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考古》眼中的2017十大考古發現:黃金「戰狼」來了

2020-11-30 澎湃新聞

美國《考古》雜誌近日評選出2017年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包括:哥貝克力石陣頭骨祭儀、阿茲特克黃金「戰狼」、106年前超級水果蛋糕等。美國《考古》雜誌每年都會在年底發布年度十大考古發現,考古學家們不憚於提出各種「最」來試圖觸摸現有自然和社會概念的起源,也樂於在古老的遺物中尋得蛛絲馬跡發現趣味與新奇。不過,這樣的評選有時也被認為過於傾向歐美國家的考古發現。


1、 哥貝克力石陣頭骨祭儀

哥貝克力石陣

位於土耳其東部的哥貝克力石陣是全球最神秘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建造於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之間,當時人們建造許多大型石圈,人們出於宗教或者社會目的聚集在一起。今年,考古學家對哥貝克力石陣發現的骨骼碎片顯微分析表明,當時可能人類頭骨可能懸掛在哥貝克力石陣比較顯著的位置。這些骨骼碎片來自3顆部分保存下來的頭骨,顯示死者死亡之後他們的頭骨經過了雕刻。這是證實哥貝克力石陣居民如何處理死者頭骨的首個證據,考古學家認為,這項發現可能提供了新石器時代早期「頭骨祭儀」的證據,顯示被尊重的祖先或者敵人在指定地點被切割頭顱。

這項發現進一步表明哥貝克力石陣存在複雜的儀式行為,3個頭骨部分上的標記表明,頭骨已剔除皮肉,甚至被塗上顏色,當時人們使用石質工具在頭骨上雕刻較深的切口,這些凹槽位於前額和腦後方位置。德國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朱莉婭·格瑞斯基(Julia Gresky)稱,頭骨可能被一根纏繞在頭部的繩子懸掛著,並穿過頭頂的一個小鑽孔。切割的凹槽可以防止繩子沿著光滑頭顱表面滑動,因為它是懸著的。3個被加工處理的頭骨證明某些人死後享受了「特殊待遇」,這是一項全新的考古發現。朱莉婭說:「這證明了在這個重要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儀式中,活者與死者存在著精神層面的互動行為。」

2、發現「印第安納波利斯號」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沉沒是美國海軍歷史上最大的災難事件之一,1945年7月16日,這艘「波特蘭級」重型巡洋艦離開了舊金山港口,艦上有1196人,這艘軍艦最後的任務是駛抵北太平洋天寧島一個海軍基地,運送原子彈「小男孩(Little Boy)」組件,最終這顆原子彈投擲在日本廣島。任務完成之後,這艘軍艦沿著規定航線行駛,7月30日被一艘日本潛艇發射的魚雷擊中。「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在短短12-15分鐘之內就開始下沉。

72年過去了,目前科學家在北太平洋海底18000英尺之下發現該軍艦的殘骸。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共有316名倖存者,迄今為止,只有18人仍然健在,他們為這艘軍艦的勝利和悲劇提供了唯一的證據。

3、106年前的超級水果蛋糕

106年前的水果蛋糕

研究人員在南極洲阿代爾角(Cape Adare)發現一塊106年前的水果蛋糕,這個「百歲蛋糕」是由南極遺產信託一支研究小組在南極洲最古老的建築中發現的,小屋建造於1899年,被認為是英國南極探險隊1911年離開時留下的。盛放亨帕水果蛋糕(Huntley & Palmers)的罐頭皮有些生鏽,但是蛋糕外形仍保持較好,很可能是由於寒冷乾燥環境所導致的。南極遺產信託項目經理莉齊·米克(Lizzie Meek)說:「它看上去就像一塊新鮮的水果蛋糕,只有當你離得很近的時候,才會聞到那股有點不對勁的味道。」

