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品中的飛行器將出現在現實中,我們未來的飛船就是那樣

2020-11-29 奇點使者

筆者:三體-小遙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從未停止過對外界的探索,尤其是進入科技時代以來,一切都顯得十分不可思議。即便人類目前對宇宙的探索 也只是冰山一角,我們仍然對星辰大海抱有幻想,試圖早日實現徵服它們的夢想。

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們已經認識到,想要到更加廣闊的空間進行探索的話,人類需要突破速度的限制。尤其是在技術層面需要有所突破,建造出更加精進、更加快速的飛行器就是目標之一。

科學家們表示,人類科技的發展過程中,有一部分的靈感來自於科幻作品,雖然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只是作家們的幻想,但是也不乏建立在理論基礎上的合理情節,未來的飛行器將會越來越接近科幻作品中的形象。

與其說科幻作品成就了人類科技,不如說人類科技為實現科幻夢想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宇宙飛船對人類文明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科學家們也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靈感。

比如,科幻作品中的重力鏈星際飛船通過特殊重力裝置不斷旋轉,可以為飛船的運行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還能夠有效保障太空人們在漫長的飛行過程中的安全,最大程度減少宇宙輻射。

科學家表示,相對來說,通過旋轉產生重力遠遠比人造重力更加現實,很多科幻作品中都出現過類似的裝置,並且飛船往往以空間站的形式存在。

實際上,有關不明飛行物的目擊證明,也為科學家們研製更加先進的宇宙飛船提供了靈感。不斷旋轉的圓盤狀結構,已經得到了空氣動力學以及其他領域的認可,只是我們目前的技術條件有限,暫時無法研製出類似的飛行器。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科學家們已經計劃從外形、結構、動力等方面對飛行器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改進,爭取在未來研製出更加先進的飛行器探索宇宙。

前路漫漫,人類在探索宇宙的前路上需要面對的困難和瓶頸還有很多。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還有源源不斷的靈感,在探索宇宙的漫長道路上,我們將永遠充滿希望。

