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中國在蘭州首次出現光化學煙霧汙染事件,這開啟了我國大氣汙染的研究。我們把時針撥回到當時,是為了觀察北京這次霧霾將走向何處。
2013年春節剛過,籠罩京城的霧霾風波再起波瀾,一項中科院的研究成果讓全民再度聞「霾」色變。
近日,中科院公布了「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課題組的最新結果。課題組負責人、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表示,本次席捲中國中東部地區的強霾汙染物,是爆發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英國倫敦、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汙染物的混合體,併疊加了中國特色的沙塵氣溶膠。
媒體報導時,幾乎都連結了當年倫敦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煙霧汙染事件,前者有上萬人因此喪生,後者至少800人殞命。而光化學煙霧共同的後果,會刺激眼睛、鼻黏膜等,造成各種器官病變,甚至導致死亡。
這則消息經媒體大量報導後迅速升溫,部分公眾簡單將北京霧霾等同於光化學煙霧,一時間譁然。
數位大氣環境研究專家都認為,測量出大量含氮有機物,並不能以此斷定是「光化學煙霧汙染」。含氮有機顆粒物種類成千上萬,是否有害,哪些有害,必須做進一步的顆粒分析。
就像蘇丹紅、三聚氰胺、塑化劑一樣,「光化學煙霧」這個專業術語已不脛而走,這種一般發生在夏秋季節的汙染,可隨氣流飄移數百公裡,對人體、植物的危害嚴重。
勿論這次北京霧霾的爭論,這種汙染在中國已非陌生。據專家介紹,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濟南、蘭州等地都曾發生過光化學煙霧汙染,而39年前蘭州西固地區的空氣汙染,是發生在中國的第一起光化學煙霧汙染事件,我國的大氣汙染研究正是肇始於此。
從諱疾忌醫到逐步重視
「霧茫茫,眼難睜,人不傷心淚長流」,1974年,一場因空氣汙染致小學生上學時刺眼流淚的事件,成為了中國空氣汙染研究的分水嶺。
當年夏天,蘭州西固地區居民感到眼睛受刺激,出現流淚並觀察到植物受害等現象。「不是一般的二氧化硫汙染,有點像洛杉磯光化學煙霧汙染。」直到今天,年逾八十的唐孝炎教授仍記得當年學生吳仁銘的提示。唐孝嚴是我國大氣環境科技領域的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教授。
這句話的背後是被迷霧籠罩多時的蘭州西固地區以及因此受困的人們:XXL型的自製紗布口罩從眼皮底下一直罩到下巴,口罩的鼻孔位置上一圈全是漆黑,十幾天甚至整個冬天都被霧霾籠罩,空氣裡瀰漫著不知名的怪味。
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陳廣庭是蘭州人,他覺得當年的蘭州比現在的北京嚴重得多,就像「茶缸子上面捂著一隻大手,透不過氣來」。
也正是吳仁銘的疑慮,把中國人從不願面對有空氣汙染的事實拉進了往後近四十年的治理正軌上來。隨即,唐孝炎的團隊前往蘭州,與甘肅省環保所專家進行了專項研究。
這顯然是艱苦的一役:國內光化學煙霧研究一片空白,引入的國外資料寥寥無幾,認定汙染的性質十分艱難。
事實上,光化學煙霧的理論是加利福尼亞大學哈根·斯密特博士在1951年提出的,他認為洛杉磯煙霧主要是由汽車尾氣中的氮氧化物、碳氫化物在強太陽光作用下而形成的,屬於二次汙染。通常把二次汙染物臭氧和過氧醯基硝酸酯(PAN)作為這種汙染的特徵指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魏復盛依然印象深刻,他指出,蘭州西固光化學煙霧汙染是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課題研究,歷時數年,先後參與研究的專家都是各機構的「科研主力」。
最先發力的是北京大學和甘肅省環境保護研究所。1974年,唐孝炎帶領其團隊進行初步認定工作。據資料記載,當時蘭州空氣中臭氧的時均濃度嚴重超標,遠高於日本某些光化學汙染重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