4、阿茲特克黃金「戰狼」

阿茲特克黃金「戰狼」

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城市中心阿茲特克大神殿底部進行考古挖掘,發現了一組黃金製品文物,以及幼狼屍體骨骼。考古學家負責人李奧納多·洛佩茲·盧簡(Leonardo López Luján)稱,在一個洗碗機大小的石盒中,這個黃金「戰狼」裝飾保存完好,它包括耳部和鼻部的黃金裝飾物,以及叫做胸甲的身體盔甲,閃閃發光。這種程式化裝飾通常是用於裝飾獻祭的狼,就好像這隻狼象徵著人類戰士一樣。這隻狼頭部朝西,暗示著它是:「太陽的夥伴,在日落之後,朝向通往地獄的途中」。這個獻祭物埋葬在威佐特(Ahuitzotl)地區,其歷史可追溯至1486-1502年之間,處於阿茲特克人戰爭和帝國擴張時期。

5、古埃及文字作品的黎明時期

古埃及懸崖上的超大號銘文

考古學家發現一個超大號銘文,便於我們對古埃及文字系統的早期發展有一個新的認識。由耶魯大學埃及學家約翰·達內爾(John Darnell)發現在古老埃爾卡布城北部的沙漠公路的懸崖上刻有象形文字,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250年前。據悉,此前發現的銘文長度不足1英寸,但是最新發現的銘文長度達到27英寸,是已知最早的大型、高可視象形文字。

銘文符號是:一個柱子上刻畫著公牛的頭部,旁邊有兩隻鸛和一隻朱鷺,這類似於後期埃及文字作品所描述的,將法老的權威與宇宙的控制權等同起來。這使得達內爾得出結論稱,該銘文是一個皇家邊界標誌,宣稱國家對該地區的統治,這就像是一個路標指示牌。沿著這條道路行駛的遊客們會知道他們正在進入一個古埃及皇家權威領地,此外,他們還發現埃及文字的發展速度比之前預想得更快。

6、破譯穴居人基因

破譯穴居人基因

像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這樣的早期人類殘骸僅在歐洲和亞洲為數不多的幾個考古遺址發現。長期以來,考古學家們一直對此感到失望,他們相信在這些地區會有更多的考古遺址,然而,2017年研究人員宣布一種新方法可以探測到早期人類的存在,在洞穴沉積物中發現人類基因痕跡。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薇薇安·斯隆(Viviane Slon)研究一支研究小組分析了法國、比利時、西班牙、克羅埃西亞境內的七處考古遺址沉積物質,並在3處考古遺址處發現尼安德特人DNA,其歷史可追溯至6萬年前,同時,在俄羅斯丹尼索瓦洞中發現的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DNA可追溯至大約10萬年前。在很多情況下,早期人類基因證據都位於地層表面,這裡並未發現早期人類屍體骨骼。斯隆說:「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即使沒有發現骨骼殘骸,我們仍能發現早期人類的DNA。」

7、鐵器時代英國最古老的黃金

英國萊克弗裡斯地區發現的黃金項圈

在萊克弗裡斯地區發現的4個黃金項圈是迄今在英國境內發現的最早鐵器時代黃金物品,它們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00-250年前。英國博物館朱莉婭·法利(Julia Farley)稱,基於它們的風格特徵,很可能它們是女性佩戴使用的。

黃金項圈是非常獨特的,因為從公元前800年開始的幾百年時間裡,多數英國人不再佩戴和製造黃金飾品。一種解釋是,運送至英國的貿易網絡已崩潰,用於製造青銅的錫和銅,曾是重要的進口物資,一旦當地能夠普遍製造鐵,那麼就不再需要進口錫和銅。社會開始關注群體生存,而不是個人身份。朱莉婭認為,這些黃金飾品很可能是歐洲大陸製造的,並表明隨著歐洲再次變得國際化,個人裝飾又重新流行起來。

8、羅馬最古老的溝渠

阿庇烏水渠

建築工人在羅馬最新C地鐵線發現阿庇烏水渠(Aqua Appia)的部分溝渠,它被認為是羅馬已知最古老的溝渠,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12年。這個靠近羅馬競技場的遠古溝渠殘骸位於地下55-60英尺處,該深度通常是考古挖掘難以抵達的。

