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記|秦始皇的「書同文」,其實失敗了

2021-01-18 騰訊網

作者丨陳慕譚

編輯丨吳酉仁

說一說秦始皇的「書同文」。

所謂「書同文」,就是統一文字。春秋戰國時代,各國文字的寫法與讀音存在諸多差異。秦滅六國後,為便於政令的傳達與執行,嬴政遂命李斯等人「書同文字」,制定全國通用的標準文字。

按許慎的總結,這場文字改革,乃是以「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為目的,旨在廢除與秦國文字存在差異的六國文字。共造出三篇字書,分別是李斯的《倉頡篇》、趙高的《爰歷篇》和胡毋敬的《博學篇》。

這三篇字書中的新文字,因取自「《史籀》大篆」(殷周時代的古文字)而在字形與筆劃上有所改動,所以被命名為「小篆」(有學者認為,小篆這種字體之前已經存在,李斯們的工作是對其進行整理)。

下圖左半部分是大篆,來自「史頌鼎」金文拓片,右半部分是秦始皇「書同文」之後的小篆,來自「琅琊臺刻石」拓片。可以很容易看出,與大篆相比,小篆的特點是造型更華麗、字體更齊整,筆畫也更簡略

先秦大篆(左)與秦小篆(右)

秦始皇的「書同文」,即是欲憑藉著強大的國家機器,在全國範圍內強制推行小篆。對於這項改革,後世評價以高度讚譽最為常見,主要是說此舉以「筆畫規整的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實現了文字統一,「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於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但這並非史實。

「書同文」改革之後,秦王朝共計存在著八種文字,分別是: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按啟功的研究,大篆是古文字,小篆是秦始皇致力推廣的官定文字,隸書則是自底層新興的一種簡化俗體。其他五種屬於有特定用途的特殊文字。

最終成為通用文字的,並非小篆,而是比它更容易書寫,也更容易辨認的隸書。在秦帝國存在的短短十餘年裡,作為一種欽定文字,一種官方意志的產物,秦小篆大體只用於一些朝廷的重要場合(比如泰山祭天刻石),從未在民間普及。後世學者幾乎一致公認,秦小篆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最短命的文字之一」;「在漢字史上,小篆只起到了官樣文字的作用,而不是一種流通文字,也不是漢字發展過程中的一個主要環節」。

出土文物可以證實這一點。

19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了一批秦簡,共計千餘枚近4萬字。這批秦簡雖然有多位書寫者,但字體頗為統一。與秦小篆大不相同,這批文字的造型與筆劃,實際上介於古隸書與漢隸書之間,一般稱作秦隸。它們的具體情狀,可參見下圖。

睡虎地秦簡《效律》(部分)

顯而易見,雖然官定小篆在筆畫上,已比古文字大篆更簡略,但云夢秦簡裡的這批隸書,又要比小篆更容易書寫。它們不但筆畫更少,形體也已化繁為簡;不但字形向扁方發展,筆道也在變圓為折。扼要說來便是:秦小篆「不切實際地保留了較多的象形成分,使得筆劃圓轉、筆速遲緩」,隸書則「化圓為方,折筆簡疾」,是一種更有效率的信息傳遞工具。

所以,許慎才會在《說文解字》裡說:秦帝國統一之後,「燒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沒完沒了搞事情,結果便是「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趨約易」——這些事全都攤到底層秦吏們的頭上,導致他們有大量的文書工作需要去做;更容易書寫的隸書,而非雍容華貴的欽定小篆,就成了他們一致的選擇。

秦帝國滅亡後,小篆成了一種裝飾性文字,有時會被用於碑額與印信。但留存至今的漢碑與漢簡,主要是隸書,很難見到小篆。

也就是說,秦始皇的「書同文」,實際上是失敗的。

東漢隸書所刻「漢故幽州書佐秦君之神道」,1964年出土於北京西郊。

既然民間(主要是底層秦吏)已流行更易書寫和辨認的隸書,秦始皇與李斯們「書同文」時,為何不在現成的隸書上做整理,反要另起爐灶推廣更難寫的小篆?

