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沙龍現場。
鹿溟山分享創作心得。
紅網時刻1月11日訊(記者 蔡娟 通訊員 陸離 謝一帆)狐說、狐女、狐戲、狐妝、狐面……月湖之畔,狐仙盛宴。1月10日,長沙馬欄山月湖文創小鎮,格局創界文化「觀止客廳」首次向公眾開放,一場以「『狐』思『鹿』想」為主題的沙龍派對活動在此舉行,為觀眾帶來美輪美奐的沉浸式藝術體驗。
此次活動由馬欄山(長沙)視頻文創園管理委員會指導,格局創界文化、嶽麓書社主辦。「狐」思「鹿」想的主題靈感來自嶽麓書社剛剛出版的新書《狐說》。活動當天,該書責任編輯李鄭龍、插畫作者鹿溟山及裝幀設計戴宇齊聚月湖畔,分享《狐說》出版歷程及藝術構思,探討中國傳統志怪「狐」文化。特邀嘉賓海蒂擔綱主持。
《狐說》為作者呼延蘇研究狐狸精文化集大成之作,輯錄並研究《山海經》《搜神記》《聊齋志異》《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太平廣記》等數十種經典古籍中的數百則「狐狸精」故事,從歷史、心理、宗教等多個角度認真細緻地探討了狐狸精如何變人、如何修煉、如何渡劫、如何魅惑人類等「專業」問題。書中還探討了諸多新奇領域,如:狐狸精如何變化成人?狐狸精如何修仙?狐狸精如何避雷劫?狐狸精如何魅惑人……揭秘狐狸精從獸到妖,從妖到仙的全部歷程,講述狐狸精與人類千百年的愛恨情仇。
「《狐說》是一部闡述狐狸精文化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術著作。它不僅僅是一本嚴肅的社科讀物,還具有可讀性和趣味性。」文化沙龍現場,李鄭龍講述了《狐說》成書緣起與過程。他表示,嶽麓書社歷來以古籍出版為主,但是傳統文化的外延是很寬泛的,傳統志怪文化則是中華傳統文化星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而「狐」又是其中最具典型的形象。在他看來,有關狐文化的研究雖層出不窮,但大多囿於「文學」範疇,而能結合歷史、文化、心理等諸多要素,對「狐狸精」文化做全盤梳理,並給出合理解釋者,《狐說》堪稱經典。
狐狸精真的存在嗎?李鄭龍與《狐說》作者呼延蘇持有相同觀點,認為「狐狸精」不是客觀存在,而是一種文學形象,「狐狸精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從文學的角度看,它是人心的映射、欲望的表達。」李鄭龍表示,明清以來的一些志怪小說將「狐狸精」形象汙名化,但狐狸精中也不乏可愛、善良的形象,而《狐說》則可以幫助人們消除對於狐狸精形象的偏見和誤解。
「當初責編給我的畫面是一條狐狸尾巴,然後我們一番合計,對畫面進行了豐富和拓展,最後就畫出了一個完整的狐仙,一稿就過了。」作為《狐說》的插畫師,人氣顏彩畫家、曾為電影《風語咒》繪製海報的鹿溟山分享了圖書封面的創作心得。她說,狐仙的形象是妖豔的,對作品的第一要求就是「美」,要有張力和吸引力。為此,在描繪狐女臉部時,她刻意讓她介於狐與人臉之間,狐女的襦裙用了鮮豔欲滴的紅,帶著野性、攻擊性的美。鹿溟山也表示,此次來到觀止客廳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放大懸掛,唯美震撼的沉浸感讓她對自己的作品有了新的認知。
活動現場展示《狐說》裝幀設計。
《狐說》由嶽麓書社出版。
《狐說》的封面裝幀設計來自格局創界文化,同樣極具創意。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藝術委員會專業主任、湖南美術出版社藝術總監戴宇分享了設計思路。「俗話說,『狐狸尾巴是遮不住的』,這是我們的設計理念。古人寫狐狸精,終究寫的是人的故事,狐狸精形象只是承載物,是人性和欲望的物化。」戴宇介紹,《狐說》外封設計採用展開式的處理方式,封面只露出狐尾的姿態,體現出狐狸的狡黠與神秘,內封則用明亮的洋紅色與外封的深邃厚重形成對比,從而展現「狐」外冷內熱的情感層次。戴宇表示,作為封面裝幀設計師,他不僅希望把讀者帶入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文本和情節中,更希望啟發讀者在腦海中延伸出新的內容。
為更好地展現中華傳統志怪文化的深刻文化內涵和獨特藝術魅力,此次活動融合講座、戲劇、繪畫等多元化的表達方式,用更具趣味性、互動性感的環節,打造出沉浸式的「狐」時空,以饗讀者與觀眾。派對環節,由小百花戲劇藝術團帶來的《畫皮》經典片段在雲煙繚繞中上演,演員們身著傳統漢服,佩戴奇獸頭飾,演繹了狐與人之間的千年愛恨情仇,現場讀者和觀眾紛紛圍觀打卡。狐面繪製區,鹿溟山與讀者們手執畫筆,用不同花樣與色彩勾勒出自己心中的狐面。此外,三食而粒的新中式糕點與格物局出品的文創好禮令大家愛不釋手。
鹿溟山帶領讀者繪製狐狸面具。
鹿溟山插畫作品展。
狐戲上演。
觀止客廳負責人唐穎介紹,本次活動是觀止客廳首次將中國傳統文化多元化再創作的一場新嘗試,將經典志怪形象多樣性再表達的一次新體驗。她表示,將以此次「狐說」活動為起點,觀止空間將在新生代與新層次的語境中,繼續探索文學與藝術的廣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