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氧化物「提速」重汙染?專家:待商榷

2021-01-14 新華網客戶端

  12月20日上午11點04分,京開高速天宮院段,電子屏顯示「紅色預警國Ⅰ國Ⅱ機動車禁行」。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

  近日,清華學者聯合發表的一份關於霧霾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發關注。研究稱,12月中下旬的重汙染期間,二氧化氮大大加速了硫酸鹽的生成,而硫酸鹽恰是重汙染形成的主要驅動物種。昨日,該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詳解該成果時表示,把氮氧化物減排提到更優先位置,可以有效抑制硫酸鹽的形成,重汙染天氣的形成也會因此「減速」。

  硫酸鹽在PM2.5中佔比最高

  12月21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生鄭光潔、賀克斌院士等學者在《科學進展》聯合發表研究文章,首次揭示了重霾汙染期間顆粒物中硫酸鹽迅速生成的化學機制。研究發現,在我國華北地區,高濃度的二氧化氮環境,使二氧化硫迅速轉化為二次汙染物硫酸鹽。而這正是華北地區硫酸鹽形成的主要路徑。

  針對重霾時段的已有研究表明,硫酸鹽是重汙染形成的主要驅動物種。重汙染天氣下濃度上漲比較快的有四種物質,分別是硫酸鹽、硝酸鹽、氨鹽和有機物。鄭光潔、賀克斌等學者分析發現,在絕對貢獻上,12月下旬的重汙染期間,硫酸鹽在PM2.5中的質量佔比可達約20%,是佔比最高的單體。

  氮氧化物加速硫酸鹽形成

  研究結果還顯示,重汙染期間硫酸鹽的迅速生成,主要由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這兩種氣態前體物溶於顆粒物結合水後,在我國北方地區特有的偏中性環境下迅速反應生成的。

  賀克斌表示,此次發現的核心意義在於,氮氧化物不僅僅是形成硝酸鹽的前體物,也是硫酸鹽的助推氧化物。「這雖然不是一個新的化學反應,但是以前曾被忽略。」

  「會對應急決策和長期控制減排產生影響,讓更加有效合理地把氮氧化物的減排、二氧化硫的減排協同進行的理論依據更紮實。」

  根據研究結果,賀克斌指出,如果能把氮氧化物減排提到更優先的位置,可以更加有效地抑制硫酸鹽的形成,重汙染天氣的形成也會「減速」。

  重視氮氧化物有利精準治霾

  「氮氧化物的主要來源在於燃煤,包括燃煤電廠、工業鍋爐和燒散煤,另外還有機動車。」賀克斌說。

  賀克斌認為,根據這個新發現,特別在針對重汙染制定應急方案的時候,刻意把氮氧化物壓得低些,可能效果會更好。在多汙染物協同控制的情況下,對精準治霾的程度也會有助推作用。

  ■ 追問

  12月中下旬汙染為何迅速加重?

  氮氧化物濃度明顯偏高

  「核心內因是排放,重要外因是氣象。」賀克斌表示,要分不同情況分析。當一次重汙染來時,如果沒有正好趕上開始供暖等大幅度增加排放的影響,其主要原因可以理解為不利氣象條件,這是就某一個過程或幾天來看。而從長時間來看,1990年的排放到現在已經翻了幾番,在多種汙染物排放量都逐年上升的情況下,成霾的氣象門檻逐年降低,即目前排放水平下氣象條件稍微差點就會形成霧霾。因此,排放才是核心內因。

  目前我國各類汙染物都是千萬噸級的排放量,並且主要集中在東部偏北,尤其是京津冀,這裡煤耗和排放強度最高,解決問題的根源還是要把排放降下來。

  12月中下旬這輪重汙染過程從16日開始,最初一天半還有藍天白雲,隨後汙染物濃度迅速上升。賀克斌表示,這個過程中清華園的監測點數據顯示,空氣中二氧化硫的濃度還偏低,二氧化氮的濃度明顯偏高,硫酸鹽居高不下,最後兩天PM2.5出現「爆表」,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次研究結果。

  氮氧化物減排是否滯後?

