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籍的生產完全是抄寫,抄寫一部書尤其是大部頭的書很不容易,複本很少。紙是植物纖維製成的,成本低,攜帶方便,但易遭水溼、蟲蛀、黴爛,也易於損壞。雖然沒有進行文獻和實物考證,但有理由推斷,起碼在東晉時就有了古籍修復事業,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即使在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後,書的複本量仍很少,獲得一部書仍屬不易,人們對破損的書還是要進行修補。歷史的發展使人們對歷史遺物有了深刻的認識,古籍修復事業,因此而綿亙不斷,延續至今,並且還將延續下去。
在遼寧省圖書館6樓特藏部的辦公室,穿著白大褂的崔錦蘭老師正在輕輕翻閱著紙頁發黃、褶皺不堪的善本《盛京賦》,桌子的左上角,整齊地擺放著一摞摞正待修復的古籍;右手邊放著古籍修復必不可少的幾個工具:鑷子、毛筆、糨糊和鉛錘。
兩年前,崔錦蘭老師開始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用她自己的話說,古籍修復工作是一項「功德活」。在正式上崗之前,崔錦蘭被派到國家古籍修復培訓班正式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崗前培訓。「古籍修復,研究的是書頁背面的學問。 」為什麼這樣說呢?崔錦蘭解釋,古籍修復是一項特殊技藝,從事古籍修復不但要熟悉歷史上各個時期典籍的版本與裝幀形式,還要了解各個時期典籍所用紙張及不同地域的裝幀風格。
在古籍修復前,工作人員必須對需要修補的古籍仔細檢查,修補前用軟毛刷清除書上的灰塵,擦掉汙垢,清除昆蟲分泌物等。在配紙上也很有學問,紙的顏色、厚薄、特性等都要與原書頁一致,而紙張分為棉紙、皮紙、毛太紙等很多種,要分析原書紙的纖維情況,精確地加以修補。
崔錦蘭介紹,修復一本典籍往往涉及諸多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著嚴格的規範與標準。首先,將需要修復的古籍從古籍庫中取出來,要向保管人員進行登記,拍照,並建立修復檔案。修復檔案要記錄具體的提出日期,以及古籍破損狀況。將古籍出庫情況進行登記備份之後,才能進入正式的修復工作——開始動書,如果是線裝書首先要起線,拆裝前檢查有無跳頁、倒頁的情況。拆裝結束之後,將書頁趟平,打糨糊配補紙。補完之後,還要上壓縮機壓平,時間越長越好。壓縮機壓完之後,還要用鉛錘繼續捶打,使書頁厚度均勻。「修復古籍只能用糨糊,不能用膠水,因為膠水中的化學原料很可能對古書的紙張造成破壞。 」崔老師介紹,由於古籍年代不同,所用紙張材質也有所不同,因此糨糊的原料也有所區別。據了解,常見的糨糊原料有明礬、蜂蜜、花椒、桂皮等等。明礬的作用是防止墨跡暈染,蜂蜜的作用在於降低紙張膨脹係數,對點鑲和補蟲眼很有作用;花椒、桂皮可以驅蟲。 首席記者 吳雙這裡看似廚房,其實不然,這是處理破損古籍的工作室的一部分。 首席記者 吳雙 攝
程序揭秘
修復之前先清潔 用水洗上鍋蒸冰櫃冷凍
在近300平方米的全新古籍修復室內,記者看到一間貌似廚房的房間,有電飯鍋、
蒸鍋、自來水槽,還有一個大冰櫃。這可不是廚房,這裡也是處理破損古籍的工作室。
據崔錦蘭老師介紹,並非所有古籍出庫之後,用軟毛刷簡單拂去灰塵之後,就可以進行補紙。事實上,很多需要修復的古籍都已經破損到一定程度。蟲蛀、粘連、髒汙都是非常常見的現象。 「此外,不少古籍長期潮溼過度或者長期重壓,就可能造成書頁緊密粘連在一起,無法翻頁。還有古人在翻閱時留下的油斑、墨漬等等髒汙。這些書,都需要進行先期處理才能再修補。 」
那麼,如何給古書進行清潔處理呢?崔老師介紹,用水洗、上鍋蒸、冰櫃冷凍是比較常用的辦法。如何用水洗古書? 「首先將書頁攤平,放在洗漱槽內,用80度的開水在書頁上澆一遍,然後用鬃刷慢慢刷過書頁。經過多遍刷洗之後,還要將古書放在晾書架上晾乾。 」崔錦蘭介紹說。
什麼樣的書需要上鍋蒸呢?崔錦蘭介紹,有些古籍由於遇水或潮溼過度,長期重壓造成書頁緊密粘連在一起,又不能硬撕開,只能用「蒸」的方法。據了解,具體蒸的辦法就是,將因黴變粘在一起的古籍包上毛巾,外面再裹上紙,放在特製籠屜裡蒸;然後將蒸過的古籍外紙輕輕揭開,揭不開再蒸,然後再揭,直到書頁全部揭開。對於一些有蟲卵和黴菌的古籍,則需要在冰櫃裡面進行冷凍,以達到殺菌殺卵的效果。 首席記者 吳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