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中國:中國文字符號的職能分化史簡說

2021-01-16 歷史奇事

文\金岷彬 圖\金岷彬

金岷氏認為,在中國文字的發展和字形演變史上,有三次性質明顯的文字符號的職能分工。

(一)

第一次,在商周時代,這是從現在能見到的上古時代的文字字形而得出的觀點,或許真正的文字符號的職能分工還要早於商代,但這需要以後的考古證據來證實。

第一次的文字符號職能分工,就是從符號裡分離出了專門用於藝術裝飾和欣賞的符號種類。使文字出現了用於普通書寫紀錄和閱讀的(姑且稱為)第一類符號,以及用於裝飾和藝術欣賞的第二類符號。甲骨文上的契刻文字,是對佔卜事件的記錄,以備事後的查驗,屬於第一類;春秋戰國時代兵器上的鳥蟲書銘文,記載了該兵器的使用主人(如「越王勾踐劍」),表示了兵器的專人使用性質,同時鳥蟲書銘文成了裝飾和美化兵器外觀的一種文飾符號,這是上古時代的第二類性質的文字符號。

許慎在《說文解字》裡指出,「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其中的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五種,就是職能已經專化了的字體類型,它們組成的「文章」塊都很短小,文字的內容簡單,而字形的主要職能就在於裝飾、美化與觀賞。

藝術化了的金文字形,比起「普通手寫」的字形,如《越王勾踐劍銘》鳥書 與《大盂鼎銘》的比較,藝術字的筆形變化多端,字形結構變異,因而不象普通書寫字形那樣好認讀。再加上藝術化字形要裝飾的區域,其幅面的面積相對要狹小些,所以藝術字形的文塊,都很短小。

在商周金文裡,還有一類「特異」的 字形,那就是 徽號,可能最早是用作族徽,後來陸續擴展到更多應用 。顯然,一個家族要用文字來作為 徽號,是竭盡了當時代所能 設想和表達的功力。家族徽記 的形象,更不能按照普通記錄語言的通用文字那樣去讀,去認。徽號是 特化了的 專門 文字形式。綜觀現在所能匯集起來的徽號 圖形,可以看到歷史年代越早的徽號,圖畫成分的比重越厲害。徽號「文字」的組合構成,沒有通用的「章法」,沒有 公認的「讀音」(是指,現時代的古文字學研究,還未能 破譯出 得到公認的 徽號字符讀音)。還得有更多的學人去 專題研究徽號的 表達規則形而下,以及 徽符號 在它的歷史階段 所蘊含的 意義形而上。

(二)

第二次分化,應該說是發生在秦漢之際,產生了真正的書法藝術。

現在能看到的秦代的幾通刻石文字,都是嚴謹整齊漂亮的小篆字體,相傳為李斯書寫。小篆,是朝廷規定的正規文字,用在官方文書裡。但是,從各地出土的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銘文銅板來看,工匠們鐫刻的小篆極為粗陋,李斯的小篆字形成為了後世書法的範本。

戰國後期,在文字的社會實際應用與流通裡,出現了隸書。雲夢睡虎地秦簡,使人看到了早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前,就流通了比小篆書寫更方便,字形結構更簡化的秦隸。秦國的官吏已經把這種便於書寫的簡便字形用到了官府文書裡。如,文革之後出土的湖南裡耶秦簡。

據傳說,是程邈身困獄中時對隸書的字形作了整理和規範,促進了文字在漢代發生社會性的根本性的隸變,成為了今天稱呼的漢字。漢字隸變之後,便於書寫也便於閱讀,今天認識楷書的人,基本上都能直接識讀隸書;但許多人不能識讀小篆。所以把隸書、楷書成為「今文字」,而把隸書之前的古字形稱為「古文字」。隸書的出現,加速了中國文化的發展。

先前用於官方正式文書上的小篆,轉化成為一種專供觀賞的古字形。比如歷代的重要刻碑,在碑石的頂部都有碑額,用小篆書體來寫刻碑額,成為了碑石領域裡的規則。書法藝術的成熟,使得社會流通的字體裡也產生出優美的字形,於書寫紀錄和閱讀之外,還增加了美學觀賞的作用。如蔡邕書寫的《熹平石經》、有名的隸書碑《曹全碑》、《史晨碑》等,都是以精美的隸書字形而著稱於後世。

