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專家:氮氧化物大大加速了致霾汙染物形成

2021-01-14 中國網

12月20日上午11點04分,京開高速天宮院段,電子屏顯示「紅色預警國Ⅰ國Ⅱ機動車禁行」。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

近日,清華學者聯合發表的一份關於霧霾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發關注。研究稱,12月中下旬的重汙染期間,二氧化氮大大加速了硫酸鹽的生成,而硫酸鹽恰是重汙染形成的主要驅動物種。昨日,該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詳解該成果時表示,把氮氧化物減排提到更優先位置,可以有效抑制硫酸鹽的形成,重汙染天氣的形成也會因此「減速」。

硫酸鹽在PM2.5中佔比最高

12月21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生鄭光潔、賀克斌院士等學者在《科學進展》聯合發表研究文章,首次揭示了重霾汙染期間顆粒物中硫酸鹽迅速生成的化學機制。研究發現,在我國華北地區,高濃度的二氧化氮環境,使二氧化硫迅速轉化為二次汙染物硫酸鹽。而這正是華北地區硫酸鹽形成的主要路徑。

針對重霾時段的已有研究表明,硫酸鹽是重汙染形成的主要驅動物種。重汙染天氣下濃度上漲比較快的有四種物質,分別是硫酸鹽、硝酸鹽、氨鹽和有機物。鄭光潔、賀克斌等學者分析發現,在絕對貢獻上,12月下旬的重汙染期間,硫酸鹽在PM2.5中的質量佔比可達約20%,是佔比最高的單體。

氮氧化物加速硫酸鹽形成

研究結果還顯示,重汙染期間硫酸鹽的迅速生成,主要由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這兩種氣態前體物溶於顆粒物結合水後,在我國北方地區特有的偏中性環境下迅速反應生成的。

賀克斌表示,此次發現的核心意義在於,氮氧化物不僅僅是形成硝酸鹽的前體物,也是硫酸鹽的助推氧化物。「這雖然不是一個新的化學反應,但是以前曾被忽略。」

「會對應急決策和長期控制減排產生影響,讓更加有效合理地把氮氧化物的減排、二氧化硫的減排協同進行的理論依據更紮實。」

根據研究結果,賀克斌指出,如果能把氮氧化物減排提到更優先的位置,可以更加有效地抑制硫酸鹽的形成,重汙染天氣的形成也會「減速」。

重視氮氧化物有利精準治霾

「氮氧化物的主要來源在於燃煤,包括燃煤電廠、工業鍋爐和燒散煤,另外還有機動車。」賀克斌說。

賀克斌認為,根據這個新發現,特別在針對重汙染制定應急方案的時候,刻意把氮氧化物壓得低些,可能效果會更好。在多汙染物協同控制的情況下,對精準治霾的程度也會有助推作用。

