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典型圖案、符號和文字的演變-1、良渚文化太陽符號的演變

2021-01-20 西高第裡


四、良渚文化典型圖案、符號和文字的演變


陳逸民  陳鶯

 

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的圖案、符號和文字,不僅是中國史前美術的瑰麗畫卷,更是中國史前文明的真實史冊,它們會給現代人類帶來無與倫比的藝術鑑賞的情趣,更能給現代人類啟迪探尋遠古文明奧秘的興趣。


尋找良渚文化圖案、符號和文字的發展軌跡,把握它們演變的脈絡,對於了解良渚文化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良渚文化太陽符號的演變

 

太陽東升西落,人類從它誕生之日起就被太陽的光輝籠罩,人類的生活、耕作無不與太陽相關,因此,在所有原始人類的最初記憶中,無論是塗抹、巖畫、刻畫、雕塑或者符號和文字,都深深地留下了太陽的痕跡,良渚文化現存發現的和太陽相關的圖案、符號和文字,足以讓現代人類探尋太陽在良渚文明中的無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人類文明史的發生與太陽的啟示簡直是分不開的。或者換一種更確切的說法,是定居生活的人類為了生產的需要所進行的太陽觀測,終於將人類本身從與獸類相周旋的史前蒙昧狀態中提升了出來,邁進一種嶄新的有秩序、有節奏的社會生活的門檻。」[1]


太陽是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天體,太陽的運行主宰著人類社會的興盛和衰落,在原始社會更是如此。因此,人類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對太陽變幻莫測的運行規律產生恐懼和崇拜,這種恐懼和崇拜也一定會反映在原始人類創作的藝術品和生活用具上。下面的一系列太陽符號,反映了良渚時期人類的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


2-6 良渚陶器上的太陽刻畫符號


在良渚文化陶器上就有著太陽的刻畫符號。圖2-6就是一件良渚文化三足陶鼎上的太陽刻畫符號,正反面一共兩個。這是個十分直觀不需要任何說明的太陽符號,猶如幼童的稚作,簡單明了。但是,它有和其他太陽圖案有所不同,如前所述,其光芒頂端處,都有折線,顯逆時針方向排列。它究竟是表示太陽的轉動還是另有他意,需要琢磨。


2-10 陶盉上的象形刻畫符號


圖2-10左下圖陶盉上的刻畫符號也應該是太陽符號,當然這個符號已經有所變異,中間刻畫著八條平行又交叉的直線。在史前文明中,一切圓形的幾何圖形都可以被理解為太陽或者月亮,這是原始人類最直觀的觀察和摹畫,這裡的圓中帶有直線的太陽,是一個變異的太陽符號,也許良渚時期人類已經觀察到太陽內部的變化,觀察到黑子。而這件良渚文化陶盉上還有一個刻畫符號(見圖2-10右下圖),似乎象徵著樹葉的凋零,或許是冬天的到來抑或是太陽變化帶來的災難。


2-14 陶根上的文字


圖2-14最右邊的陶根上,有一個圖案,可以理解為生命的誕生或者太陽的升起,幾條水波紋上畫上一個圓,儘管並不太標準,但還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在男人的陽物上託起太陽,這是生命的韻律,良渚先民實在太有意思了!


4-1 人面鳥形器


無獨有偶,水紋上有圓,這樣的圖案,在良渚文化陶器上還有著類似的刻畫,圖4-1是一個殘破的良渚文化鳥形器皿,上面的紋飾是連接的水波紋上間斷的小圓,「絕對不能忽略鳥肩上的紋飾,這種以波浪紋連續相接構成的旋渦紋,輔之以三層不相連接的小圈,組成了耐人尋味的意境。古人究竟是作為純粹的美學圖案還是另有含意,恐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但是,這樣的符號絕不會是古人純粹的審美意識的產物,它只能是古人內心沉澱的特殊心理情結的宣洩。」[2]這種宣洩就是太陽從水中升起的圖像。


4-2 陶器上的太陽符號


把一些陶器上的太陽符號集中在一起,如圖4-2所示,它們的演變能否給我們帶來啟示?從最簡單的象形到變異,再到含蓄地表達人文隱喻,太陽符號的種種變化,使得這個符號逐漸向文字靠攏。


和陶器相比,良渚文化玉器上很少出現單個圓形的符號,它們以更為複雜的圖案組合成獸面紋的符號圖案,或者和短直線弧線一起構成了背景紋飾。


[1]葉舒憲《神話哲學》隴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217頁,第218頁;

