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牛肉麵。新華網 羅重黎 攝
新華網蘭州2月25日電(羅重黎 韓建平)蘭州以「面」聞名,正宗的蘭州牛肉麵講究「一清二白三紅四綠」,牛肉湯要清,蘿蔔片要白,辣椒油要紅豔,香菜要翠綠。雖然這一碗麵隨處可見,但在土生土長的蘭州人心中,外地的面永遠也比不上家鄉的好,因為「水土」不同。
究竟是怎樣的「水土」造就了蘭州的這碗面呢?蘭州有金城之稱,市區南北群山環抱,東西黃河穿城而過。山環水繞的蘭州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著名的避暑勝地。正是這樣的水土,誕生了美味的蘭州牛肉麵。
然而,蘭州的水土不僅是為美味而生,這片土地還是西北地區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上世紀50年代,國家經濟發展的首個五年規劃綱要就將建設蘭州煉油廠、蘭州化工廠列入「一五」期間國家156項重點工程項目。蘭煉、蘭化成了新中國第一批現代化煉化生產企業,聞名全國。
此後,由於自身的地理條件不利於迅速排風,加上當時對化工廠排汙的危害認識不足,蘭州飽受汙染之苦,曾長期穩居國內空氣汙染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三級以上汙染天數佔到全年的近一半,汙染指數居高不下。當時有一首蘭州民謠描述了汙染下的城區:太陽和月亮一個樣,麻雀和烏鴉一個樣,鼻孔和煙囪一個樣,白天和晚上一個樣。晴天出門一身灰,雨天出門一腿泥。
大氣汙染中最駭人聽聞的要數「光化學煙霧汙染」。自1970年代初到1980年代中期,蘭州西固區每年夏天都會出現一種奇怪的藍色煙霧,市民中有不少對環境較為敏感的人,時常出現流淚、咳嗽、頭暈、精神不振等症狀。後經科學研究證實,這是「光化學煙霧」。光化學煙霧是一種嚴重的汙染現象,是汽車、工廠等汙染源排入大氣的碳氫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汙染物在陽光(紫外光)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二次汙染物,是碳氫化合物在紫外線作用下生成的有害淺藍色煙霧。這種煙霧對人類健康危害十分嚴重,主要傷害眼睛和黏膜、造成頭痛、呼吸障礙、慢性呼吸道疾病惡化、兒童肺功能異常等。
出生在1979年的蘭州人姚蕾,就是一個「敏感」的人。從小到大,她因為呼吸道感染打針、吃藥的次數多到數不清。她清楚地記得,直到10歲,她的生活一直是「出了學校去醫院,出了醫院就回家。抬頭天上是灰,低頭地上是沙。」雖然無法確認環境汙染是直接的致病原因,但是姚蕾認為去一個環境好的地方或多或少會對她的健康有幫助。高考結束後,她決定離開沙塵遍布的家鄉,去離家千裡、山清水秀的某南方城市讀大學。在空氣清新、綠化好的地方,她的「頑疾」仿佛自動痊癒了,咽喉很少腫痛,呼吸道患病機率明顯降低。習慣了這樣的環境後,她每次放假回家簡直成了一場「考驗」。家人「嚴陣以待」,幫她準備口罩、空氣淨化器,想盡辦法,以免姚蕾再生病。畢業後,她不願回家,就留在學校所在地,進入一家外企工作。
2013年,《「霾」世前傳,從蘭州到北京》一文,終於讓蘭州當年的空氣汙染事件詳情進入了大眾視野。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認為,「我國的光化學煙霧汙染已經成為現實的問題,而非潛在威脅。」這份關注顯然來得遲了一些。但是這些年來,身處其中的蘭州人民並沒有「等待」關注,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行動早已開始。針對汙染結構,蘭州確定了環境立法、工業減排、燃煤減量、機動車尾氣達標、揚塵管控、林業生態、清新空氣和環境監管能力提升等八大治汙工程。尤其是蘭州南北兩山的綠化工程,各個單位和個人爭相參與,在科學指導下,引水上山,選育良種,終於完成了1926年以來的「綠化夙願」。
改造環境歷來都不是易事,然而功不唐捐。2013年,蘭州市舊標(API)空氣優良天數達到299天,已經穩定退出十大汙染城市行列。2014年8月,國家環保部在蘭州市召開包括京津冀在內的14個治汙任務較重的城市大氣汙染防治座談會,介紹推廣蘭州市的做法並概括為「蘭州經驗」,先後有220多個城市來蘭州調研治霾工作。據蘭州市疾控部門檢測數據顯示,市醫療機構就診呼吸系統疾病病例同比大幅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