相關焦點

  • 氮氧化物「提速」重汙染?專家:待商榷
    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  近日,清華學者聯合發表的一份關於霧霾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發關注。研究稱,12月中下旬的重汙染期間,二氧化氮大大加速了硫酸鹽的生成,而硫酸鹽恰是重汙染形成的主要驅動物種。昨日,該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詳解該成果時表示,把氮氧化物減排提到更優先位置,可以有效抑制硫酸鹽的形成,重汙染天氣的形成也會因此「減速」。
  • 氮氧化物「提速」重汙染?專家:待商榷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  清華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認為,華北地區氮氧化物濃度高加速重汙染,建議重視氮氧化物減排  新京報訊 (記者沙璐)近日,清華學者聯合發表的一份關於霧霾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發關注。研究稱,12月中下旬的重汙染期間,二氧化氮大大加速了硫酸鹽的生成,而硫酸鹽恰是重汙染形成的主要驅動物種。
  • 中科院:汙染排放是霾形成的內因 精準治霾是關鍵
    對於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賀泓指出,汙染排放是灰霾形成的內因。據介紹,PM2.5來源包括直接排放(一次源)和二次生成(二次源)。PM2.5的二次生成是指排放到大氣中的氣態汙染物通過多種化學物理過程被轉化為硫酸鹽、硝酸鹽、銨鹽和二次有機氣溶膠等細顆粒物。一些汙染源比如汽油車,雖然其尾氣中一次顆粒物濃度不高,但在大氣中反應後產生大量二次顆粒物,成為城市PM2.5的重要來源之一。
  • 專家稱汙染物是長三角霧霾原因 非氣象條件造成
    新華社發 錢衛忠 攝  長三角「海派霾」,打哪兒來?  12月初,霧霾持續襲擊全國25省,長三角地區最嚴重;專家稱汙染物是其主要原因,氣象條件不是  「華東地區只需再忍一夜」,12月8日中央氣象臺發布的「每日天氣提示」中如此寫道。
  • 氮氧化物VS「氨逃逸」!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沒有想像的美好
    為了加強大氣環境治理,近年來國內水泥行業不斷升級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特別是今年,國內不少省市相繼出臺差異化錯峰生產計劃,滿足超低排放的水泥企業可以不用參加或減少錯峰生產,水泥企業環保升級步伐大大加快。據中國水泥網報導,目前包括河南在內的不少地區水泥企業均表示已經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 【科普】VOCs與其它汙染物的關係
    根據VOCs等汙染物排放以及輸送過程的變化,近地面臭氧濃度會呈現出一定的季節性變化特徵。由於VOCs等人為汙染物排放的增加,近一個多世紀以來近地面臭氧濃度在許多地區呈上升趨勢。VOCs與霾的關係霾是指空氣中的大量極細微的塵粒子均勻地浮遊在空中,使空氣渾濁,視野模糊並導致水平能見度小於10千米的自然天氣現象。
  • 氮氧化物怎麼形成臭氧?
    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在陽光下通過一系列光化學反應產生臭氧、甲醛、乙醛等多種二次汙染物,而臭氧又是引起大氣氧化能力增強的主要因素之一,且臭氧濃度高且持續時間長,易進一步發展形成光化學煙霧,對大氣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造成臭氧汙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汙染源:煤、汽車尾氣、石油化工等汙染物排放,如氮氧化物。
  • 中國光化學煙霧汙染「霾」世前傳
    2013年春節剛過,籠罩京城的霧霾風波再起波瀾,一項中科院的研究成果讓全民再度聞「霾」色變。  近日,中科院公布了「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課題組的最新結果。課題組負責人、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表示,本次席捲中國中東部地區的強霾汙染物,是爆發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英國倫敦、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汙染物的混合體,併疊加了中國特色的沙塵氣溶膠。
  •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謎團揭曉
    兩年時間過去了,由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牽頭組織的專家團隊圍繞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形成的物理過程機制、氣象條件對重汙染形成的貢獻等進行集中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大氣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的雙向反饋機制,解釋了在京津冀秋冬季一段時間汙染排放沒有顯著變化情況下,出現持續重汙染的重要原因,同時揭示了京津冀重汙染過程機理,建立了京津冀大氣汙染過程氣象綜合影響模型
  • 專家論證:「煙氣溫度溼度對霧霾形成起關鍵作用」說法不成立
    近期,社會上出現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工業煙氣低溫高溼排放是形成霧霾的重要原因」,對此,環境保護部組織了相關專家進行分析研究。主要因素專家們分析研究後一致認為,霾是一次排放的汙染物及其在大氣環境中經過複雜化學反應後形成的大量細顆粒物吸收和散射可見光後造成大氣能見度下降的汙染現象
  • 走進江蘇氣專項 | 大氣中氮氧化物來源與環境影響特徵
    歡迎關注「生態徐州」01氮氧化物是什麼?氮氧化物指的是只由氮、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其存在形式有很多種。NOx是PM2.5和O3形成的關鍵前體物之一。大氣中NO2與羥基自由基(OH)反應生成硝酸(HNO3),對於形成酸雨、酸霧、水土酸化有重要的貢獻,並且在NH3存在的條件下,進而形成硝酸鹽氣溶膠等二次無機氣溶膠(SIA),引起霾的發生。硝酸鹽對PM2.5濃度貢獻突出,以南通市一次PM2.5汙染過程為例,PM2.5高值時段硝酸鹽濃度顯著提升,最高佔比可達50%。
  • 氮氧化物黃煙廢氣的危害 怎麼處理廢氣中的氮氧化物
    NOx黃煙廢氣是一種毒性很大的氮氧化物廢氣,是危害自然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最主要的汙染物之一。種類包括一氧化二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四氧化二氮和五氧化二氮等多種化合物, 但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它們是常見的大氣汙染物。
  •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胡敏課題組在PNAS上發文揭示北京霾...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胡敏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德州A&M大學張人一教授合作研究揭示北京霾形成的機制。研究顯示,與直接排放至大氣中一次顆粒物相比,城區交通等排放的大量揮發性有機物(VOCs)、氮氧化物(NOx)和周邊工業生產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SO2)經化學轉化生成的二次顆粒物對北京霾的貢獻更大,有針對性的控制上述三類氣態汙染物是治理北京霾的關鍵。
  • 給逆溫層「撕條縫」 成都12項技術打造科技治霾「利刃」
    一年來,成都全面、大力推進「治霾十條」、大氣汙染防治「650」工程等務實措施。細看這些措施,「科技治霾」這個詞頻頻出現。截至2018年1月中旬,成都「科技治霾」工作下重點實施的12項技術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效,部分技術已在去年進入了推廣使用階段。
  • 什麼是霾?其形成條件和危害是什麼?
    定義與簡介  霾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大量微小生粒、煙粒或鹽粒的集合體,使空氣混濁,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種天氣現象。  霾一般是乳白色,它使物體的顏色減弱,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黃紅色,而黑暗物體微帶蘭色。組成霾的粒子極小,不能用肉眼分辨。當大氣凝結核由於各種原因長大時也能形成霾。
  • 古代有霾嗎?氣象專家這樣說
    四川在線記者 陳婷12月27日的那場大霧,在四川網友中鬧āng了~討論的焦點之一:空氣中飄散的、遮擋人眼睛的,到底是霧還是霾?今天,我們一起來聽氣象專家講講霧和霾的區別與關係。什麼是霧和霾霧和霾是自然界能使能見度降低的兩種不同的天氣現象。
  • 總理基金專項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謎團揭曉
    兩年時間過去了,由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牽頭組織的專家團隊圍繞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形成的物理過程機制、氣象條件對重汙染形成的貢獻等進行集中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大氣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的雙向反饋機制,解釋了在京津冀秋冬季一段時間汙染排放沒有顯著變化情況下,出現持續重汙染的重要原因,同時揭示了京津冀重汙染過程機理,建立了京津冀大氣汙染過程氣象綜合影響模型
  • 霾的形成條件和危害 - 首頁 -中國天氣網
    定義與簡介  霾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大量微小生粒、煙粒或鹽粒的集合體,使空氣混濁,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種天氣現象。  霾一般是乳白色,它使物體的顏色減弱,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黃紅色,而黑暗物體微帶蘭色。組成霾的粒子極小,不能用肉眼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