  「十二五」才納入系統控制

  記者梳理發現,「十一五」規劃提出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兩項約束性減排指標,「十二五」規劃才增加氮氧化物和氨氮的減排指標。為何不在「十一五」就對氮氧化物排放實施系統控制?

  賀克斌介紹,「十一五」時期,清華專家建議把硫和氮同時進行總量控制,但最後只決定對硫進行控制。「相對於二氧化硫技術,氮氧化物控制技術積累時間相對短,所以當時有點猶豫。」

  賀克斌說,在這樣的情況下,二氧化硫在「十一五」期間下降百分之十幾,但氮氧化物上升了百分之三十幾。這個漲幅需要通過兩個五年計劃才能拉回。不過,從2012年開始,氮氧化物開始往下降,2013年因大氣十條實施,減排逐漸與總量計劃脫鉤,目前正加速往下壓。

  賀克斌表示,目前電廠已要求做到超低排放,再往後潛力比較小,要加大散煤治理,通過進行煤改電等措施,把煤炭利用形式往電集中。同時,對於未來非電的氮氧化物減排建議也走超低排放技術路線。目前,非電領域減排難度較大,仍需技術突破,化工、水泥和鋼鐵不同行業都在由專項支持進行攻關。

  ■ 焦點

  北京減排重點在機動車

  就北京而言,賀克斌表示,氮氧化物來源主要是燃煤和機動車,高排放老舊車、柴油大貨車和散煤燃燒是現階段氮氧化物減排的重點。目前,北京對霧霾的治理包括燃煤、工業企業,機動車、揚塵四大方向。賀克斌認為,機動車是這四大方向中的治理重點。

  他建議,一是北京應該考慮加大對國Ⅰ、國Ⅱ的限制。目前剛基本完成淘汰黃標車,下一步要讓高排放的老舊車退出北京。二是重型卡車的氮氧化物減排。

  此外,賀克斌還認為,控制散煤燃燒也是需要重視的一環。他說,北京轄區內還有大量散煤,現在採用電代煤,之前用電緊張,散煤用戶也用不起電,目前政府在努力解決,已經開始起到了一些作用。

  ■ 觀點

  研究或誇大二氧化氮催化作用

  對於該研究結果,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認為,國外幾十年前就有科研成果指出二氧化硫在高溼條件下的非均相氧化與成鹽轉化過程中,僅靠氨的催化作用已極其強烈,二氧化硫和氨的反應被形容為「吸血鬼式」的劇烈反應。所以,在二氧化硫轉化為硫酸鹽或亞硫酸鹽的過程中,二氧化氮的協同催化作用並不是最關鍵的因素。

  彭應登認為,誇大二氧化氮的作用並將其上升為汙染治理思路調整依據,是有待商榷的。

  此外,彭應登介紹,在北京,二氧化硫不是首要汙染物,特別是在重汙染時並不是太高。針對該研究報告,北京市還沒有調整目前減排措施的必要。

  資料顯示,2015年北京SO2(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僅4.9萬噸,而同年天津的排放量是25.2萬噸,河北省是152.2萬噸。

  「對河北、河南、山西等大部分地區,報告提示的霧霾成因結論有一定價值。」彭應登表示,這些地區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濃度還很高,排放量基數也比較高,應加大力度減少氮氧化物。

  據了解,2015年,北京市氮氧化物(NOx)排放量是16.6萬噸,天津市為20.2萬噸,河北省達209.1萬噸。「在全國來看,北京的氮氧化物屬於低排放水平,甚至低於溫州」,彭應登說,河北省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北京的12倍以上。(新京報記者 王碩)