        [2]陳鶯、陳逸民、姚創立:《良渚玉器的鑑定與珍賞》,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P20、;

 


相關焦點

  • 良渚文化的太陽符號
    圖3-1是一件河姆渡文化二期出土的太陽紋象牙碟形器,其五層同心圓和周邊發散的短直線,已經明白無誤地顯示這就是早期人類心目中的太陽。這種以圓和短直線的符號表示太陽的方式在東南沿海各種文化時期都有出現,圖3-2是跨河橋遺址出土的彩陶片,它彩繪的太陽紋圖案也是我國東南地區所見表現太陽崇拜的最早形式之一。
  • 嘉興考古發現特殊文字符號,比甲骨文還早1400多年,驚動考古界
    自從良渚遺址發現以來,浙江莊橋墳遺址的發現令世人驚嘆。因為在這裡孕育的文化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同時也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考古資料。當時,相關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一處45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面積約數萬平方米。
  • 從符號到「原始文字」 透視遠古時代的「文字」
    他將新石器時代的符號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單個出現的幾何符號,如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墓葬,曾在龜甲、骨器等器物上發現簡單的刻畫痕跡,距今8000多年,堪稱世界最早。第二類是單個出現的象形符號,以山東大汶口文化的陶尊符號為代表,外觀很像孩童的簡筆畫。第三類通常由兩個以上符號排列成行,山東鄒平丁公遺址和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陶片上刻有此類符號,刻寫有章法,排列整齊。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對於中華文明這一概念,王巍認為,在中國大地上的文化共同體區域當中,某一個區域或者某幾個區域相繼進入了文明階段,就可稱之為「中華文明」。在「最早的『中國』,或許就是二里頭文化,就是黃河中遊那一片區域」之前,中國大地上的文明則被統稱為「中華文明」。國外考古學界普遍採用的文明衡量標準是冶金術、文字和城市。
  • 餘杭良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遺址
    這裡就是餘杭良渚。  良渚古城  五千年前世界最大的城市遺址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存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保護區面積約42平方公裡。假設參與建設的人數為1萬人,每3人1天完成1方的工作量,每年工作365天,則需要連續不斷工作8年多時間。  如此浩大的工程量,絕不是原始社會那種血緣組織做得了的,只有出現了國家政權才能完成,說明良渚社會已經步入成熟國家階段。  經過長達9年的考古勘探,考古工作者還在良渚古城的西北方向發現了良渚時期的大型水利系統,由11條水壩組成。
  • 專家稱浙江考古發現符號是否為最早文字待商榷
    但也有些專家認為這只是「先民刻畫痕跡和符號」,是否為「最早原始文字」或「甲骨文的前身」都有待商榷,需要請國內最權威的專家作深入研究與論證。  據有關專家介紹,在古陶器、古巖畫上發現五六千年前的先民刻畫的符號,這在我國的考古史上並非新鮮事。早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在裴李崗文化到商代前期的器物上,就發現許多與商周甲骨金文構形相似的「刻畫符號」。
  • 萬科良渚文化村20多年的探索與實踐
    但時針撥回到20多年前,良渚文化村還是遠離主城區、名副其實的「村」。為設計這個佔地約1萬畝、一半是自然山水的項目,良渚文化村最初的開發者南都找來加拿大CITIVAS城市規劃設計事務所,給文化村做概念性整體規劃。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良渚古城遺址考點梳理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為中國以及該地區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認同、社會政治組織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無可替代的證據,同時揭示了從小規模新石器時代社會向具有等級制度、禮儀制度和玉器製作工藝的大型綜合政治單元的過渡,代表了中國在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傑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
  • 史前文明—良渚文化玉器大賞
    良渚文化玉器絕大多數材質優良,在江浙平原地區出土的良渚古玉,如反山、瑤山、匯觀山等地出土的良渚玉器,表面經過四千多年的歲月,常常會形成一層光亮、緻密的膜,側光下呈現明顯的玻璃光。古人製作玉器過程中,需要經過開料、刻工、拋光等多道工序,形成絕佳的拋光效果。
  • 良渚玉上的神徽象徵著什麼?代表了先民的個性,也是一種氣節
    2019 年7月6日,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將中國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總數達55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
  • 史盲鑑定器:未被史書記載的良渚文化,會是傳說中的虞朝嗎?
    良渚文化最近頗受網友們關注,很多人甚至說「良渚文化是不是傳說中夏朝之前的虞朝呢?」回答這個疑問其實很簡單,談論無文字證明的上古遺址的朝代歸屬問題,用排除法就可以了。還存在著至少兩個朝代,分別是「唐」和「虞」,對應的國君是五帝中的堯帝和舜帝。