9、埃夫伯裡石陣中的廣場

埃夫伯裡石陣

埃夫伯裡石陣(Avebury’s Circles)是英國史前巨石陣以北一處新石器時期紀念碑,它最著名的是外部巖石圈,也是歐洲最大的巖石陣結構。目前,考古學家發現埃夫伯裡石陣中還有一個內部圓形結構,這是較早的廣場。研究人員使用雷達科技,探測發現巖石的排列,認為這是一種新石器時代的房屋,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500年。而之前的理論認為,埃夫伯裡石陣是從外側向內側建造而成,這項發現表明,該石陣並非源自於一個單個建築。英國萊斯特大學馬克·吉林斯(Mark Gillings)說:「一種解釋是它就像是池塘中的漣漪,隨著房屋的坍塌損壞,該位置用巨大的石塊進行替代,其方位和外形被精確地標註。很可能這些早期房屋建造300年之後,他們決定放置巨大石塊進行紀念,這裡成為一個具有神秘傳說故事的神聖之地。」

10、最早期智人骨骼

最早期智人骨骼

目前,考古學家在摩洛哥西海岸Jebel Irhoud考古遺址挖掘時,發現30萬年前一些最早期的智人骨骼,據悉,該遺址最早是1961年發現早期人類骨骼,他們奇怪的古代和現代特徵結合讓科學家們產生了濃厚興趣,科學家猜測他們是尼安德特人,其歷史可追溯至4萬年前。2006年,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讓·雅克·胡布林(Jean-Jacques Hublin)帶領一支研究小組對Jebel Irhoud考古遺址進行了再次挖掘工作,今年,他們公布了最新研究結果,可使現代人類洞悉最早期人類的特徵。

Jebel Irhoud智人生活在35萬年前,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曾擁有一支共同祖先,之後進化形成兩個血統,形成不同的身體結構差異。Jebel Irhoud智人面部扁平,面部較短,十分像現代人類,但是他們的大腦更長,並且牙齒更大。他們的眉骨比現代人更突出,但是身體沒有尼安德特人那麼重。