在中國文字發生隸變,隸書成為了通用文字之後,山東曲阜孔府舊宅發現了有名的「壁中書」。孔府壁中書所採用的書寫紀錄字形,是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的古字形。於是,在漢代形成了「古文經學派」與「今文經學派」的學術論爭。學術論爭歷經了很長的時間,甚至有時還相當激烈。

筆者不知道,當年的古文經學派學者堅持以古文本書籍作為經籍的正宗時,是否也指責今文經學派用後世隸書字形寫錄的書籍是「割斷了歷史」、「毀滅了傳統」——就像今天的主張全面恢復繁體字者,對簡化漢字的攻擊一樣——想來當年少不了這樣一些話語。

但是,由隸書和更後世的楷書所轉寫的古代典籍,完善地繼承了古代中華傳統文化,而沒有出現因為字體的演變,造成了「中華文化的斷層」,則是不爭的事實。用古字形來記錄的古籍,為了方便後世的使用而按後世的通用字形轉錄為新本的書籍,在中國的歷史上已經進行過不止一次兩次;甚至在英國,也用現代英語來轉寫古英語寫成的文獻;這是書籍隨語言文字的演化、進展而更新版本的尋常事。

中國大陸實施了常用漢字簡化後,把古籍轉印為規範的簡化字版本,也同歷史上的書籍轉寫並無二致。——關於繁簡漢字的討論,在本文裡算題外之話;筆者認為也可以把自己從印刷工程角度主張用簡化字的觀點理直氣壯地貼出來。並願意與不同意見的網友作認真的、心平氣和的學術討論與溝通,雙方擺出各自認為的道理,並且求同存異取得儘可能多的共識。

兩漢時代古文經學派和今文經學派的學術論爭,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的誕生。許慎是古文經學派的著名學者,他對古文經學的貢獻,早在《後漢書·許慎傳》裡就得到了前人的肯定,明載青史。而他的巨著《說文解字》更成為中國文字史、中國學術史上一座光輝的裡程碑。

《說文解字》的歷史作用,是讓使用新型字體的後人能夠識讀和繼承小篆古文字;而不是恢復古文字來讓已經通行了的新文字開倒車。

書法藝術的成熟,使得漢字裡提煉出來的藝術表現形式,成為了社會普遍可以努力追求的字形——任何願意學習書法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可以把字寫得優美漂亮一些。而古代的鳥蟲書,摹印等專用字體,則只是某一專業領域裡使用的藝術字形,普通人不會去學習它。歷史上著名書法家的字形通過刻勒碑石和拓碑複製的技術方式,成為碑帖,供世世代代的後人習用。漢字的楷書字形就是經過書法藝術的傳承作用而固定了下來,一千多年來沒有再演變出新的通用書寫字體來取代楷書。這是因為,書法藝術的入門訓練起始,就是臨習先人留下來的字樣資料,後輩的書法愛好者總是接受先輩的楷書字形。

(三)

漢字字形職能的第三次分化,是出現了漢字印刷體。

這種字體最初出現在明朝的雕版印刷書上,字形筆畫方便雕版工匠刻字,印出的字極為工整,利於閱讀,是適應於閱讀的專用字體,然而這種字體並不適合手寫。每個人的一輩子,都是看書多於寫字,印刷字體的使用,比手寫字體的使用量大得多。近代機器印刷技術在中國的引入與傳播,增強了印刷體的應用,成為了現代漢字裡的主流字體。

經過這次分化,漢字有三類職能不同的字體:

①社會供普通書寫紀錄與閱讀的手寫字體,也就是在手工技術時代社會的主流字體;

②美術字體。表現漢字字形美的藝術表現形式,這就是書法字體和以書法藝術為基礎的美術字體;

③印刷字體。專門用於閱讀,並且適應了手工業技術生產方式,雕版印刷、手工活字印刷,以後的機器工業技術印刷,不再適合手寫的印刷字體。隨著漢字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以印刷字體為代表的一類字體,發展成為用機器來生成和表示的龐大的機器漢字族群。

漢字的工程技術,特別是從1990年代發軔的電腦漢字技術,為漢字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也形成了漢字工程技術專用的,有別於手寫手繪字體的工程漢字字體。

