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為什麼知道秦始皇陵內部結構?因為他是專業的

2021-01-08 方程讀史

司馬遷因著《史記》而名垂青史,此書被譽為史書典範,更是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撰寫的《史記》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歷史評價,這與司馬遷著史的態度是分不開的。

有人說司馬遷怎麼知道秦始皇陵內部結構呢,我認為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原因一:司馬遷的閱歷志向幫助其了解秦始皇陵內部結構

司馬遷是西漢武帝時期人,乍看起來,司馬遷與秦始皇陵時間相距肯定很遠,其實中間不足100年。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嬴政登基即開始修建陵墓,直到公元前208年,秦二世登基後第二年才修建完成。一百年後,公元前108年,司馬遷已經繼承父親職位,被任命為太史令。

司馬遷能夠在《史記》中寫出秦始皇陵內部結構,司馬遷的兩個閱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分別是遊學、做史官。

司馬遷在少年時代就離開家鄉遊歷天下,基本上走遍漢朝大地,在此過程中,司馬遷搜集大量散落民間的古事舊聞,這成為司馬遷日後的資料。

司馬遷在都城長安做官,當時漢朝恰逢漢武盛世,司馬遷在長安認識非常多的天下賢士,比如說賈誼的孫子賈嘉、樊噲之孫樊他廣,最重要是解釋董仲舒和孔安國,其他像馮唐之子馮遂這些名人更是數不勝數。廣泛的鴻儒名士交際圈,讓司馬遷對歷史資料掌握更加全面。

最重要的閱歷是司馬遷的職務,在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子承父業,能夠接觸到大量的史學資料,為《史記》誕生打下堅實基礎,想必在這段時期,司馬遷也能夠接觸到關於秦始皇陵修建的相關記載,甚至可能看到當年的設計施工圖。

原因二:蕭何保存秦朝史料功不可沒

秦朝末年,劉邦起兵反抗秦朝,在張良等謀士的策劃之下,劉邦率軍避實擊虛,很快大軍兵臨鹹陽城。秦王子嬰誅殺趙高后,向劉邦投降,同時獻出秦朝玉璽。

劉邦大軍順利進入鹹陽城,將士們看到鹹陽城宮殿雄偉奢華,紛紛乘機搶奪金銀財物,就連劉邦都忘乎所以,在秦宮中被金玉珠寶、駿馬美女撩撥地眼花繚亂。

劉邦躺在胡亥的寢宮中,周圍美女環繞,享受著從未見過的榮華富貴,幸虧樊噲和張良闖進來拍醒劉邦的心智,這才查封府庫退軍灞上等待項羽。

就在劉邦在秦宮中迷失自我的時候,蕭何眼裡看不見美女,也看不見金銀,帶兵直奔秦朝丞相御史府中,命令士兵包圍府邸不準任何人出入。

蕭何將丞相御史府中關於秦朝的所有圖書檔案全部清查,按照類別進行登記造冊,全部隨軍帶走。按照秦朝制定的制度,丞相和御史大夫基本上總攬國家朝政大事,因此其府中的資料可以說是秦朝最為齊全的檔案館。

蕭何為劉邦保留下來的資料對日後建立漢朝很有幫助,在建立漢朝制度時同樣大有幫助,讚嘆蕭何具有卓絕的戰略眼光。

從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到漢武帝時期,中原地區基本沒有經歷太大的戰爭,因此當年蕭何收藏的秦朝資料始終被保存在漢朝史庫中,也就是司馬遷日後能夠直接閱讀的資料。

在這裡,司馬遷將接觸到的是最真實的秦朝資料,其中肯定會有涉及到秦始皇陵的內容。因此,司馬遷能夠寫《史記》要感謝蕭何,後人能在《史記》中看到秦始皇陵內部構造,同樣要感謝蕭何。

原因三: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並未全部被殺

坊間一直有傳言說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都被殺死,這樣的傳言大概是因為兩個原因:

一是秦始皇駕崩後,秦二世要求秦始皇后宮中沒有生下子嗣的妃子全部陪葬,慘無人道的行為讓秦始皇陵墓哭聲震天。

二是歷代帝王陵墓都非常重視防範盜墓賊,而秦始皇又是殘暴奢侈的暴君形象,為了保證秦始皇陵的絕對安全,自然而然就聯想到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全部被處死滅口。

仔細分析後會發現,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不會被全部處死,同樣也可以從兩方面來思考。

一是修建秦始皇陵時間跨度大、用工人數多。秦始皇陵從嬴政登基就開始修建,到秦始皇駕崩下葬地宮,再到秦二世二年才算真正完工,期間足足有39年之久。史料記載,參與秦始皇陵修建的人數巔峰時期達到70萬人,最少也有30萬人,如此龐大的人數如果全部被殺,將會是超過白起坑殺趙軍的歷史震撼度。

二是秦始皇陵是多工種合作完成的。經過考古專家對震驚世界的兵馬俑進行研究,僅兵馬俑的製作過程就分為很多步驟,並且是分體分塊進行的,從中可以看到工序環環相扣,具有明顯的分工合作。不難想像,秦始皇陵如此大的工程,其中細節之處必定非常考究,一定是分工合作完成的。

綜合對修陵工匠生死的分析,參與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不會全部被殺死,有部分工匠活著離開。

例如史書曾記載,項羽與秦軍在巨鹿大戰,秦軍中有不少修陵人員被臨時拉來充軍,項羽破釜沉舟大勝,秦軍被俘虜的將士很多,其中不乏有參與修建秦始皇陵的人,另外還有不少士兵看到秦軍大敗,逃跑的人也很多,這些人都會成為透露秦始皇陵內部構造的信息源。

經歷過秦始皇陵修建的工匠都有可能成為民間講述者,就有可能被司馬遷捕捉到,因為司馬遷寫史記很重要的一個來源就是風聞,但司馬遷寫史要求非常準確,會對風聞古事進行查證。

司馬遷是專業的

司馬遷是偉大的史學家,為後世留下珍貴的歷史資料,當然也包含秦始皇陵內部結構的相關記載。司馬遷之所以能夠成為集大成者,身體上受到的傷只是「錦上添花」,最重要的原因是司馬遷治史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史出必考的要求,也正因此,《史記》被稱為「實錄、信史」。