這或許是因為,隸書的「出身」太過卑微。

關於隸書的由來,漢晉之際的知識界,流傳過「程邈獄中造隸書」的故事。大意是:程邈是秦帝國底層衙門裡的一個獄吏,因事被判入獄十年。程在獄中不願虛度光陰,整日推敲自己從前做文書工作時常用的那些字,對它們做了改進,更便於書寫。出獄後,這套新文字得到了秦始皇的青睞,「以為御史,使定書」,於是就有了隸書。

這種故事,可信度自然是低的,底層囚犯被始皇帝看中,更接近演義而非史實。但它的廣泛流傳,至少意味著在兩漢魏晉之人看來,隸書的創造者(或曰整理者)只能是底層使用者

在當代,則有學者認為,秦國隸書的源頭其實是兵器銘文。秦制,工匠造出兵器後,須刻上「工隸臣某」這樣的文字,「這類文字是刻畫上去的,須用很大的力氣,因而也形成了與篆書完全不同的握筆(刀)方法和運筆(刀)方法」。刻字時多用直線和折筆(隸書的基本特徵),要遠比多用曲線和圓筆(大篆和小篆的基本特徵),省力太多。這種說法,未必是正確答案,但卻是一種很合理的解釋。

消滅六國後,秦始皇自認為是史上最偉大的徵服者。為了配得起這一偉大,他搞了許多事,不但給自己創造了「皇帝」的名號,還廢除了針對君王行之已久的諡法。在他眼裡,從前的名號沒有一個配得上他,當代及後世之人也沒有一個有資格對他做出歷史評價。

不難想見,當秦始皇決定廢除東方六國的文字,來一場「書同文」的大變革時,絕不會選擇「出身」卑微的隸書。只有那經過李斯等人整理、得到了嬴政審核通過的小篆,「結字縱長,結構均衡對稱,線條勻整,行筆宛轉圓通,一派端嚴整飭、和諧典雅的典範美形態」,才配得上用來記錄秦始皇的赫赫功績——今天所能見到的秦小篆,如「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全部是在歌頌秦朝帝王。

泰山刻石拓本

有學者如此評價秦始皇的這種做法:

「秦滅六國之後,本該順應時勢,採用簡便的隸書。但是秦國為了保持徵服者的尊嚴,竟然採納李斯的主意,斷然逆歷史的潮流而動,下『書同文』之令,以早已過時的小篆作為標準字體強迫推行,並以嚴刑峻法作為後盾。……秦亡之後,各級政府迅速改用隸書作為通行文字,足以說明秦的『書同文』非但不是功勞,而且是逆歷史潮流而動。」

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靠著強力解決。秦始皇死後,秦帝國土崩瓦解。早已用慣了隸書的秦吏們,迅速投入了新王朝的懷抱。在新時代,是隸書,而非秦始皇鍾愛的小篆,實現了真正的「書同文」。

注釋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許慎:《說文解字·序》。圖片引自《中國教育活動通史第2卷:秦漢魏晉南北朝》,山東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頁。《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8月第1次印刷,第44頁。王立群:《千古一帝秦始皇(下)》,大象出版社2016年版,第320頁。王蘊智:《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現象探索》,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5頁。殷偉仁:《隸書之源非小篆》,《江海學刊》1995年第3期。衛恆:《四體書勢》。馬超、胡長春:《六國文字與隸變關係的再思考——黃惇先生<戰國竹簡墨跡的筆法問題>一文闡微》,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王祖龍:《楚簡帛書法論稿》,湖北美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213頁。史式:《皇權禍國》,萬卷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24頁。

