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之後,開始進行大一統王朝的制度建設,書同文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隨後,頒布詔令,決定實行「書同文字」的詔令。所謂」書同文字」,就是要求所有人用「小篆」體進行書寫,廢除六國之前使用的異體字和簡化字。秦始皇為什麼做這件事?主要是他們提交上來的文件,秦始皇很有可能看不懂。比如「馬」這個字,秦國官方的「馬」字和現在繁體字非常接近(馬),但其他國家寫的就形式各異了。最讓人無法容忍的是韓國、楚國這些國家,那個馬就像一艘帆船。
《史記》記載秦始皇是個工作狂,秦始皇要求一-天二十四小時,官員都要把竹簡寫的公文呈遞他,每天看不完,就堅決不睡覺。可以想像,秦始皇每天晚上已經疲憊不堪,邊看公文還要邊玩「猜字遊戲」,他內心不憤怒才怪。為了儘快提高行政效率,秦始皇讓丞相李斯趕緊想辦法,將文字統一。那用什麼字體呢?當時秦國官方使用的是「大篆」。「大篆」的前身叫做「籀書」,是對商周時期甲骨文和金文進行的簡化。我們知道,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刻在龜甲或者青銅器上的。它們表面凹凸不平,人們不能平均用力,所以刻上去的字都是龍飛鳳舞的。雖說「大篆」做了一些簡化,但也是筆畫眾多,彎彎曲曲,跟畫畫差不多。
李斯決定,約上好朋友中書令趙高和太史令胡母敬,三個人一起發明種新字體「小篆」。"小篆 」是對「大篆」的再一次簡化,筆畫都是橫平豎直的,還嚴格對每個字進行定型、定位、定音和定意。有人統計,小篆中形聲字佔了有80%,有些字你即使不認識,看看偏旁,比如「蛛」,知道了這字大概是指什麼;再看看部首,也能猜出念什麼。
那該怎麼推廣呢?李斯、趙高和胡母敬決定用「小篆」各自寫一篇範文,然後頒布天下。這三篇文章究竟寫了什麼,由於原件丟失,已經無人知曉。不過,在一些古書和挖掘出來的竹簡上面,還是能看到些隻言片語。比如「秦兼天下,海內並廁」(意思是秦國統一天下,海內一直服從) ,還有」義誅信行,烹滅強暴」等。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李斯他們寫範文的目的,除了要做字體上的示範,還要進行「政治宣傳」,訴說秦國取得天下的合法性,拯救百姓於水火的正義性,增加大家對秦朝的認同,此外,文章還採用四字一句,便於背誦。
可這裡還有一個問題,你想讓大家學習,可是大家不學怎麼辦?尤其是那些不服秦王朝的山東六國人,憑什麼接受你的文化?秦朝政府決定,用利益引誘。秦朝規定,如你能把李斯的《倉頡篇》背誦和默寫下來,我們就給官做。
這法令一頒布,《倉頡篇》 立即就在國內得到普及。比如現在的甘肅敦煌、新疆這些地區,都發現了《倉頡篇》的殘簡,可見當時這篇文章的影響力。有意思的是,後來漢王朝還繼續用《倉頡篇》作為大眾識字作品,只不過把「秦兼天下,海內並廁」改成了「漢兼天下,海內並廁」。雖然下一代開始學習小篆,準備靠它當官。但是,當時的官員對於這個政策是什麼態度呢?那就是不遵守。2002年,湖南省湘西地區裡耶古城發現了三萬六千多枚秦朝竹簡,主要內容是當地的檔案,地名裡程,戶籍記錄,甚至還有乘法口訣表。然而,這些文件中將近一半,都是用隸書書寫的,相比於小篆,隸書更加簡化書寫效率更高。
有一個著名的故事當時,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獄吏,因為性格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逮捕下獄。在監獄裡閒著也是閒著,不能白白浪費時間,於是程邈思索了十年,對大篆和小篆進行了改進,發明了三千個新字體。秦始皇看到之後,非常高興,把程邈給釋放了,還讓他當御史,便於給犯人寫判詞。因為這種字體首先服務於「罪犯」,所以被稱作「隸書」。
之所以說這個故事是後來人杜撰的,就在於根據考古實物可以證明,早在戰國末期就已經出現了隸書雛形。不過,從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知道一點,那就是不論是當時的人還是後來的人都認為,隸書更容易書寫,比小篆效率更高。因此,可以說秦始皇的「書同文字」,讓大家用"小篆」的政策並不成功,小篆後來只是被秦朝官方用來在各個山川刻石,表彰秦國和秦始皇的功績。
後果
隸書成為通行文字:六國各異的文字被廢棄,小篆和隸書成為全國通行的文字。普及小篆失敗,隸書後來成通行文字。結論:
隨著秦王朝「二世而亡」,小篆也逐漸被人們遺忘,隸書因為龐大的使用群體,逐漸成為主流文字,並得到漢朝官方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