相關焦點

  • 科幻作品中的星際穿越方式,每一個都挑戰思維,未來我們或能實現
    科幻作品中的星際穿越方式,每一個都挑戰思維,未來我們或能實現以前看科幻電影中最喜歡看的就是星際穿越系列,那裡面雖然沒有精彩絕倫的星際大戰場面,但是它卻充分表達了人類對於外太空的好奇感。人類自始至終對於宇宙都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我們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斷的走出去,想要飛出更大的舞臺。
  • 一張圖比較所有科幻作品中的宇宙飛船
    >如果對科幻比較資深,也許聽說過Dirk Loechel製作的宇宙飛船比較圖,它比較了所有科幻作品(包括遊戲,電影,電視)中飛船的尺寸。此圖此前出現過幾個早期版,現在終於完成了。在圖中甚至還有現實中存在的宇宙空間站,不過由於空間站只有328英尺長,要找出來的話,可得費點心了。另外,像星戰中死星(Death Star)那樣月球一樣大的飛船也沒有列出來,不然的話這圖還真不好弄。
  • 《三體》中的科幻世界,我們也可以去探險了!
    德國畫家阿爾布雷希·阿爾特多費爾(Albrecht Altdorfer)1529年的作品《亞歷山大之役》,是地球的曲率第一次以高視角出現在油畫作品中。「心憂柴米油鹽,不忘仰望星空」是劉慈欣對自己作品與現實的敘說,他多維度的龐大設定與構架和對宇宙的探入,給了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和現實感,將中國的科幻文學推向了世界。
  • 為什麼在科幻作品中經常出現?
    非常有意思,曲率引擎,曲率航行之類的概念,其實就是為了避開現有的物理定律。科幻作品中引用這樣一個概念,來實現讓物體從一個地方,短時間內到達幾光年以外遙遠的地方。如果科幻作品中直接描述飛船是不斷加速,然後超越光速,以光速幾倍幾倍的速度行駛,那麼這部科幻作品肯定會被噴的體無完膚。為什麼被噴呢?科學就這麼沒有包容性嗎?質疑都不可以嗎?可以質疑,目前看來只有類似粒子加速器之類的高能實驗室裡的物理科學家才能有資格質疑,假如他們發現比光更快的粒子的話。
  • 2020年,我們終於踏入了科幻電影中的「未來」
    那些科幻小說裡遙不可及的很久以後,轉眼就到了,2020已成為現在。 世界並沒有變得像科幻電影裡一樣變得賽博朋克,車還是不能在空中行駛,人工智慧不能代替愛人,「腦聯網」沒有出現,也沒法隨便買張機票飛去火星……沒想到的事情太多了。 將這些充滿未來感的場景與現實一一對照,科幻片中當時的預測幾乎全部落空,但又與現實相隔不遠。
  • 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時間和空間是人類的生存坐標,科幻小說提升了人們想像力的像素,對未來看得更清、更遠,改變了讀者看待世界的思維、看待未來的眼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幻是基於現實的沙盤推演,即使宇宙寂滅,時空不存,最後熄滅的也將是人們不懈探索的目光。  1903年,周樹人翻譯作家凡爾納的小說《月界旅行》的時候還沒用「魯迅」的筆名,當時也沒有科幻小說的概念,封面寫的是「科學小說」。
  • 幻想照進現實,科幻電影中的酷車離我們有多遠
    其實在很多科幻電影裡面,主創們也對未來的汽車花了不少篇幅進行描述。那些腦洞大開的奇思妙想,是否能夠真的成為未來走進我們生活的汽車呢?今天,《車壹圈》小編就帶大家看看,電影中的未來汽車在現實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
  • 彩虹橋--科幻小說中未來技術的現實理論漫談
    宇宙巨大的尺度超出了人類的想像,於是科幻小說家們為了讓主角們短時間內穿越宇宙廣袤的空間,就把蟲洞搬了出來,這樣可以大大的縮短航行時間。在現今的理論下,蟲洞是有理論依據的。愛因斯坦與另外一個美國物理學家羅森塔爾共同研究時,發現廣義相對論方程中有一個解可以支持蟲洞存在,所以蟲洞本來的名字應該叫做愛因斯坦-羅森塔爾橋(其實蟲洞是後來的通俗叫法)。
  • 科幻電影中的物質與反物質反應堆,能作為現實宇宙飛船的動力源麼
    《星際迷航》電影系列的粉絲們對星際飛船「企業號(StarshipEnterprise)」使用一種叫做曲速驅動(Warp Drive)技術記憶猶新,該飛船動力來自以反物質為核心的動力源。當然,這樣的「發電廠」目前僅存在於科幻小說的作品中。難道以反物質為核心的動力源不能用於現實的星際飛船麼?
  • 歷史的災難與未來的可能:阿西莫夫科幻世界中的猶太思維
    附近行星上來了許多敵對生命,他們除了自己的頭腦之外毫無可以自保的依靠,這些未來的「書之人」開發出了更加先進的技術,開闢了秘密商隊路線,最終將異星人類徵服並且歸併入自己的種群。人類最引以為豪的就是自己的知識了,而作為猶太人,他們歷來最引以為豪的,就是掌握了人類知識中最重要的知識。
  • 科幻中 我們為什麼拋棄地球?-科幻,拋棄,地球,宇宙, ——快科技...
