個人的籤名。

「我去網上發帖,可是沒一個人理我。」現實讓多遠氣短。他跑去徵求老師的意見,「老師說,科幻協會也不是不行,可是還不如搞個機器人協會呢,機器人多好啊」。

最終,機器人協會成立,科幻協會泡湯。他只能繼續將自己對科幻的熱愛擺在書桌上。

實際上,這本來就是一個善於將自己隱藏起來的群體。科幻迷裡有香港高校的教師,也有東北林場的工人,他們的這一身份有時「相當私密」,與現實交集很少。「我們有時候就像外星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很少和其他星球的人聯繫。」多遠這樣形容。

更何況,「當周圍的同事和朋友都在談房子、工資的時候,我怎麼可能去談科幻?」對於多遠,現實是目力所及的海岸線和城市,幻想,在遙遠的海上的某個地方飄蕩。所以,當《科幻世界》這塊淨土也在現實面前失守時,他感到了一種痛苦,「夢想被奪走」的痛苦。

再過幾天,多遠又要出海了。下次踏上陸地,他能得到他所鍾愛的這份雜誌的好消息嗎?「我會儘自己所能支持他們。」表態脫口而出,可沉默了幾秒鐘他又說,「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太大了。」

他曾加入過《科幻世界》讀者協會,並將那張會員卡一直保留下來。如今和未來發生的一切,或許與會員卡上那句讓他熟記的句子不同。那時,這張卡片告訴他:「我們能做的不是預言未來,而是創造未來。」

