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最近頗受網友們關注,很多人甚至說「良渚文化是不是傳說中夏朝之前的虞朝呢?」回答這個疑問其實很簡單,談論無文字證明的上古遺址的朝代歸屬問題,用排除法就可以了。

良渚文化時間與虞朝錯位
《史記》等文獻記載,在夏朝之前,還存在著至少兩個朝代,分別是「唐」和「虞」,對應的國君是五帝中的堯帝和舜帝。唐堯和虞舜正處於中國歷史上禪讓制的末期,虞舜在位50年後,將帝位傳給大禹,大禹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啟,打破禪讓制,開啟了家天下的世襲制。從這裡可以看出,虞夏相繼。而關於夏朝興亡年代的推算有多種說法。由夏商周斷代工程發布的《夏商周年表》中擬定為約前2070年─約前1600年,存在約470年左右。這麼說來虞朝的存在時間應該在夏朝建立之前,也就是公元前2100年左右。
再來看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經C14測年,其存在時期為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前後相繼約有1000年的時間,最後滅亡在了龍山文化誕生的前夜(龍山文化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300-前1800年),這和歷史上的虞朝存在的時間完全對應不上。虞朝如果存在,他應該是在龍山文化末期,也就是說良渚文化比虞朝要早將近200年,所以說良渚文化不可能是虞朝。

良渚文化與虞朝空間不對應
再之,據史書記載,唐、虞兩個朝代是前後相連的,唐堯禪讓給虞舜,是為虞朝。也就是說唐、虞兩個朝代是一體的,他們的核心範圍都是重合的。五帝末期因大洪水的緣故,五帝的都城搬遷到了遠離水患的河東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晉南附近,唐堯、虞舜都是在此地建都。據《竹書紀年》記載,唐堯、虞舜即位之後,都是「居冀」(冀州,黃河北,河東地區) 。此外,《尚書》舜典記載,舜帝在位時曾經巡狩四方,二月東巡狩至泰山,五月南巡狩至衡山,八月西巡狩至華山,十一月巡狩至北嶽恆山。這些記載無一例外地印證虞朝的核心區域就在中原地區,而不是良渚文化所在的吳越地區。

由上述可見,虞朝存在的時間和空間都與良渚文化錯位,把虞朝對應到良渚文化上,只不過是一些網友的一廂情願罷了。良渚文化是長江流域4-5千年前高度發達玉石文化的代表,是不是虞朝,絲毫不影響良渚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地位。

相關歷史記載:
《尚書》虞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肆覲東後。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