    我們生活在一顆有截止期限的星球上。有一天,地球會死亡或爆炸。假如幸運的話,我們中的一些人會離開這裡。科幻作品總是描寫我們拋棄死亡地球的故事,這也包括近期的電影《遺落戰境》和《重返地球》。果殼網總結了科幻作品中人類離開死亡地球的所有原因。注意:這裡不包含為數眾多的地球毀滅且無人生還的作品,否則這份列表就太長了。
  • 科幻電影中的星際元素
    從今人的角度看,100多年前的人,對未來星際旅行的設想不僅粗糙,而且已經過時。凡爾納所設計的登月工具竟然是大炮!電影中的月球人也顯得有些滑稽。然而,這樣的場面卻在當時不知激發了人們多少對太空旅行和外星生命的想像和熱情。  儘管這樣,與現實生活中科技的發展相比,科幻電影中的技術發展得顯然更快。
  • 科幻作家星河:科幻作品將逐漸從神秘走向寫實
    ,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將逐漸從神秘走向寫實,在藝術作品中展望未來移居其...,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將逐漸從神秘走向寫實,在藝術作品中展望未來移居其他星體的夢想也更加具體和合理。」就科幻作品的未來方向,科幻作家星河作出上述表示。由中華文學基金會和平安公益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公益活動「愛不孤『讀』,青少年文學素養提升計劃」日前邀請科幻作家星河做客中國作家網文學直播間,通過經典的科幻電影和文學作品講述人類與流行病的抗爭和對外太空的探索故事。
  • 中國科幻文學:現實比科幻更「科幻」
    「我們也想像在各種各樣的國族論述之外,那麼龐大的宇宙和星空所綻現出來的種種不可思議的能量,和人類面對這樣能量所做出的在人類文明上非常驚心動魄的抉擇。這樣的幽暗意識不再能被簡單地歸納為五四之後的感時憂國,它引領我們到另外一個更廣大的、更深不可測的領域中去。」王德威因此感慨,科幻小說作家碰觸了人們在一般主流作品中不曾注意到的或不敢書寫的話題。
  • 人工重力——從科幻到現實
    現在就讓我們從科學的角度,當一回吹毛求疵的死理性派,來分析下在大家熟知的幾部太空科幻作品中,所展現的人工重力的科幻和現實。本文作者:Saturn V,已經為其開啟獨立讚賞帳戶。仔細看就會發現,上述三個作品中從未解釋過飛船內部的1G重力具體是如何產生的。為了讓宇宙飛船能參考現代船隻設計,太空歌劇類作品總設定人類在未來掌握了一種在飛船底部直接人造重力的科技。
  • 天體物理學家 @馬斯克:該全力開發《星際迷航》中曲速引擎飛行器
    稿源:cnBeta.COMSpaceX 和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 · 馬斯克(Elon Musk)能否成為現實版澤弗蘭 · 科克倫(Zefram Cochrane ) ,後者是《星際迷航》系列電影中曲速引擎飛行器的發明者?
  • 科幻又現實——我評科幻片《極樂空間》
    2013年這部科幻電影在國內上映時,我坐在太平洋影院的大熒幕前,被一開始出現的千瘡百孔的疑似某地貧民窟鏡頭、和在血汗工廠辛勤勞動的如男主那樣的工人們震驚了。科幻片不是應該如變形金剛那樣就算不把鏡頭投向浩瀚的宇宙,至少也應該投到月球吧,怎麼把某地的貧民窟作為科幻片的鏡頭呢?
  • 現在的國際空間站為啥沒像科幻影視中那樣設置人工重力系統?
    我們一定要弄清,科幻不是科學研究,也不是現代科學技術,也不是科普,不要把這幾者混為一談。科幻是根據現有科學水平加上對未來科學發展趨勢的預測,大膽超前想像的產物,裡面雖有一些科學內核,但與嚴謹的科學研究成果和現實科技發展完全不是一碼事。
  • 如果科學技術高度發展,未來世界什麼樣?那是一個科幻的現實世界
    現今世界的變化速度往往令我們激動不已。在過往的幾十年中,有大量曾經出現在科幻作品中的事物變為了現實。以前人們只把科幻作品看作是一種美好的夢想,而現在人們對待科幻作品的態度早已悄悄發生了變化,人們從心底裡認為科幻不只是想像,更是一種對未來的描述。對於科學出現之前的人類而言,未來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因為未來並不意味著會更好。事實上幾千年以來,人類社會幾乎沒有變化,以中國大地為例,後一個朝代並不一定比前一個朝代更好,例如之後的很多朝代都無法與漢唐盛世相比。
  • 科幻何時照進現實?火星,曾多少次出現在我們的科幻世界
    「火星人入侵」「來自火星的故事」……火星,曾多次出現在中外的科幻世界中。 另外還有金·斯坦利·羅賓遜的《火星三部曲》(《紅火星》《綠火星》《藍火星》),羅賓遜在三部曲中虛構了人類殖民火星、改造火星以及與地球決裂的史詩,他在其中將殖民、環保、科技、政治巧妙融於一體,將上千年的人類進步發展濃縮在百餘年的火星殖民史中。他也因為《紅火星》獲得了1993年的星雲獎最佳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