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同文,始皇帝一次失敗的文字統一

2021-01-09 申城小吏舍予君

前因:

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之後,開始進行大一統王朝的制度建設,書同文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隨後,頒布詔令,決定實行「書同文字」的詔令。所謂」書同文字」,就是要求所有人用「小篆」體進行書寫,廢除六國之前使用的異體字和簡化字。秦始皇為什麼做這件事?主要是他們提交上來的文件,秦始皇很有可能看不懂。比如「馬」這個字,秦國官方的「馬」字和現在繁體字非常接近(馬),但其他國家寫的就形式各異了。最讓人無法容忍的是韓國、楚國這些國家,那個馬就像一艘帆船。

戰國七雄每個馬字的寫法都不一樣

《史記》記載秦始皇是個工作狂,秦始皇要求一-天二十四小時,官員都要把竹簡寫的公文呈遞他,每天看不完,就堅決不睡覺。可以想像,秦始皇每天晚上已經疲憊不堪,邊看公文還要邊玩「猜字遊戲」,他內心不憤怒才怪。為了儘快提高行政效率,秦始皇讓丞相李斯趕緊想辦法,將文字統一。那用什麼字體呢?當時秦國官方使用的是「大篆」。「大篆」的前身叫做「籀書」,是對商周時期甲骨文和金文進行的簡化。我們知道,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刻在龜甲或者青銅器上的。它們表面凹凸不平,人們不能平均用力,所以刻上去的字都是龍飛鳳舞的。雖說「大篆」做了一些簡化,但也是筆畫眾多,彎彎曲曲,跟畫畫差不多。

琅琊石刻

李斯決定,約上好朋友中書令趙高和太史令胡母敬,三個人一起發明種新字體「小篆」。"小篆 」是對「大篆」的再一次簡化,筆畫都是橫平豎直的,還嚴格對每個字進行定型、定位、定音和定意。有人統計,小篆中形聲字佔了有80%,有些字你即使不認識,看看偏旁,比如「蛛」,知道了這字大概是指什麼;再看看部首,也能猜出念什麼。

那該怎麼推廣呢?李斯、趙高和胡母敬決定用「小篆」各自寫一篇範文,然後頒布天下。這三篇文章究竟寫了什麼,由於原件丟失,已經無人知曉。不過,在一些古書和挖掘出來的竹簡上面,還是能看到些隻言片語。比如「秦兼天下,海內並廁」(意思是秦國統一天下,海內一直服從) ,還有」義誅信行,烹滅強暴」等。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李斯他們寫範文的目的,除了要做字體上的示範,還要進行「政治宣傳」,訴說秦國取得天下的合法性,拯救百姓於水火的正義性,增加大家對秦朝的認同,此外,文章還採用四字一句,便於背誦。

可這裡還有一個問題,你想讓大家學習,可是大家不學怎麼辦?尤其是那些不服秦王朝的山東六國人,憑什麼接受你的文化?秦朝政府決定,用利益引誘。秦朝規定,如你能把李斯的《倉頡篇》背誦和默寫下來,我們就給官做。

這法令一頒布,《倉頡篇》 立即就在國內得到普及。比如現在的甘肅敦煌、新疆這些地區,都發現了《倉頡篇》的殘簡,可見當時這篇文章的影響力。有意思的是,後來漢王朝還繼續用《倉頡篇》作為大眾識字作品,只不過把「秦兼天下,海內並廁」改成了「漢兼天下,海內並廁」。雖然下一代開始學習小篆,準備靠它當官。但是,當時的官員對於這個政策是什麼態度呢?那就是不遵守。2002年,湖南省湘西地區裡耶古城發現了三萬六千多枚秦朝竹簡,主要內容是當地的檔案,地名裡程,戶籍記錄,甚至還有乘法口訣表。然而,這些文件中將近一半,都是用隸書書寫的,相比於小篆,隸書更加簡化書寫效率更高。

不同字體的順字

有一個著名的故事當時,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獄吏,因為性格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逮捕下獄。在監獄裡閒著也是閒著,不能白白浪費時間,於是程邈思索了十年,對大篆和小篆進行了改進,發明了三千個新字體。秦始皇看到之後,非常高興,把程邈給釋放了,還讓他當御史,便於給犯人寫判詞。因為這種字體首先服務於「罪犯」,所以被稱作「隸書」。

之所以說這個故事是後來人杜撰的,就在於根據考古實物可以證明,早在戰國末期就已經出現了隸書雛形。不過,從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知道一點,那就是不論是當時的人還是後來的人都認為,隸書更容易書寫,比小篆效率更高。因此,可以說秦始皇的「書同文字」,讓大家用"小篆」的政策並不成功,小篆後來只是被秦朝官方用來在各個山川刻石,表彰秦國和秦始皇的功績。

