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何時照進現實?火星,曾多少次出現在我們的科幻世界

2020-07-24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就在剛剛,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火星人入侵」「來自火星的故事」……火星,曾多次出現在中外的科幻世界中。

科幻何時照進現實?火星,曾多少次出現在我們的科幻世界

其實人類對火星的渴望由來已久,在古羅馬神話中,火星是戰神瑪爾斯的化身。在中國古代,人們稱火星為「熒惑」,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而在美國天文學家珀西瓦爾·勞倫斯·洛厄爾的眼中他從天文望遠鏡中看到了火星的「運河」。正是因為洛厄爾拍下的大量的形似火星運河的照片以及他對火星居民的科學性推斷,英國科幻作家喬治·威爾斯1898年創作出版了《世界大戰》,這部科幻小說講述了形似章魚的火星人入侵地球,他們操作著巨大的三腳金屬怪物,發射出可怕的死光來殘殺人類,以便佔領地球。這也許是最早的關於火星人的科幻小說。1953年,這部科幻小說首次改編成科幻電影上映。2005年,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又再次將這部小說改編成科幻電影《世界大戰》。 1912年,創作過《人猿泰山》的美國科幻作家埃德加·賴斯·巴勒斯出版了《火星上的約翰·卡特》的第一卷《火星公主》。這部科幻小說說的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逃兵約翰·卡特上尉在印第安人追擊下逃進了一個山洞,陰差陽錯就到了火星。在火星上,他遇到了極度好戰而又醜陋無比綠火星人,以及愛好和平與地球人長相相似的紅火星人。卡特憑藉自己的特殊技藝成為了綠火星人領主,又英雄救美贏得了一位美麗的紅火星人公主的青睞,並成功的與紅火星人公主締結良緣。後來,火星突遇危機,而卡特不顧一切地奔赴現場,試圖力挽狂瀾挽救火星……後來,埃德加·賴斯·巴勒斯一共創作了11部「火星系列」冒險故事,而約翰·卡特也繼續成為其中幾部的主要角色。這部科幻時隔百年之後,終於在2012年成功搬上了熒幕,拍成了科幻電影《異星戰場》。

科幻何時照進現實?火星,曾多少次出現在我們的科幻世界

當然在歐美國家,關於火星科幻一直是一個非常熱門的主題,因為火星是整個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以外最適合人類生活的星球,而在眾多科幻中,人類只需要改造火星就可以移居火星。像這樣故事的科幻還有雷·布萊德伯裡的《火星紀事》(又名《火星編年史》),在這個故事裡人類移民並定居在了火星,成了真正的火星人。另外還有金·斯坦利·羅賓遜的《火星三部曲》(《紅火星》《綠火星》《藍火星》),羅賓遜在三部曲中虛構了人類殖民火星、改造火星以及與地球決裂的史詩,他在其中將殖民、環保、科技、政治巧妙融於一體,將上千年的人類進步發展濃縮在百餘年的火星殖民史中。他也因為《紅火星》獲得了1993年的星雲獎最佳長篇。 當然在歐美,最好表現科幻的還是電影,關於火星的科幻電影最近幾年也上映了很多,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 第一類是有火星人的科幻電影。這一類科幻電影因為科學家尚沒有完全的證據可以排除火星上存在智慧生命,所以這一階段火星人成為了故事的主角,或者是人類拜訪火星人,如默片時代1918年上映的《火星之旅》、1924年蘇聯的《火星女王艾莉塔》以及1960年的《憤怒的紅色星球》、1964年的《魯賓遜太空歷險》等;或者是火星人入侵地球,如根據菲利普·迪克小說改編1990上映的《全面回憶》,還有1996年的喜劇科幻電影《火星人玩轉地球》,2005年上映的《世界大戰》等等。 第二類是沒有火星人的科幻電影。這一類科幻電影因為人類探測器登陸火星,明確排除了火星人乃至火星生物的存在,但依然有科學家發現火星上可能存在過生命。在這類科幻電影中,人類前往火星進行探險和殖民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這一類科幻電影有2000年的《火星任務》和《紅色星球》、2013年的《在火星上最後的日子》、2015年的《火星救援》等。而《火星救援》尤為特別,因為他設置的背景為近未來,最多離現在不過百年,所以他給很多人以期望,認為再過一百年人類真的可以殖民火星。