相關焦點

  • 秦始皇陵內部是什麼樣的?《史記》裡為何還會有陵墓內部的描寫?
    秦始皇為了讓自己的陵墓關卡嚴密,防止有人進行盜竊,就把所有參與修建皇陵的人給殺了。既然修秦始皇的人都被殺死了,那為什麼司馬遷可以詳細描述秦始皇陵的內部結構?是不是有僥倖逃出的工匠留下了記載?這些我們不得而知,因此不能判斷司馬遷正確與否。
  • 秦始皇陵內部究竟有多少水銀?看山頂上的石榴樹,就知道了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在我們國家的地位,他是我們國家第一個完成了大統一的皇帝,正是因為他完成了這項壯舉,所以我們民族才算是真正的統一起來,就算時間過去幾千年,大一統的思維還是存在我們身上。而且政治上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還有書同文,在軍事上則是不斷地打擊各種遊牧民族,為國家的統治力奠定了基礎。
  • 秦始皇陵如果有水銀河,經過2200多年水銀還會流動嗎?
    這是司馬遷在《史記》裡對秦始皇陵的描寫,經過科學的勘探,秦始皇陵下方的水銀不是很多,是非常多。我第一次看到這句的時候,竟覺得這陵墓的設計者是一個非常浪漫的人。 首先,水銀在秦始皇陵裡代表著江河,其次因為水銀含有劇毒,所以能夠非常有效地抵禦盜墓賊。而且水銀具有一定的防腐功能,能夠幫助保持細胞原本的結構防止腐敗。有沒有可能秦始皇仍然屍身未腐?
  •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還未挖掘?專家:看完衛星雲圖,就都明白了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也是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被譽為「千古一帝」。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傳奇人物,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神秘的想像與傳說,其中最為人矚目的,恐怕要屬他那南依驪山、北臨渭水的秦始皇陵了。
  • 為什麼秦始皇陵至今無人敢挖,看了衛星雲圖你就知道了
    導語:為什麼秦始皇陵至今無人敢挖,看了衛星雲圖你就知道了,不愧千古一帝秦始皇作為皇帝,身份自然是尊貴無比。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偉大事業,還修築了長城,修築了靈渠。統一文字和貨幣。然而在秦始皇過世後,他的皇陵也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因為秦始皇陵不僅面積龐大,還成為了我國的5A級旅遊景區。秦始皇皇陵是我國第一批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陵的發現,對於我國研究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秦始皇陵當中也包含了很多那時的文物,這些文物代表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秦始皇陵意義這麼大,那麼為什麼不往下挖了呢?
  • 為何秦始皇陵沒挖?專家:看看衛星雲圖,網友:這次是千古一帝!
    相比其他國家的主動進行考古,我們國家的考古發掘大部分都是被動進行的,要麼就是一些盜墓賊毀壞古墓,要麼就是進行一定的搶救性發掘,當年的秦始皇兵馬俑正是如此,現在秦始皇陵的範圍已經基本確定了,那麼為什麼考古學家們還不進行挖掘呢?其中的原因,就能夠看出現在考古學家的科學態度。
  • 秦始皇陵為什麼無人敢挖,看完衛星雲圖後,專家:不愧是千古一帝
    在這一年,秦始皇領導的大軍橫掃六合,完成了祖國大陸的統一。從此,一個大一統的帝國——秦朝屹立在東亞!儘管秦朝存在的時間很短,但秦始皇在諸多方面的改革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像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全國修驛道等改革措施更是為日後漢朝的興盛奠定了基礎。可惜的是,一代雄主秦始皇竟然在公元前210年離開了人世。其去世後就被安葬在了位於西安東邊驪山腳下的陵墓中!
  • 秦始皇陵裡面為何有水銀,且深度達到35米深,當時是如何得來的?
    趣談答案:秦始皇陵裡面有水銀是真,但是35米就有點扯犢子了。35米深的水銀是什麼概念?大家在上初中的時候或者上小學的時候曾經學過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叫做力與壓強。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一個理論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伴隨著大壩越來越深,伴隨著水的深度越來越深,那麼這個大壩他所受的力就非常的大,如果大壩不牢靠的話,就很容易造成決堤和崩潰。同樣的道理,水銀和水的性質相差不大,如果他們都當作一個流動的液體而不是固體的話,同樣的道理深度越深,壓強越大,壓強越大越不容易牢靠。
  • 秦始皇陵墓內部高科技探測效果圖,大開眼界
    秦始皇陵 從秦始皇13歲開始修建,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 秦始皇陵有多神秘?
    千古一帝秦始皇特別的忙,原來被封印在驪山的他,為了復出統治世界,昨天還向我發了微信,要我轉1000塊錢給他,並且告訴我只要成功能讓我當個郡守。秦始皇他老人家如果知道自己被網絡騙子編進了騙局中,這位千古一帝一定會雷霆大怒,驪山的那塊棺材板都快關不住了。