記者 趙涵漠

相關焦點

  • 「十七年」科幻:從幻想到現實的中國速度
    此外,相較於其他歷史時期,「十七年」的中國科幻更加全面且精準地預言了我們當前的現實生活。   在「十七年」時期的中國科幻中,這種對科技,尤其是對科技發明的嚮往之情極其強烈。當然,這種嚮往並沒有走向魔法化或者像古典技術幻想般缺乏自洽邏輯,轉而是通過構建科技烏託邦的形式,去想像社會主義未來的最終形態。其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人人吃飽穿暖、城市化全面覆蓋、日常生活充滿科技化元素。
  • 以前人們幻想的未來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對比圖,古人的想像力挺不錯
    人類對未來的世界充滿了憧憬,在影視作品中會構思未來世界的樣子,下面就是一組以前的人們幻想的未來社會與真正的現實世界的對比圖,看看我們實現了哪些幻想呢!6、一百年前的科幻繪畫19世紀的畫家幻想未來世界的人會乘坐飛在空中的交通工具,甚至還有專門的空中交警在巡邏,畫風雖然看起來有點搞笑,但當時連飛機都還沒發明出來,能有這樣的想像力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 當幻想照進「現實」!帶你看看這個星球上最棒的科幻畫作_遊俠網...
    幻想,是人類區別與其他動物的最大特點,插上幻想的翅膀,我們可以從最深的地底直到最遙遠的太空。文學、美術、遊戲等等成為了人們表達幻想的途徑。而科幻則是人們基於現實科學的一種想像。
  • 《科幻世界》四十歲
    對一本叫《科幻世界》的雜誌來說,是從種子到生根到發芽再到成長為參天大樹的荏苒時光。這中間,有輝煌,有失敗,有夢想的碰撞,也有現實的擊打,有人漸行漸遠,也有人不斷加入。詩人北島曾說:「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可是對許多中國科幻迷來說,只要《科幻世界》還在,科幻夢就未曾破碎。
  • 幻想照進現實,科幻電影中的酷車離我們有多遠
    其實在很多科幻電影裡面,主創們也對未來的汽車花了不少篇幅進行描述。那些腦洞大開的奇思妙想,是否能夠真的成為未來走進我們生活的汽車呢?今天,《車壹圈》小編就帶大家看看,電影中的未來汽車在現實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
  • 量子科幻神器的現實性
    科幻是超出現實的幻想,但一般需要遵守科學原理的一些基本限制。由於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就是我們的科學理論一直在發展之中,我們並不知道現在的理論是不是最終的答案,因此我們也不能要求科幻完全遵守現在的理論,這樣的話,幻想和科幻的界限就不是很清晰。 但畢竟現有的科學理論是很多人,做了很多實驗,進行了長期辯論得到的。
  • 《西部世界》第三季:當科幻走向現實——AI與人類
    伴隨著第八集的播出,《西部世界》第三季終於迎來了收官。縱觀全季,導演諾蘭不光是將劇情發生地由西部世界園區搬到了現實世界,而且探討的是關於AI(人工智慧)與人類關係的宏大哲學命題,在劇情的深度上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 中國科幻文學:現實比科幻更「科幻」
    王德威因此感慨,科幻小說作家碰觸了人們在一般主流作品中不曾注意到的或不敢書寫的話題。「這種自願站在邊緣、甘居異端的能量和想像力,我以為是讓中國當代文學,甚至廣義的政治歷史的想像力得以前進、得以有更新創造力的一種契機。」《小靈通漫遊未來》是作者葉永烈的第一部科學幻想小說,寫於1961年。
  • 從光速旅行到巨型機甲,科幻電影裡的技術正在成為現實
    科學幻想就是給不切實際的想像強加上一對科學的翅膀,使它看上去不那麼荒唐和滑稽——王朔科學和幻想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關係,科幻不是魔法,不是《哈利波特》裡的攝魂怪和火球。根斯巴克在1911年創辦了一個叫《驚奇故事》的科幻雜誌,發刊詞上印有這樣一句話:「近日荒誕不羈飛想像,會成為明日毋庸置疑的事實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荒誕不羈的科幻也層出不窮,我們不妨看看這代人最不可思議的「大幻想」,以及它們與科技的距離。
  • 每經專訪《科幻世界》副總編拉茲:中國科幻影視產業仍處起步階段...
    對一本叫《科幻世界》的雜誌來說,是從種子到生根到發芽再到成長為參天大樹的荏苒時光。這中間,有輝煌、有失敗、有夢想的碰撞,也有現實的擊打,有人漸行漸遠,也有人不斷加入。詩人北島曾說:「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可是對許多中國科幻迷來說,只要《科幻世界》還在,科幻夢就未曾破碎。
  • 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原標題: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科幻作家立足於當前社會的發展、科技水平,推導出未來社會的某種呈現狀態,並就人類的現存問題提出解決之道。科幻作家走在時代的前面,照亮未知、提出假設——甚至在若干年後會變成現實。
  • 畫布上的異世界:幻想藝術入門小談(上)
    文/comple如何在十秒鐘裡向你傳達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裡可能有不同的物理規律、不同的生物、不同的地理——關鍵是,它不是你熟悉的世界。我的答案是看一幅畫,或者說看致力於描述一個不同世界的畫。一幅畫就是一個箱庭,緊湊但是激烈的向觀眾傳達這個不同世界的一切。幻想題材,無論是科幻還是奇幻,就是建立一個不同的世界。
  • 【SFW新刊速遞】日本幻想文學專輯上線!《科幻世界·譯文版》2019...
    (一)本文可能有關鍵情節透露  李玖樂/文  這期又是N年一度的日本幻想文學專輯。借著新增的「編輯者說」欄目,小編火速來賣幾波安利。  於是——時隔一年零四個月,最新一期的日本幻想專輯又與大家見面了。  這一期雜誌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科幻世界雜誌社與日本早川書房「作品交換計劃」的成果。
  • 軍事科幻世界的文學建構——讀軍事科幻小說《新概念戰爭·220》
    軍事科幻深刻影響軍事科技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熱播的電視劇《霹靂遊俠》,演示了無人駕駛汽車,這一幻想現在已經被人類親密擁抱。智能眼鏡、智能盔甲、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全息投影、手勢操控、虛擬視覺、機器警察等,這些不久前的科幻智能產品已不鮮見。20世紀50年代幻想的人工智慧不僅改變了人類現實,還將加速改變人類未來。
  • 夢想照進現實:科幻電影裡的「機械外骨骼」圖鑑
    機械外骨骼這東西看似神奇,其實很多年前就已經在各類科幻電影裡出現,未來+硬漢+戰爭+外骨骼,幾乎「等於」一部老少鹹宜的科幻大片。穿上鋼鐵戰衣,就能力大無窮並且刀槍不入,雖千軍萬馬不懼,取敵首級如探囊取物。這樣的幻想源於冷兵器時代,古人的盔甲不就是這個設計初衷嗎?只是在科技尚未到達那個高度之前,人類只能幻想,好在電影能逐步完善咱們的夢想。
  • 鋼鐵俠們的科幻裝備,有一些正在成為現實
    我們曾經討論過,許多科幻小說都像是神預測(詳見:科幻小說的10次神預測,以及實現的時間),預言了原子彈、坦克、潛艇……一次次實現了人類的幻想。  回到當下,幻想也正在發生。  從機械外骨骼到渦流炮,這些感覺上很「科幻」,好像只有銀幕上的鋼鐵俠才可能擁有的武器,實際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下面就來看看,有哪些科幻武器已經落地成真。  ——對了,託尼·史塔克或成最大輸家。
  • 現實中的10大科幻武器,其中無人戰鬥機已經部署軍隊
    ,也不僅僅只在科幻電影中可以看到。DARPA表示,這種可植入設備的目的是將大腦中的神經元轉換成電子信號,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人腦和數字世界之間的數據傳輸寬帶」。 美國軍方正投資數百萬研究先進的可植入人腦設備,人類大腦可有望直接與計算機對話。若研究成功,「電子人」將成為現實。
  • 幻想文學:以想像顛覆現實 以奇崛提升立意
    □本報記者 塗桂林  今年以來,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陸續出版了15位作家的23部長篇幻想新作。這15位作家既有馳騁文壇多年的實力派老將,也有初出茅廬的潛力新人,如今他們在文字世界中大力施展想像力,為讀者構建了精彩恢弘的幻想世界!
  • 當科幻電影中的設備映射到現實生活中
    科幻電影一直是技術領域的靈感來源之一,眾多我們現在使用的新技術,最早都出現在科幻電影中,雖然它們只是道具和特效,但無疑帶給了人們很多靈感,最終將它變為現實。當然,還有一些科幻電影中的設備恰恰相反,其靈感來自於現實,或許還存在「廣告植入」的嫌疑。其實人類最開始的幻想從文字變為了電影最終成為了現實。
  • 劉慈欣:《微紀元》,高考語文卷裡的科幻世界
    (6分)6.結合本文,談談科幻小說中「科學」與「幻想」的關係。(6分)而劉慈欣本人也在得知自己作品改編成高考題後,躍躍欲試地寫下了答案:5.但它釋放了一個信號,脫離文學之外的信號,「理工強國」的信號,學會探索、創新、幻想然後去奔向永無止境再登峰造極的信號。劉慈欣本人的回答是:首先,科學幻想是在科學的基礎上展開的想像,不應違背已知的科學原理和自然規律,也就是說,科幻是超現實的,但並不超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