科幻何時照進現實?火星,曾多少次出現在我們的科幻世界

1949年之前的中國科幻與主流文學結合比較緊密,不僅有魯迅、茅盾親自翻譯國外科幻小說,還有老舍親自下場寫出了科幻小說《貓城記》。這也是部關於火星的科幻,小說的主人公乘宇宙飛船來到了火星,發現火星上有數十個貓國。主人公降落到這個貓國歷史悠久但也積貧積弱,備受周邊國家欺凌。而貓國人不思進取,沉迷於迷葉和相互攻訐。故事的最後,隔壁的矮人國入侵貓國,主人公只能乘坐法國飛船黯然離開。這篇故事很有時代性,明眼人都能看出老舍先生是借貓國隱喻當時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這也時當時科幻勇於反應現實的特點。 新中國關於火星的科幻則是中國科幻之父鄭文光先生1954年在《中國少年報》上發表的《從地球到火星》。有學者研究認為,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科幻小說。小說講述的是幾個孩子趁著父母熟睡,偷開了宇宙火箭,一路飛到了火星,並圍繞火星轉了一圈。這部短篇小說在北京城掀起了一股火星熱潮,很多學生吃過晚飯就到古觀象臺上排起長龍,圍著天文望遠鏡看火星。鄭文光1957年為在蘇聯舉行的世界青年聯歡節創作了《火星建設者》,在這個故事裡他講述了中國人登上火星開始建設火星的故事。這部小說謳歌了建國不久中國人對建設祖國和開拓新世界的樂觀精神,這一點與《火星救援》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部小說還獲得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大獎,成為了最早獲得國際科幻大獎的中國科幻小說。 進入新世紀以來,有關火星的科幻並不多,去年獲得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銀獎的《火星孤兒》也許可以勉強算是與火星相關的故事,但主題終究是外星人與高考,與火星牽扯並不多。不過最近三年,四川科幻文化產業公司八光分文化立足於青海的冷湖火星小鎮打造的冷湖科幻文學獎,因為主題圍繞冷湖火星小鎮,也許可以推出眾多的中國火星科幻小說。而且隨著《流浪地球》電影的大火,乃至最近「天問一號」的發射升空,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火星關注科幻電影,相信不久之後關於火星的中國科幻電影也會很快誕生。 作者:付昌義(南京工業大學副教授,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理事兼科幻專委會主任) 交匯點記者 葉真 整理