  •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為何歷經兩千多年一直保存得如此完好?
    按照《史記》司馬遷的記錄,說的是「穿三泉,而置棺槨」,這裡的「三」還是概述,就是多的意思。 也就是說秦始皇的棺槨,是通過了多層地下水層的,可見,其深度是普通陵墓難以達到的這樣的一個深度。 現在的考古專家們經過考察得出的結論是,從表層到秦始皇的棺槨,大概有26米的深度。
  • 讀了「衛星雲圖」,為什麼不敢挖秦始皇陵?我終於明白了
    說到秦始皇陵,大多數人認為他非常神秘,而秦朝的中國有許多國家無法比擬的思想和技術,在過去的幾千年中,秦始皇陵也被挖掘過無數次,但是卻一直沒有被打開,甚至秦始皇也沒有出現,為什麼?其實秦始皇陵本身就很神奇,因為他的規模很大,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沒有人追上來,很多專家都對他讚不絕口。然而專家們並不認為紫禁城地區的78座皇陵實際上是古人共同建造的合力。所以為了探索秦始皇陵中的奧秘,他們用衛星對皇陵進行了近距離拍攝。
  • 為什麼不敢挖秦始皇陵,因為之前發生過一件事,留下了慘痛的教訓
    秦始皇陵佔地58平方公裡,故宮是古代最大的宮殿,但是秦始皇陵的面積,等於78個故宮,這種面積讓人咋舌!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生前風光,死後的陵墓也是歷史之最。所以這座陵墓花費的人力和財力,都是不言而喻的,那麼陵墓中的文物和瑰寶,肯定也非常的多。所以不論是中國的考古學家,還是外國的,都對這座陵墓非常嚮往,希望能夠進入秦始皇陵,仔細的研究一下。
  • 秦始皇陵為何至今沒有發掘?看完衛星雲圖以後,網友:不愧是秦始皇
    秦始皇本身就是一個功績比較突出的皇帝,而且在古代,秦始皇也是第一個完成大一統的皇帝。滅六國,統一度量衡,可以說是為了國家做出了很多實事。在秦始皇逝世後,秦始皇陵墓成為了考古專家和現代人了解秦朝的方式,因為我們能夠在秦始皇陵墓中發現很多跟秦朝有關的物品。
  • 披著神秘面紗的秦始皇陵到底有多神秘?這三個謎團至今得不到答案
    披著神秘面紗的秦始皇陵到底有多神秘?這三個謎團至今得不到答案大家都知道,在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有一處舉世聞名的遺址,這就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又稱秦兵馬俑或者秦俑,這座俑坑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的陪葬坑。
  • 揭秘:秦始皇陵地宮飛雁真的存在嗎?看完《魔鬼聖經》你就知道魔鬼...
    採編:欣奇博士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能挖?地宮飛雁真的存在嗎? 秦始皇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帝,開創了我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疆土統一。秦始皇的陵墓據說也是巨大無比。
  • 專家給秦始皇陵做B超,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探查,內部竟還在運轉
    專家給秦始皇陵做B超,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探查,內部竟還在運轉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1位皇帝嬴政的陵寢,也是中國的第1批世界文化遺產,更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然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但是至今仍舊有很多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它,專家曾經還給秦始皇陵做過B超,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探查,發現內部還在運轉。
  •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不敢挖?看看衛星雲圖,就能明白了
    秦始皇兵馬俑一直被譽為奇蹟,而且整個秦始皇陵同樣也是奇蹟,它規模之大,很多前來考古的專家們都表示,這必須要藉助外力才能夠完成,就如埃及的金字塔一般。可見秦始皇的面積和規模之宏偉,建造難度之大,秦始皇陵被發現了這麼多年,為什麼一直沒有考古專家對其進行挖掘呢?要知道現在科技已經足夠夠發達,但是秦始皇陵卻一直沒有進行考古研究,到底是為什麼呢?
  • 秦始皇陵中真的有100噸水銀嗎?專家:看山上的石榴樹就知道了
    秦始皇陵中真的有100噸水銀嗎?專家:看山上的石榴樹就知道了導語:一直以來,人們對於生老病死都非常的重視,在古代,墓葬文化更是很講究。這主要體現在皇帝以及皇權貴族的墓葬中,現如今我們所發掘出的古墓中,裡面都會有很多的金銀財寶以及文物,它們都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 秦始皇陵為何至今不敢挖?德國專家用核磁掃描後,揭開了謎底
    ——《途經秦始皇墓》  秦始皇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認為他功蓋萬世,也有人認為他喜愛奢侈享受,秦始皇在位期間,不僅平定了整個天下,還耗費了無數的民力財力,修建了舉世矚目的阿房宮、秦始皇陵、長城等工程。那是一個生產力並不發達的年代,為了修建這些工程,不知累死了多少民夫,消耗了多少財力。而在這些工程中,秦始皇陵至今還不敢挖,直到後來一位德國專家用核磁掃描後,才揭開了謎底。