*版權聲明:騰訊新聞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複製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書同文,始皇帝一次失敗的文字統一
    前因: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之後,開始進行大一統王朝的制度建設,書同文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隨後,頒布詔令,決定實行「書同文字」的詔令。所謂」書同文字」,就是要求所有人用「小篆」體進行書寫,廢除六國之前使用的異體字和簡化字。
  • 秦始皇陵為什麼無人敢挖,看完衛星雲圖後,專家:不愧是千古一帝
    在這一年,秦始皇領導的大軍橫掃六合,完成了祖國大陸的統一。從此,一個大一統的帝國——秦朝屹立在東亞!儘管秦朝存在的時間很短,但秦始皇在諸多方面的改革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像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全國修驛道等改革措施更是為日後漢朝的興盛奠定了基礎。可惜的是,一代雄主秦始皇竟然在公元前210年離開了人世。其去世後就被安葬在了位於西安東邊驪山腳下的陵墓中!
  • 秦始皇陵內部是什麼樣的?《史記》裡為何還會有陵墓內部的描寫?
    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秦始皇繼位之初,在酈山為自己修建陵墓時的「盛況」,動用勞動力七十萬餘人修建陵墓,而其中的珍奇異寶也數不勝數,則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任何不速之客都將被機關弩箭所射殺。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用水銀製作成山川河流和江湖大海,再用機械將這些水銀互相流通。
  • 統一貨幣、車同軌、書同文的全球帝國或正在醞釀?
    輿論霸權建立的核心本質是「書同文」如果往更深層面考量,我們會發現,美國為首的西方,之所以能掌控輿論霸權,其核心是美英組織的歷時數百多年的「書同文」運動。歷史由勝者書寫!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為鞏固皇權,穩定帝國,措施有一核心「書同文」。
  • 源自秦始皇的一聲令下,至今常用
    中國的護照有漢字自然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其實日本的護照上面也有漢字,這五個漢字的還源於秦始皇。日本現有的護照指的是由日本外務省給他們的公民,發放的證件,最早使用是在1878年。發行的時候他們是稱其為日本帝國海外旅券,也有叫做日本國旅券的,發行的時候稱帝國,是因為當時還是帝國時期。1917年之後,護照上面就開始出現照片了,不過現在的並不是這個版本。
  • 蘭州城是怎樣建立的,原來和秦始皇有關,劍鋒西指蘭州城的奠基禮
    其實,秦始皇在以傾國之力掃滅六國時,一隻眼就一直在緊盯著北面和身後的蠢蠢欲動的敵人,只是四海不靖,無力他顧罷了。 他也許還不大明白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這個道理,再說,在內部,亂人心的書也焚了,愛思考愛說話的儒也坑了,書同文了,車同軌了,貨幣也統一了,天下只剩一個腦袋想事了,只剩一張嘴發號施令了
  • 其實在秦始皇眼裡,扶蘇的水平可不怎麼樣
    此外,對於秦始皇拼盡全力想要維護的郡縣制,扶蘇也持不同意見。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打算強行禁錮天下人思想的時候,扶蘇義正言辭地站出來大手一揮:「爹地,不可以!」《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扶蘇為了勸阻秦始皇,表示「諸生皆誦法孔子」,指責秦始皇「皆重法繩之」,他擔心「天下不安」。秦始皇為此勃然大怒。
  • 秦始皇陵墓內部高科技探測效果圖,大開眼界
    秦始皇陵 從秦始皇13歲開始修建,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 秦始皇為什麼焚書坑儒?原因和尋找長生不老藥有關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實際上是極殘酷的文化專制政策,這焚書坑儒只是對民間,秦朝統治階級依然可以談論儒家文化,只是民間不讓談論了。秦始皇34年,儒生淳于越此時公然上書廢除郡縣制,力行王道,恢復分封制,給皇家子弟封侯裂土的請求。
  • 秦始皇陵內部究竟有多少水銀?看山頂上的石榴樹,就知道了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在我們國家的地位,他是我們國家第一個完成了大統一的皇帝,正是因為他完成了這項壯舉,所以我們民族才算是真正的統一起來,就算時間過去幾千年,大一統的思維還是存在我們身上。而且政治上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還有書同文,在軍事上則是不斷地打擊各種遊牧民族,為國家的統治力奠定了基礎。