相關焦點

  • 氮氧化物「提速」重汙染?專家:待商榷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  清華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認為,華北地區氮氧化物濃度高加速重汙染,建議重視氮氧化物減排  新京報訊 (記者沙璐)近日,清華學者聯合發表的一份關於霧霾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發關注。研究稱,12月中下旬的重汙染期間,二氧化氮大大加速了硫酸鹽的生成,而硫酸鹽恰是重汙染形成的主要驅動物種。
  • 疫情期京津冀仍空氣汙染?專家:重汙染行業變化不大
    ]從除夕(1月24日)到大年初五(1月29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區域性重汙染過程。此次持續多日的重汙染天氣之所以讓許多人驚詫不已,是因為有網友羅列出了春節假期的「七個無關」:大街上機動車稀少,證明汙染與汽車無關;工廠停工了,證明與工業汙染無關;建築工地靜悄悄,證明與工地揚塵無關;煤改氣了,煤爐封了,農村不許燒柴了,證明與生活汙染無關;一切娛樂活動停止了,證明與人多造成汙染無關;不讓放鞭炮了,證明霧霾與放鞭炮無關;人都待在家了,飯館基本沒生意了
  • 清華專家:氮氧化物大大加速了致霾汙染物形成
    研究稱,12月中下旬的重汙染期間,二氧化氮大大加速了硫酸鹽的生成,而硫酸鹽恰是重汙染形成的主要驅動物種。昨日,該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詳解該成果時表示,把氮氧化物減排提到更優先位置,可以有效抑制硫酸鹽的形成,重汙染天氣的形成也會因此「減速」。
  • 關於室內氮氧化物汙染
    室內空氣NOx汙染來源對於空氣中的氮氧化物(NOx),一般包括NO和NO2,由於NO並不穩定,一般簡化用NO2來指代。室內NOx主要來源於以下幾種途徑,分別是採暖和烹調時燃料的燃燒、室內吸菸煙氣、以及室外大氣中的NOX進入等。大氣中NOx汙染,也是城市光化學汙染的重要因素。
  • 唐孝炎專訪:防治臭氧汙染重在減少氮氧化物排放
    面對日益嚴峻的臭氧汙染,環保部已採取部署PM2.5和臭氧的協同控制、出臺VOCs的治理政策標準、削減氮氧化物排放等措施。6月15日,臭氧問題權威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唐孝炎院士接受政能亮訪談,談臭氧汙染的成因與防治。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曹建雄攝 最近一段時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過去幾年,尤其是2017年以來,近2000位專家聯合攻關,為大氣汙染「找病根」,在科學診斷的基礎上「開藥方」。攻關有哪些新突破新發現?藍天保衛戰的策略是否會因此做出相應調整?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生態環境部、中國氣象局有關專家和負責人。
  • 專家稱浙江考古發現符號是否為最早文字待商榷
    針對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的考古新發現,有專家認為這次考古發現「為文字起源提供新的線索」,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原始文字」。但也有些專家認為這只是「先民刻畫痕跡和符號」,是否為「最早原始文字」或「甲骨文的前身」都有待商榷,需要請國內最權威的專家作深入研究與論證。  據有關專家介紹,在古陶器、古巖畫上發現五六千年前的先民刻畫的符號,這在我國的考古史上並非新鮮事。
  • 安徽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
    主要職責:承擔省領導小組日常工作,負責貫徹執行省領導小組的決策和工作部署,分解落實各項工作任務,協調推進重汙染天氣預防及應對工作;組織專家及成員單位對重汙染天氣進行分析研判,提出預警和響應及降低重汙染天氣影響的建議;協調、組織相關成員單位督導落實應急響應措施;及時向生態環境部和省委、省政府報告應急工作情況,向省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通報相關情況;承辦省領導小組交辦的其他事項。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確認 應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經過專家組的聯合攻關研究,已經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汙染的「病根」。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針對臭氧汙染,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
    近年來我省環境空氣PM2.5濃度顯著降低,但是臭氧汙染逐步顯現,嚴重影響了全年優良天數比例。今年1-5月在其他空氣品質評價指標均下降的情況下,臭氧濃度同比上升了4.5%。下一步,在延續顆粒物治理措施,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和工業爐窯綜合治理項目建設,做好秋冬季重汙染天氣應對的同時,還將針對臭氧汙染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聚焦夏季重點時段,聚焦石化、化工、工業塗裝、包裝印刷和油品儲運銷等重點行業,聚焦重點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行動。