  • 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中國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申遺文本  杭州網訊 1月2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部「學習小組」微信公眾號發文「習近平關心!剛剛,良渚古城遺址正式申報世界遺產」。當天下午,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向新聞媒體宣布:良渚古城遺址正式代表中國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 文化故事 | 這裡有一份4500年前良渚古人的淘寶訂單
    鑑於中初鳴遺址的工作對良渚文化的玉料來源、玉器製作、流通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在此前勘探的基礎上,也配合通航智造小鎮的建設(基礎建設開始前,需要先進行地下文物的勘探),2018年,考古隊員選擇保安橋這個點,進行正式發掘,發掘面積近1100平方米。中初鳴遺址範圍(二)連續下雨,來保安橋遺址的這天,總算出了太陽。
  • 中國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央廣網杭州1月27日消息(記者張國亮 浙江臺記者袁奇翔 沈澤南)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良渚遺址位於杭州市北郊餘杭區境內,因附近有良渚鎮而得名。這一遺址最早發現於1936年。2007年,總面積30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現人間,此後,考古工作者又相繼發現了面積6.3平方公裡的外郭城,並證實良渚古城是宮城-內城-外郭的三重結構。  1936年,這裡出土了距今5000多年的大量石器和陶器,此後,更多的文物和古蹟不斷被發現。1959年,「良渚文化」正式得名。
  • 史前文明良渚文化:和蚩尤族同一時代,中國5000年文明的有力證據
    良渚文化的價值經過碳十四檢測法檢測,人們發現良渚遺址存在的時間為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間,早於有記載的歷史1000年。從1959年開始,我國考古學家夏鼐正式將以良渚遺址為代表的史前文明命名為「良渚文化」。這是當時最早的史前考古學文化之一。有歷史記載之前的時期叫做史前文明。
  • 英國專家:良渚古城遺址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
    ——訪英國知名考古學家倫福儒  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金晶  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在我心中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英國知名考古學家科林·倫福儒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6日,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81歲的倫福儒是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退休教授,是全球知名的考古學泰鬥。他說,位於中國浙江的良渚古城遺址是研究中國乃至人類早期文明的重要遺址,「非常值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從古人選擇的紋飾和圖樣來確定中國的圖騰文化
    商代 玉鳥與龍的圖案鳳鳥的形象傳到殷商時期,作為祭祀活動中「天帝」之使風神的代表,得到文字佐證。華夏的圖騰是文化的起源、藝術的形象化。《爾雅.釋鳥》說鳳:「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色彩」。因為先民是從氏族文化走出來,也是圖騰文化的標誌之一。原始文化和圖案都很神秘,這是全世界面臨的課題,都在破解。
  • 良渚文明玉琮內圓外方 展現古人天圓地方世界觀
    劉瀏 攝  南京東南方100多公裡的太湖流域,曾經有一個神秘而強大的古國,創造出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明。昨天,《良渚靈玉:神與人的對話——良渚文明展》亮相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歷年考古發掘之精華成果——120件(套)良渚文明時期玉器,為我們揭開古國的冰山一角。
  • 從良渚消失到西北暖溼氣候
    1、環太湖,良渚文明區域 良渚文明的區域目前發現主要是環太湖一帶,包括如今的蘇州、上海甚至常州等都有相關考古遺蹟的發現。 水壩選址多在山谷谷口,充分利用山體和谷口的殘缺,既能節約土方量,也能利用自然隘口進行洩洪。 3、玉器時代的文明之光 江南良渚文化、遼河紅山文化,一南一北都出土了大量玉器。有考古學家就提出「玉器時代」的概念,認為「玉器時代」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時代。
  • 象形文字的減省演變:漫談漢字符號化和書法法度的永恆存在性
    然而,這只是我們後人對於書法藝術的一個總結,至於書法藝術中的藝術性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這個問題我們還沒有觸及到,如果要想觸及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回到漢字生長和發展的歷史當中,去尋找書法法度誕生的蛛絲馬跡。書法的法度誕生我們知道漢字的發展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那麼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法度是不知不覺就隨著字形的演變生長發展起來的,而非有人為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