相關焦點

  • 《太空救援》首映禮將科幻照進現實
    《太空救援》首映禮將科幻照進現實  「今天的科幻就是明天的科技,2018年長徵五號發射、嫦娥四號探月、北鬥衛星組網,35次發射次數將創歷史新高,我們的科幻片能不能想辦法跟上這個節奏?」  俄羅斯太空總署鼎力相助 這是世界科幻電影史上一次偉大的突破  精彩的電影扣人心弦,當協助推廣方新鼎明影視投資董事長方軍介紹完本片拍攝的幕後故事後,全場沸騰了。
  • 夢想照進現實:科幻電影裡的「機械外骨骼」圖鑑
    機械外骨骼這東西看似神奇,其實很多年前就已經在各類科幻電影裡出現,未來+硬漢+戰爭+外骨骼,幾乎「等於」一部老少鹹宜的科幻大片。穿上鋼鐵戰衣,就能力大無窮並且刀槍不入,雖千軍萬馬不懼,取敵首級如探囊取物。這樣的幻想源於冷兵器時代,古人的盔甲不就是這個設計初衷嗎?只是在科技尚未到達那個高度之前,人類只能幻想,好在電影能逐步完善咱們的夢想。
  • 《太空救援》在京首映 將科幻照進現實
    過去,太空題材電影長期被好萊塢所把持,其憑藉龐大的製作費用,精良的特效水平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影響力,如《地心引力》、《火星救援》、以及正在上映的《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等,在不同領域形成了覆蓋全球的影響力,而《太空救援》則以自身的成功為業界提供了太空片的另外一種可能。
  • 幻想照進現實,科幻電影中的酷車離我們有多遠
    多家國內外車企攜多款車型亮相進博會。其中就不乏有氫燃料汽車,無人駕駛汽車,會飛行的汽車等帶著濃濃科技感的未來汽車。其實在很多科幻電影裡面,主創們也對未來的汽車花了不少篇幅進行描述。那些腦洞大開的奇思妙想,是否能夠真的成為未來走進我們生活的汽車呢?今天,《車壹圈》小編就帶大家看看,電影中的未來汽車在現實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
  • 《科幻世界》風波後續:幻想倒在現實的岸上
    4月中旬,多遠回到陸地,看到了冰點周刊的報導《守衛科幻世界》。「我的夢想之地正在被侵蝕!」這名從小學就開始讀《科幻世界》的資深科幻迷很激動。他給本刊寫來一封長長的郵件,並急切地追問:「事件有什麼進展嗎?」事實是,在《守衛科幻世界》見報的第二天,《科幻世界》雜誌的主管主辦方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的官員口頭向雜誌社中高層員工宣布,暫停李昶社長、總編輯職位,由副社長代行其職。
  • 中國科幻文學:現實比科幻更「科幻」
    儘管科幻小說在晚清曾怒放一時,但它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幾乎為人們視而不見——美國衛斯理學院教授、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宋明煒說,之後僅在冷戰時期的香港、1970到80年代的臺灣,以及改革開放早期的中國大陸,科幻小說才有過短暫的繁榮期。2010年起,中國科幻小說新浪潮開始吸引文學批評界的注意。
  • 人工重力——從科幻到現實
    現在就讓我們從科學的角度,當一回吹毛求疵的死理性派,來分析下在大家熟知的幾部太空科幻作品中,所展現的人工重力的科幻和現實。本文作者:Saturn V,已經為其開啟獨立讚賞帳戶。「赫耳墨斯」號(出自科幻電影《火星救援》)在相對硬科幻的太空科幻作品中,旋轉式人工重力十分常見。
  •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當科幻照進現實,帶給人類的是顛覆還是毀滅?
    通過在腦中建立一個接口,我們就能夠暢遊計算機世界;只需一個意念我們就能改變「現實」;學習知識不再需要通過書本、視頻等媒介,也不需要再花費大量時間,只需直接將知識傳輸到大腦當中即可;我們的記憶可以提取複製到新的媒介上從而獲得「永生」……這些科幻電影裡的經典場景,如今正在成為可能。
  • 世界科幻「三巨頭」,是怎樣煉成的?
    文/賀培峰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被稱為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三位偉大人物,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艾薩克·阿西莫夫和英國的阿瑟·克拉克,被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自小對科幻的追求、紮實的科學基礎,以及親身的經歷,造就了他們,讓我們不妨看看這三位巨頭是如何煉成的?不僅僅是科幻家,也是科學家、未來學家!
  • 科幻照進現實:植入納米機器人,人類能像《黑客帝國》中一樣下載信息
    近來,兩個研究熱點似乎描繪出了未來世界——技術是生命體,生命是一種機器。前者的代表是走向神壇的「人工智慧」,其基礎神經網絡研究就是模仿人類大腦的神經元,讓機器使用神經元之間處理信息的模式來處理信息;後者的代表是「腦機接口」,用信號加工技術將原始的腦活動轉化為數字命令,這樣你就能用「意念」控制外部世界。相較於「人工智慧」在神經網絡方面已照進現實,「腦機接口」則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中才會出現的概念。
