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成果一經發表,吸引了上百家國內外媒體報導,並於2019年末榮獲國內外眾多學術機構評選的多個年度「十大」:「十大考古發現」「十大科學突破」「十大科技進展」「十大科技新聞」等。
然而,因為這塊化石發現較早,並非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缺乏具體埋藏位置、地層和共存考古遺存信息,因此,儘管夏河人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卻也非常有限。
夏河人是從何時開始生活在世界第三極?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有怎樣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這些問題縈繞在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心頭。
「關於溶洞的考察,早在2010年就開始了,與化石的研究同步進行。」張東菊說。六七年間,團隊在以甘加盆地為中心的方圓6000平方公裡範圍內多次開展考古調查。這一區域分布著包括白石崖溶洞在內的大大小小二十幾個山洞,團隊逐一考察,尋訪附近民眾,試圖找到更多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同時也希望能夠確定夏河人化石在白石崖溶洞的具體出土地點和層位,並獲得他們曾經在此生活的證據。
連續6年,團隊成員每年都以遊客的身份去白石崖溶洞考察,「只能看,不能挖,不能採集。」
轉機發生在2016年。張東菊等再次「遊覽」洞穴,「偷偷摸摸」地仔細觀察地表,突然在洞口通道處發現了一處並未覆蓋堅硬鈣板的鬆散土狀堆積,「有土狀堆積就有可能有考古遺存」。在朝拜群眾踏開的堆積物中,張東菊還發現了幾塊石頭,拿到洞外仔細辨認,驚喜地發現竟然是打制石器。「它和自然破裂的石頭明顯不一樣,打制石器的使用主要是在舊石器時代。並且我們還發現了一些炭屑,後來的測年結果顯示是距今4000年左右。」
研究人員據此可以確認,白石崖溶洞遺址保存有史前考古遺存,然而不進行考古發掘,就永遠不知道裡面到底有哪些考古遺存,以及他們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