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2021-01-12 澎湃新聞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2020-11-29 1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偃師二里頭遺址

「最早的中國」或已出現家族式分區而居

經過61年考古發掘,二里頭遺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位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300萬平方米的超大規模,嚴整有序的布局規劃,方正的宮城和大型夯土宮殿建築為代表的宮城、宮室制度,貴族墓葬顯示出的喪葬禮儀制度,祭壇為代表的國家祭祀制度,銅玉禮器群及綠松石龍等國之重器體現的器用制度等,充分體現出二里頭文化產生了最早的王權、王國。探索中國文明和國家起源,二里頭遺址是最重要的起點和標尺。

新發現的縱橫交錯道路和牆垣把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區域網格,表明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出現了家族式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這些新發現將為研究二里頭都城整體布局結構、社會分層、規劃思想、禮儀制度、統治制度等問題提供重要資料。

淮陽時莊遺址

夏代早期「糧倉城邑」

時莊遺址位於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發掘出土28座夏代早期「糧倉」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食集中存儲的「倉儲城邑」,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國家級別的公共儲備,為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國家的糧食儲備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

根據碳十四測年數據,時莊遺址糧倉遺存距今3700—4000年左右,相當於中原地區的「新砦期」階段,即文獻記載的「太康失國、后羿代夏」的夏王朝早期。

專家認為,時莊遺址聚落布局清晰,功能單一,集中儲備的糧倉城邑對我們在早期夏文化的研究中,重新認識夏王朝時期的社會組織結構、管理水平和早期國家治理能力等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葉縣餘莊遺址

等級規格最高的龍山文化墓葬群

餘莊遺址位於平頂山市葉縣鹽都街道餘莊村村南。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該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文化內涵較單純的龍山文化聚落遺址。編號M10的龍山墓葬,單棺仰身直肢葬,棺外北側還陪葬一人,也為仰身直肢葬。墓內隨葬器物有33件,均為陶器。這組陶器形體較小、製作較好,排列有序,器類成組,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這是在河南境內目前已發現的隨葬器物數量最豐富、等級規格最高的龍山文化墓葬。

目前,餘莊遺址已清理出墓葬、房基、灰坑及窖穴等各類遺蹟50餘處。這一發現為研究龍山時期中原地區的禮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為研究中原地區社會複雜化、文明化進程提供了新的資料。

南陽黃山遺址

再現5000多年前製造玉石器原始場景

黃山遺址距離獨山玉產地直線距離僅2.5公裡,在此發現了仰韶文化晚期「前坊後居式」大型房址建築,出土了豐富的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被專家確認為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玉石器製作大型聚落,再現古人製造玉石器的原始場景,堪稱考古奇觀。其體量之大、結構之複雜、保存之完好,國內罕見,填補了中原和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作坊遺存的空白。

截至目前,該遺址揭露面積1700平方米,清理出仰韶文化早期墓葬3座,與玉石器製作有關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長方形「前坊後居木骨泥牆式」建築3座、工棚式建築2座,屈家嶺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7座、活動面多處、保存較好的大小墓葬82座、祭祀坑2座、甕棺葬73座,出土了數量豐富的鑽、刻刀、磨墩石質制玉石工具、玉石料殘次品、陶器、骨器等遺物。

專家認為,黃山遺址是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關鍵地區,仰韶文化與屈家嶺文化在此交匯留下的豐厚遺存,為研究中華文明形成提供了關鍵材料。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

原標題:《「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都是啥?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發現!河南佔4個!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 五項「考古中國」重要發現揭曉,河南佔據其中四項。11月25日,河南商報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官方微信獲悉,當日舉辦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五項重要考古發現。
  • 「考古中國」發布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 蚌埠禹會村遺址名列其中
    「考古中國」發布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 蚌埠禹會村遺址名列其中 2020-11-28 13:17:12   來源:蚌埠新聞網
  • 「考古中國」5項新發現聚焦夏文化
    「考古中國」5項新發現聚焦夏文化  本報訊(記者蘇墨)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9月24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5項考古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圖片來源: 國家文物局) 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直播考古現場 活化考古成果 河南考古「鮮活」走近大眾
    ⑨3資料圖片  □河南日報記者溫小娟  「春秋時期的墓葬都沒有墓道嗎?」「古人是怎麼煉丹的?」……4月20日,在河南博物院舉行的2018年度河南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上,面對公眾拋出的各種問題,專家們一一作了解答。  今年是省文物局連續第三年舉辦全省公眾考古報告會,消息發布不到一星期,吸引了數百名觀眾到現場聆聽。
  • 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等兩個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4月6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自1月3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之日起,歷經3個多月的評選,最終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和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成功入圍終評。
  • 五個重大項目考古成果為中國夏文化增強信度
    原標題:五個重大項目考古成果為中國夏文化增強信度 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呈現出明顯的「九宮格」形制,體現了都城的布局結構﹔安徽禹會村遺址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或將為「禹會諸侯於塗山」的古史傳說提供重要線索﹔河南淮陽時莊遺址則發現中國目前年代最早的夏代早期糧倉倉城,在了解夏王朝社會組織結構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價值
  • 河南考古70年:重現華夏文明基因譜系
    近日在鄭州博物館開展的「追跡文明——新中國河南考古七十年展」上,1225件(套)珍貴文物展示了河南70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華夏文明的基因譜系和發展鏈條得以重現。  新中國考古第一鏟從河南揮起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 河南自貿試驗區23個最佳實踐案例發布,這項「河南經驗」被國務院...
    「自貿試驗區把可複製可推廣作為創新的基本要求,邊試點、邊總結,目前已向全省複製推廣47項改革創新事項。」河南省委改革辦副主任王旭介紹,此次發布的最佳實踐案例共有23項,具有很強的推廣意義。據河南省商務廳黨組成員、自貿辦副主任陳凱傑介紹,此次發布的23項創新案例,從創新單位來看,既有省交通運輸廳、鄭州海關、人行鄭州中心支行等有關部門的創新,也有鄭州、開封、洛陽片區的地方創新。這說明河南自貿試驗區建設不斷完善、省直部門、片區不同維度、不同地區開展對比試驗、互補試驗,通過差別化探索形成了更加豐富多元的制度創新成果。
  • 中國考古重大成果刊發:青藏高原溶洞遺址現丹尼索瓦人DNA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10月30日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考古界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遺址所保存的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人類活動遺存中,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距今約10萬年至6萬年前,甚至有可能到4.5萬年間,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 題: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桂娟、史林靜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閃耀在後世各種記載中。它確實存在,卻神秘又模糊——它到底在哪裡?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大咖」帶你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新發現都城布局結構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翟鎮二里頭、圪當頭、四角樓、北許四村之間。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自1959年發現並發掘以來,累計勘探近200萬平方米,發掘約4.5萬平方米。
  • 大河早點看丨河南公布考古重大發現!全國高校5月開學時間表請收好...
    2020年5月8日星期五大河早點看Knowledge is a measure, but practise is the key to it.知識是珍寶,而實踐是獲取它的鑰匙。河南要聞河南公布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
  • 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2020年度重大科研成果發布
    一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聚焦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十四五」及中長期發展戰略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出了一批有思想含量、理論分量、話語質量的研究成果
  • 「考古中國」通報四項最新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發現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9日訊 (記者 張雪)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