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浙江考古發現符號是否為最早文字待商榷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本報2013年7月9日刊發的消息《中國最早原始文字在浙江被發現》引起史學界高度關注,各大媒體與網站紛紛轉載。針對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的考古新發現,有專家認為這次考古發現「為文字起源提供新的線索」,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原始文字」。但也有些專家認為這只是「先民刻畫痕跡和符號」,是否為「最早原始文字」或「甲骨文的前身」都有待商榷,需要請國內最權威的專家作深入研究與論證。

  據有關專家介紹,在古陶器、古巖畫上發現五六千年前的先民刻畫的符號,這在我國的考古史上並非新鮮事。早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在裴李崗文化到商代前期的器物上,就發現許多與商周甲骨金文構形相似的「刻畫符號」。1952年,在陝西西安的半坡村發現了距今6000年的陶器上的30個刻畫符號。此後,類似符號不斷被發現。這些「刻畫符號」究竟是不是文字,學術界一直就有不同的看法。

  支持聲音:莊橋墳良渚原始文字或許是一種地域文字、部族文字,與甲骨文是否一脈相承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我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說,莊橋墳遺址出土石鉞上出現的字符排列有序,重複出現,符合文字的一些特點,而且從原始文字的發展階段來看,這些文字已經處於高級階段。雖然目前將其完整釋讀較為困難,但其具備文字特有的表意功能。

  「良渚原始文字與甲骨文是否一脈相承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從目前來看,兩者可能不是一個系統的文字,莊橋墳的良渚原始文字或許是一種地域文字、部族文字。」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常務院長、古文字專家曹錦炎說,這就給我們在文字研究領域開拓了新的方向,對文字史的研究意義重大。文字體系是多元的,這種多元是隨著中華大地上各部族、各民族的融合和語言的融合而進行的。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蔡運章提出,所謂原始文字是指還不能完整記錄語言的文字。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M344:18號龜腹甲上刻畫的「目」字,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陶缽上刻畫的「豬形圖像」等,大都是獨立存在的「刻畫符號」。這些應是最早的原始文字,它們數量眾多,地域廣泛,特徵鮮明,成為文字起源和形成的一個獨特現象。

  「類似平湖莊橋墳遺址出土石鉞上的排列成行的符號,以往在良渚文化陶器上已有發現。」蔡運章說,江蘇吳縣澄湖古井堆遺址出土良渚文化陶罐腹部刻有「冓戉五族」4字,上海馬橋遺址下層出土良渚文化陶杯底部刻有「入田戈」3字,美國哈佛大學沙可樂博物館藏良渚文化陶壺上刻有「孑孓人土宅厷育」7字。按照國學大師饒宗頤的觀點,這些都「不同於一般孤立的單字符號,而是成文的句子」。因此,這些排列成行能完整記錄語言的文字,應是我國最早的紀事文字。

  質疑聲音:尚未形成文字體系的刻畫符號,應稱為記號或符號;「排行連刻」的符號沒有早期漢字的結構,不能說是甲骨文的前身

  「把新發現的刻畫符號確認為中國最早的文字,這不是首次。前些年還把山東桓臺縣史家遺址和山東壽光聖城遺址的獸骨刻畫符號當作中國最早文字。」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範毓周認為「這都是不夠慎重的做法」。他說,莊橋墳遺址發現的石鉞上的刻畫痕跡和符號,嚴格說來,既不能看作是中國境內發現的處於文字書寫體系形成進程中的文字,更不是漢字書寫體系形成的前身。因而把它們看作記號或符號是沒有問題的,要看作是文字,似乎還很難令人信服。

  「只有釐清了原始文字的含義,我們才好就這些刻畫痕跡和符號是不是中國最早的原始文字提出看法。」範毓周提出,「文字一般是以體系化的方式記錄和表述語言,國際學術界稱為文字體系。所謂中國原始文字應有兩種含義,一是中國境內發現的處於文字書寫體系形成進程中的文字,一是漢字書寫體系形成的前身。中國目前公認的最早的文字體系是殷墟發現的甲骨文。因此,考古發現的尚未形成文字體系的刻畫符號,學術界並不認為是文字,而是應稱為記號或符號。」

  莊橋墳良渚原始文字是否為「甲骨文的前身」也引起了專家熱議。河南省文字學會會長、河南古漢字研究所所長王蘊智看了相關報導中的圖片後表示,對於良渚此次考古發現,從考古層面上沒有任何問題,但和早期漢字沒有什麼可比性,它不是漢字的前身,和甲骨文不是一個系列。