  • 司馬遷為什麼知道秦始皇陵內部結構?因為他是專業的
    司馬遷因著《史記》而名垂青史,此書被譽為史書典範,更是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撰寫的《史記》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歷史評價,這與司馬遷著史的態度是分不開的。有人說司馬遷怎麼知道秦始皇陵內部結構呢,我認為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 為何古代僅秦始皇穿黑龍袍、後代帝王大多穿黃袍?真的只是專家說的...
    秦始皇自古就被譽為「千古一帝」,他所立下的功勞,確實也讓後世百姓受益頗多,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修靈渠、修長城等事跡,這些都給後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秦始皇本人雖然有功有過,但作為我國首個實現大一統的帝王,他的地位是自然不可撼動的。
  • 秦始皇一生都沒冊封皇后,其實是在等一個人,卻到死都沒等到
    在歷史上只有一位皇帝沒有皇后,這位還是皇后制度的設立者,他就是秦始皇。 秦統一六國其實是早晚的事情,公元前230年秦滅六國之戰開始,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於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 秦始皇到底長什麼樣,他真的跟張魯一很像嗎?
    關於秦始皇的顏值,可供參考的史料不多,最出名的就是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有虎狼心。」先翻譯一下:蜂準出自《史記.三家注》:「蜂,一作『隆』。 蜂,蠆也。高鼻也。」也就是高鼻梁,大鼻子。長目就是眼睛細長,一般這種人看上去都比較陰險狡詐。
  • 秦始皇為何要自稱為「朕」?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懂了
    我國曾經經歷過一段很長時間的封建王朝時代,自從秦始皇統一中華大地,建立起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之後,中央集權就成為了帝王把控國家的最主要制度。秦始皇對於中華統一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還提出了很多空前的國家制度。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稱為始皇帝,為了將自己和平民百姓區分開來,秦始皇選取了「朕」這個字作為自己的專屬自稱,從秦王朝開始,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在登基之後自稱為「朕」。
  • 史記中記載它並沒有完工!
    說起秦始皇,就不得不提起他那短暫的大秦帝國,很多人都說秦始皇驕奢淫逸,大興土木,最終招致滅亡。但秦始皇的確做了很多流於後世的偉大工程,有秦長城,秦始皇陵等,但對其驕奢淫逸最為直接描寫的,就是他修了阿房宮,很對文人墨客藉此來歸因於秦帝國的滅亡。
  • 秦始皇陵中到底藏有多少水銀?專家:周邊的石榴樹已說明一切
    02秦始皇的成就《史記》中記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秦始皇出生於公元前259年,他的出生對於全中國,甚至是世界的影響力都是非常巨大的秦始皇陵在《史記》中亦記述一二,傳言,秦始皇為其他之人不堪其擾,為了讓自己死後可以在陵墓裡安息,他在自己陵墓裡面放了大量的水銀,如此便可以讓後人不敢闖進他的陵墓。至於,水銀數量的多和少,其實史料上並無記載,因為直到現代,秦始皇陵也並沒有被完全挖掘,所以,沒有人可以知道非常精確的數量。但,可以預見秦始皇陵的奢華和背後的危險。
  • 秦始皇是如何得知海外有仙山和長生不老藥存在的
    為什麼當年秦始皇焚書卻沒有把《山海經》燒掉吶,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千古一帝秦始皇和千古第一奇書山海經直接的猜想。首先我們都能想到現在流傳於世的《山海經》肯定不是它最初的樣子,相傳兩晉時期的風水學鼻祖郭璞手中就有兩套《山海經》。
  • 秦始皇陵為何遲遲不被發掘?
    你知道秦始皇陵有多大嗎?經過文物工作者幾十年的勘探,測繪出秦始皇陵大約有60平方公裡,相當於78個故宮那麼大,陝西鳳翔的秦景公一號大墓,是我國目前開採的最大的先秦墓葬,面積大約5300平方米,開採了將近十年,而秦始皇陵的面積是它的500倍,可以想像,如果開採的話,得用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