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稿源:中國周刊 2013-04-22 11:35
被煙霧籠罩的真相
1970年代初到1980年代中期,蘭州西固區每年夏天都發生光化學煙霧汙染,雖然科研人員很快鎖定事故真相,但卻一直沒有對外公布。
在那個年代,空氣汙染被認為是只有在資本主義國家才會出現的災難。
中國周刊記者 焦東雨 蘭州、北京報導
2013年開年伊始,北京乃至華北、黃淮大地陷入了持久的強霾籠罩之中。2月下旬,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一項研究發現,北京1月強霾過程中,出現了大量有毒有害的含氮有機顆粒物,這是洛杉磯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
1940年代,洛杉磯發生嚴重的空氣汙染,400多名65歲以上老人因此死亡。以汽車尾氣為主要成分的空氣汙染,也被稱為洛杉磯光化學煙霧。
此次北京出現的強霾,只是包含光化學煙霧的成分,還不能稱之為光化學煙霧汙染,但也足以令人震動。而早在1970年代,蘭州西固就發生過真正的光化學煙霧汙染,且持續發生了十餘年。
但西固當時到底什麼情形?什麼影響?是否嚴重?有何應對?如今有何改善?這些情況迄今仍籠罩著一層煙霧。
神秘的淡藍色煙霧
蘭州地處黃河「幾」字形的左下拐彎處,黃河由西向東穿城而過,南北兩山環抱形成河谷盆地。黃河上遊往西20公裡,是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石油工基地西固區,那裡尤以蘭州煉油廠、蘭州化工廠兩家工廠而聞名全國。
1974年夏季,西固開始出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天氣晴朗的中午前後,空中就籠罩上一層薄薄的淡藍色煙霧,空氣很糟糕,氣味很難聞。當地有小學生坐在教室裡就淚流不止,上課困難。
現年71歲的田炳申,北大化學系研究生畢業,1968年被分配到蘭化公司合成橡膠廠,一直幹到1978年。他向《中國周刊》記者回憶,淡藍色的薄霧升起後,很多職工、居民都感受到刺激,眼睛流淚,嗓子咳嗽,而且還頭暈,迷迷糊糊、精神不振,但又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1956年從上海到蘭州化工廠工作的「陳工」告訴《中國周刊》記者,當時西固空氣汙染很嚴重,一個車間一個味道,聞味道就能知道是什麼車間。頭暈的人非常多,去醫院檢查,醫生也搞不清楚,就判定是美尼爾氏症候群(有類似頭暈、耳鳴症狀),一句「你回去休息吧」就打發了。
很快,就有研究者開始懷疑,引發人群異常反應的是被汙染的空氣。
甘肅省環保所前兩任所長徐永昌和吳任銘,對淡藍色煙霧的研究發揮了關鍵作用。
「文革」開始前一年,北京大學在陝西漢中建立分校。1973年,環境化學系在北大漢中分校建立。系主任唐孝炎是時任甘肅環保所副所長吳仁銘在北大上學時的老師。
1974年,吳仁銘向唐孝炎描述了西固出現的淡藍色煙霧。吳仁銘認為這不是一般燒煤產生的二氧化硫汙染,有點像洛杉磯光化學煙霧。唐孝炎回憶,1973年環境化學專業開學,光化學煙霧已經寫入他們的教材。
徐永昌、吳仁銘徵得省政府同意,邀請唐孝炎的團隊去西固看看,唐孝炎也徵得了學校同意。
從1974年開始,唐孝炎的團隊在漢中、蘭州兩地對西固的大氣汙染開展了為期三年的研究論證工作。
「文革」爆發後,紅衛兵、工宣隊先後控制了北大。倒是遠在陝西的漢中分校逃離了紛爭,唐孝炎和她的同事們,可以認真地進行研究。
工宣隊時不時會把一些他們認為不適合呆在北京的人下放蘭州、漢中等偏遠地區,一位北大醫學院的老師和一位化學系的老師,恰恰成為唐孝炎需要的人才。
北大團隊工作的同時,蘭州大學生物系在1974到1976年間對蘭煉、蘭化等廠區的行道樹和西固農村地區的果樹、農作物進行了多次現場觀察、分析研究。當時的觀察記錄顯示,複葉槭、白楊、加拿大楊、河柳、白榆等樹種,葉面均出現了銀白斑點、褐色斑點、葉緣枯死等受害現象;而西固周邊農村種植的蘋果樹、黃瓜、大豆、番茄,也出現了葉面褪綠、銀白斑點、枯死、不坐果、幼苗潰爛等症狀。這些都是光化學煙霧作用於植物時會出現的結果。
1977年,北大團隊確認:西固的淡藍色煙霧為光化學煙霧。第二年,徐永昌向甘肅省政府申請了60萬人民幣經費,進口了一臺氣象色譜質譜連用儀,再次確認了這一結果。
可在當年,這一真相卻不能向公眾公布。在那個時代,空氣汙染被認為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頑疾。
光化學煙霧汙染首次出現在洛杉磯。蘭州怎麼可能與資本主義國家大城市出現一樣的汙染?這一科學研究結果,顯得那麼不合時宜。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