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最早的中國,距今4300多年,出土兩個文字一個至今無解!

2020-12-05 諸史

眾所周知,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薪火相傳至今,那麼最早的中國出現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呢?山西考古發現一座上古遺址,距今4300多年,揭開了最早中國的神秘面紗,而且還出土了兩個文字,其中一個至今無解,至少爭議頗大!

所謂「中國」的直接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3000年前的西周青銅器上。1963年出土的一件西周武王時期文物上,有銘文「餘其宅茲中或」,其中的「中或」二字,經過學者考證就是「中國」之意,即「中央之域」或「中央之幫」。

因此,最早的中國應該具備二點:一是國家的出現,二是處於中央的地理文化概念,也就是處於中央的國家,就如同我們熟知的「天朝上國」的稱呼。

歷史上的夏朝,是標準的中央王朝,那麼代表夏朝的二里頭遺址,會不會是最早的中國呢?然而,二里頭遺址距今3700餘年,是夏朝中期的都城,離5000年歷史差距甚遠,因此二里頭遺址既不是最早的夏都,也不會是最早的中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駑認為:夏王朝和「最早的中國」是有關聯,但不是一個概念。

既然如此,最早的中國又在何方呢?上世紀70年代,在山西臨汾地區,考古專家發現一座上古遺址——陶寺遺址,距今4300餘年,揭開了最早中國的神秘面紗!

1978年至今,在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經過三代考古人孜孜不倦的發掘,一座最早中國的都城重現天日。陶寺遺址是中國黃河中遊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面積300萬平方米以上,具有完備的都城功能,內外城牆遺址、規模空前的城址、與之匹配的王墓(黃河中遊史前最大的墓葬)、世界最早的觀象臺、氣勢恢宏的宮殿、獨立的大型倉儲區、官方管理下的手工業區等,整座都城功能齊全,可以明確這就是一個國家的都城。

與之同樣重要的是,在陶寺中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把測量日影長短的圭尺,學者圭尺解讀為代表著「地中」——泛指地理位置居中。依據測年數據,可以說至少4000多年前人們意識中的「地中」是在陶寺遺址所在山西南部一帶。

何駑:站在地中和國家這個概念上講,陶寺遺址就是最早的中國,換言之,也可以叫做最初的中國。

按照西方文明標準,文字是衡量文明的關鍵標準。直至目前,西方一直認為甲骨文才是中國初步成熟文字的開端,但在陶寺遺址中考古學家卻發現了兩個文字!

1984年,考古專家發現一隻扁壺殘片,殘片斷茬周圍塗有紅色,上面朱書兩個文字(見下圖),其中的一個字被確認為「文」,另外一個字卻至今未解,專家們有「堯」、「易」、「命」等多種解釋,但各有邏輯爭議很大。

儘管陶寺遺址只發現兩個文字,其中一個還未能解開,但卻證實早在甲骨文之前的900餘年,中國已經開始使用文字,已經存在了比較成熟的文字,有力駁斥了西方學者「甲骨文之前無文字,只有毫無意義的刻符」的謬論。

然而,這裡又帶來了一個問題:陶寺遺址的國王是誰呢?

《宗國都城記》云:「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其南有晉水。」《漢書·地理志》載:「晉陽本唐國,堯始都於此。」《尚書疏證》:「堯為天子實先都晉陽,後遷平陽府。」《詩譜》:「堯始居晉陽,後遷河東。」

史書上有「堯都平陽」之說,結合陶寺遺址的地理位置,不難確定陶寺遺址的國王就是上古堯帝。古地名稱呼也佐證了這一點,太原素有「北唐」之稱,目的應該是區別臨汾的帝堯首都「唐地平陽」。

另外,陶寺遺址中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測日影天文觀測系統、中原地區最早的龍圖騰、距今4300餘年的時間等線索,也將陶寺遺址的國王指向歷史上的堯帝。可見,上古神話中的堯帝並非虛構。

