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考古發現古人類新種 距今只有一萬多年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馬鹿洞人想像圖

本月24日至26日舉行的「世界考古·上海論壇」公布了「2011年至2012年世界年度十大重要田野考古發現」和9項「世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其中,9項重大考古成果中的第一項「中國西南晚更新世-全新世過渡時期古老型人類的發現」,揭示出過去從未知曉的一種或幾種古老型人群的存在。

2012年3月14日,澳大利亞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戴倫·克諾爾(Darren Curnoe)教授和雲南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南大學考古研究中心的吉學平研究員等17位學者,聯名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PLoS ONE)上發表長篇論文,公布了中國西南兩個洞穴,即雲南的馬鹿洞和廣西的隆林洞所發現的古人類化石。

據測定,雲南馬鹿洞人距今13500-14500年,廣西隆林洞人距今11500年。雖然距今只有一萬多年,但是他們在解剖學特徵上與現代人明顯不同。這些化石除呈現有原始和現代鑲嵌的形態表現外,還具有一些不同於更新世晚期人類及近代人類的特徵。這種鑲嵌特徵在全球範圍內極其罕見,可能代表世界上過去從未知曉的一種或幾種古老型人群。

對於這種現象,目前的研究還不能作出充分的解釋,但分支系統學分析表明:這些人群在中更新世就已經分出。他們可能代表著一種或數種殘留存活下來的古老人群,或者非洲的早期現代人在擴散到歐亞大陸之前就經歷了內部的人群分化,然後在更新世時期多次遷徙,而馬鹿洞和隆林洞人類化石表現出的形態特徵,可能反映了來自非洲的現代人群遷入之前的次級人群的原始狀態。這方面還有大量未解之謎。繼續進行多學科的深入研究,將逐步破解這些謎團,並將對解釋東亞地區古代居民的多樣性和演化,檢驗全球人類進化的假設提供極大的幫助。

有關這一發現和研究的中文正式報告與論文尚未發表,不過作家愷蒂曾深入發掘和研究現場進行採訪,並撰寫了長篇訪談錄《吉學平談隆林人及馬鹿洞人》(刊於今年6月23日《東方早報·上海書評》)。

過去10年來,亞洲一系列石器時代古人類的發現,在國際上引起巨大反響。如2003年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學者的聯合團隊在印尼弗洛勒斯島上發現的體形小的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俗稱hobbit即小矮人)曾與現代人類共生,約在12000年前滅絕。