  對莊橋墳遺址出土石鉞上一連串的符號,王蘊智認為,良渚文化這種「排行連刻」的符號和今天的漢字不能直接簡單地聯繫起來,因為它沒有早期漢字的結構,所以不能說是甲骨文的前身。雖然從年代上講,良渚文化比甲骨文早,但也不能說就是甲骨文的前身,這種概念不能簡單地套用。另外,安徽蚌埠雙墩村文化遺址也有這種符號,距今7000多年,其他很多考古文化遺址中都有。只能說,各地的原始先民都試圖表達數字、表達概念,都有創造文字的衝動和嘗試,但沒有形成古漢字的規模和系統。這只是表明各地先民都曾有創造文字的跡象,但和漢字並不是一個系統,並不是漢字的前身。

  解讀質疑:實際上是對「原始文字」的理解有誤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古文獻室主任劉少剛研究員指出,浙江莊橋墳遺址發現的是原始文字,與甲骨文這種比較成熟的正式文字是有差別的,是否為正式的文字有待進一步研究。

  針對業界學者的質疑,他認為,「最早原始文字」的論斷表述較為嚴謹,目前的質疑本身實際上是對「原始文字」的理解有誤。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之前肯定有文字,這一判斷已多有證明。「原始文字」與正式文字之間是有差別的。文字能否被稱為正式文字,關鍵因素之一是幾個字符放在一起能否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這是單獨的符號所不能完成的。至於「最早文字」的認定,這是學術範圍的事,並沒有一個既定的程序。學術認定是自然而然的,類似我國「司母戊鼎」後更正為「后母戊鼎」一樣,是一種學術的認知。(本報杭州7月15日電 本報記者 陸 健 本報通訊員 朱海洋)