當然,陶寺遺址是「最早的中國」的結論,還要在前面打上「迄今為止」這四個字,因為在堯帝之前還有一些上古神話人物,比如炎帝、黃帝等人,他們是不是存在過,是不是建立了都城、有過中央之國的概念等,還需要看進一步的考古發現。

筆者看來,上古神話人物能被史書銘記,可能不是空穴來風,其中部分應該是存在的,只是如今還沒有被發現罷了。

相關焦點

  •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最早的應該是古中國,我們有五大「證據」!
    但是隨著我國考古科研的發展,發現很多古代遺蹟上都留有痕跡,並且出土了很多文物,這些文物更是證明了華夏祖先是先於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最早進入文明時代的。第一點,最早的文字,賈湖契刻符號我國考古人員在蔣湖遺址當中,發掘出了陶器和石器上,它們上面分別發現了17個契刻符號,這個符號有很多的筆畫所組成,類似於商場的甲骨文的文字,賈湖文化距今應該有8000多年了,經過當時的專家解讀和辨認,賈湖契刻符號應該是屬於最原始的文字,也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符號,他們用此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比起古代埃及
  •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最早的是古代中國,而不是古埃及和古巴比倫
    一、最早的文字賈湖契刻符號中國考古人員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上發現了17個契刻符號,這些符號具有多筆組成的結構,有近似甲骨文中的文字,而賈湖文化距今約8000年。經過專家解讀和辨認,賈湖契刻符號應該屬於最原始的文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符號。
  • 權威發現:人類最早文字並非中國的甲骨文,而是美索不達米亞文字
    縱觀整個人類文明史,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曾經出現過很多種不同的文字,有的經過歲月的衝刷,早已廢棄不用了,有的經歷了千年演化,一直沿用至今。在這些形形色色的文字中,究竟哪一種文字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呢?在以往的學術界普遍認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
  • 考古家隱瞞至今,史學界或許根本無解
    考古家隱瞞至今,史學界或許根本無解中國古代的遺址當中,三星堆稱得上是最神秘的一個。當時三星堆被發現之後,考古家對此非常的重視,這些文物和中原的文物有著很大的差別。三星堆到底有何秘密?考古家隱瞞至今,史學界或許根本無解。
  • 嘉興考古發現特殊文字符號,比甲骨文還早1400多年,驚動考古界
    自從良渚遺址發現以來,浙江莊橋墳遺址的發現令世人驚嘆。因為在這裡孕育的文化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同時也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考古資料。 在出土的器物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事情,那就是這些器物上面都刻畫著非常特殊的符號。比如在發掘的陶器、玉石和鹿角上面刻畫的符號,代表了一定的意義,經古文字專家鑑定確認是良渚時期的原始文字。
  • 專家稱浙江考古發現符號是否為最早文字待商榷
    本報2013年7月9日刊發的消息《中國最早原始文字在浙江被發現》引起史學界高度關注,各大媒體與網站紛紛轉載。針對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的考古新發現,有專家認為這次考古發現「為文字起源提供新的線索」,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原始文字」。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
  • 三星堆的秘密:考古家一直隱瞞,至今史學界仍無解!
    網絡配圖隨著對文物的不斷研究,考古學家和史學家發現了幾千件文物中並沒有一件是有文字記載的。再後來民國的考古學家探出了一片地,以致認為有古墓,隨著考古學家們的挖掘,發現裡面並沒有什麼稀世文物,而也僅僅是有少許的玉器而已。讓考古學家們所未料到的是,這竟然是一個上古遺址。早在80年代,中國考古學家,再次發現了這所謂的「漢墓」。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歷時17年修復中國年代最早漆床
    【解說】當地時間1月8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集中展示了該院歷經近17年保護修復出土於成都商業街船棺葬的290件竹木漆器類文物。其中包括一套距今約有2500年歷史的戰國早期漆床,這也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結構最完整的漆床。
  • 江西這個地方,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址,距今已有一萬多年
    普遍已經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一種糧食了,但是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水稻起源於哪裡嗎?這個稻作之源便是位於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大源鄉境內的仙人洞。仙人洞位於萬年縣東偏北約12千米。這裡被100餘位來自中國農業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認定為中國栽培水稻起源地,距今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