後果

隸書成為通行文字:六國各異的文字被廢棄,小篆和隸書成為全國通行的文字。普及小篆失敗,隸書後來成通行文字。結論:

隨著秦王朝「二世而亡」,小篆也逐漸被人們遺忘,隸書因為龐大的使用群體,逐漸成為主流文字,並得到漢朝官方認可。

相關焦點

  • 短史記|秦始皇的「書同文」,其實失敗了
    作者丨陳慕譚 編輯丨吳酉仁 說一說秦始皇的「書同文」。 所謂「書同文」,就是統一文字。春秋戰國時代,各國文字的寫法與讀音存在諸多差異。
  • 大秦賦已接近尾聲,始皇帝到底跟誰姓,真相只能從這裡大白於天下
    1始皇帝 南平百越,北擊匈奴 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修建萬裡長城,打通西南 信仰:法家 在位時間:公元前246年—前210年 陵墓
  • 始皇帝死而地分
    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 統一貨幣、車同軌、書同文的全球帝國或正在醞釀?
    秦始皇的書同文,內涵有哪些?簡單的解釋是統一文字為秦篆,全國通用。實際上如果仔細辨析,你會發現,這個說法過於簡單了,書同文絕不只是簡簡單單的統一文字。比如政令通告用秦篆簡單,但要全國都懂,則必須統一教化,教化則要有書籍,書籍誰編輯?自然少不了當時的文化人。教書育人的書籍,涉及方方面面,歷史文化自然少不了。編書的人自然得站在秦國特別是秦始皇的立場上,才能符合他的意志。
  • 《FGO》2.3章奇葩設定盤點-這個始皇帝太強了吧!
    《FGO》2.3章奇葩設定盤點-這個始皇帝太強了吧!是協助秦始皇,獲得始皇帝的認可,因為這個異聞帶已經被始皇帝解決掉了!沒錯,在御主們到達異聞帶的時候始皇帝已經統一異聞帶,根本不需要御主們做什麼,而消除這個異聞帶也只是因為始皇帝在了解了異聞帶會影響泛人類史所以自己把異聞帶給剪了簡單來說就是御主們前往中國異聞帶告訴始皇帝,你這個異聞帶會影響到正常的人類史,始皇帝一聽,哦,那我就把它剪了吧_(:з」∠)_2、按死秘書狐秘書狐就是2.3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的文字變遷
    作為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漢字的發展大概經歷了以下歷程:甲骨文目前最早的有體系的可考文字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顧名思義,甲骨文就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它最早被晚清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在近代對其研究頗有造詣的有四位學者並稱「甲骨四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
  •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有外星人幫助?這些事實已經給出了答案
    秦始皇嬴政,可以說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是中國歷史上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人物,他即位後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 天降隕石,驚現神秘文字
    如果老天爺不識字,難道這些文字是自然形成的?    石刻「始皇帝死而地分」  據說,在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第五次出巡)前,出現了許多不祥的徵兆,其中在東郡落下一顆隕石,上面刻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死後,秦朝將四分五裂很快就會被新皇所取代
  • 從質子到始皇,嬴政如何實現逆襲?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的始皇帝,是如何從一個質子一步步逆襲統一六國的呢?這段時間看了一下大秦賦,又翻閱了一些相關資料,粗略的談一下吧。 此事當從其父嬴異人講起。
  • 始皇帝身世之謎大解析!
    而我們要講的,就是這位始皇帝的真正的開始,他的身世之謎。
  • 漢字的傳奇,文字是怎麼產生的,三種說法那種靠譜
    他如何創造了文字? 秦統一六國後,依然沿用戰國時的文字,各國文字不統一,形體非常紊亂,不但字體不同,同一個字所採用的聲符、形符也都有很大差異。 「文字異形」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嚴重障礙,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政在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以後推行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的政策。 秦始皇責令丞相李斯負責對文字進行整理,除去和秦國文字出入較大的,制定出新字體作為統一文字。 李斯不僅是秦代政治家,還是個偉大的書法家。
  • 扶蒼生之運,蘇萬物之靈的始皇長子
    自從秦國嬴政統一天下、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也順便統一了對天子的稱呼:皇帝。當然了,秦始皇認為自己的成就比之前的三皇五帝都要牛一些,所以就大言不慚的把自己的稱呼取得更加至高無上了,不過也是一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一種體現。秦始皇打了天下,接下來治理天下的責任就落在了他子孫後代的手上了。
  • 夏商周不算統一嗎?
    秦朝的一統,不僅表現在社會制度和管理制度上(政治制度),具體還表現在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這在商周是沒有的,對以後中國歷史和文化發展影響深遠,意義重大,從文化和經濟發展上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基礎,為中國以後王朝的建立和統治夯實了政治、經濟和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