(四)

漢字語音標記符號的誕生。

能為漢字準確標音的符號,即漢語拼音字母體系,不像前三次的漢字符號分化,它不是從漢字裡自然分離出來的另一種專用漢字,而是借用漢字體系以外的符號來為漢字表音。它們不是漢字,但是已經成為了漢字的有力輔助工具,成為了漢語的血肉部分。

漢語拼音方案的實施,有四方面的主要作用:

①為漢字準確地標註讀音。這種作用進而成為初學者認識漢字的輔助工具,特別是對幼兒學字、中國的少數民族及外國人學漢字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漢語拼音方案對漢字的標音準確性和明了性,以及在通用字母鍵盤上表示的方便性,都超過了歷史上曾用過的同音字表音法,反切表音法,注音字母表音法。

②漢字的音序排列。傳統的漢字字典在音序排列方面,一直是一個弱點,漢語拼音為這方面奠定了基礎。這為漢文資料的檢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③漢字輸入計算機的音碼基礎。

④中國人名、地名向外語轉寫的形式標準。中國人名地名漢語拼音拼式轉寫法,現在已成為聯合國採用的國際標準。採用漢語拼音方案轉寫中國人名地名之前,國際上採用威妥瑪拼音式、郵政拼音式等不同的漢語語音轉寫法,混亂而不統一,並且不能準確地拼寫出漢語漢字的發音。國際上對不同國家/語言之間人名地名的轉寫採用「名從主人」的原則,漢語拼音方案讓中國的人名地名有了中國自己的拉丁字母拼寫形示。

一些學人在孜孜不倦地研究,漢字將來能否發展成為拼音文字。就筆者個人的學術觀點來說,筆者認為所謂的「漢語拼音文字」不可能代替漢字,但是可以成為漢字的輔助工具,在某些漢字表達不方便的場合,能使用漢語拼音來表示和傳達有限的漢語信息。

(五)

本文的主旨,是談論漢字符號在職能方面的分化與特化。但是涉及了目前爭論較大的兩個話題(在《這才是中國》公眾號上發表時,作了刪節),並給了較多的筆墨,似有喧賓奪主之嫌。筆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意在表明,筆者對這兩個爭論話題的個人看法,也是從嚴肅的學術討論角度去討論,而不是憑一時意氣的爭吵之言。

金岷彬 2007-09-24 美國 SECAUCUS 小鎮

2020-05-25 西安

問學研討團近期部分主話題預告:

一、天下與中國、文明與中華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類主題。

話題1:僅以國家看中國,夠不夠?僅以「國家」論,原來大量的蕃屬國、朝貢國該怎麼說?

話題2:「國」字,要不要打破或超越圍繞四邊的那個框?

話題3:中國與中華文明究竟是什麼關係?二者如何才能更好地合為一體、共講一套話語?

話題4:如果以文明論,該將國家意義上的「中國」擺在中華文明與人類文明的怎樣位置上?

……

二、海外華人問題類主題。

話題1:海外華人問題,會不會是今後中國突破國家邊界的「第一份考卷」?

話題2:大道中華,此一階段應不應該包括海外的新老華人?

話題3:可不可以跳出一國國籍、「雙重國籍」的思路,搞一套新的「華夷之辨」認定系統?

……

三、新時代的大中醫改革與建設類主題。

話題1:傳統中醫,是否面臨著一種走向「大中醫」的全面變革?

話題2:新的「大中醫體系」該以怎樣的思路、如何建立?