  • 1992年,考古挖出2個上古圖案,至今無解,被譽為「宇宙魔方」
    都說我們的華夏文明歷史上下五千年,事實上,在考古中已經挖出了很多超過五千年歷史的文物。只是苦於找不到足夠的證據和文字記載,所以很多歷史都還在探究發掘的階段,尤其是在近現代開啟了考古學之後,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總是能夠找到很多驚人的發現。
  • 美洲出土中國古文字,距今3300年,史學家:中國人最早發現新大陸
    很長一段時間裡,學界公認歐洲人最早發現新大陸存在。就在2015年,美國新墨西哥州國家巖畫遺蹟公園出現神秘「中國古文字巖畫」,據發現者約翰·拉斯坎普考證,這些文字距今已有3300年歷史。 當時被發現的古文字有84個象形符號被識別,約翰特意寫了論文,他提出,這些文字就是中國商代甲骨文,而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字專家的幫助下,這些古文字陸續被破譯,其中就有「獻」、「犬」、「大」、「節」等,連起來的意思是某人向商王太甲祭獻一條狗。
  • 東北挖出一條「真龍」,距今8000多年,中國龍真的不存在?
    尤其是一系列史前遺址考古發現,證實了黃帝造龍屬於虛構,中國龍的歷史超過8000年!由於考古發現中國龍歷史超過8000年,當時古人還很「誠實」,因此這又帶來另一個令人深思的話題:中國龍真的不存在嗎?1971 年,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考古專家一件「C」形青玉龍,高26釐米。
  • 中國西南考古發現古人類新種 距今只有一萬多年
    2011年至2012年世界年度十大重要田野考古發現」和9項「世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其中,9項重大考古成果中的第一項「中國西南晚更新世-全新世過渡時期古老型人類的發現」,揭示出過去從未知曉的一種或幾種古老型人群的存在。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圖為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出土玉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2020年「考古中國」連續發布了四期共16項重要考古發現,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項目,共有31項,內容非常豐富,新發現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哪些特點?
  • 仙人洞遺址出土最古老的稻穀化石,距今12000年,韓國專家閉嘴了
    我們中國的歷史文化上下五千年,這是我們國人的認知,而對於外國專家來說我們中國的歷史最多3000多年,因為歷史文字記載的就那麼多,當然了我們知道我們其實遠遠不止5000年,只不過更早的都沒有文字記載了,今天要說的這座古遺址堪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遺址之一,當然了它是我們中國的,因為它的被發現,我們發現距今
  • 中國最早飼養的是山羊還是綿羊?專家:是綿羊
    新華網北京2月16日電(記者喻菲)儘管中國人對於農曆羊年的羊是指山羊還是綿羊看法不一,考古學家肯定的是,目前在中國發現最早的家羊是綿羊,而中國人養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說,距今約5600至5000年前,中國最早的家養綿羊出現在甘肅和青海一帶,然後逐步由黃河上遊地區向東傳播。
  • 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微型鳥雕像登2020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考古Archaeology》雜誌是美國考古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已連續出版70餘年。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 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遺址距今10萬—1.5萬年前,分為4層,發現了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遺蹟,出土人類化石、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等遺物萬餘件。疥疙洞出土距今3萬年左右的早期現代人化石,還發現有豐富的、共生關係清晰、且連續發展的小石片工業系統的石器,首次系統的展現了中國境內早期現代人的石器工業技術。該遺址最大的意義就是證明了中國並不存在10萬到5萬年前的人類活動空白期。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夯土臺基1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開幕式上揭曉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6項入選項目。其中,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發掘的四川渠縣城壩遺址項目成功入選。據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創始於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承辦。論壇上揭曉的年度考古新發現,歷來被學界簡稱為「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相比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舉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六大」被指評選標準更偏於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