  • 哈爾濱重汙染天氣如何界定?明確了 - 東北網
    近日,《哈爾濱市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2020年修訂)》發布。《預案》明確,重汙染天氣預警以空氣品質指數(AQI)日均值為指標,按照連續24小時(可以跨自然日)均值計算,以AQI>200持續天數作為各級別預警啟動的基本條件。
  • 【環保科普】專家解讀:氮氧化物對人體健康以及環境有哪些危害?
    來看市環保局相關專家的解讀~1、什麼是氮氧化物(NOx)?氮氧化物(NOx)主要包括氧化亞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 亞硝酸、硝酸,還有少量三氧化二氮、四氧化二氮、三氧化氮和五氧化二氮等。 其中一部分在大氣中很不穩定,常溫下很易轉化成 NO 和 NO2。
  • 明天至25日再現重汙染天氣 專家稱系大氣逆溫層影響
    原標題:明天至25日再現重汙染天氣 專家稱系大氣逆溫層影響    10月20日,北京未來五天,京城空氣品質將有所波動,23日至25日預計將出現一次重汙染過程,26日,受冷空氣影響,空氣品質轉為優良。你是否感覺,這個月京城的霧霾沒完沒了?專家稱,這主要由不利的氣候特徵引起,如果冷空氣「待不長久」,就容易形成逆溫,導致汙染物快速積累,形成重汙染過程。
  • 「環保科普」專家解讀:氮氧化物對人體健康以及環境有哪些危害?
    來看市環保局相關專家的解讀~1、什麼是氮氧化物(NOx)?氮氧化物(NOx)主要包括氧化亞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 亞硝酸、硝酸,還有少量三氧化二氮、四氧化二氮、三氧化氮和五氧化二氮等。
  • 京津冀等地空氣重汙染「病根」更清楚了
    確實,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多次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發廣泛關注。   什麼原因導致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汙染的發生?專業的問題,還得請專家來回答。   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下,2017年4月,一項重要的科技攻關啟動,瞄準的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汙染物排放管控技術等難題。
  • 廣東:火電廠須為排放氮氧化物「買單」
    廣東省環保局近日透露,有關部門將從今年7月1日起對全省燃煤燃油電廠開徵氮氧化物排汙費。環保專家認為,此舉有利於控制酸雨對環境的危害,但最終效果如何還得看電廠脫氮的決心和措施是否得力。  昔日幫兇變「主謀」 酸雨汙染雪上加霜  據介紹,氮氧化物同大氣中的水蒸氣等反應產生硝酸,是重要的致酸物質。
  • 重汙染天氣應急小常識(車輛篇)
    一、在重汙染天氣應急期間車輛管控措施有哪些?答:根據《山東省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在不同級別的應急期間採取對應的管控措施,包括未安裝密閉裝置易產生遺撒的煤炭、渣土、砂石料等運輸車輛禁止上路;城市主城區、縣(市)城區內可採取柴油貨車、三輪汽車、拖拉機等限制通行的措施;礦山、港口、物流(除民生保障類)等涉及大宗原料和產品運輸(日常車輛進出量超過10輛次)的單位禁止使用國四及以下重型載貨汽車(含燃氣)進行運輸(特種車輛、危化品車輛除外)
  • 科普丨臭氧(O3)與氮氧化物(NOx)的關聯
    科普丨臭氧(O3)與氮氧化物(NOx)的關聯北極星大氣網訊:當臭氧(O3)取代PM2.5,成為夏季空氣汙染的「罪魁禍首」,作為生成臭氧的重要物質之一,氮氧化物(NOx)也引起了環保專家的關注。氮氧化物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又該如何通過控制氮氧化物來減少臭氧汙染?
  • 專家: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
    新京報快訊 據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消息,2017年4月以來,我國開展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匯集國內2000多名環境科學、大氣科學、氣象科學以及行業治理等方面的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研工作者,建成了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通過外場觀測、實驗室分析和數值模擬等綜合研究手段,集中開展聯合攻關,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的成因,實現了對重汙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描述
  • 民生智庫 | 四項措施應對臭氧重汙染天氣
    原創 環境水務研究中心 民生智庫 收錄於話題#智庫觀點21個自2013年《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大氣汙染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提升。以北京市為例,2013年,北京市全年重汙染天數共58天,佔全年的15.9%,平均每周有一天重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