相關焦點

  • 斷「刻畫符號」是不是「文字」急不得
    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考古出土的器物上發現大量刻畫符號(見右圖),正在論證中,媒體卻已報導這是早於甲骨文1000年的中國最早的原始文字。  中國甲骨文距今3300多年,比蘇美爾和古埃及的文字晚約2000年。作為文明古國的後代,聽說發掘出五六千年前的文字,可與蘇美爾和古埃及文字分庭抗禮,從感情上比較容易興奮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學術畢竟需要超越狹隘感情的理性和客觀。
  • 嘉興考古發現特殊文字符號,比甲骨文還早1400多年,驚動考古界
    自從良渚遺址發現以來,浙江莊橋墳遺址的發現令世人驚嘆。因為在這裡孕育的文化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同時也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考古資料。 尤其是在這裡發掘的大量刻畫的符號以及一些原始文字,豐富了文字起源的資料,對相關專家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 從符號到「原始文字」 透視遠古時代的「文字」
    在這兩件殘石鉞上,保留有可能是文字雛形的刻畫符號,在古文字、史前考古等眾多領域激起不小的漣漪。    文字起源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課題,亦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誌之一。19世紀末殷墟的發現點燃了人們探索中國文字源頭的熱情,在此之後,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越來越多史前「符號」或「文字」被世人所知,使中國字的「生日」可能推至更為久遠的時代。
  • 河南賈湖遺存契刻符號:人類最早文字雛形(圖)
    河南賈湖遺存契刻符號:人類最早文字雛形(圖) 賈湖發掘被確定為20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並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顯要位置,垂青史冊。  在目前所發現的古代遺址中,賈湖文化時代最早,其文明所達到的高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如前文所言,賈湖在農業、家畜飼養、工具製造等方面活力洋溢,在音樂文化、宗教文化、字符創造等方面更展現出創造的智慧。賈湖骨笛製作精美,具備五、七聲音階,反映出賈湖人高超的計算水平。
  • 考古發現最早的中國,距今4300多年,出土兩個文字一個至今無解!
    眾所周知,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薪火相傳至今,那麼最早的中國出現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呢?山西考古發現一座上古遺址,距今4300多年,揭開了最早中國的神秘面紗,而且還出土了兩個文字,其中一個至今無解,至少爭議頗大!所謂「中國」的直接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3000年前的西周青銅器上。
  • 古墓裡發現古老文字,考古專家歡呼:中國五千年文明終於被證實了
    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考古專家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刻符,那就是距今七千多年的賈湖刻符,不過要說到影響最大的還要數,距今5000多年的骨刻文。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許多考古專家陸陸續續在各種古墓遺址中發現了一些刻有文字的骨頭,其發現領域在山東、河南、紅山、以及黃河沿岸等地。
  • 中國考古大事件!可能發現了最早的國都(圖)
    石窯群發掘地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局等聯合主辦的「陶寺遺址與陶寺文化」暨《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出版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專家和學者認為,陶寺遺址與文獻記載的堯都有相當高的契合度,陶寺遺址及陶寺文化,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到制度文明,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核心的主要源頭之一。
  • 「老王說隴史」大地灣黑色符號,最早的文字
    大地灣黑色符號,最早的文字大地灣出土的帶符號的彩陶片黑色是人類最早掌握的色彩之一。考古發掘證實,距今八千年前的甘肅秦安大地灣古遺址,先民們已經用黑紅色來繪製最早的文字符號。紅黑兩色是先民順手就能找到的顏色。
  • 權威發現:人類最早文字並非中國的甲骨文,而是美索不達米亞文字
    縱觀整個人類文明史,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曾經出現過很多種不同的文字,有的經過歲月的衝刷,早已廢棄不用了,有的經歷了千年演化,一直沿用至今。在這些形形色色的文字中,究竟哪一種文字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呢?在以往的學術界普遍認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
  • 從文字學角度來說,李斯是否配得上千古一相的稱號?
    文字是檢驗民族或文明存在的試金石,儘管我們揚言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但是,即使有《史記》為證,西方學術界仍然不相信夏王朝的存在,其中根本原因是夏朝沒有被考古發現的書面記錄或文物證據。
  • 大邑高山古城遺址考古發現成都平原迄今最早古城
    製圖/楊仕成 最震撼/ 高山古城遺址人骨罕見完好,亦為成都平原已發現年代最早最完好史前墓地。4月17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向記者確認,高山古城遺址是成都平原最早的古城遺址,該遺址成為成都平原史前考古的新坐標。基於其重要性,高山古城遺址入選了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2015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 最早!寧波史前考古有重大發現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專家認為,施岙遺址古稻田是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
  • 尼雅遺址發現神秘木牘,專家說:文字一旦破解,必將揭開尼雅秘密
    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一直以來都不缺少人類的足跡,因為它被譽為「探險家的樂園」,尤其是沙漠中的尼雅遺址,更是無數考古界專家們魂牽夢繞的聖地。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尼雅遺址中,專家們曾發現過一種古老的文字,而這種文字如果一旦被破解,就能揭秘尼雅的千古謎團。究竟是什麼文字,又是什麼謎團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一一揭秘:尼雅遺址位於現在的民豐縣境內,最早由英國探險家斯坦因於1901年發現,因此斯坦因也算是推開尼雅大門的第一人。
  •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最早的是古代中國,而不是古埃及和古巴比倫
    一、最早的文字賈湖契刻符號中國考古人員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上發現了17個契刻符號,這些符號具有多筆組成的結構,有近似甲骨文中的文字,而賈湖文化距今約8000年。經過專家解讀和辨認,賈湖契刻符號應該屬於最原始的文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符號。
  • 中華稻香,萬年前飄起一條大河邊考古專家認為,錢塘江上遊的「上山...
    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而在今年夏天,袁隆平「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題詞也為人類共同的根注入鮮亮的色彩。
  • 美國《考古》眼中的2017十大考古發現:黃金「戰狼」來了
    72年過去了,目前科學家在北太平洋海底18000英尺之下發現該軍艦的殘骸。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共有316名倖存者,迄今為止,只有18人仍然健在,他們為這艘軍艦的勝利和悲劇提供了唯一的證據。5、古埃及文字作品的黎明時期古埃及懸崖上的超大號銘文考古學家發現一個超大號銘文,便於我們對古埃及文字系統的早期發展有一個新的認識。由耶魯大學埃及學家約翰·達內爾(John Darnell)發現在古老埃爾卡布城北部的沙漠公路的懸崖上刻有象形文字,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250年前。
  • 山東「昌樂骨刻文」發現「鳥棲圖」記事文字
    近日經考古專家研究,這是早期人類部落東夷族大事記的一種文字符號。   這塊長17釐米,直徑2.7釐米至5.5釐米的遠古動物殘脛骨是在昌樂已發現的100餘塊骨刻文中的一塊。2004年,山東昌樂縣民間收藏愛好者肖廣德在袁家莊古遺址上採集陶器標本時,偶然發現許多刻有圖案符號的亞化石狀遠古獸骨,經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鑑定,這批帶「字」骨頭是山東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遺物,距今4500年左右,是東夷文化時期的記事文字。
  • 吉大考古學院教師赴京參加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信中首先向長期致力於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祝賀,並致以誠摯問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 杜鋼建:浙江字母文字早於希臘字母和英文字母
    其內容基本上是2016年在寧波慈谿舉行的首屆中國華夏先秦陶瓷字母研討會上展示的良渚與商周時期的古陶瓷字母文字。其中23件古越陶瓷底部刻劃有希臘文字母Α(阿爾法)、Β(貝塔)、∧(蘭姆達)、Μ(謬)、Ε(埃普西龍)、Δ(得爾塔)、Η(艾塔)等。 浙江古陶瓷字母文字的發現者聞長慶先生長期收集大量古陶瓷文字,整理後發現浙江文化遺址的字母文字早於腓尼基字母和希臘字母。
  • 專家:待商榷
    研究稱,12月中下旬的重汙染期間,二氧化氮大大加速了硫酸鹽的生成,而硫酸鹽恰是重汙染形成的主要驅動物種。昨日,該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詳解該成果時表示,把氮氧化物減排提到更優先位置,可以有效抑制硫酸鹽的形成,重汙染天氣的形成也會因此「減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