  • 科幻成都④|「八光分文化」楊楓:我們都是追夢人
    去年美國聖何塞的第76屆世界科幻大會(WorldCon76)現場,八光分首發了中美共同策劃編輯的科幻MOOK《銀河邊緣》,楊楓任中方主編,美方主編邁克·雷斯尼克則是獲得過五次雨果獎的科幻大咖,旨在以國外優秀的經典和新銳作品,帶動培育國內的原創。在國內,培養發掘原創作家、創辦新的科幻獎項、推動科幻IP影視化,八光分在科幻產業鏈各個環節用心布局,積極行動著。
  • 《中國火星紀事》: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人的火星探索和科幻能力
    自從有了科幻小說,火星就成為太陽系中上演傳奇故事數量僅次於地球的行星。因為在現實中,很多國家都在積極探索發射無人科考飛船前往火星。最終,阿聯的「希望號」、中國的「天問一號」和美國的「毅力號」這三艘無人飛船成功升空,組成星際艦隊駛向火星。
  • 科幻照進現實?如何從零開始建造一顆適居行星!
    至少在有生之年,我們都不太可能見證這樣的壯舉。不過,將現有行星地球化倒是一個更可行的選擇。如今,似乎每個人都想進入太空,有些人甚至想在太空中建立國家。另一方面,世界正面臨著許多全球性的威脅,如氣候變化、人口過剩和潛在的流行病等。為了應對這些威脅,準備一個後備計劃總是好的。顯而易見的一個計劃便是進入太空,在遠離地球的地方建立人類殖民地。
  • 「十七年」科幻:從幻想到現實的中國速度
    此外,相較於其他歷史時期,「十七年」的中國科幻更加全面且精準地預言了我們當前的現實生活。   在「十七年」時期的中國科幻中,這種對科技,尤其是對科技發明的嚮往之情極其強烈。當然,這種嚮往並沒有走向魔法化或者像古典技術幻想般缺乏自洽邏輯,轉而是通過構建科技烏託邦的形式,去想像社會主義未來的最終形態。其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人人吃飽穿暖、城市化全面覆蓋、日常生活充滿科技化元素。
  • 盤點6部在雜誌《科幻世界》中連載過的逆天科幻神作
    如果你是一位科幻愛好者,今天社長向你推薦一本不可錯過的雜誌——《科幻世界》。《科幻世界》(Science Fiction World,縮寫SFW)創刊於1979年,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科幻小說雜誌,曾獲「世界科幻協會最佳期刊獎 」。
  • 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時間和空間是人類的生存坐標,科幻小說提升了人們想像力的像素,對未來看得更清、更遠,改變了讀者看待世界的思維、看待未來的眼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幻是基於現實的沙盤推演,即使宇宙寂滅,時空不存,最後熄滅的也將是人們不懈探索的目光。  1903年,周樹人翻譯作家凡爾納的小說《月界旅行》的時候還沒用「魯迅」的筆名,當時也沒有科幻小說的概念,封面寫的是「科學小說」。
  • 中國火星題材科幻小說選集《中國火星紀事》正式出版
    馬斯克是鐵桿科幻迷。火星與科幻文化密不可分的聯繫,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自從有了科幻小說,火星很快就成為太陽系中上演傳奇故事數量僅次於地球的偉大行星。本書是光分科幻文庫旗下「八光分佳選原創圖書」系列的第二部,收錄了十四位中國科幻名家和實力派科幻作家的中短篇力作。其中,《滄桑》和《火星塵暴》曾獲科幻銀河獎。
  • 2020年,我們終於踏入了科幻電影中的「未來」
    那些科幻小說裡遙不可及的很久以後,轉眼就到了,2020已成為現在。 世界並沒有變得像科幻電影裡一樣變得賽博朋克,車還是不能在空中行駛,人工智慧不能代替愛人,「腦聯網」沒有出現,也沒法隨便買張機票飛去火星……沒想到的事情太多了。 將這些充滿未來感的場景與現實一一對照,科幻片中當時的預測幾乎全部落空,但又與現實相隔不遠。
  • 熒惑火星,傳奇無限——《中國火星紀事:中國火星題材科幻小說佳作選》隆重上市!
    而我對此最感驚訝的是,本以為1965年便已經被「水手4號」無人飛船擊毀的那個科幻火星,至今居然魅力猶存,竟能誘惑本可安富尊榮的世界排名第三的頂級大富豪為它豁出身家性命。隨著科學革命之後科幻小說的興起,火星成為了太陽系中上演傳奇故事數量僅次於地球的偉大行星。
  • 科幻與現實的輝映,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一部科幻神作
    他對現實世界和人類社會整體發展的關注和其作品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使這部巨著成為科幻文學史上的神作。 說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是科幻小說裡的神作,並不誇張。這部小說融歷史、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於一體,以超拔的想像和波瀾壯闊的情節描繪了一幅銀河帝國跨越千年的衰亡與復興畫卷,激發出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思考及對未來世界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