……

四、文字、各類文化、中外文明演進史所映射出的大中華類主題。

……

設立一個「國人如何定位中國」的小小民意測驗,誠邀參與投票。結果會怎樣?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老王說隴史」大地灣黑色符號,最早的文字
    大地灣黑色符號,最早的文字大地灣出土的帶符號的彩陶片黑色是人類最早掌握的色彩之一。考古發掘證實,距今八千年前的甘肅秦安大地灣古遺址,先民們已經用黑紅色來繪製最早的文字符號。紅黑兩色是先民順手就能找到的顏色。
  • 漢字是文字發展的主流,拼音文字只是支流
    2、圖畫與符號的結合是文字發展中的第一次飛躍,是文字萌芽階段的重大進步。當圖畫和刻符單獨不能表達複雜的內容時,先民便把兩者結合起來,產生了文字性的圖畫。4、抽象化、線條化和筆畫化是文字發展的第三次飛躍。抽象化、筆畫化和線條化之後,是一維文字和二維文字的分化。作為成熟的文字,無論甲骨文還是聖書體,圖畫因素的比重還是很大的,當然,聖書體的文字要比甲骨文中的圖畫成分多得多,這對於使用者並不方便。
  • 專家稱浙江考古發現符號是否為最早文字待商榷
    雖然目前將其完整釋讀較為困難,但其具備文字特有的表意功能。  「良渚原始文字與甲骨文是否一脈相承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從目前來看,兩者可能不是一個系統的文字,莊橋墳的良渚原始文字或許是一種地域文字、部族文字。」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常務院長、古文字專家曹錦炎說,這就給我們在文字研究領域開拓了新的方向,對文字史的研究意義重大。
  • 從符號到「原始文字」 透視遠古時代的「文字」
    在這兩件殘石鉞上,保留有可能是文字雛形的刻畫符號,在古文字、史前考古等眾多領域激起不小的漣漪。    文字起源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課題,亦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誌之一。19世紀末殷墟的發現點燃了人們探索中國文字源頭的熱情,在此之後,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越來越多史前「符號」或「文字」被世人所知,使中國字的「生日」可能推至更為久遠的時代。
  • 「分化世界」凸顯中國凝聚力
    新華社達沃斯1月25日電題:「分化世界」凸顯中國凝聚力  新華社記者翟偉 鄧茜 凌馨  第48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正在瑞士小鎮達沃斯舉行。全球精英對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探討充滿熱情,對中國方案助力解決世界難題寄予厚望。  今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主題是「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運」。世界經濟論壇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說,今年論壇主題延續了習近平主席去年出席論壇年會時論述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總幹事穆勒說,年會主題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高度吻合,說明這一理念「正在世界上落地生根」。
  • 斷「刻畫符號」是不是「文字」急不得
    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考古出土的器物上發現大量刻畫符號(見右圖),正在論證中,媒體卻已報導這是早於甲骨文1000年的中國最早的原始文字。  中國甲骨文距今3300多年,比蘇美爾和古埃及的文字晚約2000年。作為文明古國的後代,聽說發掘出五六千年前的文字,可與蘇美爾和古埃及文字分庭抗禮,從感情上比較容易興奮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學術畢竟需要超越狹隘感情的理性和客觀。
  • 「文字文明」竹簡、算籌,對早熟的古代中國數學影響巨大
    但是,在竹簡木牘上記錄的數字符號則隨著漢字符號體系的演變而最終形成了中國式的數碼: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零,這十一個數碼符號也被列入漢字的範疇而載於古今的各種漢字字典,並且在西方近代數學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傳統的數學書籍都是用中國式數碼記數。
  • 繪文字:不僅僅是表情符號
    這也說明對於一般人,當下的重要性還是遠低於未來。  其實這事兒也沒什麼可討論。任何正常的社會裡,人所必備的各項才德,大體都差不多。今天如此,將來也一樣。比如誠實守信勇敢幽默,這些品質永遠不會過時。至於能力方面,能打架會打扮,肯定吃不了虧。再就是三種語言非常重要——數學、母語、全球通用語,也就是如今的英語。這是一種普通人的看法。
  • 中國思想史讀書筆記:前言和引言
    一 前言從今天開始,讀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為寫作做準備。這本書讀起來比較費勁,邊讀邊寫,讀寫過程中試圖挖掘出點金子,分享給諸位。具體已經在《創業心理學:走出自己的荒野》中進行了說明。我們會說,用現代文明的尺度來衡量下,這種只能稱作「野蠻」的故事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那麼,遙遠的古人是怎麼想的?這可能就是文明的開端。正如莊子說的,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朦朦朧朧,看不清楚。