(本文轉自新浪科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四川江口沉銀遺址入列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0日訊(記者 李慧穎)4月10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官方微信獲悉,為期兩天的「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結束,經過26個入圍項目匯報人以項目時代早晚為序進行的20分鐘終評展示和評委、學者提問,評委會經過評議和投票,產生出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入選《考古學》雜誌今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據蘭州大學官網12月11日消息:近日,美國《考古學》(《Archaeology》)雜誌評選出2019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蘭州大學和德國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學者領銜、多家境內外科研院所參與的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選2019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 廣東「南海I號」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日下午,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出爐。此前備受矚目的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成功入選。 作為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今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首次以網絡會議形式在全網直播,向公眾呈現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成果。
  • 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等兩個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4月6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自1月3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之日起,歷經3個多月的評選,最終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和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成功入圍終評。
  • 衡東大浦洋塘山窯址與墓群列為「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
    衡陽晚報10月22日訊(文/記者羅文鵬 通訊員王希 供圖/省文物考古所)記者從市文旅廣體局(市文物局)獲悉,「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今天正式公布,我市的「衡東大浦洋塘山窯址與墓群」成功入列。  在各考古單位自願申報、省考古學會擇優推薦的基礎上,經過專家評審、省文物局審核,全省共有10個考古項目列為「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衡東大浦洋塘山窯址與墓群為其中之一。
  • 國家地理09年十大考古發現:幽靈船居首
    美國國家地理網站日前評選出2009年度最受歡迎的十大考古發現,青銅時代坐姿女屍遺骨、二戰日本「超級潛艇」、「幽靈船」榜上有名。1.美國考古學家約翰·波拉克(John Pollack)說:「『戈達德』號在1901年10月的一次風暴中沉沒。它現在保持著原狀。」考古人員在「戈達德」號的甲板上發現了船員棄船而逃時丟下的靴子。鍋爐中還有木頭,而鍋碗器皿等物品散落的到處都是。甲板上還遺留一把斧頭,估計當時船員試圖做最後一搏,砍斷船上的木板逃生。據波拉克介紹,「當湖水湧上甲板,整艘船開始像潛艇一樣下沉。有三人溺水而亡。」
  • 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郴州一古墓群入選!
    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郴州一古墓群入選!>近日,由湖南省文物局主辦,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總店承辦的「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在長沙召開。
  • 「考古中國」剛剛發布蘭大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發現
    這項成果一經發表,吸引了上百家國內外媒體報導,並於2019年末榮獲國內外眾多學術機構評選的多個年度「十大」:「十大考古發現」「十大科學突破」「十大科技進展」「十大科技新聞」等。然而,因為這塊化石發現較早,並非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缺乏具體埋藏位置、地層和共存考古遺存信息,因此,儘管夏河人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卻也非常有限。夏河人是從何時開始生活在世界第三極?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有怎樣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這些問題縈繞在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心頭。
  • 來看看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月16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領隊:王佔奎 雷興山迄今規模最大的西周單體建築基址、具有殷移民特色的普通「居址-墓葬區」、隨葬有精美馬車的車馬坑,以及發達的水網系統,這一系列的精彩發現,共同構成了我們對這一西周都邑性聚落人群構成和社會結構的新認識。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
  • 甘肅丹尼索瓦人化石研究成果入選2019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近日,美國考古雜誌《Archaeology》公布了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聯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甘肅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化石研究成果入選。
  • 世界上著名的十大考古歷史發現
    圖坦卡蒙是古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他的豪華陵墓和黃金面罩已成為埃及古老文明的重要象徵。2016年6月,圖坦卡蒙陵墓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2、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在1974年被發現
  •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項目獲選「2019年國外考古新發現」
    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入選項目、入圍項目及國外考古新發現名單。
  • 成都老官山漢墓、石渠吐蕃石刻入選2013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3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分布圖(圖片來自於國家文物局官方微博)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0日訊(記者 彭亮)昨(9)日下午,國家文物局網站揭曉了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2018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國際考古盤點
    在約旦東北部現在的沙漠被稱為Shubayqa考古遺址的重大發現印證出:野生穀物麵包不會產生淨營養增益。生產這些麵包對於居住在Shubayqa地區的史前人類來說,消耗的能量要比吃掉麵包所獲得的能量多1倍。
  • 一場寶藏直播 數千萬網友雲端見證「十大考古新發現」誕生
    今年適逢「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舉辦三十周年,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第一次以網絡會議的形式召開。5月1日至5月5日,央視新聞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進行全程直播,在線 「雲考古」,邀請網友雲端見證「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誕生,吸引了三千多萬網友在線觀看。來自各地的評審專家們坐在各自鏡頭前,在大屏幕上完成了集結。二十個入圍的考古項目匯報人向評審專家和網友們介紹考古新發現。
  • 【本刊專稿】實驗室考古助力「黃金大墓」現身
    「恰恰是考古遺址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容易被人丟棄的東西,小到植物遺存、動物糞便,拿到實驗室之後,都能夠給我們了解古代社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南昌海昏侯漢墓,是中國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列侯等級墓葬,2015年入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品讀|大眾化解讀的《中國考古大發現》,讓考古走出學術「象牙塔」
    譚玉貴 王其寶/文中國近代考古學誕生於1921年安特生發現仰韶文化,上承宋元明清以來的金石學,同時吸收借鑑了近代西方考古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以中國考古學家主持進行的河南安陽小屯殷墟與山東章丘城子崖遺址的發掘為標誌,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科體系。近百年來,我國考古工作者將考古發掘與文獻研究相結合,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 「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進校園」活動在吉大完美收官
    中國文物信息網訊 為進一步拓寬邊疆考古研究視野,豐富邊疆考古研究內容,交流邊疆考古研究心得,推動邊疆考古研究發展,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邊疆考古與中國文化認同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中國文物報社,於10月28日晚在匡亞明樓第一會議室舉行「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進校園」主題沙龍。
  • 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發現出爐!安慶這個地方上榜!
    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發現出爐!安慶這個地方上榜! 安徽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文物資源富集近年來我省重要考古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