相關焦點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
  • 距今24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新證據將人類起源提前60萬年
    澳大利亞、阿爾及利亞等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考古發現的新證據顯示,距今24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出現在北非,這比之前的發現要早約60萬年。在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的艾因布舍裡,考古工作者挖掘出了石器以及帶有刻痕的動物骨頭。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測定,其中最古老的石器距今約240萬年。
  • 解密中國古人類演化
    近年來在東南地區的福建、浙江陸續有所發現,使這些地區的舊石器遺址迅速增加。中國舊石器遺址的分布狀態與目前人口密集區域基本吻合,說明這些區域一直是人類生存的優選地。當然,遺址數量與區域考古工作程度有直接的關係;隨著工作的深入,這樣的分布格局肯定會有所改變。
  • 江西這個地方,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址,距今已有一萬多年
    這裡被100餘位來自中國農業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認定為中國栽培水稻起源地,距今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在這裡發現了距今12000——14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矽石遺存,這一考古新發現使世界水稻生產的歷史前推了4000多年,被評為「八五」期間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
  • 考古發現最早的中國,距今4300多年,出土兩個文字一個至今無解!
    眾所周知,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薪火相傳至今,那麼最早的中國出現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呢?山西考古發現一座上古遺址,距今4300多年,揭開了最早中國的神秘面紗,而且還出土了兩個文字,其中一個至今無解,至少爭議頗大!所謂「中國」的直接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3000年前的西周青銅器上。
  • 《Nature》登新考古發現:古人類在210萬年前就從非洲來到中國
    7月11日,一篇發表在 Nature 上的文章指出,中國的黃土高原出土了可能是最早「出走」非洲古人類的石器。這批「遺物」是由中國科學院的朱照宇院士領導的一支考古團隊在黃土高原南部上陳村發現的,主要包括石芯、刮刀、石錘、尖棍等石器。
  • 最新發現!距今10萬至30萬年,中國境內生存有多種古人類
    距今10萬至30萬年,中國境內可能生存有多種類型的古人類成員,他們具有東亞直立人、歐洲古老型人類和更新世晚期人類的體質特徵。這是今天上午記者從國際古人類學術研討會獲得的消息。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90周年紀念展。
  • 中國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逾兩千處 涵蓋距今210萬至1萬年
    中國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逾兩千處 涵蓋距今210萬至1萬年 2019孫自法 攝   中新網鄭州8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高星28日說,目前,中國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逾2000處,涵蓋距今210萬年至1萬年的各個時段。
  • 迄今所知最早古人類「圖邁」距今700萬年
    吳秀傑說:「迄今已知的200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都是在非洲發現的。」其中,1974年在衣索比亞發現的古人類化石露西,距今約350萬年,曾長期被認為是最古老的人類,享有「人類老祖母」的美譽。  不過,後來在非洲又陸續發現了年代更久的古人類化石。如2000年在肯亞發現的千禧人,因發現時間而得名,年代距今約600萬年。2001年在非洲中部查德發現的圖邁,年代距今約700萬年。
  • 距今19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就出土於此,地質年代屬舊石器時代範圍
    距今19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就出土於這裡,「 長陽人」的發現,證明在遠古時期,長陽境內就已有人類生存活動。化石洞,呈兩邊分布之勢,一左一右,一個傾斜,一個稍平直。「長陽人」化石是在較傾斜的洞中發現的。那是1956年,這一帶的農民在巖洞中挖「龍骨」即挖古脊椎動物化石賣時,挖出了一個完整的人形頭骨化石。在人們爭相傳看時,不小心將頭骨摔碎。
  • 甘肅發現16萬年前古人類化石
    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2018年至2019年蘭州大學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白石崖溶洞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邀請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團隊開展下頜骨化石古蛋白分析和鈾系測年、遺址沉積物光釋光單顆粒測年技術分析、土壤沉積物古DNA技術分析等多學科研究工作,進一步確認了該遺址的重要價值。
  • 巫山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組圖)
    ,距今204萬年,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巫山龍骨坡遠祖之謎」研討會上,記者獲悉,這項研究結果改寫了科學界先前對人類演化史的認識。  中國最早人類生活在三峽  10月27日下午,中法考古隊在「巫山人」發現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教授的帶領下,第三次進駐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古人類遺址。
  • 中國古代史:古人類的起源
    在古人類的考古史上,1000萬年和500萬年這兩個基本分界之間的時期,人類始祖與猿分離,向原始人類演進。然而,這只是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推論,有關這一演進過程的實物證據十分罕見。上個世紀,在非洲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距今約400萬年到100萬年,已經清楚地顯示了向人類進化的趨勢,它已能直立行走。發現的最早人類是「東非能人」。
  • ...白石崖溶洞遺址 「考古中國」聚焦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發現
    「經過多年努力,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陝西發現一遺址,距今1.5萬到10萬年間:推翻中國人非洲起源說?
    2018-2019年,學者團隊對該洞穴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隨著考古挖掘的深入,重大考古成果不斷被發現,尤其是發現距今約7萬-5萬年的大量石製品,以及3萬年前的人類化石牙齒,這些考古發現令人不解,難道中國人不起源於非洲,而是起源於本土?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夯土臺基1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開幕式上揭曉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6項入選項目。其中,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發掘的四川渠縣城壩遺址項目成功入選。據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創始於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承辦。論壇上揭曉的年度考古新發現,歷來被學界簡稱為「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相比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舉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六大」被指評選標準更偏於學術價值。
  • 《科學》凌晨發文:重大考古發現!古人類DNA證實,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今天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考古界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遺址所保存的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人類活動遺存中,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距今約10萬年至6萬年前,甚至有可能到4.5萬年間,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櫻桃溝考古新發現:4萬年前鄭州有鴕鳥生存
    按照非洲夏娃說理論,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在最後冰期的寒冷氣候階段已經滅絕,現代中國人是在距今4萬~5萬年前後由起源於非洲的現代人類分別從南北兩路進入亞洲東部的中國境內。  昨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松林介紹,1月13日,國家文物部門最權威的報紙——《中國文物報》以6000多字的篇幅公布:鄭州發現老奶奶廟遺址,並詳細介紹了在鄭州二七區櫻桃溝景區這一重大發現。
  • 考古重大發現!安徽這一地歷史距今5000年!
    11月14日,記者從阜陽嶽家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成果發布會上了解,嶽家湖遺址是阜陽三區發現發掘的唯一一處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的遺址,將阜陽三區的歷史提前到距今5000年。
  • 考古新發現|貴州招果洞遺址——看四萬年前人類「洞穴家園」
    2016年3月由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考古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調查發現,對裸露的堆積剖面進行了清理,2016-2020年,三家單位聯合進行了5個年度的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