  • 世界文字史〔關於漢字為何沒有被表音文字取代的淺顯剖析〕
    嗯,沒圖我一般不亂說 後來西臺人什麼時候開始使用楔形文字書寫,這一時間不太清楚。但考慮到當時阿卡德語在外交領域的壟斷性地位,這一嘗試也是不足為奇的。、8個語素符號及5個數字符號的書寫系統,基本上成為了完全的音節文字。
  • 中國表意文字與中國文學
    其研究著力於甲骨文、儒法家思想、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國思想史以及有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的文化史(韓國、日本、越南)。有專著六部,文章一百多篇。。思考的基本工具是言語,藉此,我們怎麼想就怎麼說。殷代佔卜師自然是用口語來設想表意佔卜式體系的。但該體系並非因此產生當時的口語文字。
  • 標點符號 五六百年前才出現
    印刷術出來之後,出版商才開始給書籍做段落篇幅的劃分。其中有一段對西洋標點符號的敘述,是我們見到的最早介紹西洋標點的文字。  在中國第一個使用新式標點符號著書立說的人,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嚴復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也很了解中西文化的某些差異。1904年,他在所著的《英文漢話》一書中,第一次使用了一些新式標點符號,這對中國語言文學的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 中國古代史:古人類的起源
    大家好,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過幾千年,但是,有文字記載以前的歷史,即史前史,卻非常漫長。人類的起源是史前史首要的重大課題。人類是由一種古猿演變而成的。人類從古猿分化出來,大約經歷了1000萬年的時間。1000萬年前,地球上有很多猿類;500萬年前,有了原始人類的留世遺存。
  • 良渚文化典型圖案、符號和文字的演變-1、良渚文化太陽符號的演變
    陳逸民  陳鶯 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的圖案、符號和文字,不僅是中國史前美術的瑰麗畫卷,更是中國史前文明的真實史冊,它們會給現代人類帶來無與倫比的藝術鑑賞的情趣,更能給現代人類啟迪探尋遠古文明奧秘的興趣。
  •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中國文字說(四)中國文字的發展,從歷史上就有三條發展脈絡。前面我們已經論述了二條:中國方塊漢字的發展脈絡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的發展脈絡,此篇文章,我們就來論述中國文字的第三條發展脈絡,這就是:中國民俗文字的發展脈絡。什麼是「中國民俗文字」?
  • 遊山西 讀歷史|從文字創意到三晉文化符號
    文字是一個國家以及民族最具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比如中國漢字帶有很強的象形文字屬性特點,是世世代代的文化傳承與沉澱,是文明的重要象徵之一。經過藝術化設計以後,可使文字形象變得情境化、視覺化,強化了語言效果,文字能寫善畫,以形說理,以意動人。
  • 人類最早的文字,到底是蘇美爾人創造的,還是中國商朝時期出現的
    到底是公元前3500年,居住於兩河流域地區的蘇美爾人創造的,還是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的時候,中國商周時期的人類所創造的,這些問題都搞不清楚。到底最早的文字是楔形文字還是甲骨文,或者是埃及的象形文字,這些也都還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語言出現以後,文字的出現僅僅花了很短的時間。因為有了思想,所以,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就變得快了起來。
  • 古墓裡發現古老文字,考古專家歡呼:中國五千年文明終於被證實了
    我國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但是這個理論卻一直沒有得到有力的證實,就算是被世界承認的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距今也只有3600多年的歷史。但是這種文字說起來已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了,而一種成熟的文字,最少也要經過2000年的研磨,這就說明在甲骨文之前還有比它更古老的文字。
  • 中國數學是什麼時候與世界接軌的?國際通用數學符號體系的採用
    那麼,為什麼近代數學符號沒有出現在中國?漢字的局限性中國古代數學的內容大都用文字敘述,並且數學書的排印一直採用傳統的直行,而且書寫是用毛筆,你能想像用毛筆演算麼。除了數字或數碼符號,在當時算得上先進的計數制度,幾乎沒有創用先進的數學符號。
  • 新研究揭秘中國被子植物進化史—新聞—科學網
    在這篇題為《中國被子植物區系的進化史》的論文中,科研人員揭示了中國被子植物區系進化歷史及多樣性形成的時空格局。 陳之端團隊與國內外團隊合作,通過比較4個葉綠體基因和1個線粒體基因的序列差異,重建了中國被子植物的系統發育樹。研究人員發現,從時間上看,中國約66%的被子植物屬是在2300萬年前的中新世以後出現的;在過去的3000萬年中,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經歷了更加快速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